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詩詞和現代的山歌有什麼聯繫,有何區別?

大山兄弟


如果說詩詞和現代山歌有聯繫,最明顯的聯繫都押韻了,古代詩歌唱詞和現代的歌曲最明顯的關係都是一種韻文,而且節奏感協調,一般讀也好唱也罷都會比較朗朗上口,上下句過度自然,每句都有間接的聯繫,這是最顯著的特點。這裡需要解釋的古代詩歌是可以唱的,到隋唐時期詩和歌漸漸分離,往常大家讀一些古詩都看到創作者佚名,或者直接標上先秦民歌、漢代民歌、南北朝民歌等,這最能說明古代詩就是歌,歌就是詩。詞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發展與民間歌樓妓館街頭巷弄,唐代城市繁榮太平日久,處處歌管樓臺聲細細,到處遊走著名流大家,久而久之這些文人學士也開始學著創作曲詞,到了宋代詞多以文本的形式展現在大眾視野,漸漸詞也難歌唱出來,不過譜上曲還是可以吟唱,這就是屬於曲子詞。從詩歌和曲詞的發展可以看出兩者皆起源民間勞動人民的口中,都是為了開懷舒暢內心苦悶的心情居多。而這些詩歌曲詞最初都是通俗易懂,後經文人墨客的推廣發展創作漸漸走向文學性藝術性規範性,越來越高深莫測,越來越風雅耐人尋味。

題主所說的現代山歌是有對仗,這種說法不正確,對仗只僅限於格律詩中,對偶還是比較有說服力,而對偶和對仗也概念略有不同,對偶不要求平仄相對其它字數詞性結構類目意思等相對,對仗還必須要求平仄相對,相對字不能相同等有很多講究和要求,所以對偶和對仗的概念不同,這是最顯著的特點。對偶出現在很多韻文中,比如詩經: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對偶相對於對仗是比較寬鬆的。對偶的作用便於記憶,節奏明快,整齊勻稱,音樂感強,唱起或讀起來停頓間歇相同,所以我們往常聽到的山歌有許多的對偶句式。

以上所答望能幫助到題主,有不同意見者,筆者洗耳恭聽,還望不吝賜教,謝謝!


西樓月滿堂



高靜環


這是一個為現代山歌宣傳的問題。有些山歌其實是打油詩,和古代詩句沒有關係。

我是一人。花了一定的時間瞭解了一下現代山歌。

可以肯定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樣。查的時候我也有點吃驚。

什麼是現代山歌?

一開始我看到這個問題,想到山歌就想到阿詩瑪。

上圖永遠的阿詩瑪,楊麗坤女士照片。

但是看到題目:山歌有四句,講究押韻,對仗。這個題目的提問者,肯定說的不是阿詩瑪這樣的山歌,好像意有所指。

後來發現一個比較有趣的書,原來這個問題是推廣一些書的,因為這個書實在比較有趣,實在忍不住。有云南現代山歌,貴州現代山歌。我找到的如下。

這個書裡面都是7字4句的話。網上找到的宣傳標語都是這樣的。

比如這段:

這種大書實在少,歷經辛苦十年熬,

寫書真是不容易,只求讀者說聲好。

還有

現代山歌三萬首,翻開大書你瞅瞅,

配上三十新調子,給你天天唱破喉。

是不是很有趣的文字啊,太樸實了,忽然想到了廣場舞大媽,非常的接地氣,貼近老百姓的日常用語。

我不是嘲笑這本書的作者,也不是給這本書打廣告。這樣的書很多,很樸實。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古代經典詩句和現代打油詩。其實各有各的受眾,他們都有存在的必要。但是,這兩種區別非常的大,不要硬湊。

一人有感

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沒有問題。

不要硬湊,一方水土一方人。

打油詩,或者說鼠來寶豐富日常生活挺好的。這樣的山歌,雖然和古代詩詞的用詞差距非常的大,但是至少不是負面的。就這樣發展發展也是豐富,人民群眾的生活。


一人筆記


經孔子手整理的《詩經》一書,把詩歌的內容概括為風、雅、頌三部分。幾千年過去了,事實證明這種概括是比較準確的,詩歌不管怎樣發展,都跑不出這三大類。其中的風指民歌,指流傳於民間的富含生活、勞動情趣的韻文,包括山歌、順口溜、諧後語和部分打油詩。其中的山歌指生存環境為山水阻隔,聯繫相當不便利的人們傳達聲音信息,以較為固定形式的唱腔表意的形式。


鄭秦雲


古代的詩詞和現代的山歌有什麼聯繫,有何區別?

我們首先來說說古代的《詩經》《樂府》等等,《詩經》《樂府》中的詩歌素材都是採集民間的民歌而來整理編撰而成的。

可以說《詩經》等等是最原始的詩歌詩詞載體,它們源於生活,源於大眾,它可以大俗也可以大雅,儘管後世文人,把詩歌詩詞的藝術表現形式帶到了陽春白雪的境界,但其實詩歌根植的沃壤依然是民間。

事實上,很多歷史上的很多詩詞大家,很多是來自民間的草根,民間生活賦予了他們創作的無限源泉和靈感。

所以一定要說古代詩詞與當今民歌有什麼關聯的話,那麼它們是同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無非一個陽春白雪,一個下里巴人,其實它們內在的表現力是一樣的。


春江水月傾落星河


首先,要理清一個誤差,山歌不是現代的,而是古代傳下來的,統稱民間歌謠,歷史比詩詞要悠久得多。如,《詩經》中的“風”部,就是民歌。

民歌也是詩,而且是詩詞祖宗,源於民間口頭文學。講究朗朗上口和賦,比,興。只是,沒有詩詞那種嚴格格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