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閒引鴛鴦香徑裡,手挼[ruó]紅杏蕊。

鬥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

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唐五代·馮延巳

前面二句寫春水,側重寫水的狀態——“皺”。這個字真是絕了,衣服摺疊留有痕跡,皮膚鬆弛形成紋路,都可稱之為“皺”,而水面經風一吹,形成波紋,不也是皺了嗎?

這個“皺”字,不但再現了水面波光粼粼的景象,更把人物心底泛起的波瀾傳神地表現出來。所謂的波瀾無非是波動不安:一個姑娘獨守空閨,整日無所事事,肯定要想念遠方的丈夫,這一想不打緊,心卻越發的空落起來。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到這裡,她的心情更加糟糕。我們從“手挼紅杏蕊”的動作中可以窺知一二。“手挼紅杏蕊”就是把紅杏花摘下來,放在手中輕輕揉搓。因為內心糾結、失落、怨憤,而又無處發洩,便有了這個下意識的動作。直到今天,很多女孩子生悶氣時,還會不經意地揪花瓣。道理是相通的。

花也搓完了,等的人還是沒出現,繼續等唄~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接下來就出現一個典型的動作——倚欄。她倚在刻有“鬥鴨”紋飾的欄杆上——“鬥鴨闌干獨倚”,倚了很久——“碧玉搔頭斜墜”,直到身體都傾斜了,頭上的簪子也下傾了。

果然,詞的一下句就寫道“終日望君君不至”,她每一天都這樣痴痴地凝望遠方,每一次都是以失望告終。正在這時,枝頭上的喜悅叫了起來,好像在向她傳遞好消息。詞到此戛然而止,而我們卻能從中預想到女主人公接來下的失望與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