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淺談秦滅六國的偶然性

公元前247年,年僅十三歲的嬴政登基為王,成為了大秦的新任國君。而他就是被後人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

當時的大秦雖然國富民強,在國力上已經碾壓了東方六國,但是依舊沒人能確信嬴政必然能滅六國,統一華夏,個人當時的秦國依舊有以下幾個不確定因素:

  • 嬴政是一個剛剛即位的小皇帝,權利都被他的母親趙太后與呂不韋執掌,而趙太后與呂不韋又是前妻與前夫的關係,倆人也一直在私通,秦國發展走向不明。
  • 呂不韋因見嬴政一天天長大,自己怕出事,將門客嫪毐推薦給趙太后,嫪毐被封為長信侯,執掌朝政,趙太后還為了嫪毐生了倆孩子,國家存在內亂的隱患。
  • 東方六國雖已經人困馬乏,但是仍保留著一戰之力,例如長平之戰之後的邯鄲之戰,魏趙合縱依舊可以帶給秦國很大的壓力,天下局勢仍舊不明朗。
  • 在公元前247年,信陵君帶領五國聯軍魏、趙、韓、楚、燕攻擊秦國,秦軍被打得在函谷關不敢出門,秦國在軍事上仍不能抵擋六國的合縱

以上幾件事的核心關鍵問題是秦王嬴政能順利拿回政治權利,攘外必先安內,內部穩定了之後,再依照“遠交近攻的國策,只要不犯低級錯誤,按照當時秦國的國力來看,秦滅六國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終於在公元238年 嬴政平嫪毐之亂,罷免呂不韋,軟禁趙太后把權利收回。隨後重用李斯、王翦父子、歷時十年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筆者看來,雖嬴政滅六國在當時看似歷史的必然走向,但其中有太多的偶然性重合到了一起。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淺談秦滅六國的偶然性

嬴政

偏蠻小國夾縫求生

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秦的發展史也是一副血淚史,秦國的發展一路上也是遇到了諸多的困難:

  • 國家建立晚,君主出身低微——周武王當年一呼百應,伐紂滅商,定都鎬京,於公元前1406年建立周朝。周武王論功行賞,分封侯,當時是沒有秦國的,當時的秦國只是一個很小的族群。一直到了公元前905年周孝王時期,秦人部族的首領非子,因為養馬有功,正式把他分到秦這個地方,以秦地作為非子的采邑。直到公元771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秦襄公積極勤王,後續又因護送周平王遷都洛陽有功,在公元前770年被周平王封為諸侯,並且把被西戎佔領的土地封給了秦國,自此秦國正式建立,比西周初期的諸侯晚了將近600多年。
  • 幾代人用鮮血打拼一片根據地——秦襄公建立秦國,周平王分給秦國的土地都是被西戎佔領的土地,實則一紙空文。
    秦襄公至死都沒能把土地拿回來,一直到170年後秦穆公時期,先後滅掉西方12個戎族政權,稱霸西戎,老秦人自此打拼出一片根據地在諸侯中間站穩了腳跟。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淺談秦滅六國的偶然性

秦國初期的版圖

  • 苦苦掙扎,東出無果——秦穆公畢生致力於東出,但強大的晉國就橫在秦國的面前,一直到秦穆公去世也沒有完成東出的心願。秦穆公雖然沒有獲得角逐中原的機會,但好歹在西部邊陲混了個春秋霸王的地位。但秦穆公去世之後,秦國後續幾代國君泛善可陳,持續走下坡路,內亂不斷。秦國的好基友晉國也被六卿架空,在公元453年趙、魏、韓三家瓜分晉國,天下進入戰國時代。此時的秦國依舊內憂外患不斷,國內君主碌碌無為,對外又與魏國不斷的搞來搞去,被魏國佔領戰略要地——河西高原。此時秦國的國力已經跌入谷底。而此時的魏國在魏文侯的帶領之下,居安思危率先進行“李悝變法”,軍事上重用吳起、樂羊等人,連敗秦、齊楚等國家,佔領中山國,坐上中原霸主的寶座。

