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億元青花拍賣成交,為什麼瓷器有如此魅力?因為皇帝引流朝流

中國的英文叫“China”,其實這個英語單詞除了代表中國之外,其實還有“瓷器”的意思,因為在西方人看來,我國古代最出名的,也是最具藝術涵養和代表性的莫過於“瓷器”,因此西方人以“瓷器”的英文來代指中國!公元1697年,一名叫做“腓特烈·奧古斯特”的德意志貴族出任波蘭國王。這位波蘭國王一生最大的開支有兩個,一個是軍費,另一個就是購買中國的瓷器。他一生收藏了35000多件精美的瓷器。根據記載,奧古斯特曾用600名騎兵向當時的普魯士國王換來了百餘件中國瓷器。為了收藏展示瓷器,他還買下了一位陸軍元帥的官邸,把它擴建成了宮殿。奧古斯特對瓷器有著近乎瘋狂的痴迷,他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我沒有任何疾病,如果硬要說有,那就是太愛瓷器了”。

2.3億元青花拍賣成交,為什麼瓷器有如此魅力?因為皇帝引流朝流

奧古斯特生活的時代相當於中國的康熙時期,那時的中國壟斷著高品質瓷器的燒製,這些精美的工藝品在歐洲被貴族們追捧,成了上流社會競相追逐的奢侈品。既然瓷器在海外受到如此熱烈的歡迎,那麼它在中國的宮廷裡又有著怎樣的待遇呢?瓷器在中國又有著怎樣的傳奇發展呢?今天李夫子就帶大家領略古代千年瓷器之風采!

瓷器的大放異彩是由“御窯”推動的

說起中國的瓷器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叫“閻崇年”,是一位歷史學者,明清史學家,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御窯千年》,裡面詳細的闡述了御窯瓷器的千年發展史,如果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純當長點見識。我們言歸正傳,在《御窯千年》這本書中曾提到,我國古代的皇帝不僅非常喜愛瓷器,收集了大量的瓷器,而且還會主動介入瓷器的樣式設計和成品燒製當中。因此可以說宮廷文化對瓷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果沒有皇家的推動和形象代言,可能瓷器也不會享譽全球了。那麼,宮廷文化是如何影響瓷器生產的呢?這就要提到一個名詞——“御窯”。

2.3億元青花拍賣成交,為什麼瓷器有如此魅力?因為皇帝引流朝流

御窯客觀上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

“御窯”的“御”字指的是和皇帝有關的事物。舉個例子,御前就是皇帝的面前,所以當著皇帝的面開的會就叫做御前會議。那麼“御窯”顧名思義就是專為皇帝燒製瓷器的手工作坊了。明清時期專制主義達到頂峰,皇帝大權獨攬,為了凸顯自己獨一無二的地位,連燒製宮廷瓷器這種事情,皇帝也會成立專門的機構,“御窯”的成立就出自朱元璋之手。有了皇家瓷器廠,原本屬於工部的一些職權,也被朱元璋直接拿走,方便推行自己的意志。

燒製瓷器的時候,皇帝會親自過問,還要特派專人按照自己的品味和意圖繪製草稿、製作模型,然後到現場監督完工。完工的瓷器上一般都會標上皇帝的年號。後來“御窯”又被明清歷代皇帝繼承發展,500年之中,“御窯”可以說是集天下精華於一身,它有雄厚的國家財力支撐,材料選最好的,工匠挑最優秀的,品味和審美又直接出自皇帝本人,這對民間制瓷工藝來說有著天然的示範作用。比如皇帝做事總想著要超越前人,單從對瓷器的需求上來說,他們就少不了要加一些新奇的元素。乾隆年間皇帝比較喜歡

“轉心瓶”,所謂的轉心瓶是把瓷器表面做出鏤空,再套上可以旋轉的內瓶,內瓶上畫有風景,轉動內瓶畫面,內外配合,就能看到四季更替之類的動畫效果。這個想法一出,御窯上上下下就得想盡辦法實現。一旦燒製成功,不僅技術有所創新,也會受到市場的模仿和追捧,客觀上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也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精美的作品。

