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淘汰從來都是悄無聲息,你的“深度工作”能力決定了成就大小

文 | 卡卡


95後互聯網運營狗


一起“變成一個自律的職場人”


我們公司9號開始復工了,時隔一個半月重新回到辦公室上班,還是挺微妙的。

畢竟在家裡,輕鬆又愜意的環境裡,人始終處於比較自由、鬆散的狀態——只要你工作能夠按時完成,其他時間是不管是做什麼和工作無關的事情,公司的同事都不會知道。

拿我自己來說,我在家裡工作的那段時間,很少需要我臨時參加會議,以往喜歡找我閒聊的同事也不會微信上特意找我聊天,我就擁有了大塊的自由時間。

在這段時間裡,我可以長時間地閱讀書籍、寫文章,我久違地感受到了一種“深度學習”的樂趣:對於某一問題我可以不受干擾地花時間去研究、去思考並總結運用。

比如說在看完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這本書之後,我對於反思日記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並且結合自己的需求制定了專屬模板,雖然時間還比較短很難說效果如何,但對於自己的成長節奏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職場淘汰從來都是悄無聲息,你的“深度工作”能力決定了成就大小

成甲老師的書《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這種經歷,對於繁忙的成年人來說真是很難得。

但回到公司就不一樣了,要參加各種與我不大相關的會議,還要應付同事的閒聊……哪怕就是在寫一篇工作上需要的稿子,可能都會被打斷至少4、5次,我很難會有1-2個小時完全沉浸在工作中的時間。


01

在《深度工作》這本書當中,對於什麼是“深度工作”有很清晰的定義:在無干擾的狀態下件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在家“與世隔絕”那段時間,除了必要的溝通和網絡搜索,我在非工作時間都會主動屏蔽掉如電子郵件、工作消息艾特等等瑣碎的信息,這正是創造了一個“無干擾”的狀態。

職場淘汰從來都是悄無聲息,你的“深度工作”能力決定了成就大小

《深度工作》,豆瓣7.7分

2012年,麥肯錫的一項調研就發現,知識工作者平均每週有超過60%的工作是進行電子溝通和網絡搜索,其他工作工作者們則有將近30%左右的時間用來查閱郵件。

這種注意力支離破碎的狀態,不可能帶來深度工作,深度工作要求長時間無干擾的思考。所以我們常常會覺得自己“每天都很忙,但好像並沒有做什麼”,正是因為我們大多數時候都只是在“膚淺工作”,機械性地重複。

也有證據表明,如果我們長時間在這種“極度膚淺”的狀態下度過,會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作家、科學家等等,會選擇遠離市區一段時間,隱居在沒有網絡的小木屋等等,正是為了擺脫網絡對於專注力、思考力的影響。

但問題就在於,我們大多數人都只是普通上班族。

我們一是不可能請上好幾個月的假比如專門寫一部小說、學一門課程等;二是也沒有足夠的金錢去到小木屋住上好幾個月。

我們大部分人是無法長時間逃離掉互聯網這一工作環境的,那難道說我們這群互聯網打工仔就真的註定要做機械性、重複性的工作,創造不出什麼新價值嗎?


02

實際上,深度工作的形式並不是單一的。

在《深度工作》這本書中,就要提到一種方式,叫做“節奏哲學”,這種哲學認為輕鬆啟動深度工作的最好方式就是將其轉化成一種簡單的常規習慣。

這種方式很好理解。比如,每天設定一個特定時間,一到這個事件就開始深度工作,這種習慣可以降低你進入深度工作的門檻。

這種方法尤其適用於大部分的上班族。

我們都很清楚,現實情況來說很少有工作允許你,在想要深度工作的時候一下子消失好幾天,更多工作是要求你在老闆發消息時馬上響應。

但養成習慣本身,就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

職場淘汰從來都是悄無聲息,你的“深度工作”能力決定了成就大小

書中提到了好幾點方法,不一定適用於每一個人,但我建議每個方法你都需要嘗試過之後針對自己的情況來優化,而不是簡單地下定論:“這個方法沒用。”

這也是我在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中學到的很重要一課。

以往我們如果做一件事沒效果,會認為這件事沒有用,但不妨換個方式去想:這件事一定是有用的,只是我沒有作對。

這個假設的重要改變在於,過去把責任歸因與外部——事情是不對的,我是沒問題的;而這次,我把問題歸因於自己——事情是沒錯的,是我的方法有問題。

先轉變自己的心態,再去嘗試優化,才會有更好的結果。我嘗試了其中的一些方法,其中有兩點,對我自己來說是很有益的。


03

首先是間斷式上網,這個方法即使你工作中需要經常上網,也一樣適用。

間斷式上網,意味著你需要預先計劃好使用網絡的時間,然後在這些時間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網絡,這是為了劃清網絡時段和離線時段的界限。

