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長大會怎樣?

南方的北方人


記得之前看過好多這方面的文章,都說到從小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長大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後會重複幼時他從父母那兒接受的教育方式,會像父母一樣經常打自己的孩子,如果他們有反思和自制會剋制自己對孩子的傷害,否則就會繼續這樣的惡性循環。

現在每每回想起閨女一歲多那一陣子,我就很後悔,恨死自己,自己把對公婆的怨恨發洩給了我的孩子。自己遇到一對奇葩的公婆,一對自私又刻薄的老頭老太太,把對她們的厭惡和氣都衝著閨女來了。

閨女那一陣子總愛哭,每次哭的我煩了就會吼她,讓她不要哭:“哭什麼哭?哭什麼哭?閉嘴,不許哭!”有一次她沒輕沒重的撲我身上,我假裝哭,以前閨女會跑過來,一邊用小手,撫著我臉一邊問:“媽媽,你怎麼哭了呀?媽媽不哭,媽媽乖乖。”

結果這一次,她像我嫌棄她哭時一樣的嫌棄我,並且說:“哭什麼哭?閉嘴不許哭!”

其實孩子收到來自父母的是愛還是傷害,他的心靈深處都有記憶的,愛他就別傷害她。學會掌控我們自己的情緒,不要隨便打孩子。


妞兒媽媽


說一下身邊的吧。

姨弟小我一歲,如我一樣,也是爺爺奶奶的掌中寶。

姨弟一歲多,大姨和姨夫就去北京討生活了,無外其他,就是大姨心高氣傲,不想呆在農村。每年回來呆不到一個月,姨弟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

結果就是,被慣壞了。每天一睜眼就是看電視,吃零食,網吧打遊戲。。

十歲那年,大姨和姨夫回來了。

大姨看不慣爺爺奶奶的溺愛管教,接手了姨弟的管教。

方法自然就是打罵。

一開始姨弟自然是唯唯諾諾,時間一長就出現了大問題。

娘倆開始對著幹,姨弟甚至開始動起手來。一開始姨夫是不管的,一見動了手就開始與大姨一起管教。姨夫是個粗人,也只知道打罵。我爸媽勸過好多次,都無濟於事。

後來,姨弟因為沉迷網絡遊戲而退學,初二都沒念完。

輟學後,姨弟的生活就更加混亂了,打工的地方隔三差五打電話找人,每次都能在網吧找到他,抽菸喝酒都不在話下。輾轉了很多地方都一樣。就這樣持續了兩三年,家裡決定送他去當兵,好好磨練他的性子。

姨弟也願意,因為可以遠離他這個家。

當兵走後,原本以為可以安靜的生活了,孰知,沒兩三個月,部隊打來電話,要求家屬去一趟。

原來,部隊所屬新疆某兵團,環境大大超出姨弟的想象,更是不安分,各種闖禍,最終引起了軍區司令的注意。部隊要遣返姨弟,大姨苦苦哀求才留下。但是被分配到更艱苦的地方去了,也是為了磨練他。

兩年義務兵服役期很快就到了,姨弟也回來了。整個人也都不一樣了,會說話會辦事。總歸是能好好歇口氣了。

萬萬沒想到的是,好現象只持續了三四個月,一次偶然的矛盾又引起了大姨的打罵。姨弟一想,反正做好做壞都一樣,不如就做壞。

如此,當兵之前的姨弟又回來了。

後來,我一勸姨弟外出打工,二勸大姨不干預姨弟的生活,事情總算是消停了。

娘倆相互見不著,後來也就不吵了。


司甲勝


我小時候也是經常被父母打,隨隨便便一個什麼理由,都是成為被打的對象,例如,考試沒有考好、回家遲了、用皮球不小心把鄰居家的窗戶打爛了……



父母打我,我覺得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可怕的輪迴,小時候,每當父母打我時,我傷心難過委屈,感覺父母根本不愛我,想著等自己有了孩子以後肯定不會打罵孩子,理解孩子,我現在也是為人父母,遇到孩子不聽話或者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我立馬就火冒三丈,有的時候也要打他幾下,儘管我知道打孩子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打孩子就像電腦裡刻入的自動程序,隨時就會條件反射的出來。