2.3億元青花拍賣成交,為什麼瓷器有如此魅力?因為皇帝引流朝流

御窯的萌芽和起源

雖然瓷器特供製度是明清時期才正式出現,但廣義的“御窯”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宋元時代,那時也有為皇家燒製瓷器的機構,是明清時御窯的雛形。那麼御窯是怎麼誕生的呢?唐宋時期,中國工商業發達,但是用於流通的銅錢卻不夠用。因此朝廷對銅的管控非常嚴格,熔化銅錢、私自鑄造銅器的行為會受到嚴厲打擊。因為金屬不夠,所以大量的器物只能用別的材料製作。因此唐宋時期,燒造瓷器的手工作坊大量興起。為包括皇室在內的各個社會階層接納。等到了北宋第三任皇帝“宋真宗”時期,瓷器正在逐步取代金屬器,成為當時人們最常用的器皿。這種潮流對皇帝來說也不例外!

2.3億元青花拍賣成交,為什麼瓷器有如此魅力?因為皇帝引流朝流

作為皇家來說,也需要瓷器,因此就要選擇民間燒製瓷器較好的瓷窯用以燒製皇家特供的瓷器,恰好在這個時機,景德鎮異軍突起,燒製了新式的青白瓷,開啟了皇家供應瓷器的先河。據文獻記載,早在1000年前,宋真宗就在景德鎮建立機構,都造瓷器供官方使用。這是宮廷主動介入瓷器生產的一條明確記錄。那麼宋真宗為什麼要在景德鎮開設御窯呢?因為景德鎮生產的瓷器品質很高,這與景德鎮特殊的區位特徵有關。所謂的區位就是一個地區的氣候、材料、水文、交通等等特徵。

景德鎮成了御窯的專屬地

古代制瓷工業往往就地取材,靠天吃飯。景德鎮的水土就非常適宜制瓷業的發展。首先,景德鎮地處亞熱帶,這裡氣候溫潤,有利於瓷器胚胎保持形狀,也有大量的木材燃燒、供應、燒造。其次,景德鎮周邊有三條河流,形成三水環城之勢。制瓷工業需要大量的水,用來驅動碾車,粉碎瓷石,沖洗瓷土。另外發達的水系,也有利於瓷器的交通外運。這對於景德鎮來說也算是得天獨厚了。不過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景德鎮附近高品質的瓷土,這就是大名鼎鼎的“

高嶺土”了。高嶺土是一種質地疏鬆的礦物,它潔白、細膩,有很好的可塑性,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可以仿製出許多金屬才能鍛造出來的形狀。像一些體積小的首飾盒,要在很小的面上做出凹凸的結構和蓮花瓣。但景德鎮的瓷土就捏得出來,而其他地方的瓷土卻做不到。

2.3億元青花拍賣成交,為什麼瓷器有如此魅力?因為皇帝引流朝流

另外用高嶺土塑造的瓷器胚胎,經過1300攝氏度的高溫鍛造,質地勻稱細膩,色澤光潔,穩定性特別好。這一點在今天用過景德鎮瓷器的人也都深有體會。正因為原料的品質高,生產的條件適宜,四面八方的能工巧匠雲集景德鎮,到了宋真宗景德元年,也就是公元1004年,因為人口繁盛,制瓷業發達,景德鎮正式成為了一個行政單位。從此1000多年的歷史,再也沒有更改過名字。最後宋真宗選擇景德鎮,還因為當時景德鎮的技術創新恰好迎合了當時的宮廷文化風尚。

