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安家》上海老洋房火了,有對老洋房懂得嗎?來分享一下,給大家普及一下?

Y申浩然F


近一個世紀的喧囂在這裡凝固,現代都市的燈火璀璨難以遮掩幽靜的街道和洋房,兩者相互交觸,造就了上海獨特的文化氣質。



建築成為可以觸摸的近代史縮影!

在此隆重介紹我的家:

淮海中路1692號!!

這幢洋房原先的主人曾居住著一對夫妻。女的叫蔣瑤光,是蔣介石的女兒。男的叫陸久之是蔣介石的女婿。他曾是大公報社長(地下黨員)

很多人就有疑問?史上可從未聽說過蔣介石有女兒。確實,蔣公跟陳潔如在廣西桂林孤兒院裡領養唯一一個女兒。

1920年,蔣介石與陳潔如相識於上海。隨後陳潔如跟隨蔣公一路征戰到廣西桂林。可是陳潔如始終未能生育。無奈之下去尋找廖承志的母親何香凝女士並傾訴自己無孩子的痛苦。

何香凝女士能夠理解陳潔如此時心情。因此她陪著陳潔如到孤兒院去收養一個女孩。

此時還在打仗的北伐軍總司令蔣公,急忙抽空回到家看看自己的小女兒。他真是欣喜如狂,立即請何女士幫他,為這個女兒取名,。何女士沒有推託並取名:蔣瑤光。蔣介石和陳潔如相當滿意,後辦一桌酒水以致謝何女士。

十多年過去,蔣瑤光非常漂亮,該到婚嫁年齡。此時蔣公的老鄉,殷勤的湯恩伯出面做媒人。將把陸久之介紹給蔣瑤光。

1946年秋結為夫妻,當時陸久之44歲,蔣瑤光23歲。此時,陸久之早已是地下黨員(1926年入黨),可蔣瑤光一無所知。

1948年陸久之利用蔣公女婿的身份以及受到湯恩伯的極其信任,從而陸久之很從容地拿到上海軍事防禦圖並交給黨組織,為解放大上海做出重大貢獻……

陸久之,蔣瑤光一直居住在淮海中路1692號。一直居住到1971年,陳潔如在香港逝世。蔣瑤光帶著家屬離開居住地去了香港。

陸久之未去香港。同時他也搬出淮海中路1692號。搬到其他地方居住。

2015年蔣瑤光的兒子專門從美國回上海來看自己的老房子,我陪同他參觀。

名人已去…故居猶在…

一庭一院…一草一木…

沉澱了太多傳奇和往事……


大奇兄


老嚴兩口能拿出320萬真金白銀買房,意味著什麼?

考慮到通貨膨脹,意味著他們老兩口的生意一天的淨利潤不會低於1000元。

這老兩口沒有住進新買的房,不意味著破產吧?

需要連中介費都需要用包子抵扣嗎? (我知道拿包子抵扣是開玩笑,但是也說明了老兩口已經沒錢了,這和他們能攢300多萬現金不符)

即使買房全用光了,每天的收入還是有的吧? 幾千塊錢的中介費算什麼?

還有。 閃閃開的第一個租賃單,那兩個新畢業大學生,租了一套總價10000的兩居室,還不講價。

還說現在年輕人收入高,租的起。

現實呢?

現實是剛畢業的本科生,女生基本上是兩個人租一間臥室。因為工資稅後只有五六千而已啊。

好,有人說家裡土豪,這種我確實見過。但是劇情中的設定是現在年輕人賺的多,所以如果是家裡支持,劇情是矛盾的。

還有,10000元的二居室,有主臥次臥之分吧? 都是5000?當然也有關係好不計較的情況,但是別忘了這是合租而不是整租,價格是由中介分配而不是整租之後自己分配。

另外,開租賃單不會離門店很遠。根據劇情設定,門店周圍的房子的均價在5.5萬到7萬,這樣的價格只能是上海非核心區域吧。是什麼樣的租售比,讓這樣的房子的租賃價達到10000兩居室?

我知道我上邊說的都有反例,但我們說的是不合理,而不是不存在。

如果編劇把兩居室的價格調整到7000元,那我認為劇情就合理多了。

最後,我來說一個目前為止整個劇情最大的不合理:沒有聚焦真正在上海買房的底層。

目前出場的所有買房者,收入最低的是誰? 老嚴夫婦。 但是即使是老嚴夫婦,也能一下子拿出300多萬現金付全款。 我們竟然沒有發現,儘量減少首付款的情況發生。 所有人,都儘量不用槓桿。 就算海清這博士夫妻也是如此。(聽說還要按揭,很擔心和失望)。

無論窮人還是富人,難道不是都想要充分利用槓桿嗎?

