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為何要殺死清朝首富胡雪巖?

用戶64528827574


胡雪巖

李鴻章

當然,不能說李鴻章就對胡雪巖沒有恨意,19世紀80年代,當時清廷中樞到地方洋務大員,正在開始一場關於“海防”“塞防”孰輕孰重的打討論,本質上是在爭論,到底是集中力量抑制新興的日本,保衛東南沿海重要,還是集中力量防禦沙俄覬覦我國西北邊疆重要,李鴻章和左宗棠是兩派意見的領袖,各執一詞,矛盾很大,胡雪巖作為左宗棠最重要的金融操盤手,李鴻章肯定心裡看他的是不順眼的。

但實際上,胡雪巖敗亡的直接原因,是當年一場自中國打開國門以來,最大規模的中外貿易戰。這就是1882年以上海為中心的"生絲之戰”

放眼當時的世界,絲綢作為各國消費者熱捧的奢侈品,其原材料生絲,依舊只有兩個主要產區,中國的蘇南浙北地區,以及意大利,而意大利出產的生絲質量和產量都不如中國,所以當時上海各大洋行的主要貿易項目,就包括採購蘇南浙北生產的生絲,生絲也成為歐洲各國依賴,中國對外出口的最主要商品。

胡雪巖當時野心勃勃,想通過買斷市場上的生絲,控制整個江浙滬的生絲貿易,進而將全部外國洋行逐出,這是一項大風險,高回報的冒險,如果成功,那麼今後一段時間內,全球各地的絲綢面料製造商,如果想購買中國生絲,就只能找胡雪巖,利潤前景真是不可估量。

但同時,打這一仗需要的現金“彈藥量”也是驚人的,根據資料統計,當時上海市場上每年供應的生絲,超過1萬包,按照每包400兩白銀的價格計算,胡雪巖要想把這些生絲全部納入囊中,至少需要五百萬兩白銀。不僅如此,生絲這種商品的特殊屬性決定了它不耐久存,儲存超過2,,3年就會泛黃,失去光澤,變成廢品,還要算上倉儲成本,還有,洋行對胡雪巖這種壟斷性的收購,也不會坐而視之,肯定會進行競拍,所以打贏這一仗,所耗費的現銀肯定是千萬兩級別。

但此時的胡雪巖正是春風得意之時,他手中有東南地區最大的錢莊,阜康錢莊,能調動出的現金大約有2000萬兩白銀,1882年當年春天,他就收購了上海市面上大部分的生絲產品,大約8000包,只留給其他外商洋行不到3000包,由於1882年這場“生絲大戰”,次年春季,上海市場上生絲價格一路飛漲,但胡雪巖繼續出擊,又搶購囤積了6000包,算下來,胡雪巖手中囤積的生絲每包均價已經到了1300至1400兩白銀。

然而,胡雪巖傾盡全力,依舊沒有達成自己想象中的“絕對壟斷”,兩年他累計囤積生絲14000包,但依舊有8000包在洋行和其他國內投機商手裡,另外,人算不如天算,1883年意大利生絲大豐收,已經能夠滿足歐洲絲綢製造商相當部分的要求,從而導致中國產生絲需求回落,價格急劇下跌,這一下,胡氏高價囤積的大批生絲頓時從下金蛋的母雞變成掛在自己脖子上的沉重磨盤,到了9月,上海市場上的生絲價格已經跳水到了500兩白銀一包,胡雪巖是心急如焚。

這個時候,李鴻章出手了,左宗棠西征時,所用的大筆軍費,是以中國海關名義向各外國銀行借貸的,以左宗棠任上管轄省份的財政收入作保,但具體擔保人,卻是胡雪巖和阜康錢莊。李鴻章拍了兩個電報,收件人是蘇松太道道臺邵友濂和上海匯豐銀行的買辦席正甫。過了幾天,正好是上海江海關向匯豐銀行支付每月到期本息的日子,這一筆錢是五十萬兩,錢不多,但邵友濂卻表示,江海關手裡恰好沒現銀,支付不了,按說中國各地海關收入穩定又雄厚,偶爾一個月遭遇週轉困難,外國銀行基本就通融過去了,但這次,席正甫一反常態,直接向擔保人胡雪巖發出了法律文書,要他履行擔保人義務,把50萬兩的本息先行代償給匯豐銀行。

