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之——查姓

查姓,中華姓氏之一,查氏流傳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一位。查姓自春秋時查延受姓肇始,至今有二千六、七百年曆史。分佈範圍甚廣。


中華姓氏之——查姓

姓氏源流

源流一

出於姬姓,屬於漢族姓氏,春秋周惠王時(公元前676 --前652年在位),伯禽(姬姓)的後代、魯國(今山東境內)魯莊公之子姬延被封為桓系子爵,食採於查邑,因以地為氏。查延為查氏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姜氏,出自春秋時期炎帝后裔齊國公之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頃公姜無野執政時期,他賜封自己的一個兒子到楂邑,該地盛產山楂。在其後裔子孫中,就有以先祖的封邑名稱作為姓氏者,稱楂氏。後來又將木字偏旁省去了,於是遂成為查氏,世代相傳至今。

查氏族人大多尊奉齊頃公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出自羋姓。春秋時楚國有公族大夫食邑在柤,子孫以邑為氏。

源流四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諸侯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大夫被分封於柤邑。

在春秋時期,由於其封地的名稱“柤”也寫作“查”,這二字在當年同義通用,因此他也被認為是查邑的封主。以後,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查氏、柤氏,二氏實一,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楂樹圖騰。傳說炎帝子民其中一支旦人以楂樹為圖騰,因而世稱其為“查人”。“查人”善造船,齊國得“查人”之助,航海業十分發達。齊太公姜尚主舟楫之利,移都薄姑,控制出海口,便魚鹽之利,因而齊國得以迅速發展,成為東方大國。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郭爾羅斯氏,亦稱郭洛羅斯氏,源出元朝時期豁羅剌思氏後裔。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郭爾羅斯氏多改漢姓為郭氏、高氏,亦有以世居地“查木拉”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查氏,世代相傳至今。蒙古族扎嚕特氏,以地為姓,世居察哈爾。後有滿族引為姓氏,所冠漢姓多為查氏。

源流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滿族沙拉氏,亦稱薩加拉氏,世居瓦爾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沙氏、邊氏、查氏、程氏、山氏、白氏、謝氏。

源流八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彝族、傣族、土家族、哈尼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也均有查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查氏,世代相傳至今。

查氏流傳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一位,人口約一百零三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54%左右。查姓自春秋時查延受姓肇始,至今有二千六、七百年曆史。一個如此古老姓氏的族人經歷了許多風雨滄桑,由於種種不同的原因,他們的子孫後代現已散居全國、甚至世界各地。

姓氏分佈


中華姓氏之——查姓


查姓從春秋受姓至兩漢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曾長期籍居於今山東、山西、河南一帶,而且繁衍興旺,人口眾多。自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查姓人才紛紛南遷至江蘇、安徽、江西等地。史書上有明確記載的,五代時,查文徽有南唐軍事支柱之稱,後隨南唐降宋太祖趙匡胤,居歙州休寧(今屬安徽)。其孫查道致仕後舉家遷海陵(今江蘇泰州),成為海陵望族。

南宋時,海陵成為金國與南宋王朝金戈鐵馬的交鋒處,一部分查姓人遷居長江以南躲避兵火。此後隨著戰爭的持續和代金而起的元軍大舉南侵,查姓人在南方各地散居開來,今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廣東等地均有查姓人定居。元末,華中、華東戰火瀰漫,百姓流離失所,許多人逃亡於華南、西南各省。

明初,山西查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河南、山東、北京、天津等地。明中葉以後,有沿海之查姓遷居臺灣,進而播遷東南亞各國。

清以後,查姓在全國分佈之地進一步擴大,西北、東北一帶均有查姓人定居。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敗退臺灣時,有較多江浙之查姓人渡海赴港、澳、臺。如今,查姓人幾乎分佈全國各地。

姓氏名人

查慎行:清代詩人,名嗣璉(1650-1727),字夏重,浙江海寧人。詩學宋人,多抒發行旅之情,善用白描手法。有《敬業堂集》。

查良錚:筆名穆旦(1918—1977),著名愛國主義詩人、翻譯家。出生於天津,查良錚,祖籍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曾用筆名梁真,與著名作家金庸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屬“良”字輩。

中華姓氏之——查姓

查良鏞:筆名金庸,生於浙江省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與古龍、梁羽生、溫瑞安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四大宗師。

中華姓氏之——查姓

查海生:安徽省懷寧縣人,中國現代偉大詩人,筆名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