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鳴樑海戰》中的李舜臣,同時期中國的哪位名將能勢均力敵?

今古影視


額,李舜臣是水軍將領,真的沒什麼可比性。同時期的日本不重視水軍,沒有火炮,加上輕敵,才讓李舜臣依靠戰船和火炮的優勢讓日本水軍吃了些虧。不客氣地說,李舜臣之所以名氣那麼大,在韓國被視為神的存在,真正的原因其實是,壬辰倭亂中,朝鮮舉國上下敗得實在是太難看了。整個國家,完全是一潰千里的狀況,除了零星的義軍,舉國上下根本沒有像樣的抵抗。只好向大明求救,但是自己舉國卻沒有一點拿得出手的抵抗,大明爸爸問起來,整個國家的臉面何在,好在這時候李舜臣冒了出來,靠著幾十條殘存的戰船,削了日軍水軍一下,其實就是襲擾。這下朝鮮人舉國都想抓到了稻草一樣,就像快斷氣的人喝了口掉魂湯,什麼戰果其實不大?那不重要,對於有著優良精神傳統的宇宙大國來說,戰果究竟有多少,重要嗎?顯然這不是問題,關鍵在於,整個國家有了精神依靠,有了可以神話的典型,那麼他就得是神。說白了,就是隊友太爛,都跑路了,就剩他還站著,於是這表現實在太過突出,簡直如太陽般耀眼,刺穿宇宙。

當然,客觀的說,李舜臣個人能力還是有的,但談不上什麼古今名將的地步。我個人還是挺佩服李舜臣,有膽氣,有忠君報國之心,當舉國潰敗,人心喪亂時,他還能組織起幾十條殘餘的戰船向日軍發起挑戰。更難得的是這個人很清醒,不盲目,知道敵我的短長,所以才有了他指揮下的幾次勝利。但他改變不了局勢。看他打的那幾仗,可以說是個合格的水軍將領,但實在格局太小,古今名將的排位可就有點玩笑了。大明的水軍一來,他的水軍就不夠看了,只能跟著打個配合。單說明軍入朝的將領,第一次入朝時的主帥李如松,這貨可是讓野豬皮見了大氣都不敢出的主,劉綎,麻貴,董一元等等哪個也不簡單。就說和李舜臣一起參與露梁海戰的陳璘、鄧子龍。你以為他們只是水軍將領?軍其實是副業,這兩位是下還是龍,上山是虎的主,陸戰也是溜得很。單單作為入朝水軍主帥的陳璘,就不是李舜臣可比的,看看他的經歷,可以說是哪裡有戰鬥,哪裡有我的存在,播州之役,先擊破楊棟樑軍,後殲滅四牌、七牌賊軍,攻破青龍囤,致使楊應龍自焚。晚年又平定苗民。山地戰,海戰,,,無所不能的存在。至於李舜臣,至少我不知道他有指揮陸戰的例子。不是同時期的明朝有無名將的問題,是中國的名將太多,就顯不出來誰特別厲害了。


喵眼光影


大家好,我是火星於叔,很高興跟大家在這裡相識。

不知何時小編看到一篇關於《亞洲古代十大武將排名》的帖子,被韓國人追捧的古代朝鮮王國名將李舜臣竟然高居榜首,名詞遠超古代中國的韓信,關羽等人。這讓小編甚是詫異,且不說泱泱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戰爭史詩,就拿與李舜臣同時代的明朝大將與其對比也不遑多讓的。

提起李舜臣我們就不得不說起明朝萬曆年間的朝鮮之役,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後趁朝鮮王朝黨爭內訌時通過武力先侵佔朝鮮,然後征服中國,進而稱霸亞洲,此戰略跟二戰時期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略部署一模一樣。言歸正傳,朝鮮王朝作為當時亞洲大哥明王朝的小弟,開戰之初就被日軍打的滿地找牙,一潰千里。

當然朝鮮王朝軍隊裡也能打的,這就是李舜臣了。在朝鮮陸軍被打得全線崩潰時,李舜臣領導的朝鮮王朝的海軍打了幾次漂亮仗,可見李舜臣也還是有兩把刷子的。不過雙拳難敵四手,朝鮮王朝很快就撐不住了,這是作為大哥的明王朝援軍到了。

