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北小中國之金三角佤邦


緬北小中國之金三角佤邦


佤邦,或稱緬甸第二特區或撣邦第二特區緬甸政府稱緬甸撣邦第二特區、北撣邦第二特區 ,位於阿佤山區,是緬甸聯邦的一個自治區,曾為緬甸共產黨根據地。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金三角,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和禁毒的成效,佤邦已然成為了緬甸的小香港,特區高度自治,經濟增速高於緬甸內地,官方語言為漢語,教材為中國人民出版社教材,通用貨幣人民幣。去旅遊的驢友們需要去當地口岸出入境管理處辦出鏡證,特區不認可護照。

緬北小中國之金三角佤邦


佤邦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佤邦官方語言為佤語和漢語,官方行文為中文[3]。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總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北部地區位於緬甸東北部,面積1.7萬平方公里,南部地區與泰國交界,面積1.3萬平方公里。


緬北小中國之金三角佤邦


佤邦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佤邦官方語言為佤語和漢語,官方行文為中文[3]。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總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北部地區位於緬甸東北部,面積1.7萬平方公里,南部地區與泰國交界,面積1.3萬平方公里。

緬北小中國之金三角佤邦


佤邦北面與中國雲南省接壤,南面與泰國接壤,首府為邦康市。佤邦下轄勐冒縣、勐能縣、勐波縣、邦康特區、南鄧特區、佤邦南部地區。佤邦的總人口約55.8萬人[4],主體民族是佤族,為主要緬北華人聚居區,軍事力量由佤邦聯合軍組成,主要經濟為農業及礦業開採。

佤邦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元代先屬鎮康路、後分屬孟定路與木連路,[明代分屬孟定府、孟璉司、孟艮府,均為傣族世襲土官封地。

中國古代雲南通道形勢圖清中期,阿佤山部分地區脫離原傣族土司控制,成為甌脫地,較知名者有葫蘆、莽冷。

緬北小中國之金三角佤邦


在英國統治緬甸時期,佤邦曾和英屬緬甸分開,有過佤邦這一名稱。歷史上的“佤邦”與現階段的“佤邦”有很大的區別。“佤邦”這一稱呼從何時開始已無從考證,但有資料證明,自英國殖民時期開始就有人稱茫弄以北、緬甸一側靠近阿佤山區的地方為“佤邦”,其中 “邦”是指防禦工事良好、以土司為單位管轄的山寨。

緬北小中國之金三角佤邦


1941年,英國借中國抗戰處境艱難,為急於修建滇緬鐵路,以關閉公路為威脅施壓手段,於1941年6月18日通過政府換文形式,迫使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阿佤山地區劃定對其有利的邊界線, 將部分班老、班洪地區劃給緬甸, 史稱1941年線。1947年,緬甸憲法規定:今撣邦同盟和佤邦所在的區域,將形成為緬甸聯邦的一部分,並從此以後命名為 “撣邦”1948年,中國國民黨第8軍 、第26軍的殘部敗退緬北,佤邦被中國國民黨殘軍控制。

緬北小中國之金三角佤邦


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從“1941年線”撤回,使包括昆馬地區在內的佤山地區又變成了無人管理的區域。國民黨殘軍多次聯合當地的敵對武裝乘機對昆馬地區進行分割蠶食,當地部落武裝組織(稱自衛隊)互相殘殺械鬥。[8]

1960年,根據中緬兩國共同簽署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邊界條約》 規定,中國政府確定將猛卯三角地歸屬緬甸。[9]

1966年,佤邦先後出現了四家游擊隊,開始削弱了國民黨的勢力。6月,以鮑有祥、鮑三板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昆馬游擊隊。[7]

1967年5月,巖肯、巖克龍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巖城游擊隊。

1968年,以魯興國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戶雙游擊隊。緬甸共產黨由於作戰需要在緬甸北部與東北部建立了根據地,創建了中部軍區,即現今佤邦地區。

1969年2月,以趙尼來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紹帕游擊隊。3月,緬共代表來到紹帕、戶雙,7月到昆馬、巖城。緬共代表與游擊隊領導經反覆協商,對各游擊隊進行了整編。以戶雙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緬甸人民軍東北軍區4048營,以紹帕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4049營,以昆馬游擊隊的基礎,成立了502營,以巖誠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501營[14]。[7]

1971年4月30日,在緬甸共產黨江東指揮部的領導下解放了勐冒(傣語“新地方” )。隨後又解放了營盤、邦堯、金廠等地區。[15]

