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經典的反斜面工事和步兵三三制戰術現在卻不常見了?

Hxiam


經典的反斜面工事和步兵三三制現在不常見了,其主要原因是現在的作戰方法改變了。

我軍只是在2000年之後才真正的完成了向機械化過渡的進程,而且至今也未能完全達到機械化的標準,只能說完全達到了摩托化的標準。

當然,現代戰爭是信息化戰爭,完全機械化的成本太高,與摩托化相比效果也沒有那麼明顯。因此摩托化對於陸軍來說僅夠了。

反斜面工事和步兵三三制是輕步兵重點訓練科目,在摩托化、機械化當中很難使用。

機械化戰爭的主流是:炮坦協同、空地協同、步坦協同。

部隊展開就是兩回事,輕步兵展開之後主要是依靠火炮壓制,步兵在敵火下運動,三三制很有用。

但是機械化作戰主要是依靠坦克衝擊,步兵乘裝甲車伴隨衝擊,當坦克遇到難以克服的阻礙的時候,步兵下車清理障礙掩護坦克繼續衝擊。

比如在進攻道路上有個高地上有敵軍扼守,坦克無法繞過,又因為坡度的關係坦克直接衝擊損失會很大,這時就需要伴隨的步兵下車作戰。殲滅敵軍奪取陣地打開進攻通道。

那麼這個時候步兵的三三制就起到作用了,可是這只是戰場上的一種情況。

在平原上如果遇到敵軍的正面阻擊,在需要的時候大多是在坦克引導下的步兵衝擊,這個時候三三制就用不上了。

步兵前進速度慢,坦克跟隨步兵的速度,很容易成為敵軍打擊的目標。

快了,一方面容易造成步坦脫節。在失去步兵掩護時,坦克很容易被反坦克火器擊毀,同時也容易軋到己方下車的步兵。

另外我軍的三三制是輕步兵衝擊的精華,看上去也不復雜。可是它既然稱得上精華,想不復雜都不行。

從三人小組到班排的整衝擊隊形的保持、變化,這才是三三制的靈魂,它需要很強的組織性、科學性和嚴謹性,要熟練掌握很困難。

反斜面工事也是同理,不是不好、沒用,而是作戰樣式變化了,它在未來作戰當中所佔的比重下降了。


我的團


三三制戰術和反斜面工事在現代軍事中並不是不常見了,而是因為戰爭形勢的轉變,兩者都被融入到新的戰術體系中去了。

首先來說反斜面工事。

所謂的反斜面工事,雖然聽上去十分的高級和複雜,但究其本質就是利用地形給火炮攻擊帶來的死角,避免敵人的炮火打擊。具體來說,兩軍交戰時,防守方會利用戰場上的坡地、山脈,在敵軍進攻方相反的另一側修築防禦工事,將高地讓出。尤其是移動不便的炮兵不陣地和後勤部隊,都會尋找對手炮火的打擊死角來掩護自己。

由於防禦工事與進攻方之間隔著障礙物,敵軍的地面炮火想要轟炸防守方的防禦工事,就必須先將高地剷平,這對於較大的坡地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進攻方只能在沒有炮火掩護的情況下對敵軍的防禦工事發起進攻,防守方就不用擔心火炮會將工事摧毀,防禦工事也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反斜面工事對於缺少火炮的軍隊來說尤為重要,但當雙方都擁有大量炮兵部隊時,反斜面工事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因為障礙物能遮擋對手的火炮射界,同時也能遮擋自己的火炮射界。

(迫擊炮的出現也讓反斜面工事失去了意義)

而現在之所以難以見到這樣的工事,是因為在現代戰爭的體系之下,戰場已經朝著立體化、縱深化發展。在現代戰爭中,已經很難見到雙方像一戰時期的陣地戰、二戰時期的裝甲戰等單兵種、平面戰場的對抗。空軍的出現讓雙方的交火距離遠超一般火炮的射程,再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擁有反斜面工事,也不可能阻擋敵軍轟炸機的攻擊;而當精確制導武器出現後,飛機的作用有一定下降,反斜面工事更是徹底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俯衝轟炸機就是將火炮搬上了天,根本沒有射擊死角這一說)