明朝援軍陸軍由名將李如松指揮,這位堪稱萬曆年間最能打的大將之一,在這場戰役中也是名聲大振,平壤一戰讓日軍嚇破膽全線後撤四百里。

那麼此時的李舜臣在什麼地方呢,他被編入明朝海軍由明軍水師都督陳璘指揮。而此時的朝鮮海軍共有十二艘船,火器落後,兵員素質一般,能拿的出手一戰的就是幾隻龜船。

而此時的明朝水軍有艦船五百艘,兵員一萬三千人,水師提督陳璘更是久經沙場,還有鄧子龍,陳蠶、馬文煥、季全、張良等能征善戰之輩,而此時的李舜臣手下的朝鮮王朝海軍更多承擔嚮導和敵後遊記作戰任務。而作為李舜臣的成名之戰鳴梁海戰並非整個戰役海上戰場的關鍵,我們不否認李舜臣在鳴梁海戰中的驚人表現,但是鳴梁海戰並未讓日本海軍傷筋動骨,而真正的決戰是露梁海戰。

露梁海戰中明軍水師提督陳璘在戰前情報,艦船部署,海上交戰等方面可以說足足給李舜臣上一堂大兵團作戰的戰術課,通過伏擊,突襲,火攻等戰術,並以領先日軍海軍的艦船火炮技術以碾壓之勢消滅了日本海軍,而後兩百年日本軍隊不敢對朝鮮和中國相向。

當然露梁海戰中明軍大將鄧子龍和李舜臣同時力戰殉國,但是要是說李舜臣能成為古代亞洲十大名將之首的話,就言過其實了。

就單單看朝鮮之役中李舜臣所代表的朝鮮王朝軍隊的定位,我們就知道這完全是過度神話了,李舜臣不過援朝明軍麾下的一支偏師,甚至可以說有其不多,無他不少的的一支隊伍,在明軍水師提督陳璘面前,李舜臣不過一員偏將而已。


火星影視人


我不知道何時小編看到了一篇關於《亞洲古代十大武將排名》的帖子,而被韓國人追捧的古代朝鮮皇家之星李舜臣實際上高居榜首。這些名詞遠遠超過了古代中國韓信,關羽和其他的名詞。這令人驚訝小編,更不用說中國5000年戰爭的史詩,這是可比的李舜臣明朝將軍的同一代。

顯示所有大圖片

提到李舜臣我們不得不談到朝鮮之戰在明朝萬曆時期,豐臣秀吉統一後日本,當朝鮮王朝的各方互相爭鬥時,他們首先用武力入侵朝鮮,然後征服中國然後統治亞洲。這一戰略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中入侵的戰略部署中國完全相同。言歸正傳,朝鮮王朝,作為當時亞洲大哥明朝的弟弟,在戰爭開始時被日軍打得遍體鱗傷,崩潰了幾千裡。

當然朝鮮王朝軍隊也可以打,這是李舜臣。當朝鮮陸軍被徹底摧毀時,由李舜臣領導的朝鮮王朝的李舜臣海軍打了幾場漂亮的仗。可以看出,李舜臣還有兩把刷子。然而,兩個拳頭很難打敗四個手,並且朝鮮王朝很快就失敗了。這是明朝援軍作為大哥的到來。

明朝的增援部隊由一位著名的將軍李如松指揮,他是萬曆時期最有能力的將軍之一。他在這場戰鬥中也贏得了很大的聲譽。平壤第一次世界大戰迫使日本陸軍旅遊陷阱全線撤退400英里。

那麼這時李舜臣在哪裡呢,他被編入明海軍明軍水師指揮下的大都督陳璘。當時,朝鮮海軍共有12艘船,火器落後,部隊素質一般。唯一能應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船隻是海龜船。

這時,明朝的海軍有500艘船和13000名士兵,而水師提督陳璘更是久經沙場。還有鄧子龍、陳蠶、馬文煥、季全和張良能打得很好。此時,王朝李舜臣的海軍朝鮮更負責引導和行進在敵後。作為著名的李舜臣之戰,納裡金戰役並不是整個戰場的關鍵。我們不否認李舜臣在納裡金戰役中的驚人表現,但納裡金戰役並沒有使日本海軍崩潰,真正決定性的戰役是呂梁戰役。

