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就是很多經典的書根本看不下去,例如《巴黎聖母院》之類的名著?

量力而活


我告訴你怎麼讀巴黎聖母院!!

春節的時候剛看的

開始的時候真的看不下去,尤其是講歷史和建築那裡,就覺得太高大上了,看不懂,磨磨蹭蹭了好多天還停留在那幾頁。

後來找到了一個方法,就一目十行,沒看進去無所謂,就假裝自己看過了,一目十行看過去,一直看到講完了這些建築,終於繼續進行後面的故事

後面真心好看,每一個人物,每一個情節都特別有魅力和典型性

只有看完了整本書,才能對它有更多的思考,把暫時看不進的片段略過,是最好的方法

後來我為了看懂這段看不懂的章節,我去搜索了一下關於建築的歷史,然後我又amazing了,原來曾經的建築歷史是這麼的輝煌,每一種建築都有它獨有的歷史背景和風格特點

當我慢慢了解了之後,我又翻開了巴黎聖母院那幾個被我略過的章節,細細品讀,再次被征服!

就是這個感覺,最後,你會有成就感的,因為你看完了一本這麼優秀的書!


觀書志


我現在專刷抖音,啥書也看不進去,小時候捧著平凡的世界能在被窩打手電看,我懷念小時侯純真,可社會大染缸己將我變成了一個自我自私,無趣不思進取,我憎惡這樣的自己,我很久不看書了,特別是世界名著之類的,我已經被手機毀了


素素美美的


看書是一種愛好,是一種習慣。

一個時期一個時期的愛好,我小學=年級時買了孫悟空等兩本書,四年級買了岳飛傳和紅日,初一學生可去閱覽室和圖書館,開始看格林童話,伊索寓言接著看三俠五義,十把穿金扇等,初一後期課餘看的多了,青春之歌,紅巖,烈火金鋼,小城春秋,敵後武功隊,林海雪源等等幾十部大部頭小說,後來見書就看,方知開卷有益。

到了高中就知道什麼是名著了。巴金的家,春,秋,魯迅的,張恨水的,曹禺的,四大名著唯有西遊記和三國看不下去,因為時間少了,再者從連環畫和電影上都知道了,紅樓的文學價值最高,碰到細碎章節不看,多看詩詞歌賦,……再後來看世界名著若干,象大仲馬小仲馬的,雨果的,巴爾扎克的,托爾斯泰的,普西金的,屠格湼夫的,莎翁的,傑克倫敦的……多啦。後來又借閱了十八世紀外國文學史看了……

每一本書都有文句摘彔,有空就翻翻,……現代的八十年代的好的中短篇,遲莉等人的好小說都看。下載到電腦上幾百種,想看就看。

總之,養成了習慣,也沒躭誤學習。

有的對味口的如吳趼人的痛史,拿來一個通宵看完,有的不對味的就不看,何必強迫自已呢!象李汝珍的鏡花緣、儒林外史等就是看不下去,對自己沒有吸引力就不看。真正好的小說你不願放下,不對味的怎麼也拿不起來……如此而已,和吃飯一樣。


霜月飛鴻


看來不止我一個人有這種感覺。我從小就比較喜歡看課外書,但唯獨讀不進去那些世界名著,我總覺得很簡單的一件事非得囉裡囉嗦那麼一大堆,而且動不動就是“奧,親愛的,上帝,可憐的人兒”這種表達,我實在是讀不進去,好多本都是硬著頭皮讀了幾十頁或者一百來頁就看不下去了,只能將那些所謂的世界名著束之高閣。相比之下,我喜歡看咱中國的古典文學,越讀越有意思。


抬頭默默走過


我是80年代初的人,經歷了這麼多年我也有你這樣的感覺。並不是名著不好了,而是這個時代的風氣變了,人心思動,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品一本有內涵需要思考的名著。

我上小學初中的時候,在我們縣圖書館辦了借書證。七俠五義、紅巖、西遊記、三國演義還有百年孤獨之類的都是那個年代靠一本一本借回來讀的。那個年代玩的東西很少,電腦網絡更是沒有,書就是人們最大的精神載體。

我的兒子都十歲了,不要說讓他看我那時看的西遊記、三國原著,就是買一堆什麼少年版的文字書都看的很少。細細思考過,現在電子和網絡影響太大,玩的誘惑太多,包括我自己一年也難得認真讀幾本書,何況小孩?要麼就是看那些不動腦筋沒有營養的網文?要麼就是聽別人播講的小說。

