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業需先立身,立身必先立品 致敬豫劇舞臺上的一朵白蓮

閻立品(1921~1996),女,豫劇六大名旦之一,原名閻桂榮,封丘縣荊隆宮鄉仝蔡寨村人(現名仝蔡寨村)。其父閻彩雲為豫劇名旦,早年拜楊金玉為師,1954年被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收為弟子。曾當選河南省政協委員、開封市人大代表,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河南分會副主席,是中國豫劇名旦六大家之一。1996年8月11日閻立品病逝於家鄉封丘縣,享年75歲。閻立品的代表劇目《秦雪梅》、《三上轎》、《盤夫索夫》、《遊龜山》、《西廂記》。

幼年的閆立品,由於父親閻彩雲不顧家,只能與母親相依為命,好在外祖父通情達理,接濟母女,勉強度日,後被母親送去學戲,拜楊金玉大師為師,十幾歲即可在劇團掛頭牌,博得觀眾一致好評。她堅決不唱堂會,不唱粉戲,抗戰時期不畏權勢,不怕日寇,當一位將軍單膝下跪向她求婚時,被閻大師拒絕,寧肯坐牢,也不屈服達官顯貴。從此以後,先生潔身自好,終身未嫁。作為一個女人,嫁的不好不如意,不如不嫁。

抗戰勝利後,閻立品才正式復出登臺。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豫劇表演事業上。青衣、花旦、彩旦、小生、老旦等行當無所不能。新中國成立後,閻立品加入商丘人民豫劇團,先後趕赴南京、上海等地演出,從而有幸邂逅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並被大師收為地方戲的第一個弟子。

閻立品不僅不畏權勢,不向邪惡勢力低頭,表現了一個正直藝人的骨氣,同時在藝術上也是嚴於律己,不隨波逐流,不為一時的“紅火”而犧牲自己的氣節。從40年代開始,她就有意識地“淨化”自己所演的一些劇目。

她不僅演技高超,而且藝德高尚,故而在觀眾中有著很高的聲望。觀眾贈送她的各種詩詞、旗、匾多不勝數,但最讓她珍視的是當年在扶溝演出時觀眾送給她的一幅題字“品潔藝精”。閻立品認為這是現眾對她最真切的希望,她將自己的名字“桂榮”改為“立品”,以勉勵自己:立業需先立身,立身必先立品。此後她便以閻立品之名遍行河南各地。

閻立品被視為“黑線人物”而備受折磨,被剝奪演出權利達10年之久,直至粉碎“四人幫”後才得以恢復演出的權利。重新登上舞臺的閻立品憑藉著自己深厚的藝術功力和在身處逆境時都一刻未曾停止的藝術追求。

文革結束後,第一次登臺便引起巨大轟動,她的代表劇目《秦雪梅》、《藏舟》、《西廂記》等上演後不僅好評如潮,而且許多老觀眾再睹其芳華之後激動不已,有人稱她是“白髮少女,青春不衰;荷花出水,梅花重開”從此人們給閆立品送了一個“小閨女”的藝名。不吃飯,不穿衣,也要看看小閨妮。

晚年的閻立品把心思都放在了弟子身上,花甲之年的她為了能把閻派藝術傳承下去,打破格局對弟子們提出“藝術上能超師,方是繼承人。”為了讓弟子們超師,年欲古稀的她四處籌措資金,亦然創辦河南立品劇社,把閻派弟子招致麾下,言傳身教。

1996年,七十六歲的閻立品大師走完了她艱苦樸素的一生,老人家生前唯一的願望就是,不火化,土葬在母親旁邊,生前未能盡孝,逝後長久陪伴。當弟子和家人們將閻老送至村內時,卻遭到全村的反對,理由是未出嫁的閨女不能入祖墳,後來經過雙方協調,選出一合適的方案,將閻老葬在離母親不遠處,一了了老人家心願,二又不違背村裡的規矩。不管怎麼說,也算是給閻老的一生,畫上了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