在呂梁海戰明軍水師中,提督陳璘在大規模團級作戰中就戰前情報、艦艇部署和海戰方面給了李舜臣一堂完整的戰術課。他用領先日本海軍的艦炮技術摧毀了日本海軍。在接下來的兩百年裡日本,軍隊不敢面對朝鮮和中國。

當然明軍將軍鄧子龍和李舜臣同時力戰在樓梁海戰中為國捐軀,但可以誇張地說李舜臣可能成為古代十大著名將軍亞洲。

只要看看在朝鮮戰役中李舜臣所代表的朝鮮王朝軍隊的位置,我們就會知道,這完全是一個過分的神話,李舜臣但是在朝鮮明軍的援助下並沒有多大的局部師,甚至也沒有多大的一個隊,而是在明軍水師提督陳璘面前只有一個局部將軍。



肖恩看影視



李舜臣,字汝諧,祖籍德水,1545年4月28日出生於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因為祖上參與士大夫集團政治鬥爭失敗,父親李貞終身不得參加科舉考試,也不能獲得任何功名。正是在這樣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年少的李舜臣棄文學武,於1576年取得了武舉人稱號,被分配到全羅道井邑縣擔任縣監(相當於現在的縣公安局局長)。

李舜臣的發跡源於日本封建領主豐臣秀吉對朝鮮的入侵。在國家危難之際,李舜臣臨危受命,被任命為全羅左道水師節度使(相當於現在的海軍支隊司令),負責督造龜船,積極備戰抵禦日本的入侵。

1592年,14萬日軍以雷霆之勢橫掃朝鮮,幾乎將朝鮮國王俘虜。直到明神宗派遣大軍赴朝支援,才稍微穩住了陣腳。李舜臣作為朝鮮水師將領,率領不足萬人的少量部隊,多次擊敗數十倍於己的日軍,有利的支援了明、朝聯軍陸軍的作戰,立有大功勞。李舜臣本人相對於平庸的朝鮮軍事將領,也確實稱得上朝鮮第一名將的稱號。



但是,從1592年壬辰倭亂開始,至1598年11月戰死沙場,李舜臣從來沒有指揮過超過3萬人的部隊作戰,對戰局的實質性影響沒有朝鮮歷史作家撰寫的那樣巨大。而且李舜臣也並非百戰百勝,在1592年10月的釜山之戰、1592年11月的長門浦海戰、1598年10月的順天城之戰均被日軍擊敗,損兵折將,於1598年11月在露梁海戰中不幸中彈身亡,朝鮮國王為其諡號“忠武”。考慮到當時朝鮮國羸弱的軍隊戰鬥力,李舜臣的數次戰敗不能歸咎於他指揮無能,綜合與他級別相當的朝鮮軍事統帥將領,李舜臣是非常出類拔萃的。然而就因為這樣的功績,韓國作者就敢稱李舜臣為亞洲第一名將,這未免太自欺欺人了。

那麼,與李舜臣處於同時期的明朝優秀將領,哪些人的軍事才能堪比李舜臣呢?小編例舉了三人:



01、胡宗憲

胡宗憲在嘉靖年間以浙直總督的身份指揮明朝大軍與倭寇作戰,是明朝抗倭戰爭的總司令和實際指揮官。“大明不可一日無東南,東南不可一日無胡宗憲”就是對胡宗憲功績的最佳體現。胡宗憲之所以被歷史掩蓋了大部分光芒,是因為其出身嚴嵩門下,手下又有譚倫、戚繼光、俞大猷這樣的名將,淡化了他對明朝抗倭戰爭勝利所做出的貢獻。以胡宗憲的才能和戰功來說,非但李舜臣比不了,朝鮮任何一位軍事將領都無法比擬。

02、戚繼光


戚繼光的戰功就無需小編贅述了,在冷兵器的局部戰爭中,整個亞洲還沒有任何一位軍事將領能超過他的成就。為什麼戚繼光在中國歷史名將錄上的排名不夠高,原因和李舜臣一樣,都是沒有指揮過大兵團作戰,戰績難於服眾。你一輩子打了上百場小戰,殲敵10萬人,與一位一次戰役或戰爭就殲滅敵人數十萬或擊敗一個國家的軍事統帥相比,誰的功績更有說服力?相信讀者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拿戚繼光與李舜臣做比較,不管是從個人能力、戰功來說,戚繼光都壓李舜臣一頭。