筆者認為,秦站穩腳跟後,東出函谷關是他們面臨的首要的問題。秦穆公苦苦奮鬥一生東出未果,後面陸續幾代國君內憂外患不斷,始終邁不出這一步。但是公元前453年強大的晉國被韓趙魏瓜分,給秦國帶來了絲絲的希望。

但是打鐵還需自身硬,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擺在他面前的就是如何強大秦國,生存下去。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淺談秦滅六國的偶然性

秦孝公(劇照)

奮六世之餘烈

就像是秦穆公之後,秦國十幾代國君均碌碌無為,這其中是有偶然性的,並不是人為選擇的結果。但恰恰自秦孝公開始到秦始皇代代明君,筆者也認為此事具有歷史的偶然性在裡面的。嬴政的這些先祖每一代都完成了他們各自的歷史使命:

  • 秦孝公——發佈求賢令,重用衛人商鞅,實施郡縣制、廢井田、獎耕織、實施軍功爵等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國民生產積極性提高,二十級軍功爵制度讓秦民的好狠鬥勇用到實處,虎狼之師由此而來。
  • 秦惠文王——秦國通過變法崛起,虎狼之師既成,山東六國合縱對抗秦國,在蘇秦的遊說之下,六國合縱使得秦惠文王15年未出兵函谷關。秦惠文王最終重用了魏國人張儀,採用連橫策略,巧妙藉助六國之間的矛盾與地理位置上面的差異,打破了六國合縱。
  • 秦武王——在位三年,因洛陽周廟舉鼎而亡。秦武王重用楚國人甘茂,聯合魏國於公元前307年拿下了韓國重鎮宜陽,自此打開了東出函谷關的大門。在洛陽周廟舉鼎昭示國力,意外被砸死亡,這件事如果做成,“問鼎中原”這事就得往後靠靠了。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淺談秦滅六國的偶然性

秦武王嬴蕩

  • 親昭襄王——在位56年,在位期間任用魏國人范雎為相,執行“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軍事上任用白起為將,繼續東進持續打擊六國的有生力量。在長平之戰坑殺趙國45萬,奠定秦趙國運。此外還滅亡小西周,昭示天下滅亡六國的決心,震撼山東六國。
  • 秦孝文王——由於秦昭襄王在位時間太長,結果沒有給秦孝文王一展才華的機會,在位三天而死,既無功也無過。
  • 秦莊襄王——公元前249年,一舉攻滅了東周七邑,剷除東周王朝殘黨,重用魏國人呂不韋,佔領趙國36城極大削弱趙國,奠定統一的基礎。
  • 秦始皇——堅持“遠交近攻”的國策,重用李斯,尉繚,先滅韓趙、籠絡燕齊,再滅楚魏,統一度量衡,統一錢幣,統一文字,華夏統一,成為千古一帝。

秦的這七代國君,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

代代用才,而且大多數還用的都是山東六國的人才。換而言之就是山東六國缺少識才用才的能力,才使得六國之人助秦來滅六國。秦的七代國君均沒有犯錯誤,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

滅六國者六國也

那麼再看其他諸侯國,他們又犯了哪些錯誤從而使自己一步步的落後,最終導致滅亡的呢:

  1. 晉——強大統一的晉國由於宗族勢力被斬殺殆盡,政權被外姓六卿架空,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秦對抗三個小國要比對抗強大的晉國容易的多,參照秦穆公東出之難即可證明。三家分晉之後,秦就有了兵出函谷關的希望。
  2. 趙——趙國一直以來都是對抗秦國的絕對主力,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滅中山國,軍力國力鼎盛一時。但趙武靈王前明後暗,在繼承人的問題上非要搞一個“二元政權”
    沒有處理好趙章與趙何的關係,導致沙丘政變,趙武靈王死於沙丘政變。趙孝成王時期長平之戰中,昏招百出,先是在戰爭焦灼之時與秦議和,被秦利用宣傳,喪失合縱機會,後又中反間計,棄廉頗任用趙括,導致長平慘敗,被白起坑殺四十五萬將士。公元前235年,趙遷即位,面對秦國的進攻,重用李牧幾次大敗秦軍。但好景不長,公元前229年秦軍趁趙國鬧災再次進攻,趙王遷中了反間計,竟然秘密處死李牧,趙遂再無一戰之力。公元前228年,趙國滅亡。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淺談秦滅六國的偶然性