1972年3月,緬甸共產黨東北軍區總部遷到勐冒。8月1日, 緬甸共產黨在勐冒地區成立了北佤縣政府。

緬北小中國之金三角佤邦


1973年4月和1978年7月,緬甸共產黨人民軍東北軍區司令部與緬甸共產黨中央總部相繼遷到佤邦首府邦康。組建了北佤縣、南佤縣、景北縣、邦康特區。

1985年9月9日,緬甸共產黨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趙明被選為中央委員。趙尼來、鮑有祥、李自如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緬北小中國之金三角佤邦


1989年4月17日(一說22日[17]),佤邦宣佈脫離緬共,組建了緬甸民族民主聯合黨和緬甸民族民主聯合軍,被緬甸政府命名為撣邦東部第二特區,鮑有祥成為第二特區主席兼佤邦聯合軍總司令,脫離緬共後的趙尼來、鮑有祥等人立即與緬甸軍政府談判。5月18日,佤邦按照果敢模式和軍人政府達成口頭協定,停止戰爭,接受軍人政府的領導,並將其治理轄區稱為“緬甸撣邦第二特區”(佤邦合軍一般自稱為“緬甸第二特區(佤邦),自認為佤邦與撣邦是同級政府)。10月,鮑有祥以起義部隊和自願留下來的緬共人民軍為基礎,收編了布盟、巖小石、扎跌、麻哈三、鮑來吳、昆俄等十幾家“自衛隊”,將“民族民主聯合軍”改為佤邦聯合軍,由鮑有祥擔任總司令。[19]

1996年,佤邦聯合軍戰勝坤沙集團以後,控制了原屬於坤沙的位於泰緬邊境的一片區域。

緬北小中國之金三角佤邦


緬北小中國之金三角佤邦


1999年9月19日,緬甸政府將靠近泰國邊境的部分區域劃給佤邦。[21]10月,佤邦大規模向南佤移民,稱為南遷計劃,計劃移民10萬人(一說40萬人),將北佤山區種植罌粟的農民逐批遷移到南方適合種植水稻、橡膠、茶葉等經濟作物的地區,不再種植罌粟。[2]

2005年,佤邦政府開始禁止毒品的種植和銷售。

緬北小中國之金三角佤邦


行政區劃

根據2010年信息顯示,佤邦政府將控制的北部劃分為3縣、2特區,勐冒縣、勐能縣、勐波縣、邦康特區、南鄧特區[23]。南部統稱為南部軍區管委會( 即171軍區),總部設在萬宏行政管理區。共計31個行政區,12個區級行政鄉。

2008年1月1日,龍潭特區改為龍潭區,屬勐冒縣管理。

行政區劃

地區區劃備註

北面地區邦康特區廣洪鄉、那洛鄉、南帕鄉、等俄鄉、永定鄉、芒冒鄉

南鄧特區南鄧鄉、擁莫鄉、邦空鄉、大巖鄉、爐房鄉、南溫壩鄉、南鄧街

勐冒縣營盤區、巖城區、王冷區、昆馬區、紹帕區、聯合區、納威區、曼東區、龍潭區、格龍壩區、公明山區、新地方街

展開全部

佤邦轄區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為北部地區與南部地區,北佤與南佤地區之間隔著撣邦第四特區和政府軍控制區[27]。北部地區位於東經98°~100°、北緯22°~23°之間,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控制國境線502公里, 即中緬邊境145~210號界樁之間。東北面與中國雲南省臨滄市耿馬縣、滄源縣、普洱市的瀾滄縣、西盟佤族自治縣和孟連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勐海縣接壤;北面與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果敢)相連;南面與緬甸撣邦第四特區相鄰;西面與撣邦的曼甘孟、勐傑、滾弄、當陽等城鎮隔江相望;西南面和撣邦的勐洋、勐卡、萬塔凱接壤。

緬北小中國之金三角佤邦


南部地區位於東經98°~100°、北緯19°~21°之間,東西距離215公里,南北距離91公里,總部萬宏[4],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東臨老撾會曬, 南面與泰國清萊府米賽、美斯樂、大其力等地接壤, 國境線約600公里, 北面與西面分別與撣邦的孟東、勐撒、賀勐等地相鄰。北部地區與南部地區相隔約400公里的緬甸撣邦第四特區和緬甸中央政府控制區域。

緬北小中國之金三角佤邦

2019年佤邦為了慶祝成立三十週舉行了盛大閱兵式,參加閱兵的武器甚至有作戰無人機

緬北小中國之金三角佤邦


緬北小中國之金三角佤邦

保守估計佤邦正規編制的部隊就有八九萬,後面還有強大的民兵組織,得意於中國一帶一路的春風,佤邦正在走上發展的快車到,也祝福佤邦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