各位小夥伴對宋代的一般印象是一個斯斯文文的時代,但是宋代的太祖、太宗兩位開國皇帝都是軍人出身,習慣了南征北戰。宋朝皇帝重視文化,注重修養,是從真宗皇帝開始的。真宗皇帝的修養的提高,有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開始注重生活的品位。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時認為,南唐、後蜀這些割據政權滅亡和宮廷生活過分的講求精緻,貴族生活奢靡有關。因此他當政期間,崇尚簡樸。到了真宗朝時期,這種局面就開始發生變化,宮廷的日用品也就從粗獷變得精緻起來。

恰逢此時,景德鎮創燒出了一種特別的瓷器叫“青白瓷”,它滿足了皇帝的文化心理。為什麼這種瓷器如此特別?這就需要普及一下瓷器的幾個基礎知識。瓷器一般會涉及兩個組成部分,一個是“胎”,它是瓷器的骨架,用瓷土先塑造出來。一個是“釉”,它是瓷器表面光潔的部分,用石英、硼砂等等做成,然後施在胎的表面,瓷器的顏色通常都是釉的顏色來決定的。釉的顏色一般和釉裡面的金屬元素有關,像青色的釉就是鐵元素造成的,紅色的釉就是銅元素造成的。古人剛開始燒製瓷器的時候,釉的材料裡都含有鐵元素,所以燒出來的瓷器會有很濃的青色在裡面。如何才能控制釉裡面的鐵元素,讓燒製出來的瓷器顏色變得輕淺偏白,成了後世工匠一直努力的方向。

2.3億元青花拍賣成交,為什麼瓷器有如此魅力?因為皇帝引流朝流

景德鎮創燒的“青白瓷”新品種,就是一個成功的嘗試。這種瓷器據說是青色如天、明亮如鏡,薄得像紙一樣,敲擊起來聲音清脆響亮。它的色澤和質感接近翡翠,被當時的人比作玉石。玉很受中國文化的青睞,是君子溫文爾雅的象徵。景德鎮的青白瓷燒造正好迎合了真宗皇帝喜歡文學、崇尚文化的心理狀態,這也是皇帝選擇在景德鎮督造瓷器的最後一個原因。

御窯誕生的核心原因

因此,御窯在北宋年間的誕生是基於兩個核心原因,第一是“御窯”代表了宮廷的需求和喜好。宋真宗需要瓷器,希望通過瓷器展示自己的文化品位,這促成了他選擇高品質瓷器的產地,都造御用瓷器。這個模式被後世的皇帝繼承了下來。第二,瓷都景德鎮的區位優勢讓他得到了皇家的青睞,引領了中國瓷器的創新。從北宋開始一直到後來元明清時代,景德鎮經歷了數次的戰亂,但是戰爭過後這裡的制瓷業不僅起死回生,而且創新不斷。歷朝歷代都在這裡設置御窯,不僅燒造仿古瓷器,元代的青花瓷、清代的粉彩瓷,這樣全新的瓷器品種也在這裡誕生。許多優秀的藝術品都是從景德鎮走向世界的。

2.3億元青花拍賣成交,為什麼瓷器有如此魅力?因為皇帝引流朝流

元代御窯瓷器的進一步發展

如果說御窯起始於北宋,代表著北宋的文化品位,那麼當歷史長河來到了元代,瓷器又發生了不一樣的變化。說起元代的御瓷,它對瓷器的影響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就是青花瓷的成熟。所謂青花瓷是在白色瓷底上用藍色顏料繪製各種圖案,這種瓷器成熟於元代,自那以後就成了瓷器生產的主流,貫穿明清,成了最常見的瓷器品種。說到青花瓷,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但是在元代以前,這種青花瓷器根本找不到蹤影。元代青花瓷的成熟和流行有一種橫空出世的感覺。這種技術風格上的突變,究其原因主要是元代由少數民族建立,宮廷上層的審美與傳統中原王朝非常的不同。