這部劇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窮人,即使是普通人都沒有。 大家可以想一下,買房的普通人是哪個群體?





是一隻肥貓呀


上海的老洋房,大多都是在解放前建造的,當時在繁華的大上海,高官政要和商業大亨都會選擇住這樣的老洋房,每一棟房子的背後都有一部濃厚的家族史,值得我們去挖掘。

例如,電視劇《安家》中的向公館,在現實中的上海,確實也存在這樣一處建築原型。不過,向公館在現實中叫做應公館,為上海百年商業大亨,被譽為茶葉大王應子云的私宅,應子云當時在上海也是有名的地產商

應公館的建築風格集合了當時大上海多國建築之所長,是應子云在1921年為其子建造的婚房,地產商建造的豪宅自然是獨具風格,堪稱一件藝術品,在所有上海的老洋房之中也是數一數二的佳作,這座老洋房也見證了應家的興衰榮辱

現在這座老洋房標價3.8億,比影視劇中的1.5億還要高出2.3億,這個價格,是我們普通人不敢想象的。

對於老洋房我覺得值錢的並不在建築本身,而在於它的歷史文物價值,很多都是百年建築了,院中的古樹名木也有很多。我覺得要從保護文物,尊重歷史的角度去重點保護老洋房,不建議把老洋房過度商業化去運作

比如,中介公司在出售老洋房時,對於買主也要悉心挑選,切不可因一時之利出售給那些像《安家》劇中一樣,不懂歷史,不懂文化的暴發戶。


娛樂陣線盟


我是影視玩家,說一說上海瑰寶:老洋房。


百年曆史,海納百川的包容氣度

馬勒別墅

老洋房僅有百餘年的歷史,但卻構建了上海這座城市獨特的海派韻味和氣質。

他們見證了上海歷史上最動盪那些歲月,也包容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居住、生活文化,每一幢建築,都承載著上個世紀上海灘最傳奇的故事。

梧桐濃蔭裡的小巷裡,你不經意地踩晌路邊的落葉,耳邊傳來流水般的鋼琴或小提琴聲,一幢幢風格迥異、各呈奇姿的小洋樓內,幽靜的花園與婆娑搖曳的法國梧桐交相輝映,若隱若現……這就是上海深刻在骨子裡的萬般風韻!上海老洋房總價最高10億,

40萬元/㎡成交刷新全國第一天價

魔都老洋房的總價之最,還是2016年對外報價10億出售的嚴家花園,按照建築面積1570㎡來算,這座老洋房每平方米的單價當時就已經達到了63.7萬/㎡,單價整整高出北京亥四合院10萬元/㎡以上。


影視玩家NB


上海老洋房是指解放前建造的,一般為四面或三面臨空,裝修精緻,備有客廳、餐室,有數套衛生間等結構較好的獨立式或複式、別墅式住宅。上海徐彙區和盧灣區的交界處老洋房的蹤跡較多。





1e娛樂新資訊


上海的老洋房是上海最經典的住宅,每一幢都承載著一個當年上海灘的傳奇故事。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破產的比利時人老費穆爾賣掉自己心愛的洋房,萬分失意地離開了上海,機緣巧合的是,六十多年後,他的孫子費穆爾被派到上海工作。費穆爾很想找到並買下祖輩當年的舊居,這時他遇到了亨利,一位專門在上海從事洋房經紀的美國人。

老洋房蘊含的價值絕非一磚一瓦所能砌成。兩位老外在新上海“炒洋房”的故事,對廣州這樣老洋房資源豐富的城市也很有借鑑意義。把老洋房變成“寶”。

在上海的西南角,徐彙區和盧灣區的交界處,幾條幽靜的馬路邊上一幢幢房子紅瓦粉牆,尖尖的屋頂,橢圓形的鋼窗;透過花園的柵欄,你可以看到大片濃綠的植物,幾棵參天大樹從柵欄頂上探出頭來。

到了晚上,一扇扇窗戶映出溫婉的燈火,隱隱約約飄出輕曼的鋼琴聲。這就是代表老上海身份和地位象徵的花園洋房。上海的“洋房生活”不但是上海市民的夢想,它也是一些生活在上海的老外們的夢想。


魚乾講電影


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