此外,先進的火箭彈系統也開始配備制導設備,完全可以做到繞過高地的阻擋,準確攻擊防禦工事。因此,固有的陣地戰思想在信息化和各類精確武器的發展過程中,反斜面工事已經逐漸成為了歷史。但也沒有徹底消失,而是被化整為零的運用到巷戰、運動防守之中。無論如何,大規模的防守工事在現代戰爭中已經不再適用了。

(火箭彈加裝制導設備和彈翼,也能攻擊反斜面部位的敵軍)

再說三三制戰術。

三三制戰術作為一種較為成熟的步兵戰術,通常用於步兵的進攻過程中,由三個戰術單位相互配合形成攻擊勢頭。需要注意的是,三三制並不是僅指三個人為一組的戰術,而是每一級都有三個下一級的戰術單位,最小的單位是由三人組成的戰鬥小組,並且一般設置三個梯隊,是一種依靠成員之間緊密配合的戰術。

進一步放大到軍隊建制中,三三制也經常出現。比如1個師下屬3個團、1個團下屬3個營等等。但這種習慣性的編組方式在二戰時期就被淘汰了,例如德軍的裝甲師,普遍使用1個師配備2個裝甲團的編制形式,這也是機械化集群作戰取代步兵團體作戰導致的。

三三制的訓練十分複雜,但在步兵衝鋒時十分有效。這一戰術的優點是,各個戰鬥小組可以相互支援,在集中優勢兵力的同時可以使士兵之間保持一定距離,避免群體傷亡。此外,三三制在戰鬥中的變換也非常靈活,可以層層推進、交易掩護進攻,在火力密度不受影響的情況下形成較大的攻擊面。

在解放軍現在的戰術訓練中依然可以看到三三制的影子,並且在美軍的特種部隊小組編制上也可以看到三三制痕跡,但僅限於嚴重依靠成員的特種部隊,美軍的裝甲部隊、傘兵部隊、陸戰隊都很少見到三三制的影子了。例如“斯特瑞克”旅以下沒有團的建制,裝甲營、炮兵營、工兵連、偵察連都只有一個,只有步兵營是三個,這是三三制的唯一體現。

隨著時代的發展,三三制戰術變得更加靈活,在步兵戰術上更加適應現代戰爭形式,單純的三三制戰術已經很難再見到了。


兵器世界


首先這個問題很明顯是在圍繞著陸上戰爭進行,那麼既然是陸地作戰此時再提任何關於防禦工事的情況都沒有太大的意義。現如今由於各種鑽地炸彈的出現連幾十米深的地下工事都將不保,還玩什麼“反斜面”,玩陣地戰?還以為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呢。現在戰爭的突然性、靈活性、機動性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各種新式精確制導彈藥和大威力武器也讓作戰士兵“無處藏身”。反斜面陣地和火力點在二戰時期還能發揮一定作用,雖然二戰開始以機動作戰為主,但是仍以大防線作戰為前提。

下方為反斜面陣地示意圖,能很簡單的被理解,它可以很好的避免敵人直瞄火力的進攻,隱蔽保存己方的有生力量。


我們最為熟知的就是“團劇”中竹內連山挖空的山體,將整個反斜面設置了各種明暗火力點,用來進行防禦和反撲,在他們對抗預演中重點突出了它的作用。整個反斜面可以藏匿許多士兵和武器裝備,如果隱蔽到位可以給進攻的一方突然造成巨大殺傷,甚至將不利的戰鬥逆轉,反敗為勝。但是陣地依舊是陣地,任何不會移動的物體都不適應現代戰爭。看看二戰的馬奇諾防線就行,德軍機械化兵團從茂密的樹林饒了過去,防線完全成為擺設,然後到過頭來用大口徑遠程巨炮慢慢收拾裡面的守軍,整條防線很快投降。