胡服騎射

3.韓——“改革不力”,韓昭侯時期進行的“申不害變法”,著重的是帝王之術,沒有在根本上解決國力的問題。但是韓非出生又太晚了,沒有舞臺給韓非表演了。如果韓非和申不害互換一下,相信韓國能強大起來。

4.魏——上文提到,魏國是首先變法的國家,魏文侯時期,果斷任用李悝(kuī)實行變法,在政治、經濟、法律、軍事上都進行了改革。“魏武卒”千里選一,戰力極強。“文始建候,武實疆盛”文、武侯時代,魏國可稱之戰國一霸。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淺談秦滅六國的偶然性

魏武卒

魏惠文王這一代經歷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的慘敗,魏國跌下霸主寶座,淪為二流貨色。國君無識人之才損失商鞅、公孫衍、張儀、范雎等一流的人才。

自魏惠王往後是一代不如一代,信陵君在公元前247年,率領五國聯軍大敗秦軍,魏安釐王中了反間計,結果信陵君被罷職,四年之後鬱郁而亡。

5.燕——燕國充分享受秦國“遠交近攻”的好處,燕國一直忙於和齊國、趙國搞來搞去,弱齊搞了五年,在趙國“長平之戰”後,又趁機攻打趙國,影響了趙國休養生息,結果還被趙國吊打,自己也傷了元氣。最後黔驢技窮弄了一手“荊軻刺秦”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淺談秦滅六國的偶然性

荊軻刺秦王

6.楚——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國,楚莊王“問鼎中原”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公元前506年,擁有霸主血統的楚國卻在“柏舉之戰”中大敗於吳國,楚國的都城郢被吳軍攻佔,楚國從此一蹶不振。楚國內部政治腐朽,昏昏欲睡。楚悼王時期曾任用吳起變法,短暫中興,但隨著楚悼王病逝,歷時五年的變法戛然而止,楚國國運自此每況愈下。

7.齊——春秋五霸之一的齊國,在齊閔王時期與秦趙三足鼎立,與秦併成為東西二帝,而齊閔王聽從蘇秦的建議,濫用武力,於公元前286年滅宋獨享這塊肥肉但此舉卻加劇了與秦、趙的矛盾,也對韓、魏、楚形成了嚴重的威脅。諸侯怕齊國一家獨大,在世仇燕國的攛掇之下,秦、趙、魏、韓、燕五國閥齊,樂毅帶領燕軍拿下齊國七十多城,將齊國打得只剩下墨和呂城兩座城市,幾乎滅國。齊將田單後來雖復國,但齊國再也難以有所作為。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淺談秦滅六國的偶然性

樂毅伐齊

筆者總結

最終秦王嬴政滅掉六國統一華夏,本身帶有他的偶然性的,我認為是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 秦國地理位置特殊,被稱為“四塞之國”,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賈誼曾在《過秦論》中說到:

“(諸侯列國)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指函谷關)而攻秦,秦人開關而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六國多次的合縱攻秦都止於函谷關,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秦國的生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 秦國極其好運的迎來了七代賢明的君主,代代明君、代代識人才用人才,用的還多是六國的人才。而且這七代國君在執政期間一直秉承“遠交近攻”的國策,沒有犯低級錯誤,國力一直處於上升狀態。
  • 山東六國國內雖有明君聖主,但是持久力不強。創業的少,敗家的多。戰國時期攻伐頻繁,再富強的國家也抵擋不住其他六國的合圍,魏國、齊國、趙國雖鼎盛一時,但後代君主決策失誤導致前後退出爭霸行列,秦笑到了最後,在嬴政這一代完成統一大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