03、麻貴


明朝軍事將領麻貴與朝鮮名將李舜臣是有共同合作抗倭的經歷的,因此拿來與李舜臣做比較最為適合不過。

麻貴在明朝國內的戰功就不細說了。1597年,萬曆皇帝明神宗任命麻貴為備倭總兵(相當於現在的戰區司令),率部赴朝鮮與日軍作戰。明朝時的總兵官是正二品,一般下轄3-5萬人的部隊,品級權力都不算低了。麻貴到了朝鮮後,王京保衛戰擊敗小西長行,解了朝鮮燃眉之急;1598年擊敗加藤清正,氣死了日軍關白豐臣秀吉。最終憑藉輝煌的戰功擊敗了日本侵略者,贏得了抗倭援朝的最終勝利。麻貴回國後立馬被升為右都督,成為明朝一品武官。而李舜臣1598年戰死時,官職三道水師統治使(相當於聯合艦隊司令),不管是從職務、戰功大小都與麻貴相差甚遠,稱為亞洲第一名將,名不副實。


九尾靈猴


笑得肚子疼,所以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李舜臣在當時的朝鮮,連發表意見的資格都沒有,只不過當時朝鮮被豐臣秀吉的日本軍隊一個月時間幾乎亡國。朝鮮皇帝隔著鴨綠江要求明朝給他們一塊地方生存。萬曆雖然不上朝,但還是理政的,所以不同意朝鮮國王來我們這。最終決定派兵出征朝鮮,打豐臣秀吉的軍隊。

李舜臣是當時朝鮮軍隊決堤似的潰敗當中唯一有勝績的將領,所以被朝鮮吹上了天。沒辦法啊,瘸子裡挑大個,就這麼一個啊!事實上在這場戰爭中,戰鬥初期,李舜臣官職低的可憐,發揮極其有限。後來明軍入朝,朝鮮從上到下全都靠邊閃,幫不上忙還扯皮,像極了二戰的意大利,以至於戰爭拖了好幾年。

明軍看光付出沒一點好處,於是要求朝鮮軍隊協助,點名要李舜臣這個唯一打勝仗的。韓國一貫的德性,不會說是我們明軍幫助他們的,但又沒有別的人可以說,於是就無限的拔高了李舜臣。真實的情況就是,李舜臣連商議軍隊部署的資格都沒有,只是個聽命令的。你覺得他能起到多大作用,又有多大本事?


小炁圓寶兒


這部電影好早之前看過了,韓國人將他們國家的民族英雄李舜臣稱作亞洲第一名將。韓國人喜歡自吹自擂可以理解,但扯上整個亞洲,就有些過分了。因為不管是從李舜臣的個人能力還是戰功,或許在韓國可以稱第一,但在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國面前,就顯得有點班門弄斧了。說句不好聽的話,就憑李舜臣的個人能力和戰功,能排進中國歷史名將前200位都不錯了。下面,我就根據李舜臣的歷史資料,結合中國同時期的名將的能力和戰功,討論一下李舜臣這個亞洲第一名將的水分有多重。

先看了一下李舜臣的個人基本資料和戰功。

李舜臣,字汝諧,祖籍德水,1545年4月28日出生於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因為祖上參與士大夫集團政治鬥爭失敗,父親李貞終身不得參加科舉考試,也不能獲得任何功名。正是在這樣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年少的李舜臣棄文學武,於1576年取得了武舉人稱號,被分配到全羅道井邑縣擔任縣監(相當於現在的縣公安局局長)。

李舜臣的發跡源於日本封建領主豐臣秀吉對朝鮮的入侵。在國家危難之際,李舜臣臨危受命,被任命為全羅左道水師節度使(相當於現在的海軍支隊司令),負責督造龜船,積極備戰抵禦日本的入侵。

1592年,14萬日軍以雷霆之勢橫掃朝鮮,幾乎將朝鮮國王俘虜。直到明神宗派遣大軍赴朝支援,才稍微穩住了陣腳。李舜臣作為朝鮮水師將領,率領不足萬人的少量部隊,多次擊敗數十倍於己的日軍,有利的支援了明、朝聯軍陸軍的作戰,立有大功勞。李舜臣本人相對於平庸的朝鮮軍事將領,也確實稱得上朝鮮第一名將的稱號。