這一刀可謂來的巧,此時胡雪巖正如同溺水之人,手上除了這燙手的1萬4000包生絲哪裡來的現銀,更糟糕的是,一些內幕人士,比如其他銀行的中國買辦,以及江浙大商人,得知匯豐銀行居然向阜康錢莊逼債,而後者連區區五十萬兩都拿不出,於是紛紛找上門來,要求提取存款,阜康錢莊遭遇了擠兌,胡雪巖不得不忍痛割肉,開始將這些生絲出手拋售套現。

既然是拋售套現,價格就更是一潰千里,根據資料記載,11月上海生絲價格,最低已經跌到了362兩一包,也就是說,一萬四千包生絲賣了,胡雪巖只拿到了5,600萬兩白銀,虧損高達1400萬兩,這個消息一出,大家對阜康錢莊的擠兌更是猛烈,1883年12月5日,一夜之間,江浙沿海到兩湖,乃至京城,幾十家阜康錢莊全部關門,宣佈破產。

作為胡雪巖的老靠山,兩江總督左宗棠此刻也沒了辦法,他不能制止匯豐銀行逼債,也不能單純通過行政命令來終止儲戶的擠兌,最終只能讓江蘇省拿出30萬兩給阜康錢莊,這點錢對於胡雪巖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更糟糕的是,1884年初,中法關係惡化,兩國開戰近在眼前,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緊急前往福州主持戰事,但此時,左宗棠已經病重,長途車馬勞頓,讓這位洋務派重臣的健康徹底惡化,於9月在福州病逝,靠山一倒,胡雪巖也知道自己再無機會東山再起,3個月後,貧病交加的胡雪巖也在杭州病逝。

胡雪巖唯一的幸運在於,當朝廷因為他無法清償公款債務,且引發全國性連鎖金融恐慌,下令宣佈革去他的候補道臺官職,緝拿入獄時,他已經不在人間。當然,如果他尚在人間,革職下獄也不屬冤枉,因為他在出面替左宗棠籌辦軍費時,堂而皇之地收取了鉅額佣金。以1877年第四次西征借款為例,匯豐銀行索取的利息是10%,但左宗棠向朝廷申報時,變成了12%,後來又以洋行包認實銀為理由,把年息說成15%,其中這些利息差,一半都進了胡雪巖的口袋,根據統計,1867到1879年,胡雪巖經手的對外借款大概是1200萬兩白銀,利息總計600萬兩,胡雪巖至少從中中飽了300萬兩。這種鉅額貪腐,連湘軍集團中的重要人物,曾國藩之子曾紀澤都看不下去了,在日記中說,對於胡雪巖“雖籍沒其資財,而科之以漢奸之罪,殆不為冤枉。”

胡雪巖這跌宕起伏的一生,成與敗,歸根結底都在於和官場,權力走得太近。


用戶69792950182


1823年)也就是道光三年,胡雪巖出生在安徽省徽州市湖裡村的一個貧困家庭,靠幫人放牛討生活,12歲時父親去世,於是胡雪巖決定出去闖蕩,到杭州的“信和錢莊”當學徒,因為為人勤勞,踏實能吃苦,三年後成為正式夥計,19歲時被“阜康錢莊”掌櫃收為學徒,因掌櫃沒有子嗣,就把他當兒子對待,彌留之際掌櫃把價值5000兩銀子的錢莊送給了胡雪巖,這筆前就成了他商業生涯的第一筆資金。

胡雪巖在商場混的風生水起離不開兩個人的幫助。

一個左宗棠,一個王有齡。

胡雪巖是個眼光極為獨到的人,他感覺王有齡值得他投資,便拿出500兩銀子給他升官鋪路,果然,有了錢打點後,王有齡的仕途平步青雲,最後坐到了浙江巡撫的位置,為了報答胡雪巖,王有齡利用手中的權利給胡雪巖的生意上一路開綠燈,很快胡雪巖就變成人盡皆知的大商人。就在胡雪巖志得意滿的時候,太平軍殺來,攻破杭州城,王有齡破城自殺,此刻的胡雪巖不知所措。

