她未出时,群芳争艳;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自古以来,在历史演义中流传着许多关于美丽女子的传说,很多艺术作品也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文学、绘画等艺术创作不乏对美女的塑造,如敦煌的飞天,衣袂飘然,持花卉乐器,迎风起舞。

她未出时,群芳争艳;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飞天从视觉上展现出美若天仙的女子形象,她本来就是仙女,形象来自古老的印度神话;而在文学作品和史料中,美丽动人的佳丽更是多如繁星。

她未出时,群芳争艳;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如最著名的" 四大美女 ",即西施、王昭君、貂蝉 、 杨玉环,她们享有" 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之美誉,很久以来都是美丽女性的代表。

只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鉴别才有认识。单独的来看每一个著名的古代美女,她们自有特点,各有千秋,也难以分辨谁更美丽,但笼统的来看,这些国色天香的形象又有共同的特征,而与集大成者比较时,这个特征尤为突出,谁能独占鳌头,也不言而喻。

集大成者是谁?《红楼梦》。丽人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她们只能存在于画卷中、书本内,感觉不到真实存在

远在商朝就有关于美人的传说,如在《封神演义》中有着鼎鼎大名的妲己,她把纣王迷得五迷三道,断送了大好江山,被称作红颜祸水。

她未出时,群芳争艳;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封神演义》:纣王定睛观看,见妲己乌云迭鬓,杏脸桃腮,浅淡春山,娇柔柳腰,真似海棠醉日,梨花带雨,不亚九天仙女下瑶池,月里嫦娥离玉阙。妲己启朱唇似一点樱桃,舌尖上吐的是美孜孜一团和气,转秋波如双弯凤目,眼角里送的是娇滴滴万种风情。

几乎以一己之力灭了商纣的妲己,凭的只是过人的美色,可无论是原作中的文字,还是想象出的画像,并不能让人体会到纣王的迷恋。换言之,或许妲己真的极为美丽,但记录她的文字并不能完美重现她的丽质,也不能带来更深的感受。

她未出时,群芳争艳;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妖艳如妲己并非唯一,古代共有四大妖姬,即四位著名的宠妃——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晋之骊姬。一国之君为了她们无心朝政,甚至为她们做出一些危害江山社稷之事。

关于妲己的文字不多,其他妖精的也很少,如"烽火戏诸侯"的褒姒,除了她的千金一笑,留下的印象不深,包括她的美艳姿色,让人不能想象,也不被吸引。四大妖姬虽靠着美色在历史上留下名字,但究竟如何美丽,少有人关注。

她未出时,群芳争艳;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祸水红颜如此,倾国倾城的巾帼英雄同样如此,很少有人会依恋她们虚幻的美丽。

除了杨贵妃,四大美女中有三个都算得上巾帼英雄,相应的记载也更多。

例如西施,她不仅是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并且在美女如云的春秋时期,也是名列春秋四大美女之一,其他三人为鲁桓公夫人文姜,桃花夫人息妫,郑穆公之女夏姬。

她未出时,群芳争艳;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李白在《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诗中写道:"西施越溪女,明艳光云海。未入吴王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在。……。唐代宋之问也为西施咏诗,《浣纱篇》:"鸟惊入松萝,鱼畏沈荷花。"

用来赞美西施浣纱和昭君出塞的"沉鱼落雁",也是赞人美丽的成语,通常认为出自《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而毛嫱、丽姬也是名不见经传的美人,唐代杰出的道家学者成玄英在著书立说时,也拿她们作为事例。

成玄英疏:"毛嫱,越王嬖妾;丽姬,晋国之宠嫔。此二人者,姝妍冠世。"

她未出时,群芳争艳;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毛嫱

李白无与伦比的才华,并没有为西施增色几分,没有因为出色的诗作而让人对西施产生额外的迷恋。

古代知名美女的例子还可以列出很多很多,她们虽然被描绘的国色天香、天生丽质,但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她们仿佛是在镜中、在舞台上,虚幻而不真实,而在《红楼梦》问世之后,这些美女的魅力立减,顿时变得黯淡失色。

她未出时,群芳争艳;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最早的油画作品——清朝美女肖像

如激励读书人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黄金可以想象,也触手可及,今日仍有同感,可颜如玉呢?还不如当红女明星更有即视感。

