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綜藝:從結合走向融合

最近疫情肆虐,電視臺推出了許多報道疫情的系列節目,越發凸顯出自身的社會功能。其實,不管是電視臺還是視頻網站,作為媒體平臺,不光要用內容發揮娛樂的作用,也需要發揮社會價值。因此,公益性質的內容成為了各個平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在政策的引導下,我們可以注意到在綜藝節目當中,公益的屬性也在逐漸增強。2019年,既有《極限挑戰》《奔跑吧》等娛樂型節目藉由公益迭代升級,也有《忘不了餐廳》《小小的追球》等以公益為出發點的節目受到好評。不論是從綜藝內容出發,到達公益的目標,還是從公益出發,結合趣味化的綜藝形式,綜藝與公益正在走向更加深入的融合。


公益+綜藝:從結合走向融合


娛樂節目公益化


國內綜藝的公益化早已有之,曾湧現了一批經典的公益節目,如讚揚道德模範的《感動中國》,替廣大民眾尋人的《等著我》等等。而隨著近幾年“限娛令”、“限真令”、“限秀令”紛至沓來,越來越多娛樂型節目開始更加迫切地擁抱公益,以此降低停播、下架的風險。


公益+綜藝:從結合走向融合


但是長期以來,娛樂型節目“嫁接”公益的方式都顯得有些“簡單粗暴”。許多戶外闖關類真人秀節目,都是將公益簡單設置為行動的目的,賦予行動、環節正當性,讓公益為內容加成。將節目場景更換為博物館、歷史古蹟,或是兩隊嘉賓爭奪捐款的署名權,娛樂遊戲便披上了公益的外衣。


板塊劃分較為明顯的節目,往往在原有節目的基礎上拼接公益環節,比如邀請嘉賓抽取心願卡,從而引出扶貧內容。而一些語言類演播室節目,則以話題的包容性納入多種小切口的公益話題。


這些節目雖然有一定的公益價值,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首先,較低的融合度,以及公益環節的板塊化,容易導致內容和情緒的割裂感。從感性的娛樂訴求到理性的深度思考,需要一個轉換的過程,而在很多節目中,明星嘉賓前一秒還在嘻嘻哈哈地玩遊戲,後一秒卻突然正經地大談闊論起來,如此猝不及防的轉折往往讓觀眾心生反感。其次,硬廣式的說教植入,以及以“結果”論公益的方式,容易使公益流於表面,無法真正深入人心。節目只是套上了公益的外殼,而內在還是一顆娛樂的“芯”。


而在2019年,這種“嫁接”的方式似乎走向了更加深度的融合,節目通過內外合力,讓公益走得更切實、更深遠。首先在內容上,公益性日漸糅合於極具真實感的體驗之中,公益的價值理念不再浮在表面、輕如鴻毛,而是軟著陸於看得到的行動之中。《極限挑戰5》第一期倡導垃圾分類時,明星以身作則,在上海民眾的圍觀之下情理灘塗垃圾。清潔工人工作的辛苦、亂扔垃圾帶來的危害都以眼見為實的力量傳達給觀眾,既有《極限挑戰》自身“社會實驗”的特色,也讓公益具有了真實可感的具象的肉身。


公益+綜藝:從結合走向融合


《奇遇人生2》最後一期,蘇有朋與阿雅來到澳大利亞開始了一趟拾荒之旅,跟隨生態學家守護海灘上的動物。看到在塑料瓶中掙扎而無法脫身的寄居蟹,看到在信天翁胃裡解剖出的印著中文的眼藥水瓶,蘇有朋和阿雅不禁潸然淚下。這些用紀實鋪就而成的突出細節、嘉賓水到渠成的情感流露,都讓觀眾自然而然地陷入其中,跟隨節目的視角一同思考。


公益+綜藝:從結合走向融合


除了內容上的“嫁接”,有的節目還將公益拓展到營銷層面,通過粉絲互動、品牌營銷與公益行動的多維度的融合,將節目的優勢轉化為切實的公益成果。比如《青春有你》聯合了中國綠化基金會、蒙牛真果粒發佈了百萬森林計劃,觀眾只需購買蒙牛真果粒的產品,在小程序上輸入產品上的公益碼,即可為公益事業貢獻力量。相比節目自己做公益,這種方式將公益延伸到線下場景,有效地促成了觀眾的行動,以極強的互動性打破了拓展了公益的影響力,同時又讓公益為品牌形象賦能,可謂是“一石三鳥”。