但沒多久的一次機會,又讓這個極有商業眼光的商人看到了一個機會,左宗棠帶兵收服杭州來了,於是他開始傾盡所有的贊助左宗棠,並很快的獲得左宗棠的好感和信任,被任命為軍中主管。

自古以為做生意最賺錢的是啥?當然莫過於軍火生意。胡雪巖利用左宗棠的支持,從洋人購買槍炮獲得鉅額差價,賺的缽滿盆滿。

而胡雪巖一生中最值得驕傲的事,就是幫助左宗棠收復新疆。

當時,朝廷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但是武器裝備,糧草一概不管,主要還是朝廷沒錢,這個時候的左宗棠多虧了胡雪巖的幫助。胡雪巖為左宗棠籌集大量的錢糧武器,讓左宗棠的後勤沒有後顧之憂,也因此才能順利收復了新疆。

收復新疆,左宗棠名聲大震,胡雪巖成了大紅大紫的人物。

在古代“市農工商”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也許是為了光宗耀祖,他有錢了就開始捐,捐到後面成了江西侯補道,獲得二品頂戴,朝廷賜黃馬褂,因此他也就成了滿清三百年唯一的黃馬褂商人,即紅頂商人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一切都被李鴻章看在眼裡。

晚晴朝廷有三大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李鴻章一心想扳倒左宗棠,只是雙方在政治上不分伯仲,不管在政治方面或經濟領域,兩人也不遑多讓。終於,李鴻章發現左宗棠能閃轉騰挪,做事能如魚得水全靠的是胡雪巖在後面鼎力支持。 於是李鴻章深知:欲扳倒左宗棠,必先殺胡雪巖。

於是,他和手底下的人就策劃了置胡雪巖死地的計劃。

他們先斷了胡雪巖生絲的生意,然後散佈謠言說胡雪巖錢莊面臨破產,在慫恿大量客戶兌換現金,可胡雪巖就算再多現金也無法填這個窟窿,於是不得不關門破產,最後李鴻章以非法斂財的名義去抄了胡雪巖的家。

就此以後胡雪巖鬱鬱而終,可惜了一代紅頂商人,成了左宗棠與李鴻章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歷史紅塵


關於清朝末年的首富、紅頂商人胡雪巖晚年的悲慘遭遇,坊間一直有一種聲音:胡雪巖晚年之所以傾家蕩產、身敗名裂,是因為左宗棠的政敵李鴻章的故意打擊報復所為。

這種說法當然有一定的道理。

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曾是曾國藩賬下的幕僚,最終左宗棠和李鴻章都自立門戶,左宗棠建楚軍、李鴻章建淮軍。也許是出於同門的原因,左李二人一直對都不對付,彼此之間明爭暗鬥,最為典型的就是海防與塞防之爭:

李鴻章主張放棄西北邊塞貧瘠地區,集中權力搞海軍,而左宗棠建議收復新疆、在建設海防的同時要加強塞防的建設。因此,在左宗棠出兵收復新疆之際,李鴻章就是不同意的。

胡雪巖對於左宗棠很重要,因為胡是左的錢袋子。左宗棠在出兵西北之時,胡雪巖為左宗棠大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糧草支援,左宗棠能取得勝利,胡雪巖功不可沒。

李鴻章想要搬到左宗棠,首先就得弄垮左宗棠的錢袋子,也就是胡雪巖。因此,在胡雪巖大量囤積生絲,陷入資金鍊斷裂之際,李鴻章指使自己的錢袋子盛宣懷將胡雪巖資金鍊斷裂的消息散步,引發了胡雪巖的阜康錢莊擠兌狂潮,讓胡雪巖再無翻身的可能。

不可否認,胡雪巖的悲慘命運,有李鴻章推波助瀾的結果,但真正置胡雪巖於死地,卻並非李鴻章,而在於胡雪巖自己。

當胡雪巖以自己的私人資產做朝廷生意的時候,就註定了胡雪巖的下場。

胡雪巖人生最重要的兩個合作伙伴,一個是浙江巡撫王有齡,一個就是後來的左宗棠。胡雪巖因打上王有齡這根線壟斷浙江一帶的官府交易,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越變;因幫助左宗棠在西北戰勝外敵,獲得朝廷嘉獎,以民間商人的身份頭戴朝廷二品布政司官帽,成為了世人皆仰慕的紅頂商人,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但是,和官府做生意,這中間的利潤從何而來,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說,胡雪巖是不能出問題的,因為只要一個小小的問題,就足以置他於死地。但是偏偏,胡雪巖出問題了。

