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省軍費裁撤駐德美軍?近半數德國人表示“慢走不送”

境外媒體稱,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北約峰會7月12日已落幕,從會前、會中,到會後,特朗普要求盟國提高軍費的GDP佔比、刻不容緩的強硬立場,造成峰會氣氛詭譎緊張,不願“買單”歐陸防衛多數支出的美軍,可能因此裁撤海外基地的風聲也不脛而走。然而據德新社民調,對於駐德美軍撤離,幾乎每兩個德國人,就有一人表態贊成。

臺灣聯合新聞網7月13日綜合外電報道稱,美軍自二戰乃至冷戰以來,為了防堵蘇聯,向海外全球“前進部署”。其中,德國因二戰的納粹歷史、東西德分裂等歷史因素,以及位處歐洲中心的地理位置,成為美軍在歐洲的最大海外基地。

報道稱,儘管自冷戰終結後的90年代起,駐德美軍已相對大幅裁撤,從冷戰期間的200多個軍事基地,減少至目前的30多個基地,但根據2016年美國國防部的數據,駐德美軍仍有34562人,僅次於駐日的38807人,依然是美軍境外駐紮的第二大本營。

在北約峰會之前,特朗普不斷要求盟國應儘快提高對北約的國防支出,甚至傳出華盛頓將砍斷美軍對北約盟國的軍事援助以此要挾,其中,作為歐洲領頭羊的德國尤其為特朗普所針對。

報道稱,然而峰會當日,由德新社委託英國輿觀調查公司的民調指出,假若駐德美軍就此撤離聯邦德國的國土,42%的德國人對此表達贊成;37%希望美軍留下;21%沒有意見。

報道稱,相較於日本沖繩或者韓國,駐德美軍及基地在德國當地遭受的反對聲浪整體來說相對較低。

但是大批美軍及其家眷形成“小美國”,在異鄉“美國化”(例如快餐店文化)、形成自給自足(甚至有大型購物中心)的“美國城”聚落後,與世隔絕並與地方經濟形成斷裂,人流與錢流也難以迴流至地方,使得本就因歷史因素多具反戰心理的不少德國人,對美軍基地反感。

而7月12日峰會後,北約盟國在為期2日的來回齟齬、召開緊急閉門會議後,再次“艱難地”確認先前的共識:在2024年前,盟國將對北約的國防支出提高至GDP的2%。然而據該民調,僅有15%的德國人對默克爾將軍費支出提高至2%表示支持,甚至有36%的受訪者認為,德國已經在國防軍事上花費太多公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