首先從顏色上來說,蒙古人是來自草原的民族,蒙古人敬奉上天,在顏色上“崇白尚藍”,藍白相間的圖案符合他們的審美。從服飾花紋上來說,成吉思汗征服了西域。很多來自波斯的人來到中原,在蒙古朝廷出任要職。伊斯蘭藝術中花紋繁複的特點也被引入到青花瓷的生產中。從青花瓷上繪畫的主題來說,對於這種蒙古和西域的人士而言,中原漢文化十分新奇,所以青花瓷的花瓶上還會有很多漢文化元素的圖案。比如前些年以2.3億高價拍出的元代青花瓷罐,上邊繪製的圖案就是鬼谷子下山圖。鬼谷子就是戰國時期的人物,相傳他有兩位弟子,戰國時期攪動天下的縱橫家蘇秦和張儀。“鬼谷子下山”正是典型的漢文化故事。這麼一來二去,青花瓷就成了蒙古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原漢文化的融合。中國瓷器能夠遠播世界,景德鎮能夠稱霸天下,正是和這種文化的混溶有關。

2.3億元青花拍賣成交,為什麼瓷器有如此魅力?因為皇帝引流朝流

元代除了青花瓷的成熟和流行,燒製青花瓷的機構也不一樣。元代負責宮廷瓷器的機構叫做“浮樑瓷局”。這是元代唯一一個負責宮廷瓷器生產的機構。“浮樑”是一個縣的名字,景德鎮曾經是浮樑縣下屬的一個行政單位,說來說去,還是景德鎮承擔了宮廷瓷器的燒造。元代在建國之初,征服南宋的戰爭還未結束,忽必烈就設置了“浮樑瓷局”,這和草原民族特別喜歡工藝品、重視工匠有關。當年成吉思汗所到之處往往屍橫遍野,但是對於工匠他總會網開一面,留做為自己製作工藝品的僕人。以至於蒙古帝國初期,蒙古草原上的人口一度突破百萬,這其中大量的新增人口就是從各地擄掠來的工匠。到了元代初年,蒙古帝國早已經分裂成四大汗國。忽必烈建立的大元,確定了以漢地為中心的立國發展政策,大量的制瓷工匠就被安排在了景德鎮。

2.3億元青花拍賣成交,為什麼瓷器有如此魅力?因為皇帝引流朝流

那時的景德鎮的人口比南宋末年激增了40%,這些人被編入匠籍,通過世襲,一代代為朝廷燒製瓷器,景德鎮附近高品質的瓷土也會被皇家壟斷。不少礦坑只有皇家才能採集,而且每年採集的數目是一定的,一旦滿額就立即封閉,任何人不得染指。不過浮樑瓷局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大概和元代相始終,不過90年的樣子。到了元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朱元璋與陳友諒爭雄鄱陽湖。這位明朝開國皇帝駐紮在浮樑縣,與陳友諒對峙了很長時間。浮樑瓷局的生產、燒造應當給了朱元璋很深的印象。繼位為帝后的第二年,朱元璋依託宋元兩代的基礎,在景德鎮設置了全國唯一一所瓷器廠,為皇家燒製瓷器。

由此可見,浮樑瓷局在御窯的歷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明清時期御窯的發展進入巔峰

到了明清時期,御窯瓷器的發展進入了巔峰時期。明清之前,御窯有著400年的發展,但是宋元時代距離現在較遠,留存的史料並不完整,所以關於宋元兩代御窯運作的細節,後人知之甚少。不過明清距離現在更近,尤其是清代文獻保留充分,所以“御窯”的制度和管理方式說得都比較清晰。首先就在“御窯”的稱呼上有所不同。在明代叫“御器廠”,在清代叫“御窯廠”。所有生產都要靠朝廷頒佈的圖樣、模型決定;其次,御窯燒造瓷器有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清代的御窯主要燒製三種瓷器,一種是皇家瓷;黃色釉,有五龍爪,專供皇帝本人使用。第二種是王府瓷;是皇帝賞賜給高級貴族的,在封爵時與其他物品一同賜給受封者。這兩種瓷器都是身份的象徵,有嚴格的規制,普通人亂用亂造就要殺頭。第三種就是賞賜給一般貴族的,叫做一品宮瓷。雖然這種瓷器也是封爵的時候賞賜下去的,但是它的使用沒有前兩種那麼嚴格的限制。