但是,從1592年壬辰倭亂開始,至1598年11月戰死沙場,李舜臣從來沒有指揮過超過3萬人的部隊作戰,對戰局的實質性影響沒有朝鮮歷史作家撰寫的那樣巨大。而且李舜臣也並非百戰百勝,在1592年10月的釜山之戰、1592年11月的長門浦海戰、1598年10月的順天城之戰均被日軍擊敗,損兵折將,於1598年11月在露梁海戰中不幸中彈身亡,朝鮮國王為其諡號“忠武”。考慮到當時朝鮮國贏弱的軍隊戰鬥力,李舜臣的數次戰敗不能歸咎於他指揮無能,綜合與他級別相當的朝鮮軍事統帥將領,李舜臣是非常出類拔萃的。然而就因為這樣的功績,韓國作者就敢稱李舜臣為亞洲第一名將,這未免太自欺欺人了。

那麼,與李舜臣處於同時期的明朝優秀將領,哪些人的軍事才能堪比李舜臣呢?我例舉了三人

01、胡宗憲

胡宗憲在嘉靖年間以浙直總督的身份指揮明朝大軍與倭寇作戰,是明朝抗倭戰爭的總司令和實際指揮官。“大明不可一日無東南,東南不可一日無胡宗憲”就是對胡宗憲功績的最佳體現。胡宗憲之所以被歷史掩蓋了大部分光芒,是因為其出身嚴嵩門下,手下又有譚倫、戚繼光、俞大猷這樣的名將,淡化了他對明朝抗倭戰爭勝利所做出的貢獻。以胡宗憲的才能和戰功來說,非但李舜臣比不了,朝鮮任何一位軍事將領都無法比擬。

02、戚繼光

戚繼光的戰功就無需贅述了,在冷兵器的局部戰爭中,整個亞洲還沒有任何一位軍事將領能超過他的成就。為什麼戚繼光在中國歷史名將錄上的排名不夠高,原因和李舜臣一樣,都是沒有指揮過大兵團作戰,戰績難於服眾。你一輩子打了上百場小戰,殲敵10萬人,與一位一次戰役或戰爭就殲滅敵人數十萬或擊敗一個國家的軍事統帥相比,誰的功績更有說服力?相信讀者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拿戚繼光與李舜臣做比較,不管是從個人能力、戰功來說,戚繼光都壓李舜臣一頭。

03、麻貴

明朝軍事將領麻貴與朝鮮名將李舜臣是有共同合作抗倭的經歷的,因此拿來與李舜臣做比較最為適合不過。

麻貴在明朝國內的戰功就不細說了。1597年,萬曆皇帝明神宗任命麻貴為備倭總兵(相當於現在的戰區司令),率部赴朝鮮與日軍作戰。明朝時的總兵官是正二品,一般下轄3-5萬人的部隊,品級權力都不算低了。麻貴到了朝鮮後,王京保衛戰擊敗小西長行,解了朝鮮燃眉之急;1598年擊敗加藤清正,氣死了日軍關白豐臣秀吉。最終憑藉輝煌的戰功擊敗了日本侵略者,贏得了抗倭援朝的最終勝利。麻貴回國後立馬被升為右都督,成為明朝一品武官。而李舜臣1598年戰死時,官職三道水師統治使(相當於聯合艦隊司令),不管是從職務、戰功大小都與麻貴相差甚遠,稱為亞洲第一名將,名不副實。


點點影視


梁明海戰,萬曆年間,朝鮮與日本海軍在現韓國的鳴梁海峽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海戰,發生時間為公元1597年十月二十六日,朝鮮指揮官為李舜臣,而日本指揮官為來島通總,在敵眾我寡的兵力懸殊下,李舜臣審時度勢,充分利用特殊的海峽地勢和洋流特性,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


公元1597年,正是明萬曆二十五年,而此時明朝重要的軍事將領為李如松、麻貴,此時的大明江山,其主要戰事皆是在朝鮮半島。我們就大概述一下二人的戰績及作戰風格,以便於對比較。


李如松,生於1545年,少年時便隨父李成梁征戰沙場,可謂是驍勇善戰、有勇有謀。萬曆二十年,即公元1592年,寧夏副總兵哱拜父子勾結河套部落反叛朝廷,不日之內,連攻靈州、玉泉嶺、中衛等多城池,四月,李如松經薦臨危受命,任陝西討逆軍務總兵長,歷經五個月,蕩平叛亂,水淹寧夏,至此,寧夏叛亂全部平息,這即是“萬曆三大徵”中的第一戰。李如松晉升都督。