清末,當時中國出口的生絲佔據了世界生絲市場的大量份額。胡雪巖不甘洋人把持生絲市場,決定和洋人爭奪一番。當胡雪巖投入大量資產夠人生絲,企圖和洋人扳手腕的時候,天時地利人和都沒有站在他這一邊。

首先是意大利那邊生絲大豐收,洋商對生絲的渴求瞬間減少了一半,胡雪巖失去了第一個籌碼。

然後是戰爭的爆發導致了市場的不穩定,讓胡雪巖失去了第二個籌碼。

因為全部身家都囤積生絲去了,導致了胡雪巖資金鍊出現了斷裂。這個本來也不是什麼問題,以胡雪巖阜康錢莊龐大的財力做後盾,挪用資金週轉一下也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因為胡雪巖是紅頂商人,在阜康錢莊裡面存錢的很多都是官府中人,甚至還有皇親國戚。胡雪巖想要動阜康錢莊的錢,還是要掂量一下。

在背後有無數雙眼睛盯著的時候,胡雪巖的一舉一動都會被無限放大,因此當胡雪巖資金鍊斷裂的消息傳出來的時候,擠兌狂潮就開始了,最終導致了胡雪巖的破產,進而又被查封家產。

其實,就算盛宣懷不把這個消息放出來,還會有別的人把消息傳出來的,紙終究包不住火。

說到底,胡雪巖會走到這一步田地,歸根到底還是自己做生意的性質所決定的。如果說胡雪巖像盛宣懷一樣,屬於官僚資本,啥事也不會有。

最後順便提一下,負責查封胡雪巖家產之人,正是左宗棠。


小鎮月明


讀好歷史再來發問,無知到問李鴻章殺死胡雪巖。胡雪巖因為和洋人爭絲茶生意,阜康票號受到連累資金運轉出了問題,遭到所有分號被擠提,王公大臣及各省藩銀被抽空,只好倒閉被判充新疆鬱鬱而終,沒有什麼人殺死他。

胡的破產一部分是李鴻章授意盛宣懷整倒他,主要是他自己搞投機,實力分散照顧不過來,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他的起家也是見不得光的,為左宗棠運軍糧,回程收購西北的藥材,來去都有軍隊保護,一路綠燈免稅,最大問題是借洋債,在利息上動手腳,八分的說成十二分,多下來的中飽私囊,這是發國難財,今天來說就是一個奸商。

李鴻章也不是東西,為了和左宗棠爭海軍陸軍,不惜出賣新疆。左宗棠西征李鴻章就拖後腿,糧餉武器裝備都大打折扣,胡雪巖替西征大軍辦後勤,才去借洋債,李鴻章為了搞垮左宗棠想方設法把胡雪巖給整倒,還好西征勝利了,新疆被保住。為了私人利益把國家領土當兒戲,李鴻章算是賣國賊。

盛宣懷也是一個奸商,趁中法戰爭把本來官商合資的招商局輪船公司給吞了,壟斷電報鐵路發了大財,雖然壽終正寢但子孫很快把他的財產敗光了。

這幾個人只有左宗棠才是真英雄。


毛1937679


胡雪巖的隕落,其實代表著晚清官督民辦制度存在的巨大缺陷,正是這種缺陷使得晚清末年民間資本發展緩慢。

而且也極大的限制了工廠的生產積極性,極大的影響了晚清末年的民間資本和工業的發展。

簡單來說官督民辦在法律上,沒有起到保護個人權益的作用,甚至沒有一條法律來規範朝廷。

也就是說官督民辦算得上是一種權力加金錢的交易,由朝廷牽頭,讓一些大商人可以投資建設些實業。

當然這些實業都是洋務運動引入的,算得上是第一批工業,不過這所有權,保持在了清政府的手上。

清政府不願意放開這方面的權力,就是害怕外資和本土資本勾結,使得清政府失去更多的主權。

其實這種思想極其錯誤,使得民間的商賈,全然不能左右當時清朝的市場,只能被動的去規避洋人涉及的領域。

而最後演變為了買辦階級,更是極大的導致了後來中國民間資本發展被打壓。

盛宣懷在漢陽鐵廠推行官督民辦的時候,就曾經發生過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都使得清朝政府在實業建設上,走上了一條歪路。