2.3億元青花拍賣成交,為什麼瓷器有如此魅力?因為皇帝引流朝流

第三,御窯燒製瓷器,對質量要求很高,對次品有嚴格的處理。在明代,不合格的瓷器直接被打碎拋棄。考古學者就曾在明代御窯的窯址附近出土了數目驚人的陶瓷碎片,重量大概有10噸多。到了清代,皇帝考慮成本問題,逐漸變通,對不合格品,要麼依然解送京師,作為賞賜之用,要麼就在景德鎮賣於民間。

第四,御窯的經營需要經費和管理。明代的御窯經費來自江西地方,宣德以後由皇帝派內廷宦官前去督造,勒索橫行。清代的御窯經費劃撥,從江西省的地方財政逐漸改為九江關的關稅。御窯在管理上直屬養心殿造辦處,由皇帝親自選任有能力的人出任督陶官,監督生產流程。

所以康、雍、乾三代,景德鎮瓷器工藝進步明顯,人們也用監督官員的姓氏,代表一個時期的瓷器作品。比如康熙時候的“郎窯”,說的是當時的一任督陶官叫郎廷極,他都造了康熙時著名的“紅釉瓷器”。雍正、乾隆時期的“唐窯”說的是對瓷器工藝作出傑出貢獻的督陶官唐英,他為清宮燒造了大量的瓷器精品,還從理論上對瓷器燒造做了總結,寫了好幾本書流傳下來。從側面來看,清代對御窯的監管比明代更加有力。

御窯在明清時期對制瓷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那麼御窯在明清時代對瓷器燒造有產生了哪些影響呢?御窯是貫徹皇帝意志的生產機構,明清兩代皇帝的喜好都在瓷器生產上留下了痕跡。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根據五行之說,認為明朝在德性上屬於火,崇尚紅色。所以他在位期間就要求玉器廠創燒紅色釉彩的瓷器,燒造紅色紋飾的瓷碗。朱元璋的兒子明成祖朱棣因為久居北方,接觸到蒙古故地的審美,就非常喜歡白色。所以他的時代御窯又大量燒製了

甜白瓷。所謂的“甜白瓷”是說這種瓷器的色澤在光照之下好像冰雪讓人有一種甜的感覺。朱棣非常喜歡這種瓷器,連使用的枕頭都是甜白瓷的。另外明代中期的正德皇帝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就燒造了許多伊斯蘭紋樣的瓷器。正德皇帝的繼承者嘉靖皇帝崇尚道教。嘉靖年間,御窯燒製的瓷器就受道教文化影響很深。

2.3億元青花拍賣成交,為什麼瓷器有如此魅力?因為皇帝引流朝流

不過要論皇帝的文化品位,還有對制瓷工藝的巨大影響。明清歷代皇帝裡面最為突出的還是要數清代的康雍乾三位皇帝。御窯在這一時期燒造的瓷器,很能凸顯康乾盛世的風氣。這個風氣大概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一是“復古”;一是“納新”。復古是在瓷器的審美上追尋古意。清代從東北入關,逐漸統一中國,起先和中原文化大不相同,無論是為了政治需求,還是出於自己的喜好,皇帝對中原的漢文化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中原漢文化特別尊崇古代的智慧和審美。在這樣的風氣之下,三位皇帝要習得漢文化自然也會有復古的情結。

