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箭穿心”之後,武漢需要什麼樣的“抗疫劇”

“萬箭穿心”之後,武漢需要什麼樣的“抗疫劇”


來源:物質生活參考(ID:wzshck)


01.


在電影《萬箭穿心》的一個獲獎儀式上,監製兼藝術顧問謝飛感謝了方方。《萬箭穿心》改編自方方的同名小說,被公認為近年來最好的刻畫武漢本土的電影,既展現了普世的人生之痛,又與武漢的城市文化生活血脈相連。


年近八十的謝飛是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也是姜文最敬佩的三位導演之一——另外兩個是謝晉和自己。關於國產電影,謝飛說過一些或許是電影人們想說而又不敢說的話。


“破電影管了60年了,越管越傻。”這句話是去年說的。


還有一句:“我一直有個願望,就是拍出有分量的關於動盪時期的作品,到現在我還沒有。”謝飛師從謝晉,後者的代表作《芙蓉鎮》正是其所指的那種“有分量的作品”。


謝飛說這句話是2003年,他在非典期間不幸感染,被安排在地壇醫院治療,出院後幾個月參加一個訪談節目時說。那時“還沒有”,17年過去了,他依舊沒有實現願望,如今退居二線,將精力投入提攜新導演、尋找好劇本。


最近,深居在家的謝飛用大把時間追劇,常常在微博上曬出自己的評分和影評,片單中有國產爆款劇《慶餘年》也有好萊塢大片《小丑》。他對韓國新片《南山的部長們》評價雖然不高,但一眼看到其光芒:韓國電影真是什麼都敢拍!


前幾天,他翻出了當年報紙報道他出院的消息,在微博上感嘆:十七年了,疫情又重演了。


2004年的一條新聞顯示,謝飛正在籌備一部關於非典的電視劇,名字都取好了,叫《百日危機》。謝飛說自己想表達的主題是:身染疾病並不可怕,精神上的病毒才是最致命的。但是後來沒有了下文。


不知這次他是否會重燃當年拍攝抗疫劇的念頭,繼《萬箭穿心》之後再次跟方方合作。


實際上,新冠抗疫劇的拍攝計劃已經進入籌備階段,編劇不是方方,是另一位女作家六六。不久前,耀客傳媒官方微博發佈消息稱:首部全面反映抗疫題材電視劇啟動,定名為《在一起》,指導精神和操作方式如下:


“萬箭穿心”之後,武漢需要什麼樣的“抗疫劇”


創作陣容不可謂不強大。這裡面有兩個名字可以具體說說:編劇六六和導演張黎。他們各自的代表作、誕生於同一時期的《蝸居》和《大明王朝》,曾經都籠罩著“不可說”的意味,成為時代變革中言論尺度的風向標。


最近熱播劇《安家》的編劇是六六,幾年前的醫療劇《心術》也出自她之手,所以由她來操刀“塑造抗疫一線可歌可泣的平民英雄群像”應該不成問題。六六於3月8日抵達武漢之後,像方方一樣在微信公眾號更新日記,最近因為一句話激起眾怒,她說:幸虧我來了,再不來素材都沒了。


“幸虧”和“素材”兩個字刺痛了很多人。


她在標題裡使用了“我的責任”“視天下如己任”這樣的大詞,與方方的犀利追責不同,她日記裡的“素材”充滿溫情,很多人留言提醒,“現在不需要唱讚歌的人”;質疑集中的另一方面是,她來時疫情已近尾聲,對一個月前武漢人民經歷的心碎並無切身體會,那些未經親眼所見的對苦難的描寫和對奉獻的歌頌,會深刻嗎?


