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首發|實戰類職業教培成趨勢,「運營研究社」獲千萬元 Pre-A 輪融資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崛起,產品和運營一躍成了新興熱門崗位,與之相應的“職位指南”應運而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運營研究社、三節課等,都是隨著這波紅利崛起。

36氪獲悉,我們曾經報道過的「運營研究社」,於今年 5 月完成了千萬級人民幣 Pre-A 輪融資,投資方包括 FBS資本、前海母基金、源星雲胤、合力資本等,融資將主要用於教學服務打造、技能課程研發、人脈小程序開發。此前,運營研究社曾於 2017 年 4 月獲得源政資本百萬元種子輪融資。

從 2016 年 2 月開始運營,運營研究社主要依託於微信公眾號、知乎、脈脈等社交媒體以及網易雲課堂、百度教育等學習平臺發佈內容、聚集粉絲,進而通過在線課程變現。

運營的市場有多大?在互聯網爆發的近幾年,產品形態逐漸齊全、再談創造相對困難,讓不少企業重視運營“拼後勁”。據運營研究社創始人陳維賢透露,目前國內運營從業者的數量在 400 萬以上,每年新增企業的數量 400 萬,企業的培訓預算有 2% 用於運營,還有 2000 萬的自由從業者和 1500 萬的公眾號,總體估計運營人才培養的市場規模在百億以上。

目前運營從業人員的學習需求主要在於:系統化學習運營方法、落地實踐和積累運營圈人脈。所以運營研究社提供的服務主要有兩項:

  • 開設認知課和技能課,認知課主要是系統梳理運營知識,客單價普遍在 30 元以內;實戰類課程則更注重實踐能力,根據崗位需求分為活動策劃、內容運營和數據分析 10 項技能,不講認知只講乾貨,如“怎麼給產品分層價格”、“怎麼增加用戶付費的緊迫感”等,然後在課後立即進行實操練習,客單價在 349 元。從數據來看,技能課的付費用戶超過 5000, 復購率在 40% 以上。

    在內容生產上,運營研究社主要通過與第三方共同開發課程,運營社提供課程的方法和框架,第三方機構 / 從業者負責產出課程。合作方式主要有兩類:一是有培訓運營人員需求的企業,將願意派出運營高管來聯合生產課程,共享成果,如喜馬拉雅增長負責人、Uber 華東負責人;二是互聯網企業如騰訊、易觀等,提供案例和內容。兩類合作都可以作為機構的營銷方式。

  • 由於運營是新興崗位,行業沒有完全規範化,運營從業者沒有各種會議等渠道拓展人脈資源,所以“找人”也是運營行業的痛點之一。對此,運營研究社以個人成長週期為主,將社群以城市、崗位、技能幾個維度來劃分。在區塊鏈和教育行業大熱之際,運營研究社也開設了橫向的行業社群。目前運營研究社累計社群 150 個,覆蓋 25000 多人。

    在社群管理上,為了避免社群變成“注水群”或“死群”:運營研究社設置了“付費進群”機制(從九塊九到數百元不等),先過濾掉“注水”或“加著玩玩”的群體;再定期組織與行業或者熱點相關的公共話題,根據發言的積極程度和內容質量,個人的稱號可以升級,如區塊鏈的稱號就是“韭菜胚”、“韭菜苗”、“老韭菜”等;而對於內容注水或者不發言的用戶,每個月也會進行定期清理。

  • 除了產出內容和社群運營外,運營研究社也推出了運營書籍《跟小賢學運營》,累計銷量 3 萬冊,新書《區塊鏈社區運營與生態建設》下週開售。此外,運營研究社也會根據積累的用戶資源做一些招聘對接。

目前運營研究社公號累計粉絲 35 萬,付費用戶在 5 萬多,今年上半年達到盈虧平衡。在團隊方面,創始人陳維賢有近 5 年的運營經驗,在大學時即擔任百科校園西部區的渠道運營,畢業後先後在小紅書、百度貼吧從事社區運營。團隊的其他人員也均有頭部互聯網公司運營經驗。

——————————————————

我是36氪記者靜婷,教育、文娛類項目尋求報道請加微信 155000164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