首先,康雍乾三位皇帝都熟讀儒家經典,推崇詩詞、書畫,特別強調對漢文化傳統地學習。他們當政期間,身邊聚集了一群當時的一流詩人、畫家與之切磋交流,這些人成為了皇帝通往經典的橋樑。乾隆皇帝更是收集了大量的歷代珍玩,而且自己還不忘以古裝出鏡,換上宋明士大夫的裝束,製作畫像。當然這種崇古的風尚一定會出現在御窯瓷器的生產裡面。比如說,康熙時期就流行“文人畫瓷”。“文人畫”畫家就參與到瓷器畫面的製作上來。所謂“文人畫”是一種高度抽象的中國畫種,他寫意不寫實,畫家作畫時不是為了臨摹眼睛看到的真實世界,而是通過山石、河川、雲雨、花木等等意象的組合來描繪自己某種心境和價值趨勢。這個畫種萌芽於唐代,興盛於宋元,是漢文化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

2.3億元青花拍賣成交,為什麼瓷器有如此魅力?因為皇帝引流朝流

清代初年,有四個大的“文人畫”畫家,他們都姓王,所以人們把他們合起來叫做“清初四王”。四王在當時是文人畫的集大成者,在模仿古人意境方面飽滿純熟。康熙皇帝就請他們為自己的瓷器創作畫面樣稿,有“文人畫瓷”的做法,傳統的繪畫意境,就通過瓷器這個載體,時時陪伴皇帝左右。瓷器上的繪畫不再僅僅是工匠的所為,而是被拔高到了文人審美的高度,算得上是康熙皇帝對瓷器燒製的一個巨大影響。

而到了雍正時期,又有了變化。雍正皇帝喜歡典雅的風格,宋代瓷器屬於素瓷,內斂、清雅、平和、精緻,很對雍正皇帝的胃口。因此得到他的推崇。有一次有人向雍正皇帝獻上一個盆景,盆景裡滿是寶石、珊瑚,而盆子本身是一個北宋鈞窯的瓷器。雍正皇帝一看,馬上命人把盆景移走,把鈞窯的瓷盆留下了。可惜的是雍正時期,宋代燒製素瓷的技術、工藝都已經失傳了。為此皇帝給景德鎮的御窯廠提了一個大難題,那就是要仿燒宋代風格的復古瓷器。那麼什麼人能夠擔此大任呢?多虧清代留下了大量文獻,我們可以比較明確的找到這個人,他就是雍正、乾隆年間最知名的景德鎮督陶官“唐英”。

唐英的祖上是瀋陽的漢人,入關前就投降了後金政權,成為一名包衣。包衣就是世代服務於皇帝或者王公宗室的僕人。所以唐家和曹雪芹的曹家出身一樣,地位並不高。唐英本人出生在康熙年間,在乾隆21年去世,他7歲時入學讀書,16歲進入養心殿造辦處供奉,一直負責為宮廷瓷器的燒製繪製圖樣。在造辦處供職的歲月裡,唐英見識了很多名家名畫,也得到了當時知名畫家的提點。到了雍正三年,唐英的畫樣得到了皇帝的賞識。雍正六年,皇帝命令唐英前往景德鎮駐紮在御窯廠裡,直接監督瓷器的燒製。在景德鎮,唐英和工人們同甘共苦,吃穿住睡都和工人一起,深入各個工種瞭解他們的製作原料和工藝。用了三年時間,深入掌握了瓷器燒製的全過程,這一點非常重要。

2.3億元青花拍賣成交,為什麼瓷器有如此魅力?因為皇帝引流朝流

古代沒有精確的化工知識,沒有可以精準控制的化工生產環境,很多工藝憑的是經驗和感覺,瓷器的燒製也不例外,很多瓷器燒出來是什麼效果?事先無法把控,成與不成,入窯過火之後才知道,有的時候可能很久都做不出一件符合要求的成品。作為督陶官員,如果完全是個外行,只靠威逼恫嚇,很多事情是做不成的。由於唐英兢兢業業理解了很多的工藝細節,雍正皇帝心心念唸的仿古瓷器,最終在唐英手下仿製成功。從雍正6年到乾隆21年,他在景德鎮幹了將近30年,前後都造瓷器上百萬件。他還編撰書籍,從理論上總結了景德鎮的制瓷工藝。因此後世的人們有個說法,認為御窯燒製瓷器在唐英的手裡算是集了大成。唐應是清代名副其實的一位宮廷陶瓷藝術總監,他本人也被尊奉為瓷神。