父母經常打孩子,孩子長大以後還有這些不良的影響:

  • 影響親子關係,孩子深刻的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很多成年人,可以盡到贍養父母的責任,缺卻很難和父母親近、相處自然融洽,追根到底,就是因為孩子童年時和父母沒有建立起親密和諧的親子關係;
  • 對孩子的心理暗示,父母打罵孩子時,往往會因為生氣和衝動說出一些不理智的話語,從而導致孩子按著父母說出來的話去發展,破罐子破摔。例如,父母打孩子時說,我剛收拾好的房間,就被你亂扔玩具,你想累死我,你這個白眼狼,一點都不知道體貼媽媽……孩子就會無意中順著不體貼媽媽的方向發展;



  • 以暴制暴,武力解決問題,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唯一方式就是打罵,效果立竿見影,認為特別的管用,還經常做為經驗之談,“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才”,無形中孩子也喜歡武力解決問題,以暴制暴。

打孩子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方式,但絕對弊大於利,教育孩子需要引導而非控制。


丁媽親子時光


說實話,這個問題挺刺痛我的,我也是一個從小沒少捱打的人,至今仍然對那些經歷記憶深刻,估計一輩子都不會忘了,我相信很多有這種經歷的人,應該都是這樣的感受吧。

在探討這個話題之前,作為一個小時候沒少捱揍、經常吃幹筍炒肉、被雙打的人,甚至有過被父母進行過人格羞辱的經歷,先分享一下個人的感受。

我的內心變化

因為小時候的這種經歷,內心其實挺受傷的。

在成年之後,尤其是參加工作之後到35歲之前的這十幾年裡面,性格脾氣挺暴躁的,遇到不順心、著急上火的事情的時候,很容易情緒激動、暴跳如雷,心裡總有一種想要去發洩一通的想法,揍人也行、砸東西也行,總之會覺得如果不去發洩一下,心裡會憋悶的慌。

當然,理智總會告訴自己,不能這樣做。但是,往往會有無名的怒火發出來,導致各種爭吵的發生,當然,我是一個會選擇發洩對象的人,幾乎從來不對家裡人發無名火,一定會是在工作中或者外面的時候,因為某些事情觸怒了我,那我往往會逮著這種機會,想很多的辦法去打擊、刺激對方,藉機放大自己的情緒進行宣洩、解壓。

隨著年齡的增長,見識、閱歷的增加,心態開始慢慢放平和了,輕易不跟人急眼、紅臉,即便是有人主動刺激我,有時候我都會自黑一下或者無視,來減少對立情緒的產生。

但是,我知道,無論自己怎麼改善自己的性情,有些東西可能一輩子都無法消除了。

比如,我是個非常記仇的人,對我不好的,尤其是早年跟我有過節的人和事,我會一直記著,即便不去想它,時不時也會從腦子中冒出來。

比如,我一直提醒自己,我的經歷,不要再複製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了,這麼多年,我會盡量剋制自己不對孩子動手,也幾乎沒有打過孩子(打過兩次手掌心吧),但是,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總難免會冒出要抓著孩子揍一頓的想法,即便內心知道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

前兩年因為大寶的一些生活習慣不能達到我的要求,比如不愛收拾房間,亂扔物品等,反覆教育也沒有什麼改觀,我買了一把戒尺掛在牆上,本意想告訴孩子引以為戒,但是也沒太大的效果。第一次打了孩子的手心之後,我意識到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有時候又剋制不住自己的怒火,所以,後來我就把大寶叫到面前,告訴她,你的問題是因為爸爸教子無方,錯在爸爸身上,我會當著孩子的面,把戒尺狠狠打打在自己的手掌心上,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即讓孩子記事,又宣洩了自己的情緒。

但實際上,這樣的做法並不妥當。

我想,所有這些經歷、想法,追根溯源,還是因為小時候經常被打、被羞辱的經歷吧。

有這樣經歷的孩子,會有哪些影響?