當年漢陽鐵廠由於高爐配置問題,使得前期清政府投資的鉅款打了水漂,說來可笑,原因就是因為之前缺乏調查,導致買來的高爐無法煉製中國產地的礦石。

為了讓漢陽鐵廠活下去,張之洞聽從了李鴻章的建議,搞起了官督民辦。由此漢陽鐵廠獲得了民間資本的注入,度過了難關。

但是根本上來說,清政府根本不懂得相關法律,這就使得在後來,清政府主管經營權和所有權。

如此一來,這些民間資本,很快就失去了在漢陽鐵廠中的權益。而清政府監督之下的漢陽鐵廠,很快便暴露出來了諸多問題。

胡雪巖之所以能夠崛起,就是因為官督民辦的制度,而他的失敗就在於清政府過河拆橋。

事實已然證明,清政府本來是有機會的,但是一場好好的洋務運動,硬是讓清政府披上了封建制度的枷鎖。

其實洋務運動之下,放開和激活民間資本,至少可以使得清政府的市場地位被列強認同。


小司馬遷論史


因為左宗棠

“胡李不通婚”在某些地方甚至已經成了習俗,而這個規定就是胡雪巖臨死前定下的,可見兩家的深仇大恨。兩人無冤無仇,李鴻章為啥要逼死胡雪巖呢?就是因為左宗棠。

胡雪巖是左宗棠的總管和錢袋

胡雪巖就是左宗棠的錢袋,左宗棠是胡雪巖的後臺。左宗棠能夠順利籌集軍餉打敗太平軍、打敗阿古柏,從而確立了在朝廷的地位,就是依靠胡雪巖。後來,左宗棠幹洋務運動,建鐵路,鍊鋼鐵,造槍造炮,更是離不開胡雪巖。胡雪巖也依靠著左宗棠的庇護,開錢莊,辦工廠,借外貸,生意越做越大。

左宗棠與李鴻章派系鬥爭激烈

曾國藩死後,統領湘軍的左宗棠與統領淮軍的李鴻章就成了死對頭。朝廷也希望這兩位漢人權臣能夠相互爭奪,穩固統治。

左宗棠與李鴻章在很多方面不和,都想爭取軍餉壯大各自的軍力,升級部隊的武器裝備,特別是關於清朝的國防,左宗棠極力主張發展陸軍,李鴻章卻主張大力發展海軍。兩人也互不相讓,左宗棠更是自己籌集軍餉去收復新疆,李鴻章也按部就班的建立起了北洋水師。

扶持盛宣懷,打壓胡雪巖

為了徹底打倒左宗棠,李鴻章計劃先幹掉胡雪巖。左宗棠沒了胡雪巖,就相當於斷了糧草,拿什麼養兵?拿什麼發展洋務和軍工?於是,李鴻章大力扶持盛宣懷,來取代胡雪巖的經濟地位。

壟斷蠶絲失敗,虧了1000萬兩

胡雪巖先是用高價將國內蠶絲全部收購,然後壓貨提價,結果外商火了,都不要了,李鴻章又聯合英國海關不讓胡雪巖運出去賣,只能在中國賣。胡雪巖純虧了1000萬兩。

收買了胡雪巖心腹撒播謠言。

當胡雪巖虧本1000萬兩後,就安排這個心腹散播謠言,說胡雪巖沒錢了。李鴻章先是找關係讓應付給胡雪巖的錢先別給,再鼓動銀行不借款,這下胡雪巖就成了真沒錢了。

大家一傳十,十傳百,紛紛拿著銀票去胡雪巖的錢莊換錢,胡雪巖的資金鍊徹底斷裂,宣告破產。

舉報胡雪巖“挪用公糧”

