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智謀過人的周培公自稱“善敗將軍”是自謙嗎?

導讀:善敗是一種很高的境界:能夠做到善敗的人無一不是青史留名的棟樑之才,司馬懿、韓信、諸葛亮都屬於這一類。《孫子兵法》說“善戰者不敗,善敗者終勝”,就把善敗者的標籤推向了贏得最終勝利的高度。所以善敗者不但是指揮全軍走向最終勝利的將才,而且可以作為心靈之路的錘鍊乃至人生處世之道的遵循的法則。所以周培公自稱善敗將軍既有自謙的成分,善敗更多透露的一種自信。


《康熙王朝》中智謀過人的周培公自稱“善敗將軍”是自謙嗎?


說道周培公對於善敗將軍的詳細描述見於二月河小說,在整部劇中周培公在被雪藏之前顯得鋒芒畢露。平定察哈爾王叛亂、單人獨騎勸說王輔臣投降都是周培公才華的徹底流露,也是其作為善敗將軍最終的軍事勝利。再進一步大勝的關鍵時刻周培公被調回京城,隨後在滿漢大妨的緣由下在盛京渡過了餘生。此時這位善敗將軍周培公才昇華到了善敗的第二個層面:心靈之路的錘鍊以及人生處世之道法則的遵循。沒有了神采飛揚和鋒芒畢露的浮躁,安靜的完善他的《大清全圖》。直到康熙為葛爾丹的事情巡幸熱河,這才有了多年後君臣的再次相見。此時的周培公低調、內斂,向康熙陳述了西北平叛的方略並奉上了那副小畫-《大清全圖》。在當夜善敗將軍就離開了人世,痛失將才的康熙輟朝一日為周培公守靈。


周培公說:“善敗將軍並非常敗將軍。淮陰侯韓信、蜀漢之孔明,皆善敗將軍!小敗之後連兵結陣,透徹敵情,再造勝勢,比之項羽百戰皆勝而烏江一戰一敗塗地,豈不好得多麼!”


善敗將軍周培公前半生鋒芒畢露,所謂善敗更多體現在軍事上。

伍次友是康熙有實無名的帝師,功成身退後不居廟堂瀟灑江湖。所以在龍兒(康熙在伍次友面前的自稱)心目中,伍次友這位老師的地位很高。而周培公揣著伍次友寫的推薦信沒有去走捷徑,非要憑真本事赴考科舉結果落榜。為了給進京喊冤的鎖兒寫狀紙,周培公用了伍次友的推薦信。如果不是恰巧被微服出巡的康熙看到,也許這位善敗將軍周培公也沒有後來跌宕起伏而又精彩的一生。

朝中索額圖、明珠兩黨已經初見端倪,紅人兒周培公誰都不理自然遭到索、明二人的嫉恨。也為後來周培公被雪藏埋下了伏筆。此時的周培公神采飛揚、鋒芒畢露:提議冊立儲君,讓皇后赫舍裡安詳離世;在撤藩談判時,周培公提議的分期分批的方式讓三藩的要挾無所施展;在三藩造反康熙都失去信心時,周培公提出一系列的應對措施全部被批准。

平定三藩進入膠著狀態時,北方蒙古察哈爾王起兵謀反進攻京城。康熙通過孝莊太后籌措了家奴院工,讓從來沒有領兵的周培公作為主將率兵平叛(圖海副之)。周培公深知這些大爺們不少是王親貴胄的親戚不好管理,所以先以霹靂手段斬殺鬧事者然後誇大察哈爾王的財富以利動人。經過整訓後的周培公大軍迅速平定了察哈爾叛軍後直撲千里之外的王輔臣。周培公也因功被封為一等伯、賞雙眼花翎、加太子太保。在接下來逼降王輔臣過程更精彩:先用三十門紅衣大炮的轟炸打消手握重兵王輔臣的幻想,接著單人獨騎進入平涼城勸降王輔臣。周培公的勇、謀、恩威並重在勸降王輔臣過程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康熙王朝》中智謀過人的周培公自稱“善敗將軍”是自謙嗎?


在這整個過程中周培公從沒有任何帶兵經驗的文人到彪炳史冊的將軍,他的善敗得到充分的發揮。在組建軍隊之處,他就知道如果無法嚴肅軍紀這群人就是烏合之眾。所以他以霹靂手段斬殺散漫者,讓軍隊變成了虎狼之師;通過誇大察哈爾王的財富,提升平叛軍隊的士氣;通過連續幾輪的炮擊,打消了王輔臣以打促和的幻想;單人獨騎入平涼勸降,才以自己的誠意打消了王輔臣的顧慮。總之周培公戰爭前先料敗再言勝,在做好充分準備下最終取得了勝利。


在詆譭和猜忌中周培公被雪藏在盛京,才讓善敗逐漸升華到第二層

此時周培公和圖海的平叛大軍不出十天就可以平定吳三桂大軍,而此時兵部命令是調周培公回京。就是讓平定吳三桂的大功留給副手圖海,因為圖海是滿人而周培公是漢人。明珠對康熙的勸說絕不是代表他自己,而是大部分滿人的觀點。無論康熙時處於帝王多疑的通病還是對於對於朝臣建議的從善如流,最終康熙的態度是:“周培公是該把功勞分給別人一點了。”於是就有了兵部這道命令,其實客觀上轉達的是康熙的主意。

周培公與圖海,一文一武珠聯璧合。而且手握雄兵三十萬,本事遠在三藩之上。如果他起異心,足以馳騁天下。如今吳三桂敗亡不遠,朝廷對周培公應該小心牽制才對呀。


《康熙王朝》中智謀過人的周培公自稱“善敗將軍”是自謙嗎?


當康熙巡幸盛京打算重新啟用周培公時,才知道周培公重病在身不久於人世。君臣二人詳談解除了當年的疙瘩,周培公也理解了康熙的良苦用心。周培公已經不能再次出山擔當平定臺灣的重任,於是向康熙推薦了姚啟勝。

周培公不是沒有怨言,但是經過十一年的沉澱對於善敗多了一層感悟。這不但是心靈上的淬鍊,更是對處世之道法則的遵循。成人的世界沒有那麼多對錯,只有利益的博弈。在封建社會“殺一人而能平民憤,冤死也要殺”,更何況只是貶官的周培公呢?所以周培公沉下心來,畫出了當時最新最全的大清全圖。在獻圖的當夜心願得償的周培公去世了,內疚的康熙也做出了輟朝一日為周培公守靈的決定。


《康熙王朝》中智謀過人的周培公自稱“善敗將軍”是自謙嗎?


小結:

以善敗為號不但是自謙,更體現了大智慧。司馬懿、諸葛亮、韓信都曾以善敗為名,而周培公能夠在遭受挫折時把兵法上的善敗昇華成心靈和處世之道的淬鍊也屬難得。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