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鬮扶貧”,如何精準?

你玩過“抓鬮”的遊戲嗎?

抓鬮是民間一種傳統的選擇方式,就是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要做一項分配選擇,不好作出決定,怎麼辦呢?於是就拿幾個紙條,分別寫上供選擇的事項,團成紙蛋蛋,每個人隨機抓一個,幸運者即被選中。

小學四年級語文有一篇課文《抓鬮》,就詳細敘述了這樣一個抓鬮故事:一位貧困的父親迫於生活的壓力,艱難地以抓鬮的形式確定讓姐弟倆中的一個人去上學,可抓鬮的過程中姐弟倆的謙讓讓父親感動不已,最後,他下定決心,寧可自己苦點累點也要讓兩個孩子都去上學。

一般來說,抓鬮是一種相對公平的選擇機制和分配方式,誰選上誰選不上就看運氣了,誰都不能有意見。但抓鬮並非放之四海皆為準的,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比如最近發生的一件事:“水坡鎮橫堤村村幹部在確定貧困戶時竟採取抓鬮,這種看似公平實則傷害群眾利益的做法要堅決糾正……”近日,尉氏縣紀委監委負責人在通報近期查處的扶貧領域不擔當、亂作為的典型案例時這樣說。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實施精準扶貧方略是重要舉措之一。精準扶貧重在“精準”,就是要找到“貧根”、對症下藥、靶向治療。精準扶貧要注重抓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確保各項政策好處落到扶貧對象身上。而抓鬮作為一種全靠運氣的選擇,用在確定貧困戶上,完全違背了“精準”的要求,是一種不負責任的“亂作為”。試想,這種辦法模糊了兩個問題:首先請問,參與抓鬮的人是不是都是貧困戶?不是貧困戶的壓根就沒有資格抓鬮。其次,如果參與抓鬮的都是貧困戶,理應都被納入扶貧對象之列,何須抓鬮選擇?如果不都是,誰貧困就幫扶誰,更談不上抓鬮了!總之,“抓鬮扶貧”說輕了是一種圖省事的懶漢思想在作怪,說重了就是一種害怕觸及矛盾的消極懶政怠政行為,這種錯誤如果得逞,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使那些真正的貧困戶無法獲得應有的幫扶,而另一些不需要幫扶的非貧困戶卻被“過度幫扶”。

精準扶貧是一場攻堅戰,要扶真貧、真扶貧。要常常進行“回頭看”和動態調整“擠水分”,糾正貧困戶識別不精準的現象,提高扶貧對象識別的精準程度,既要做到扶貧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又要堅決杜絕個別基層幹部“優親厚友”過度扶貧等不公道現象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