為了弄死胡雪巖,李鴻章舉報胡雪巖貪汙,並且也掌握了證據,慈禧也十分生氣,下令對胡雪巖革職抄家,經歷瞭如此大難,胡雪巖最終被活活氣死。


歷史乾貨鋪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李鴻章並沒有殺死胡雪巖。

最多隻能算是間接殺死了胡雪巖。

說到胡雪巖,當時的大清,誰都知道胡雪巖是左宗棠一派的人,左宗棠一生強硬,遇事喜歡硬碰硬,在晚清的外交風雲中,左宗棠就是一個主戰派。

打仗是要錢的,當時清廷最怕打仗,因為一打仗就要錢,清廷沒錢。

李鴻章和左宗棠不合由來已久,兩人一直都是儘量互不相犯。

滅太平天國時,李鴻章在江蘇組織淮軍作戰,左宗棠在浙江組織湘軍作戰,此後,這兩個地方也成了兩位大員的主要糧餉來源地。

天平天國滅亡後,湘軍的風頭就被淮軍蓋過了,加上曾國藩主動裁撤湘軍,等到曾國藩死後,湘軍除了左宗棠,基本上都不存在了,而淮軍在善於洋務的李鴻章運營下,成為了當時清政府戰鬥力最強的一支部隊。

後來左宗棠要收服新疆,與沙俄用兵,而當時李鴻章要辦輪船局,購買鐵甲艦,加強海防。

雙方都要銀子,但是朝廷捉襟見肘,這就使得雙方的矛盾白熱化。

李鴻章認為收服新疆不急於一時,增強海防,把歐洲列強擋在海岸線以外是當務之急。

而左宗棠認為新疆是大清的領土,如果不去收服就愧對祖宗。

很難說兩個人到底誰錯,都各有各的道理。

而胡雪巖在整個過程中,一直堅定的站在左宗棠一邊,李鴻章在上海辦輪船招商局時,有人找到胡雪巖,讓他入股,也被胡雪巖婉拒了。

至始至終,胡雪巖就沒上李鴻章的船。

最後,李左二人的鬥爭激烈化,李鴻章為了削弱左宗棠實力,便決定切斷他的財源,也就是胡雪巖。

胡雪巖生意上多多少少有些問題,一查就被抓住把柄。

清廷念在胡雪巖對國家的貢獻,沒有要胡雪巖的命,卻把胡雪巖的家給抄了,胡雪巖的財產全被充公。

本來胡雪巖還希冀左宗棠打勝仗之後拉自己出生天,結果左宗棠在對法作戰中病逝,消息傳來,胡雪巖頓時絕望,最後抑鬱而終。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胡雪巖,清朝著名紅頂鉅商,雖然題主問的是李鴻章為何要殺死胡雪巖,其實真正動手的並非李鴻章,而是胡雪巖的老對手,盛宣懷。

盛宣懷,清末官員,一個卑鄙的官辦商人。


盛宣懷的背後靠著李鴻章,而胡雪巖的背後則是左宗棠。

左宗棠要出兵收復新疆,胡雪巖從中出錢出力,幫助了左宗棠成功收復新疆,從此兩人之間親密無間。

而李鴻章與左宗棠常有間隙,李鴻章一直在想辦法扳倒左宗棠,胡雪巖是左宗棠的左膀右臂,欲要將左宗棠擊垮,必須先從斷其臂膀開始。胡雪巖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李鴻章的目標。

當然了,雖然一切的一切都說明李鴻章就是背後指示盛宣懷摧毀胡家商業大廈之人,但卻苦於沒有證據,不能完全確認李鴻章就是“主謀”。


胡雪巖為何會被李鴻章殺死?只因為黨派之爭。

結論固然可簡單得出結論,下面就來講一下胡雪巖是如何一步步被盛宣懷逼死的。

盛宣懷為了搞垮胡雪巖的商業帝國,確實是費盡了心思。 他先是對胡雪巖的商業動向瞭如指掌,趁著胡雪巖壟斷蠶絲抬價的時候,與胡雪巖的合作者們沆瀣一氣,付出了大量代價,導致無人購買胡雪巖的蠶絲,胡雪巖的經濟一時受到鉗制,資金無法流動,被逼無奈,胡雪巖只好向匯豐銀行借款以緩解一時的資金困難。