萬曆十三年,李如松任東征提督,東渡朝鮮指揮平壤之戰,大捷,經此一戰,日寇全線撤退,而後又有碧蹄館鏖戰,自此,沉重打壓了日倭的囂張氣勢,而李如松威名遠揚至明朝日三國。



萬曆二十六年,李如松率輕騎追擊韃靼,遭遇敵方數萬人,浴血奮戰,終難是將軍戰死沙場,神宗聽聞痛苦流涕,埋衣冠冢於順天府長辛店。諡號“忠烈”,立祠紀念。

李如松熟讀兵法、驍勇善戰,擅長陸戰,而李舜臣則是對海洋氣候研究頗深,擅長水戰,同樣是與日倭作戰,風格不同,卻都是忠義之士,曉勇之人!


蘭陵不算黑


01、胡宗憲

胡宗憲在嘉靖年間以浙直總督的身份指揮明朝大軍與倭寇作戰,是明朝抗倭戰爭的總司令和實際指揮官。“大明不可一日無東南,東南不可一日無胡宗憲”就是對胡宗憲功績的最佳體現。胡宗憲之所以被歷史掩蓋了大部分光芒,是因為其出身嚴嵩門下,手下又有譚倫、戚繼光、俞大猷這樣的名將,淡化了他對明朝抗倭戰爭勝利所做出的貢獻。以胡宗憲的才能和戰功來說,非但李舜臣比不了,朝鮮任何一位軍事將領都無法比擬。


02、戚繼光

戚繼光的戰功就無需小編贅述了,在冷兵器的局部戰爭中,整個亞洲還沒有任何一位軍事將領能超過他的成就。為什麼戚繼光在中國歷史名將錄上的排名不夠高,原因和李舜臣一樣,都是沒有指揮過大兵團作戰,戰績難於服眾。你一輩子打了上百場小戰,殲敵10萬人,與一位一次戰役或戰爭就殲滅敵人數十萬或擊敗一個國家的軍事統帥相比,誰的功績更有說服力?相信讀者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拿戚繼光與李舜臣做比較,不管是從個人能力、戰功來說,戚繼光都壓李舜臣一頭。


03、麻貴

明朝軍事將領麻貴與朝鮮名將李舜臣是有共同合作抗倭的經歷的,因此拿來與李舜臣做比較最為適合不過。

麻貴在明朝國內的戰功就不細說了。1597年,萬曆皇帝明神宗任命麻貴為備倭總兵(相當於現在的戰區司令),率部赴朝鮮與日軍作戰。明朝時的總兵官是正二品,一般下轄3-5萬人的部隊,品級權力都不算低了。麻貴到了朝鮮後,王京保衛戰擊敗小西長行,解了朝鮮燃眉之急;1598年擊敗加藤清正,氣死了日軍關白豐臣秀吉。最終憑藉輝煌的戰功擊敗了日本侵略者,贏得了抗倭援朝的最終勝利。麻貴回國後立馬被升為右都督,成為明朝一品武官。而李舜臣1598年戰死時,官職三道水師統治使(相當於聯合艦隊司令),不管是從職務、戰功大小都與麻貴相差甚遠,稱為亞洲第一名將,名不副實。


對於以上觀點,各位讀者如何看?


阿聰Ai影視


鄧子龍,民族英雄,明代抗倭將領,1528年出生於江西豐城,表字武橋,號大千,別號虎冠道人,他三十歲時中過武舉。明代中期,江西地區賊寇橫行,劫掠村坊,洗劫百姓。在鄉居住的武舉人鄧子龍,接受當地官府的徵召,從軍討賊,因戰功卓著,從布衣白身被提拔為正七品的廣東把總,麾下有兵卒四百多人。

鄧子龍

萬曆年間,廣東羅旁大山一帶當地百姓以賴元爵、陳金鶯、羅紹清等人聚眾叛亂,勾結倭寇,禍害嶺南地區。原戚繼光部將、鎮守廣東的都督同知張元勳帶領當時還是廣東守備的陳璘和廣東把總鄧子龍,剿滅嶺南群寇。叛賊頭目黃高暉逃進深山之中,鄧子龍親自出馬,將其生擒活拿,因此升遷為銅鼓石守備。