德軍坦克出其不意的穿越比利時南部的森林密佈的阿登山地,陷馬奇諾防線於尷尬境地。

現在戰爭的兵力集結和機動能力更是提升了幾個臺階,一支部隊可以在夜晚的掩護下輕鬆機動到上千公里外的地方,如果是空降部隊那麼他們的投送能力則更強。而且現代戰爭也並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部隊可以在數百公里外的敵方作戰,第二天甚至當晚就可以趕回基地。二戰時的武器裝備對於現在來說已經非常弱了,所以那時對於一些挖空的山體不太好對付。而現在除了有專制的武器外,也可以像對付馬奇諾那樣慢慢處理,圍困加攻擊,更恐怖的是會不會投入細菌生化武器這都不敢保證。

所以如果利用山地作戰,那麼最好是小股部隊分散的運動游擊戰,而不是設立固定陣地,那只是嫌棄對方火力太弱。類似反斜面那種操作再準備上幾年乾糧?別搞笑了。。

至於三三制組合是成型與二戰時期,實際上德軍、美軍、蘇軍都有自己的戰鬥小組編制,一個班分為幾個戰鬥小組,每個小組2-4個人不等。而三三制組合確實是被我們發揚光大,並且狠狠的給美國上了一課,不過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當時裝備水平太差,所以只能在戰術上下功夫。三三制猶如其名,三命士兵相互掩護作戰的戰術,通常運用於攻擊作戰,很少用於防禦戰,這個根據戰爭需要。過於細節的方面沒必要深入,大家瞭解就好,而現在陸軍作戰並不是淘汰掉了三三制,而是新戰爭模式和作戰環境下的更加靈活戰術。

現在諸多兵種的步兵班火力配置和編組都不相同,機步師、遊騎兵、海軍陸戰隊,他們的班組人數不同,裝備武器也不同,有的是四人小組,有的是2-3人一組。

從海灣戰爭以後可以發現,陸似乎變成佔領駐守和治安巡邏角色,最難啃的骨頭不再是野戰,而是巷戰,所以對於三三制來說並不會適用於所有地形和環境,而今天所謂的三三制戰術我們可以更好的將它理解為靈活的戰術組合,不必拘於常規。

下圖是美國海軍陸戰隊一個班編制13名士兵,迫擊炮和反坦克導彈則各成獨立班組。

德國機械化步兵的一個班組,他們以步戰車為中心成為一個作戰單位。

我是軍武奇兵,歡迎您的交流與觀點,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


戰武奇兵


現代戰爭中,反斜面和三三制都沒多大意義了,不要說反斜面,戰壕的意義都不大,精確制導武器可以輕鬆的把炮彈打入戰壕,大量士兵躲在戰壕裡,反而增加了死亡率。三三戰術也是,在現代威力巨大的武器面前,也只能增加死亡率。單位面積彈藥的投放率才是衡量標準,以後可能還會變。


用戶1700921673043


小編這是兩類問題一起問的。首先我們說說反斜面工事,在步兵攻防戰中反斜面工事一般都是防守方在臨己方一面設置的工事,主要用於屯兵、防敵方炮火、防敵方迂迴包抄等戰術行動,最重要的是能令己方步兵快速佔領山稜線掌握戰場主動。現代戰爭中由於步兵機動性和機動方式的增強激烈的山地攻防戰已經少見了,但是還有車臣戰時期就出現過一次激烈的山地攻防戰。可以說是由於戰鬥方式的變化導致了反斜面的工事越來越少,戰場需要嘛。第二個問題我們來說說步兵三三制,其實步兵三三制還是比較多見的,特別是步兵反衝擊戰鬥和步坦協同作戰我軍的步兵三三制還一直都在運用,在步坦協同作戰中當裝甲運兵車將步兵輸送到目標陣地時步兵還是要下車以戰鬥隊形協同坦克搜剿殘敵的。所以說步兵三三制還是很常見的。


