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湖的回聲

以敬仰的姿態,我又一次來到故鄉山高水闊之處——陽明湖,我心中的湖!它宛如一塊碧玉,鑲嵌在羅霄山脈密密匝匝的大山深處。陽明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脫俗,目之所及,湖水深不見底,碧綠清澈,平滑如鏡;初秋的豔陽直射水面,泛起滿湖金光,熠熠生輝。微風拂過,吹皺一湖碧水,如錦似緞,如夢如幻。一隻山鷹掠過湖面,將雄壯的寫意定格在蒼穹之上。逶迤起伏的如黛遠山環抱在湖泊四周,靜靜地守候著地老天荒的遠古時光。

長空蔚藍,雲水幽深,群峰穆然。在這寧靜的氛圍裡,歷史的瞬間在湖面上閃現,歷史的聲音在山水間迴盪。透過波光粼粼的湖面,分明看見一位身材瘦小而靈魂偉岸的智者,正向前走來,他就是一代宗師、南贛巡撫王陽明。“立德、立功、立言”是王陽明的最高人生追求,而贛南遼闊的大地,正是他施展報負的大舞臺。明正德十二年間,時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的王陽明肩負朝廷使命,出任南贛巡撫。上任伊始,便劍指崇義橫水、桶岡賊亂,十一路人馬經龍勾、琴江口、傑壩、金坑等地圍攻賊巢,上猶江兩岸,齊雲山谷間,頓時刀光劍影。兩個月間,將“南贛數十年桀驁難攻之賊,掃蕩無遺。”

直面殘酷的戰爭和生靈塗炭的現狀,王陽明內心矛盾糾結,他深知“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於是提倡並踐行德治教化,仁政安撫。首先奏請朝廷,整合上猶、南康、大餘三縣之地,設立縣治,取名“崇義”,寓意“崇德尚義”。然後“釋其脅從千有餘眾,歸流亡,使復業。度地居民,鑿山開道,以夷險阻。”用懷柔手段,讓賊民改邪歸正,使老百姓安居樂業。平亂剿匪,除暴安良,這是“破”字當頭;扶持民生,佈施天下,這是“立”在其中。王陽明的足跡踏遍了橫水、思順、過埠、金坑、平富、營前的山山水水,他曾在營前蔡家城駐兵休整,面對錦繡河山,在與學生離別時寫下了“天際層樓樹杪開,夕陽下見鳥飛回。城隅碧水光連座,檻外青山翠作堆。頗恨眼前離別近,惟餘他日夢魂來。新詩好記同遊處,長掃溪南舊釣臺。”的詩篇。他在當地興修水利,墾荒種植,興辦書院,改善舊俗,在百姓中留下了久遠的傳說。五百年彈指一揮間,王陽明的軍事戰功鐫刻在思順茶竂滄桑的石壁上,而他的親民仁政業績、知行合一心學,則如涓涓之溪流、澄澈之湖水,永遠盪漾在贛南人民的心中。

陽明湖的前身是陡水湖,形成於二十世紀50年代——那是一個激情燃燒、活力張揚的時代,國家制定的“一五計劃”有156項重點工程項目,其中之一就是江西省上猶江水電站。為了供應開發贛南的稀有礦產資源所需用電,國家決定在鐵扇關興建上猶江水電站,從1955年3月拉開建設的序幕,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奮戰,一座高67.5米的混凝土重力壩,似銅牆鐵壁屹立在險峻的鐵扇關,滔滔江水在這裡服服帖帖聽從使喚,“高峽出平湖”,一個充滿詩意、充滿活力的陡水湖從此誕生。

江西著名詩人文莽彥先生曾到工地採風,面對如火如荼的建設場面,詩人詩興勃發,寫下了激情四射、豪邁奔放的《上猶江放歌》詩篇(刊載於《人民文學》1958年第5期)。他動情地寫道:“我們的黨給你們安排了壯麗的前程,/工程師正給你趕製新的出生證,/潛水工在尋找水晶宮的起點,/放炮手四方響炮,為你開啟窗門。/出碴工在河底搬出一個個山頭,/風鑽工又把兩邊的懸崖削平,/上猶江啊,你快快起來吧,/木工已給你做好全副整形的模型。/電焊工在給你縫製鋼鐵外套,/澆搗工在給你興造臥室餐廳,/安裝工在給你安排巨大車床,/蘇聯專家等在身邊為你催生。/於是我看到門式起重機巨臂揮動,/一座巍然大壩徐徐出水上升,/上猶江在歡呼聲中彷彿一躍而起,/明珠萬里,衰老的江河突然返老還童。”

上猶江水電站是中蘇頂尖水電專家的傑作,是上萬名建設者的心血和汗水凝聚,完美的工程至今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讓我們永遠記住如下名字,並送上深深的敬意和祝福!他們是上猶江水電站建設的技術棟樑,支撐著鐵扇關大壩的徐徐升起。他們的勞苦功高、傾情奉獻像巍巍群山、滔滔江水一樣,將永遠銘刻在上猶的史冊中——蘇聯水電專家:華里西科、戛瓦里列茨、康德拉辛;蘇聯地質專家:卡富里列茨。中國水電專家:李津身、趙人龍、賀毅、潘圭綏、馬鍾珩、任尚卿;中國地質專家:劉國霖、吳祺德、呂濂、王敬、覃信初。

現在,經贛州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並報請省編辦批准,陡水湖更名為陽明湖,同時設立陽明湖景區管理委員會,這是家鄉的福音。陽明湖,迷人的湖!在這溫婉靈秀的湖水裡,簇擁著一闋山水的雋永秀麗,迴響著王陽明南征北戰的鼓角聲聲,揉進了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心學精髓,傳揚著上猶江水電站建設者們的千秋功業。湖水明麗,我心飛翔;“吾心光明,亦復何言?!”(黃晶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