從科學研究和觀察的很多案例來看,從小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容易出現以下幾類問題。

一、不自信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通過模仿、學習、試錯、鼓勵和肯定,來建立自己的認知和自信,這個過程中,家人父母的包容、諒解會顯得尤為重要。一旦父母總是因為孩子的各種過錯和不足來打罵孩子,很容易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讓孩子認為,不管我怎麼做,都不能符合爸爸媽媽的要求和期望,再怎麼努力也是沒有用的。

二、情感淡漠

總是被打的孩子,容易對父母產生生疏感,對於親情、友情、愛情等情感的感知偏弱,情商偏低,對於情感方面會表現的更加淡漠和無動於衷。

三、仇視心理

孩子有時候被打,不見得是因為自己的過錯,而往往有可能是因為父母的遷怒所致,這樣的經歷,很容易讓孩子在內心積累怨氣和不滿的情緒,又無處發現,久而久之,容易對不喜歡的人和事物產生仇視、敵對的心理。

四、暴力傾向

對於孩子而言,捱打不是一個很好的體驗,尤其是在自己認識到錯誤之後,或者本身沒有犯錯的情況下,仍然要被父母遷怒、暴揍,這樣的經歷,會在孩子的心靈深處播下仇恨和暴力的種子,在他擁有了施加暴力的能力之後,會更願意採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所以說,很多被打大的孩子,在做了父母之後,往往會選擇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將暴力一代代的傳遞下去。

而這,也是我最忌諱和刻意避免的,捱揍的經歷,到我為止吧。

五、心理疾病

這也會最常見的問題,每個人在經歷了這樣的痛苦體驗之後,說沒有心理變化是不可能的,除了上面說的四種問題,對於某些孩子而言,過多的捱打經歷,甚至可能導致孩子出現精神方面的疾病,容易焦慮、躁動、失眠、易怒,甚至出現精神分裂的情況。

為了孩子更健康的心理和人生,剋制自己的情緒最重要

不少人總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我們小時候不都是這麼打過來的?”、“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樣的觀念,實質上是一種對教育的懶惰和藉口,更是一種對於有害情緒的宣洩和轉移,既不利於改善親子的關係,又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極大的惡果。而且,這種宣洩,根本就不能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和心魔,只能帶來短暫的快感,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每一個喜歡打孩子、有打孩子衝動的家長,都要認真的思考一個問題,你曾經的經歷和感受,你所受到過的傷害和內心的折磨,還希望你自己的孩子再經歷一次,一代又一代的將這種痛苦的回憶傳承下去嗎?

為了孩子的成長和未來,剋制自己的情緒,做更好的自己,真的很重要!

否則,你還算一個稱職的父母嗎?

我是元寶爸爸,家庭教育實踐家,多平臺獨立撰稿人,分享專業的育兒、家庭教育知識和經驗!歡迎關注我,留言討論和交流溝通。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

元寶爸爸聊育兒


其實在中國極少數孩子沒被父母打過,長大會怎麼樣,以前是不會怎麼樣。現在孩子捱打的次數少太多了,我們更應該擔心他們長大了會怎麼樣。

作為很乖的80後,小時候也總是被媽媽打,無論是對是錯,都很容易捱打,小時候規矩太多了,所以捱打次數就多,在外面打架,不管對錯,回家會捱打,被老師批評了,回家說了也會捱打,看人家放火了,回家也愛捱打。有時候被追的滿街跑,不敢回家,但晚上還是得回家吃飯睡覺,沒有離家出走的概念,沒有自殺的念頭,完事濤聲依舊,無怨無恨。那時候都捱打,打是家法,是父母教育孩子唯一手段,長大了也沒感覺如何,一切都那麼正常,天經地義。

現在的孩子也捱打,但次數少太多了,而且總有人哄,有人護著,這種情況,孩子就會認為你打我不對,會有牴觸,會有反抗,會弄不清楚是非對錯,對孩子影響極壞,打孩子之前必須統一立場,讓孩子知道為什麼捱打,心服口服。現在環境不同了,孩子不同了,家長的威信不是棍棒能樹立的,所以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要釀禍。


打不是目的,目的是教育孩子,未來如何不一定跟打有關,不用擔心,該打就打,打就打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該打一定不打。


