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紅線面前,從來沒有“功過相抵”

舒聖祥


  很長時間以來,圍觀“又有哪個貪官落馬”,儼然已成公共輿論“保留節目”。一個又一個的貪官不斷落馬,見證著反腐倡廉常抓不懈、防腐拒變警鐘長鳴。2019年12月10日,四川省巴中市政府原黨組成員、副市長張尚華被開除黨籍和公職。而張尚華,曾獲“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稱號(據1月6日《新華每日電訊》)。

  過去的一年,紀檢監察機關始終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持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取得了備受好評的反腐敗硬核成績單。2019年前11個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立案審查調查中管幹部42人,給予黨紀政務處分40人;全國紀檢監察機關立案審查調查55.5萬件,給予黨紀政務處分48.5萬人,涉嫌犯罪移送檢察機關1.9萬人。

  相比某些為禍一方的腐敗分子終於被打掉,人們無不拍手叫好,有些曾經在工作中取得佳績,甚至贏得崇高榮譽的幹部,也因貪腐落馬,則讓人倍感惋惜。時間,沒能將他們的榮譽擦得更加光亮;榮譽,反而讓他們放鬆了對自己的約束。

  “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曾經都在各自崗位上幹出了出色業績,得到了群眾認可,是領導幹部中的標杆。然而,迄今為止已有5名“全國優秀縣委書記”落馬,除了張尚華,還有陝西省生態環境廳原廳長馮振東,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原局長董金明,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委原常委、西吉縣委原書記馬志宏,山東省泰安市委原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永徵。

  先進標杆淪落為腐敗分子,充分顯示了反腐敗鬥爭的嚴峻性和複雜性。可能抱著僥倖心理,誤判“風頭已經過去”;可能手握功勞簿心裡不慌張,認為“一俊可以遮百醜”;可能幻想反腐敗會有選擇性,樹起來的先進典型,不會被輕易打掉……

  人性是複雜的,也是脆弱的,對幹部的考察依據,只能是他過去的表現,而人可能是會變的。某些“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的腐化變質提醒我們:不能低估腐敗問題的頑固性和複雜性,不能指望反腐敗畢其功於一役,不能搞“差不多主義”,不能見好就收。

  那些過去的好同志,變成如今落馬的貪官,對更多官員,則是一種有力的警醒:在反腐紅線面前,沒有“功過相抵”這一說。如果將功勞簿視作“保險箱”,將曾經的榮譽視作腐敗的資本,以為有過政績有過功勞,就可以遮住各種錯誤,那他已經開始步入危險的深淵,走向了不歸之路。

  事實上,再壞的貪官,或多或少也會做過一些好事。反腐敗如果以功論罰,客觀上將會使得官員政績成為免罪資本,甚至鼓勵那些做出成績的官員都去貪腐,那樣的後果,既可怕也荒謬。所以,不要指望回到封建社會“八議”“官當”等傳統,法治社會絕不容許“功過相抵”。

  黨員幹部應該倍加珍惜榮譽,將其看作一旦腐敗的額外代價,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黨風廉政建設,永遠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