公益節目娛樂化


在融入公益元素的娛樂節目之外,我們也可以看到一系列主打公益主題的節目。在這類節目中,公益是節目的核心訴求,是構建內容的起點。但是,公益話題自身較為小眾,難以具備流行性,成為了公益節目一直以來的痛點。畢竟觀眾並不願意觀看一檔純粹宣揚價值觀的節目,公益屬性過於強勢,容易讓人退避三舍。因此,在公益性之餘,開掘節目的話題性與娛樂性,成為公益節目提升影響力的關鍵。


喜歡故事是人的天性,而情感的普世性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因此,早期的公益節目注重突出故事性和情感性,以此滿足觀眾一定的娛樂訴求。但類似的節目越來越多,公益節目逐漸捲入“過度娛樂化”的爭議之中,觀眾更是對公益節目形成了“賣慘”“煽情”的“刻板印象”,無可避免地陷入“審美疲勞”。由此,尋找實現娛樂性的新路徑,成為公益節目亟待解決的問題。


可喜的是,近幾年的公益節目已經打破了這種桎梏,找到了更加高級的表達方式,並整體走向精品化。娛樂性與公益性這個總在不斷傾斜的天平,逐漸找到了平衡點。


公益+綜藝:從結合走向融合


首先,公益節目的切口正在變得越來越小,題材越來越垂直化。比如東方衛視的《我們在行動》立足民生問題,助力鄉村的“精準扶貧”。而騰訊視頻出品的《忘不了餐廳》則聚焦於阿爾茲海默症患者,讓大眾瞭解這些少人人知的特殊人群。題材上的小切口讓公益節目擺脫了原有的“宏大敘事”,以更加貼近生活的面目呈現在觀眾面前。


不僅如此,小切口也有利於公益節目與具體的節目類型相結合,從而貼近觀眾的欣賞需求,提升內容的豐富度。所謂的類型節目,往往是市場大浪淘沙、觀眾用眼選擇的結果,它對應的是觀眾對於不同內容的不同心理訴求。而公益節目的類型化,即是將公益理念包裹在更加好看的內容之中,柔化表達方式,讓觀眾更加樂於接受。


公益+綜藝:從結合走向融合


《忘不了餐廳》就是公益節目類型化的代表,它不僅融合了經營類綜藝的形式元素,而且引入了觀察類綜藝的情感風格,即使去掉“阿爾茲海默症”的要素,節目的形式依舊完整。對於觀眾來說,它能夠提供類似於其他經營類和觀察類綜藝的心理滿足感,而貫穿始終的公益主題,又能賦予更深一層的人文思考。


此外,許多公益節目還通過其他手段,增強節目的吸引力,比如藉助流量明星引入受眾,突出搞笑、溫情等其他方面的看點等等。《我們在行動》的明星陣容就非常強大,每個地點對應一位或多位明星,可謂將“明星效應”發揮到了極致。


而在《小小的追求》中,黃子韜、周冬雨、黃彥霖和尹正的組合更是碰撞出突出的搞笑氣質,助力其打破公益屬性的緊箍咒,觀眾紛紛表示這個爆笑的卡司“讓人上頭”,而節目的環保主題又令人深思。可見,“公益”與“娛樂”並非不能兼得。


公益+綜藝:從結合走向融合


公益性與娛樂性慢慢走向平衡,也逐漸打開了公益節目商業化的大門。目前大部分公益節目都獲得了冠名,比如《我們在行動》與“斑馬會員”,《小小的追求》與“神武3”手遊,《忘不了餐廳》與“農夫山泉”、“養生堂”等。但是,這類節目的商業價值仍然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如何將公益屬性與營銷價值更好地結合起來,或許將是公益節目發展的下一段征程。


結語


娛樂節目公益化與公益節目娛樂化,從兩條方向相反的路徑實現交匯,雖然起點不同,終是殊途同歸。在“內容為王”的時代,公益主題與綜藝表達正在走向水乳交融,“有意思”與“有意義”猶如硬幣的兩面,決定著綜藝所能達到的高度。


— THE END —


作者 | 李秋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