力行2020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裡有“棍棒之下出孝子”,也就出現了現在的“虎媽狼爸”們。我小時候也很調皮也是經常被父母打,在中國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了。在我的身邊從小被父母打的人就出現了兩種極端,一種就是“棍棒下出孝子”,還有就是六親不認,仇恨父母。



小時候經常被父母打是因為自己的調皮搗蛋,不聽父母的話,才被父母打,但是呢這種打和家暴還是有區別的,雖說是打你但是每次打完都會後悔,我就是這樣每次打完我,都是我和我媽一起哭,俗話說“打是親罵是愛”,現在也長大了,父母也不會打我了,最多嘮叨兩句,有時候也懶得說,但是有時候還是很希望父母能夠打我兩下。我並不贊同棍棒教育但是這也是一種規勸,對自己的成長也是大有益處。

與“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另一方面就是一個極端,與父母反目成仇,分外眼紅,這樣的例子也有很多。許多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沒有掌握一個度,認為我打我的孩子教育孩子天經地義,反而成為家暴,這是要受法律懲罰的,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是極其不利的,孩子從小就在這種家暴的環境下,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就出現的“棍棒之下出遊子”的這種情況,久而久之會在孩子心中還會留下仇恨的種子。這樣的結局是失敗的教育。


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希望各位父母要掌握好的方法,多以語言教育,少一點拳腳出擊。多關愛孩子,瞭解孩子,多和孩子溝通

你們還有什麼對孩子教育的好方法嗎?歡迎評論交流哦!


恭長子非


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從父母哪裡學會了以暴制暴,染上了暴力行為。”



別說打人啦,就我小時候,爸爸經常不在家,脾氣暴躁,但是沒有打過我們,只是臉上重來都沒有過笑容,重來沒有說過關心的話,只會數落,就這,一聽爸爸回來了,就不敢回家,老躲著呢。

從小做什麼事情都放不開,懦弱,膽怯,悲觀,還有暴脾氣,不自信,到出嫁之後才一切慢慢的走回正常,就感覺終於從籠子裡出來啦。



記得有一次把自行車🚲丟了,心裡怕的不敢回家,就給姐姐打電話,等姐姐看爸爸氣消了,再回家。等到晚上十點多,姐姐來電話說:“爸爸氣消啦,回家吧,沒事啦。”

感覺真沒事啦,就放心的回家啦。一開門看燈都滅了,更鬆了一口氣,等走到臥室一開燈,嚇死啦。我爸就坐在床上瞪著眼看我。結果還逃不了這一頓的數落。



現在給我爸爸說起以前的事,他還笑呢,我打趣的說:“老頭,你說你夠有趣的。”

讓我更無法想象的是被父母打的孩子,陰影該有多大,內心有多恐怖呀。估計人格都得畸形。



所以,建議父母不要在“棍棒底下出孝子”,不要打罵,數落孩子。一副我是父母,我做什麼都對的;一副我是父母,你就得聽我的……

我還是那句話:“大人和孩子的唯一區別就是比孩子多了幾年社會經驗而已。”

我是幼師寶媽說育兒,歡迎關注,留言。

幼師寶媽說育兒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感覺是自己終於有志同道合的的人了,我家兩個孩子我和我哥,我媽媽是老師所以說就會管我們比較嚴格,小學班主任我媽同事、初中班主任我媽同事、高中班主任我媽同學,這真的從小到大我就沒有離開過我媽的視線。


我從記事起就感覺每天都在捱打,出去玩衣服弄髒了被打了、沒有看書去和小夥伴玩了捱打了、放學沒有回家捱打了,反正每天捱打的點有很多。捱打的時候順便告訴我這不能幹、那不能幹,就說這捱打吧,我和我哥倆人捱打次數一直都是一樣的就沒有少過。

小時候捱打了就知道哭,現在想想打的時候咋就不知道跑的呢?但是很慶幸的是,雖說我也有叛逆期,可是我的叛逆期在我媽的打罵下,沒有過的驚心動魄。我沒有離家出走過、我也沒有和我媽鬧僵過,但是吵架還是有的。