沒過多久,又到了胡雪巖償還左宗棠軍餉的時候,原來左宗棠歷年來行軍打仗,是籌借了大筆欠款的,這筆錢雖是朝廷所借,但借款人寫的卻是胡雪巖。

按照歷年經驗可知,在外國人向胡雪巖討要欠款時,上海道臺會及時將這筆錢送過去,但今年不同,在李鴻章的授意之下,上海道臺並沒有及時將欠款奉上,反而是拖延了二十餘日。

無奈之下,胡雪巖只好拆東牆補西牆,將自己特意從阜康銀行抽出了八十萬來應對外國銀行的催款。

盛宣懷等的就是這一刻,趁著阜康銀行空虛之時,盛宣懷有意撩動民心,不少人前往阜康銀行進行提款。 一時間上門提款的人將阜康銀行的門檻都踏破了。為了償還欠款,胡雪巖只能出賣房產勉強支撐。

左宗棠彼時無暇顧及胡雪巖,盛宣懷也正是挑著胡雪巖勢單力孤的機會將他扳倒的。


盛宣懷的計謀一環扣一環,步步緊逼,最終終於將胡雪巖逼死了。 雖然李鴻章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直接出手,但盛宣懷的一步步行動,都是在李鴻章的授意下完成的,不然他盛宣懷也造不出那般規模巨大的一盤局。

胡雪巖最終還是被這群人害慘了,臨死前都在囑咐子孫後代不可從業為商。


魏青衣


胡雪巖——紅頂商人

胡雪巖(1823—1885年),字雪巖,本名胡光墉,小名順官,清朝末年著名的大商人。

胡雪巖出身貧寒,最初在一家錢莊做小夥計。他憑藉聰明勤快,很快贏得錢莊掌櫃的信任。後將錢莊產業全部留給了胡雪巖,成為了胡雪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胡雪巖頗具商業頭腦,又善於鑽營。特別是,結交到晚清大臣左宗棠後,心甘情願投靠左宗棠,為積極為左宗棠效力。

左宗棠在調任陝甘總督後,胡雪巖開始主持上海採運局局務,替清政府向洋人借債,以籌措軍餉和用於訂購軍火之用,為左宗棠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胡雪巖也憑藉左宗棠的關照,被朝廷加封紅頂,賞穿黃馬褂,成為煊赫一時的“紅頂商人”。

同時,他善於依仗官勢,在各省設立銀號,同時經營中藥、絲茶等生意,掌控江浙一帶商業,富可敵國。

雖然胡雪巖以“紅頂商人”的經營智慧成就了其傳奇經歷,但最終成為李鴻章、左宗棠權力鬥爭的犧牲品,以破產而慘淡結束了自己輝煌的一生。

一、李左之爭

胡雪巖的生意之所以能遍及大江南北、兼顧海外,同時受到清廷封賞,蓋因受到了左宗棠的大力庇護,但是其失敗原因也緣於官場勢力相互傾軋。

晚清四大名臣在清廷中的地位顯要,其中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人人手握重權,在朝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俗話道:一山難容二虎。

雖然左宗棠、李鴻章都曾追隨曾國藩,但因政見不同,互相排擠對方。

李鴻章主張建立強大的海防力量,對付西方列強進攻,於是大力建設北洋水師。而左宗棠認為中國的安危,在於穩定內陸,防備外國入侵,故提出陸防論。

李鴻章在籌備海防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左宗棠發生了利益衝突。

李鴻章無法容忍左宗棠從自己口中爭奪利益,決心與之一戰,他的目標是打垮左宗棠,並決定從左宗棠的最得力的助手胡雪巖下手。

於是,李鴻章開始派盛宣懷著力調查胡雪巖,準備尋找機會。

作為李鴻章重要幕僚的盛宣懷,同時還是一個很有名氣的大商人,和胡雪巖是同行。

所謂同行是冤家,即使沒有李鴻章的授意,他也很想同胡雪巖鬥一鬥。

所以歷史上流傳“盛宣懷氣死胡雪巖”的說法。

二、誤囤生絲

生絲原是清朝傳統的大宗出口物資,利潤豐厚,胡雪巖經營生絲出口也是多年。

但是在西方列強的打壓下,生絲出口生意大不如前,特別是,上海的外商掌握絲價主動權,低價收購,讓胡雪巖吃了很多吃虧。

於是,他聯合一批中小商人,一起對付洋人,企圖扭轉被動局面。

經過深思熟慮後,胡雪巖決定通過控制貨源與外商一較高一。

隨後,胡雪巖開始大量收購生絲,誓言讓洋商們“欲買一斤而莫得”。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這一年上海發生了金融危機,又加上中法戰爭爆發,造成國際市場生絲價格開始下跌。洋商們此時也趁火打劫,對外宣稱不再做生絲生意。