以我自己為例,比如我今天需要寫一篇文章,那麼我會利用離線時間列好自己的大綱,再利用上網時間蒐集好自己需要的素材,緊接著在離線狀態下去完成文章。

這是比較理想的狀態,通常情況下我很可能寫著寫著卡殼了,需要上網搜索一些資料,這種時候我不得不用到網絡。

書中就提到一點:這種情況下,你需要改變時間安排,儘快開始下一段網絡時段,但注意的是不要馬上開始,而要至少等到5分鐘在上網

這5分鐘的意義就在於,把你想要上網的感情和實際上網的回饋兩者割裂開來。

如果你的工作需要頻繁使用網絡,那麼你可以把使用網絡的時間分割成多次,總是劃分成適合你工作節奏的頻次就好。

職場淘汰從來都是悄無聲息,你的“深度工作”能力決定了成就大小

第二個比較有趣的方法,就是無聊時候不要刷手機,嘗試思考一些深度話題。

比如每天上下班在公車、地鐵上,或者是排隊買飯時候,因為很無聊我們會下意識地選擇刷手機,實際上可以嘗試著利用這些瑣碎的時間,來思考最近的工作或者某一項計劃。

就以這篇文章為例,是我上班路上構思好,到了公司後列成大綱完成的。

出門後,我就會告訴自己,“今天到公司之前,要想清楚這篇文章要怎麼寫。”然後在腦海裡從結構到具體例子、內容一點點去細化。

最開始是很困難的,我很容易會被上下車的人窗外的風景吸引住注意力。當我意識到自己分神的時候,我就會馬上提醒下自己:嘿,回過神來,剛才講到了深度工作的定義,接下來應該談一下它的重要性了。

你也可以通過“自問自答”的訓練方法,來培養自己的專注力

比如你可以在腦海中想象你對面有一個人,他可以是6歲的小孩,也可以是對你想研究的知識點(比如深度工作)完全不瞭解的人,你需要用清晰的框架和簡單的語言讓他能理解你想表達的東西。

這種方法也叫作“費曼學習法”,我以前上學記知識點的時候也這麼嘗試過,實際上,我覺得用在專注力訓練上也是有效的。

04

最後一點,我會在每天的工作結束時給自己設置一個完工儀式。

根據研究指出,任何可以在夜裡做的工作都不會是高價值產出的活動,不會對你的事業精進帶來真正的益處,因為此時你的努力都是侷限在低價值的膚淺工作上。

一般來說,我每天晚上8點左右,會針對今所有工作都做一個梳理。比如對今天已完成的工作做一個簡單覆盤;進行中的工作確定好進度表,並制定好明天如何推進工作;而對於新的工作,我也會簡單列好,以免第二天工作時被遺漏。

一旦整個計劃制定完成後,我就會告訴自己,“今天工作結束了。”然後把幾個主要的群都設置成免打擾模式,任何新發來的郵件也絕對不會查看。

一開始的時候,我也會擔憂自己是不是會錯過什麼重要信息。但嘗試幾次後,你就會知道,作為一個普通員工你是沒這麼重要的。同時,那些大半夜發出來的郵件,也不會是什麼重要消息,需要你連夜去完成。

這種方式看起來極端,但實際上是心理學上的“蔡加尼克效應”指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但是通過對未完成的任務制定計劃的方式,可以確保你所有任務都不會被遺忘,從而降低蔡加尼克效應,讓你的大腦從追蹤各項工作中解放出來。

職場淘汰從來都是悄無聲息,你的“深度工作”能力決定了成就大小

最後,我還是想強調這些方法不是通用模板。我們總希望能夠獲得一個讓自己快速成長的方法,但是深度工作是一項需要培養的能力。

它不是我給你推薦了一家美食餐廳,你直接按照導航過去就可以的簡單操作,而是要能知道什麼餐廳是好吃的,哪裡會有好吃的餐廳的能力。

你需要深入地思考,什麼適合自己什麼不適合自己,制定最適合自己方法來提升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任何事情,貴在堅持。


我是卡卡,95後互聯網運營狗,一起“變成一個自律的職場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