現在的我在和我媽聊天的時候我會說,媽媽謝謝你,現在我會感謝我捱過得打,因為我現在很清楚的知道不該乾的事和可以乾的事,該保留的東西要好好的保留。現在我和我哥回到家就會和爸爸媽媽聊聊天,陪他們看看電視,反而有什麼都會去聊。

捱打在一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很好的一種教育,肯定會有人說這樣特別不好,我想說就我而言我現在很多方面很不錯的原因是因為我媽媽的教導和鞭策。


小書鑫的旅途故事


往事不堪回首,由於小時候不聽話,學習不好,加之父親的脾氣非常粗暴。所以我小的時候,經常被父母打。那時候感覺到父母打孩子是應該的,之所以被父母打,就是因為自己不聽話,自己捱打也是自找的,也是活該。

所以雖然感覺到捱打難受,但是也是在內心裡覺得是毫無怨言,父母就該打孩子。記得當時還流傳著一句諺語:“打是親,罵是愛,不管不問要變壞。”



這確實是有一定道理的,父母的打罵是對你錯誤的一種修正,是對你的管教和懲罰,讓你從此不敢做錯事,讓你長點記性。

現在的小孩都是嬌生慣養的,父母從來不忍心再打孩子了,甚至於不捨得再打孩子了。但是這種方法有利也有弊,有些小孩就養成了不怕大人、不服管教的脾氣。這樣的小孩長大了,以後就很難說。

小時候雖然經常受到父母的打,但是從來不敢怪罪父母。以至於後來長大了,更加理解父母。天下最疼愛自己的仍然是父母,父母打罵自己,確實是一種特殊的愛,只是表達方式不同罷了。現在也非常理解父母。

至於問從小被父母打的孩子,後來怎麼樣?我可以告訴你:如果當時父母的打能起到教育的作用,那小孩長大了都能做一個好人;如果當時父母打的時候都不服管教,連打都不起作用,那小孩長大了就很危險了。

家教嚴與家教不嚴,其結果是不一樣的。


法重情深


血氣方剛時,父母皆禍害:

我和哥哥,從小練習乒乓球,爸爸在學校任教,課餘時間過來指導。但爸爸對哥哥要求特別嚴,一個動作不標準,輕則吼罵,重則動手。

有一次,甚至用球拍把哥哥左耳根都打出血了,我嚇得哇哇大哭,其他老師跑過來,推開還在吼叫爸爸,簡單止了血,用單車推著送到了學校旁邊一個縣醫院。

在縣醫院住了差不多一週,哥哥出院後,直接回到鄉下。

再見到哥哥,已是五年後了,哥哥考上了市裡一所醫學專科。來到家中,見到爸爸,總是緊緊地,沒有一分熱情,不管父母說什麼,總是低聲答一句。

謹慎度時日,懦弱顯人前:

畢業後,哥哥回到了縣中醫院放射科工作。那時計劃生育抓得很嚴,而農村裡傳統思想還比較重,總想要個兒子。

好多人帶著紅包,找哥哥問胎兒性別。哥哥總是找理由推辭,為此讓親朋好友取了個外號,“冇要問”,問也不會說。

自強方自立,業務數一流:

隨著市場經濟逐步深入,民辦醫院漸漸興起,一些人受不了清貧,跳槽走了。哥哥卻一直呆在那裡,慢慢資歷有了,人脈也有了。

為了掌握最新設備和技術,哥哥還自費到大醫院去拜師傅。

由於謹言少語,師傅都願意教他。使其這方面能力越來越強,在我們這個區域內成為了小專家。

加上這些年民營醫院快速發展,不停有人來跟著學習。

生活水平提高同時,也讓哥哥性格開朗了許多。

多少浮華事,盡付流水聽:

從哥哥身上,讓我感覺到一點。從小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性格會比較內向,甚至有些膽怯。長大會比較不自信,也不太會表達自己真實想法,在人際關係處理上,也有不足。

這些人更適合鑽業務,不太適合跑業務。

以上是我個人之觀點,希望對朋友能有所幫助。若有疑問,歡迎到我作品主頁(海峰鄉村題材原創作品)評論處留言、探討。

朋友:看完了,順手關注;是積善之舉,必有福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