編劇六六的強項是都市家庭劇,導演張黎的專攻則是歷史劇。


張黎的兩部神作《大明王朝》和《走向共和》在豆瓣均拿到9.7分,以此奠定“中國正劇第一導演”的地位。有人說《權力的遊戲》在《大明王朝》面前只能叫“權力的鬥毆”,有人說《大明王朝》“闡明瞭貪腐的制度肌理”,相比之下《人民的名義》只是皮毛。


誰能想到,《大明王朝》也曾經是“命題作文”。據中國新聞網報道,2003年某位重要領導人到海南考察,對海南省領導表示:海南為什麼不宣傳海瑞呢?在歷史上,海瑞因其剛正清廉的形象深入人心。這句話成為《大明王朝》創作的發端。


如果仔細看,每一集片尾處或許可以印證這一說法。


“萬箭穿心”之後,武漢需要什麼樣的“抗疫劇”


據報道,當時主管部門採取了非常罕見的審查方式,廣電總局“重大歷史題材審查辦”的領導和專家,每天以14集的速度審查,其中有70多歲的老人,每天坐十幾個小時,3天半看完了46集。[1]順利過審。


然而,十幾年前那個將“命題作文”寫得非同凡響的張黎,最近給觀眾帶來的是一部古偶劇,主演是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的楊洋,評分不及《大明王朝》一半。


“萬箭穿心”之後,武漢需要什麼樣的“抗疫劇”


從寫《蝸居》的六六到寫《安家》的六六,從《大明王朝》的張黎到《武動乾坤》的張黎,人們應該對這部抗疫劇抱有什麼樣的期待?


02.


參考當年以非典為背景的影視作品,除了謝飛未能成行的《百日危機》,其實不在少數。


當時最受關注的是《三十八度》,這是一部愛情電影,啟用了當紅影星黃磊和陶虹,分別扮演一個勤工儉學送外賣的研究生和一位年輕漂亮的空姐,因為非典封樓,兩人被迫隔離在一起而演繹出的一段愛情故事。接到這個任務,兩位演員都是零片酬出演。


另一部展現抗疫情節的《驚心動魄》,屬於那種“學校組織大家一起看的”電影,有人這樣評論:“從制度到各行各業參與抗疫的人員,到各環節執行都是完美無缺的,只有理解和支持、配合,沒有漏洞,也沒有悲劇,自行體會吧。”


《驚心動魄》是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三驚系列”之一,其他兩部是《驚濤駭浪》和《驚天動地》,前者反映98抗洪,後者講述汶川地震,與《驚心動魄》一樣,可以說是中國式災難紀實片的典型拍攝方式。


其他影視作品例如《非典人生》《21天》《沒有硝煙的戰爭》等等,很少有人知道,可見這些作品的現實價值和藝術生命力非常有限。只有鳳凰衛視拍攝的5集紀錄片《非典十年祭》在豆瓣上超過9分,在這次疫情中被很多人重新提起。


拍不出好的作品或許是因為沒有好的劇本。


謝飛說,八九十年代是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那時候好的電影劇本很多都是來自好的文學作品,但是現在年輕人看文學的少了。他還說,“偉大的作家和作品都是對生活有一定批判性的發現或者提出問題,對人類生存狀態提出尖銳的質問,純粹歌頌生活美和光榮面的東西有它的價值,但並不是太重要。”


真正值得拍成影視作品的文學作品不是沒有,例如另一位武漢作家記錄非典的某部小說,但遺憾還是成為“不可說”。人們也因此失去了看到這部文學作品被搬上熒屏的機會。


但曾經的讀者沒有忘記。有人在微博裡引用書裡的一句話:當他們不讓你說的時候,就已經證實了你說的是事實。


人們逐漸認清了現實,對抗疫劇的要求其實已經非常簡單:即使拍不出中國的《切爾諾貝利》,至少不要用煽情掩飾本來有機會彌補的過失,不要流露出“人類戰勝了病毒”的沾沾自喜。但遺憾的是,六六已經開始在她的日記裡展示國外飛中國的天價機票了。


有人在籌備抗疫劇的微博下留言,推薦應該全部啟用湖北籍尤其是武漢籍演員出演,但有很多事比演員的籍貫重要。


製片方表示,“計劃籌拍20集,每2集1個獨立故事”,就是10個故事。這10個故事要如何取捨?既然這是一場舉國參與的“人民戰爭”,那麼由全國網友票選出最希望看到的十大事件作為藍本,或許是最好的選擇。這樣甚至免去了六六不辭辛苦前往武漢調研——人們想要看到的那些事件,一些新聞報道已經寫得十分詳細了。唯一的問題在於,如果由全國人民投票,最終得票最高事件能上映的可能性恐怕微乎其微。


還有武漢電影人自己的故事——武漢電影製片廠員工常凱,一家4口12天內相繼離世。武漢影視界是否會選擇自己來記錄?