楓葉林


因為最會玩這個的兔子,已經變成了鷹醬的炸逼,其他堂口,真不是瞧不起他們…他們真不會玩


神經質神仙


因為沒有效果還浪費時間!反斜面工事的優勢在於超視距作戰,利用山體來掩蓋敵方的火力直視,而這種所謂的反斜面掩護在現代戰爭中根本起不到作用,因為現代戰爭不論從火力水平還是科技偵測水平上都比二戰時期來得強大。

在二戰以前,各軍裝備(尤其是亞非地區)非常簡陋,他們沒有航空器,大炮很少,甚至連迫擊炮都不多,只有普通的槍械,這使得他們很難擁有足夠的曲射火力去打擊反斜面工事,這是當時會流行反斜面工事的主因。而進入現代以後,再落後的國家都會裝備戰機(戰機武裝直升機至少也有無人機),反斜面工事對這種從空中發動的軍事打擊根本就不起作用,尤其是武裝直升機,幾乎就是山體防禦工事的噩夢。

其次,單兵曲射火力的普及裝備。在二戰,大部分的步兵裝備是半自動步槍(三八大蓋),而現代步兵的裝備除了步槍還有各種火箭彈,甚至反坦克導彈。像歐美國家裝備的狙擊步槍都已經可以實現用瞄準鏡來實現彈道測算了,這使得反斜面工事失去了意義。


優己


達爾文的進化論核心觀點就是優勝劣汰。歷史是這樣,在軍事上面戰略戰術也是這樣。好用的武器被保存,不好用的武器被淘汰。經典的戰術被髮揚光大,在軍事的歷史上也沒有哪一個戰術或者是戰略是絕對正確的。就好像題主提到的反斜面工事和三三制戰術。反斜面工事是由於在現代化戰爭中強調機動性能,陣地戰已經被淘汰了,相應的陣地戰中經典的反斜面工事也被淘汰了。而三三制戰術則在現代化戰鬥中發展為了另一種狀態。


反斜面工事的作用在《我的團長我的團》中體現的最為淋漓盡致。竹內連山挖空了整座山體在山的背面佈置了經典的反斜面工事,雖然並沒有在實戰中看到它的效果,但在沙盤演練中可以看出虞嘯卿高昂的鬥志在它面前被碾得粉碎。它的主要作用是避免了敵方直瞄火力的打擊,在不暴露自己的情況下,來對敵方進行打擊。但是到最後被龍文章使用小部隊偷襲作戰來瓦解,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龍文章確實是一個優秀的特種作戰指揮官。二戰時期缺少相應的武器裝備,如果放到現在來說一批重型航空炸彈就可以將整個陣地掀翻,山體下建立的永備工事完全可以交給鑽地炸彈對付。


另一種三三制戰術。在二戰中有很多和其類似的戰術,主要用於班內小組的作戰,一個小組有若干人不等。可以使小組的火力達到最大化。只不過是中國軍隊將三三制戰術發揚光大,當然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誰讓我們的武器裝備比不上人家呢。直到現在我兔的火力不足恐懼症還沒有被治好。其實這種戰術直到現在還在運用,只不過是經過了改良。像現在的特種作戰小組的編排。一個特種作戰小分隊是十二個人、六個人或者是三個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小組內的火力


量子聊軍武


現在新式武器裝備的發展,已經使過去的戰壕和反斜面戰術,大大喪失了在炮擊中對人員的保護作用。

比如炮彈,現在已經不用觸地爆炸,有空爆彈,在空中爆炸,殺傷彈片從空中像冰雹一樣落下來,人員躲在戰壕裡或者伏在地面都沒有用,反斜面也是一樣。

80年代對越南的邊境戰爭時期,越南就大量使用了繳獲的美國這類炮彈,後來解放軍也裝備了這類彈藥。


醉太平II


不是不在了而是變了形式。現在的野外作戰以機動戰為主,陣地戰已經幾乎不存在了。加上智能打擊武器,讓任何地形優勢蕩然無存。

三三制從單一兵種單個作戰單元互相協作演變成多兵種單個信息單元互相協作,從兩腿跑路,到空地信息三位一體。

本質上沒有變化,但是形式變了。

你看不懂,說明你自己層次不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