清代瓷器生產除了強調復古的一面,同樣也有創新的一面。所謂創新就是創造前代未有的新工藝,燒製新品種的瓷器,這裡要提的就是清代創燒的琺琅彩和粉彩瓷器了。粉彩瓷是中國重要的瓷器品種中最晚一個出現的,他是被一個叫琺琅彩的外國工藝刺激出來的。琺琅是法蘭克的音譯,它對應現在的工藝就是“搪瓷”。這種工藝是把玻璃或者陶瓷粉末融化,附著在金屬等器皿外部,然後燒結定型。康熙年間,一種把琺琅彩色顏料畫在器皿上的技術傳入中國。當時康熙皇帝心態開放,樂於接受西方事物,非常喜歡琺琅彩的樣式,於是宮廷接納了許多傳教士和西洋宮廷畫師,希望把畫琺琅的技術從金屬器移植到瓷器上邊來。

2.3億元青花拍賣成交,為什麼瓷器有如此魅力?因為皇帝引流朝流

因為當時琺琅顏料依賴進口,琺琅料在燒製過程中容易流淌,所以琺琅器的製作成功率低,工藝要求嚴苛。於是皇帝下令讓景德鎮只燒造許多通體潔白的瓷胎,然後運進京城,再讓畫師把材料畫上去。康熙皇帝非常重視琺琅彩瓷的生產,康熙年間生產的琺琅瓷器,最後落款不是康熙年制,而是康熙御製,可見皇帝都有親自參與。整個清代琺琅彩都屬於皇家的珍品,琺琅彩的使用僅限於宮廷,他的燒造總量不大,不同瓷器上的圖案也很少重複。到了康熙晚年,景德鎮御窯的工匠受到琺琅彩的啟發,開發出了粉彩的工藝。

粉彩的製作是在燒好的瓷胎上,先施放一層含砷的玻璃粉底,然後塗上顏料。由於這層粉底的作用,顏色就在瓷器表面粉化開來,紅彩變成粉紅,綠彩變成淡綠,顏色總體來說變成了淺色調。這樣生產的瓷器表面平整均勻,色澤清淡柔和,色彩的邊界過渡非常自然,符合中國渾然天成的審美情趣。粉彩瓷器的創燒是清代御窯最為突出的創造,是中國古代創制的最後一種彩瓷的樣式,和元青花有點類似,粉彩一出,立刻影響到了民間瓷器燒造的風向。到了乾隆年間,粉彩瓷器大量燒製,連一般的日用品,比如盆、碗、瓶、罐,都普及了粉彩的樣式。至今在彩繪瓷器裡面坐第一把交椅的是青花瓷,而與之能抗衡的就是清代高峰時期創造出來的這一個粉彩瓷器了。

2.3億元青花拍賣成交,為什麼瓷器有如此魅力?因為皇帝引流朝流

李夫子說御窯瓷器

正所謂“文史不分家”,瞭解中國歷史就不得不提到中國的文化,而作為中國文化重要一項的“手工藝”的代表——瓷器,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至今中國瓷器,尤其是宋代官窯瓷器和元青花、明清宮廷瓷器都是國之重寶!而今天李夫子就跟大家介紹了御窯的千年發展演變史,經歷宋元兩代的萌芽,在明清時代大放異彩,1000年間創造出青白瓷、青花瓷、粉彩瓷等等不同的燒製工藝,把瓷器推到了文化和審美載體的高度。如今大量宋元明清時代燒製的瓷器,尤其是宮廷御用的精品流傳下來。希望各位小夥伴在某一天去參觀博物館時看到這些精美的瓷器之時,御窯千年輝煌的歷史能在你的腦海中一一浮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