抗戰時期,老舍的獨幕劇《保衛大武漢》曾經引起轟動。當時的武漢是全國政治文化中心,那是創作者的黃金時代,被記錄在《武漢,1938:戰爭、難民與現代中國的形成》一書中。有人說:這個故事留下了很多經驗,其中最有趣一個,是權力更迭提供了短暫的窗口期,自由媒體在這裡蓬勃發展。[3]


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以民國女作家蕭紅為主角,提到了這段歷史。因蕭紅在武漢短居期間完成了代表作《呼蘭河傳》的前兩章,電影有眾多場景在武漢取景。雖然身列左翼作家陣營,但蕭紅對宏大題材興味索然,她關注個體苦難,與當時以革命寫作為志向的另一女作家丁玲走上了兩條截然不同的寫作道路。


“萬箭穿心”之後,武漢需要什麼樣的“抗疫劇”


03.


許鞍華之外,中國第六代導演對武漢這座城市是有所偏愛的。


繼前一部電影被禁之後,婁燁的《浮城謎事》又以武漢為背景,“要拍細碎的生活,而武漢的城市格局、河流和氣氛,非常適合故事”;《南方車站的聚會》導演刁亦男本來打算在廣州拍攝,但勘景之後發現湖泊太少,最後選了武漢,“到那裡待了兩天,我們就敲定了”;王小帥13歲隨父母來到武漢待過幾年,鍾愛武漢的長江和大橋,“小時候學畫畫,從華工騎自行車,一直騎到江邊民主路,然後再坐輪渡過江。”他的《扁擔姑娘》在武漢拍攝,《地久天長》也曾來過武漢勘景。


在第六代導演的鏡頭中,江河湖水,以及建立在此上的長江大橋、碼頭輪渡是絕不會缺席的城市景觀,但他們的電影中武漢人民的面孔是模糊的。


祖籍山西的賈樟柯除了擅長講述自己家鄉的故事,倒是把重慶這座城市拍出了超越故事發生地之外的氣質。他總是將鏡頭瞄準出現三峽庫區的水位線——上升的水位淹沒了居所和城市,也將一個時代埋入水底,當地人民背井離鄉——這種失落,是第六代導演的創作母題。


“萬箭穿心”之後,武漢需要什麼樣的“抗疫劇”


武漢和重慶都被稱為江城,共飲一江水,本身也存在眾多相似之處。方方曾在散文《行雲流水的武漢》裡寫:


武漢的文化帶有強烈本鄉本土的味道,它和瀰漫在市井的商業俗氣混雜一起,便格外給人一種土俗土俗的感覺;但幸虧有了長江,是長江使這座城市充滿了一股天然的雄渾大氣。


但是,災難過後,“我們不可能回到原來的武漢了”,武漢詩人小引說,這場災難給每個武漢人都打上了標記,每個活下來的人,身上都寫著“大難不死”。[4]未來的武漢或許會像重慶一樣,揹負著一個沉重的時代符號走下去,隨江河湖海一道融入這座城市的血液。


看《南方車站的聚會》的時候,片頭字幕排版的格式讓我覺得奇怪,但當時說不上來是哪裡怪,後來看影評,有人說像刻著人名字的墓碑。確實如此。


“萬箭穿心”之後,武漢需要什麼樣的“抗疫劇”


該歌頌的歌頌,該反思的反思,該祭奠的祭奠。至少不要讓觀眾白流了眼淚。


[1].《中紀委參拍宣傳海瑞反腐精神》 來源:中國新聞網

[3].《武漢 1938,文化與大眾之戰》 來源:單讀

[4].《在武漢,一個詩人不再寫詩》 來源: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