再如梨花带雨的杨贵妃,相关的文学作品很多,前有凄恻感人的《长恨歌》,后有引人入胜的奇幻空海,但都难以打动人心,就像在看拙劣的表演,始终让人无法入戏。

她未出时,群芳争艳;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美人虽多,却都高高在上,或遥不可及,直到《红楼梦》出现,才有一种邻家小妹的感觉,距离感消失。

现在,说起多愁善感,想到的是怯弱多病的林黛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仿佛在耳边回响,并非是曲目多么出众,而是人物非常出彩。

她未出时,群芳争艳;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说起老谋深算的女性,往往第一想到的,又是青春美丽的宝钗,不仅是为她的心机,更是为她的动人。

她未出时,群芳争艳;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更不用细说爽朗活泼的晴雯,温柔可爱的袭人,娇俏可人的平儿......

在每一个读者心目中,或许红楼群芳的形象略有差异,喜好也各不同,但都是那样的鲜活,栩栩如生,一颦一笑仿佛就在眼前。

她未出时,群芳争艳;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或许是因为经典的87版《红楼梦》成功的塑造了直观的形象,让演员与书中的人物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但不可否认,更重要的因素是原著细腻而写实的刻画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她未出时,群芳争艳;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在大观园里,宝玉看闲书,看得是《西厢记》,也用其中的话和黛玉调笑,后又把紫娟比作红娘。为什么要参考《西厢记》?因为在《红楼梦》之前,没有可和他媲美的作品,其实之后也没有

古代青年男女之间朦胧或热烈的情感,演绎成不同的作品,之前几百年的代表作中有《西厢记》一席之地,之后,则唯有《红楼梦》。

举一个不恰当的比喻,《金粉世家》中能看到《红楼梦》的影子,如果其中引用了《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和语句,本来是对经典的借鉴与模仿,但在后世的评价中,《金粉世家》的地位更高。原本引用了经典,没想到自身的成就更胜一筹,《红楼梦》做到了。

她未出时,群芳争艳;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不是每一个读者都是皮格马利翁,会爱上一个冷冰冰的雕塑。再美的艺术品,精美到极致,似乎有灵性,但仍旧没有灵魂。

有一个类似的童话故事,有一个雕刻家刻出了一个美丽的少女,一个神父被迷住,他不住的祈祷,希望神灵赋予她生命,少女变成了真人,雕刻家和神父都爱上了她,两人争论谁作出的贡献最大,雕刻家说"我制作的雕塑",神父说"我赋予她灵魂与生命"。

同样可以说,那些文学作品和绘画、雕像,只是没有生命、没有灵魂的泥塑木刻,可以被人看到,却没法感知,更不会让人留恋。

她未出时,群芳争艳;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只有林妹妹,可以让人为她流泪,为她担忧,为她喜悦,才有读到"林黛玉死了"会痛苦流泪,甚至,看到黛玉伤心落泪,会有一种"我一哭全世界为我落泪"的感觉,随她笑,随她哭,感人至深。

汪曾祺在散文中记叙了吴宓先生的轶事,既是一件有趣的雅事,又何尝不是"于我心有戚戚焉",换一个人物,很难让人产生同样不忍亵渎之感。

文林街和府甬道拐角处新开了一家饭馆,是几个湖南学生集资开的,取名"潇湘馆",挂了一个招牌。吴先生见了很生气,上门向开馆子的同学抗议:林妹妹的香闺怎么可以作为一个饭馆的名字呢!

她未出时,群芳争艳;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红楼梦》能够别出新裁的原因也很简单,古代对女性的态度,更多的是赏玩,而不是像曹公一样能以平等、欣赏的心态去描写,在他的笔下,《红楼梦》中诸多女子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悲欢离合,而不是成为附属品、衬托者、牺牲品,也不是花瓶。

女性之美早在《诗经》中就己被吟诵,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硕人,清人姚际恒评论曰:"上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再如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水女神,不胜枚举,但看以往的作品,始终存在一个清晰的界线,美则美矣,却让人清楚的意识到,她们只会存在于作品中、想象中,没有真实感、血肉感,是创作,是艺术,却不传神,感受不到生命气息。

《红楼梦》刻画了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令人觉得似乎是邻家小妹,真实可近;又像是停留在半梦半醒间,分不清现实与梦境,反而更觉真切。红楼一出,唯有黛玉,三千佳丽都失去颜色


〈完〉


她未出时,群芳争艳;待她出世,百花失色

—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