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增喜:用一把艾草,燃起一個200億元扶貧大產業

時令已經入秋,但太陽依舊烤死人。 走進淮河源頭河南省桐柏縣,藍天白雲下,一望無際的艾草基地如顆顆“明珠”鑲嵌在青山綠水間,讓人頓覺賞心悅目。艾草田園不僅給人們帶來了秀美風光,更是農民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艾草基地建在家門口,在這裡幹活,既能掙錢又能照顧家庭,過去想都不敢想。”正在基地幹活的桐柏縣月河鎮汪莊村村民方中蘭今年50歲,肢體殘疾,家裡有三個學生,幾年前家門口建起艾草基地,她把家裡的土地流轉給艾草基地,每畝每年能獲得700元租地收入,每天還有80元勞務。

8月26日,科技日報記者在位於豫西南的南陽市鄉村採訪,到處可見艾草種植、加工的情形,3萬多名貧困群眾像方中蘭一樣的貧困農民依靠艾產業走上了脫貧致富道路。從過去只有在端午節才能想起的一把野草,到目前的健康大產業、脫貧大產業,河南省南陽市艾草種植面積超過20萬畝,產量佔全國的80%以上,加工、經營企業1029家,開發出艾草健康產品5大系列3800多個品種,遠銷“一帶一路”沿線56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200多億元。

默默奉獻的基層科技局長與一個產業說起南陽艾產業,不得不從一個人說起,他叫陳增喜,是南陽最早研究艾草產業的人,現任南陽市宛城區科技局長。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南陽一家企業想開發艾煙,把艾葉加工成煙,不含尼古丁,對人體有益,幫助口腔消毒,治療口腔炎。為了找適合做艾煙的品種,陳增喜跑遍周邊信陽、駐馬店、平頂山、洛陽和南陽13個市的鄉村,收集整理了200多個野生艾草品種。通過化驗分析,從中篩選出5個適合南陽種植的品種。陳增喜還建立了一個實驗室,專門研究艾草深加工,艾草香皂、艾草面膜、艾草床墊都試製成功,並申請了專利。

在南陽市宛城區高廟鄉邰莊村,村裡有個“小能人”叫陳全喜。他頭腦活絡,會經營。陳增喜看中他的經營能力,想讓他帶著村裡的貧困戶種艾。動員他把村裡土地整合起來,成立一個合作社,帶大家一起致富。在陳增喜的動員下,陳全喜有機艾草合作社成立了,陳增喜把所有技術無償教給他,專利也免費給他用,一年多就見了效益,貧困戶脫了貧,周圍十里八村也被帶動起來了。如今,宛城區發展有機艾草種植3萬多畝,艾草加工企業100多家。把“艾”領進貧困戶的家種“艾”成功,因“艾”增收,陳增喜把研究推廣“艾產業”作為己任,努力讓貧困群眾增收。南陽市也把艾草產業作為貧困群眾脫貧的重要特色產業來打造。2017年、2018年,連續兩屆全國艾產業大會在南陽舉行,南陽市成立了艾草產業協會,註冊了“宛艾”商標,拉長產業鏈條,走加工增值之路。建立艾草扶貧車間126個,帶動貧困戶種植艾草26000畝,發展艾草產品經銷電商560多家,實現就業扶貧2702人。南陽艾草產業扶貧,還輻射到河南省15個市,目前全省種植艾草達36萬畝。

科技助力脫貧 方興未艾南陽中醫藥文化底蘊豐厚,在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有6個處方使用艾草,在《金匱要略》中,用艾的方劑有20多個。每到端午時節,大街小巷飄動的香囊,就是艾草製品的活廣告。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健康需求越來越迫切,艾草作為純天然產品備受青睞,艾產業成為南陽最具特色的朝陽產業和最有活力的富民產業。2017年、2018年,連續兩屆全國艾產業大會在南陽舉行。在陳增喜和許多農技人員和種植戶眼裡,自帶綠色生態“屬性”的艾草,是發展扶貧產業的“最佳拍檔”,各縣市區艾草種植面積大,農民種植熱情高。南陽市轄區的鄧州、桐柏種植的面積達到4萬畝,唐河、社旗、南召、臥龍、宛城等縣區種植面積均在萬畝以上。南陽市成立了艾產業協會,出臺了鼓勵艾產業發展的舉措,各地按照農民自願、利益連接、互利互惠的原則,引導組建艾草專業合作社和合作聯社,培育艾草種植大戶,“艾農”因“艾”香走上致富康莊大道。“與種糧比,它收益高,一畝艾草頂三畝麥;與果樹比,它見效快,當年就能賣成錢。”宛城區高廟鄉邰莊村村民陳全喜告訴記者,去年他帶領村裡貧困群眾成立艾草種植合作社,流轉1200畝土地種艾草,畝均收益4000元左右。南陽積極培育壯大艾產業,加工增值,拉長鏈條,註冊“宛艾”商品,打響品牌,艾產業在產業扶貧方面發揮最大效益。艾草產業是綠色產業、健康產業,搭乘互聯網平臺,南陽的艾草產業方興未艾。陳增喜欣喜地說,目前中草藥逐漸興盛,給艾草產業帶來難以想象的經濟效益。各縣市區艾草種植面積大,淘寶、京東等電子商務平臺上,90%以上經營艾製品的商戶都在南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