好在我已經感覺到社會風氣的慢慢轉變,周邊看紙質書的人也開始增加起來。現在能夠認真看書的人都是素養很高的人,因為他能剋制外界的誘惑。為了讓兒子養成讀書的好習慣,每個週六是我們家的無網日。大家都不玩手機,不玩抖音,不看電視。閒的只能去看屋裡的書。


missmyth


從小學字還沒認全就開始看書,說岳,隋唐都那時候看的,歐也妮葛朗臺當年也愛看,一路看來,不管武俠,瓊瑤,各種世界名著,都愛看,唯一迄今為止看不進去的就是巴爾扎克的幻滅,硬著頭皮,努力了好幾次,就是看不進去,最後只好放棄了。

要知道,我是巴黎聖母院,紅與黑,悲慘世界都能看進去的人啊,那本書我實在看不進去我感覺不是我的問題,是那本書的問題。


三兩夢話


我覺得現在電子產品副作用太大,在我上大學期間,手機的功能還沒有那麼強大的時候,所有的書籍都讓人沉迷,讀的越多越覺得有味道!

大學的時候因為校區離市區遠,前後都是山,所以除了上課,吃飯,睡覺,其餘時間全部花在圖書館了,最開始讀小說,後來不只滿足於小說,各種史書、傳記、圖冊,都讓我覺得心理和精神上特別滿足!

如果有機會的話,還是建議大家可以讀一些心理學相關的書,對於日後調節現實生活的矛盾和落差相當有用!我愛書籍,讀書使人明理,讀書使人精神豐富!


安寶最帥


《巴黎聖母院》是我唯一看進去的世界名著,我看的世界名著雖不多也不算少,但是由於我看書比較早,這些名著都是高中時候甚至初中時候看的。當時很多書根本不能看懂什麼意思,比如《亂世佳人》(應該叫流行小說而非名著)看過之後只覺得是一個女人周旋在一群男人之間的故事。看過《簡愛》只覺得是一個女生當家庭教師又愛上了一個男人。看過《漂亮朋友》覺得是一個男人利用女人的故事。看過《歐也妮葛朗臺》覺得就是個摳門老頭的破事兒。看過《圍城》覺得就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公子的一堆破事兒。唯有《巴黎聖母院》讓我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下面是我在其他APP上寫的話,放在這裡也還適用。

現在我已經40歲了,終於懂得了人生的滋味,體會到了那些書裡那些深刻而永恆的主題。只是年輕時候自己淺薄無知,現在體會到的東西,那時候哪裡能體會得到呢?那個時候耐著性子讀完已經是好的了。所以,讀書是有門檻限制的,讓一個小學生讀大學課程肯定是枯燥乏味難以堅持的,而讓一個沒有生活閱歷與體驗的人僅僅因為“世界名著”的由頭去讀那些書,顯然也是味同嚼蠟,難以堅持的。



拍手笑沙鷗86485370


還好我高中到上班前幾年看了不少書,沉浸在閱讀中真的很美妙,難以言表。但是損失也是很大,沒去把時間用在交際,用在跟領導一類人的溝通上,導致內心世界很豐滿,錢包很骨感。。。年紀大了,真的沒時間沒精力了。。方方面面的,太累了


用戶3999864879347


上學的時候為了提高所謂個人素養,讀了幾十本世界名著,真的是硬看。有的很精彩,讓你拿起來就欲罷不能,比如《人猿泰山》《基督山伯爵》《飄》等我們班風靡一時,大家排隊搶著看。《悲慘世界》這本我是在被子裡一邊看一邊哭。有的真的味同嚼蠟,文章前面鋪墊太長,人物之間對話伏筆太多,有的你都看了一半了還不知所云,《百年孤獨》這本書我就讀的特累,現在都忘了內容了。

現在的我依然愛看書,不過轉到了網絡小說,十幾年看了兩千多本了吧,裡面也不乏精品,很多搬上了銀幕。

我覺得那些所謂名著,文筆好壞事是一個方面,他裡面的內涵很重要,有一定的思想性。還有就是這些小說的年代比較久遠了,有一些內涵的東西和我們現在有了代溝,很難產生共鳴。

還有翻譯過程中,語境詞彙上會有一些偏差,降低了書的精彩程度。就像咱們文言文翻譯成英文,怎麼都不是那個味了。

過去的專職作家比較少,所以文學作品也少,所以留下的符合大眾審美的作品類型也少,不像現在選擇面那麼廣。現在的一些精彩的網絡小說也會成為未來的名著的。

不過大浪淘沙,能夠留下來的都是比較不錯的了,都有可取之處,只看是不是符合你的喜好,給你產生共鳴。我的經驗是看不進去,就硬看一下,往往後面有驚喜。但是實在不喜歡就放下吧,省得浪費時間,有這個空別的書都看兩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