在一系列突發情況的打擊下,生絲價格急劇下跌。

最終,為了儘快出清手上囤積的生絲,胡雪巖不得不將高價收購的生絲賤賣給洋商。

這次生意的失敗,對胡雪巖來說是一次致命打擊,他所經營的錢莊、典當,也因資金無法週轉而相繼停業。

真可謂:棋錯一招,滿盤皆輸。

此時,看到機會的李鴻章更是落井下石,立刻授意手下人,散佈胡雪巖經營不利的消息,煽動錢莊儲戶擠兌。

在李鴻章等的打擊控制下,胡雪巖賴以週轉的大量官款被完全掐斷,他的事業走上了絕路。

而打擊接踵而來,胡雪巖在為清政府向洋人貸款時收取回扣一事敗露,令清政府震怒,下令查抄他的家產,並就地革職。

清光緒十一年十一月,胡雪巖在貧恨交加中鬱鬱而終。

胡氏的商業大廈,頃刻之間轟然倒塌。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胡雪巖的敗落有很多原因,但主要是他過分依靠官場勢力,最終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胡雪巖一生最大的靠山是左宗棠,左宗棠也是因為胡雪巖的有力支持,才順利成就了一些大的功勳。

但是左宗棠與李鴻章積怨頗深,勢如水火。這種鬥爭必然會波及到胡雪巖的事業。

總之,胡雪巖的失敗,既是那個年代民族的悲劇,也是他個人的悲劇。


歷史小掌櫃


看了一些回答,感覺有點太囉嗦,很簡單的事情幹嘛說那麼複雜?李鴻章跟胡雪巖沒有仇,但是跟胡雪巖的靠山左宗棠是政治敵對方。

左宗棠的功績可以說有很多胡雪巖的成分,當時清政府與沙俄為了現在新疆的土地交惡,沙俄已經實際佔領的新疆的土地,因為派出的官員交涉無果,竟然還被餓國逼著簽訂了割讓條約,導致清政府大怒,決定派出左宗棠收復新疆,但是朝廷卻讓左宗棠很無奈,因為根本解決不了軍費問題,各個省份的稅款都說沒有餘錢,其他都配合就是沒錢,左宗棠沒有辦法只好求助胡雪巖,當時胡雪巖二話沒說,讓左宗棠一切按他說的做就給他搞定軍費,左宗棠被逼無奈只好聽他的主意並拍案叫絕,原來胡雪巖通過左宗棠上報朝廷,用各地方政府的來年財政收入做抵押,從當時英國最老牌的匯豐銀行借到鉅款,最後幫助左宗棠一舉收復新疆,也是清末極少的對外戰爭的勝利。

從這件事李鴻章就得出一個結論,想扳倒左宗棠必定要剪除其羽翼,胡雪巖是左宗棠的錢袋子自然就是其打擊的首要目標,當時胡雪巖通過錢莊的大筆資金,做的是蠶絲壟斷生意,簡單的說就是每年用錢統一囤貨,不給洋人私下收蠶絲的機會,並與洋人談判賣出最高的價格,因為有投機性質,所以佔用的資金比較多,李鴻章便是利用胡雪巖與洋人因價格沒談妥對峙時這個機會,讓人傳出胡雪巖錢莊要倒閉的謠言,造成錢莊擠兌,當時因為通訊不發達,即使胡雪巖得到消息也不一定趕的回去處理,何況李鴻章的手下第一富商盛宣懷掌握著電報局,只是將消息延緩了幾天發出,就讓胡雪巖無力迴天,悲劇結尾,只能說李鴻章的手段太過高明,可嘆近代第一富商落了這樣一個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