鄧子龍像

當年明洪武大帝朱元璋為了加強對西南地區的控制,於1385年在五開洞設立五開衛指揮司(現在的貴州省黎平縣),管理軍民政務。但戍防在那裡的士卒,多是北方人,受不了艱苦的生活,經常鬧事。萬曆初年,以胡若盧為首的士卒串通在一起,發生譁變,不服明朝管制的當地酋長土司也參與其中,一時間靖州、銅鼓、龍里相繼發生動亂。鄧子龍帶兵前去彈壓,以“聲東擊西”之計,先是火攻黎平城東門,吸引叛軍注意力,然後再擊中主力攻破北門,很快平定了叛亂。

鄧子龍廟

1585年,邊患再起,緬甸的莽體瑞自稱西南金樓白象王,父子二人在明代商人嶽鳳的勾搭下,兵犯雲南,攻陷順寧,施甸,騰衝、永昌告急。萬曆皇帝為平亂,派參將鄧子龍和遊擊劉挺,各自率領五千兵馬南下平亂。緬軍不是正規明軍的對手,被鄧子龍和劉鋌等明將殺得大敗虧輸,投靠緬甸的嶽鳳不得已開門投降,明軍又在現在的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西南,用先進的火器擊敗緬甸軍的象陣,鄧子龍斬獲頗豐,積功升任副總兵之職。

鄧子龍墓

緬亂平定後,鄧子龍的部下卻發生了譁變。當初為了平定緬亂,鄧子龍和劉鋌在永昌、騰衝招募兵丁,充實軍力。鄧子龍和劉綎二將爭功,麾下士兵也多有矛盾,不久劉綎被免職,新上任的劉天俸又被抓捕,鄧子龍馭下無方,驕縱舊部,結果因為沒有及時發餉,軍隊發生叛亂。

叛軍戰力太強,攻城掠縣,鄧子龍因為治軍不嚴,被牽連下獄。但不久因為緬甸再次發生叛亂,鄧子龍戴罪立功,重返戰場,不僅平定了緬亂,又討伐了肆虐於兩廣的賊寇。鄧子龍雖立功後官復原職,但又被言官彈劾,罷免回家,整日以詩書自娛自樂。

鄧子龍和李舜臣

此時正值朝鮮沃亂,兵部啟用賦閒在家的鄧子龍為水軍副總兵,跟隨主將陳璘前往朝鮮,抗擊倭寇。李如松等將率領明軍勢如破竹,取得第二次援朝陸上作戰的勝利,倭寇聽聞關白豐臣秀吉去世,於是慌忙撤兵。陳璘帶領鄧子龍和朝鮮水軍統帥李舜臣前去截擊,露梁海戰,倭寇數倍於明朝聯軍,年逾七十的鄧子龍毫不示弱,率領三艘鉅艦衝入敵陣之中,帶領麾下三百親兵跟倭寇展開接舷戰,雙方打得難解難分。

大明水軍

但是由於朝鮮水軍的失誤,將火藥武器投擲到鄧子龍的座船上,結果鄧子龍無法返回自己的座船,麾下士卒傷亡殆盡,自己也被倭寇包圍。朝鮮水軍統帥李舜臣見狀,率領龜甲船前去救援,結果李舜臣被倭寇的流彈擊中,傷重不治。老將鄧子龍手刃數人,力盡殉國,倭寇有討取敵軍將領首級的習慣,明軍獲勝後打掃戰場時,只找到鄧子龍老將軍的無頭遺體,首級被倭寇帶走請功。陳璘命人將一塊上好的沉香木雕刻成首級,為其成殮。

李舜臣

鄧子龍雖然為國捐軀,但愛嚼舌頭、喜歡空談的言官們沒有放過鄧子龍的意思。兵科給事中徐觀瀾和張輔之聯合,向已經殉國的鄧子龍身上抹黑。朝廷一開始沒有撫卹鄧子龍的家人,反而傳出要對其追責,要不是主帥邢玠的據理力爭,和鄧子龍家僕寫下《家人旺八續報》等說明材料被陳送往京師,恐怕自詡清流的言官們,真的要大明忠魂鄧子龍“流血又流淚”。

萬曆見狀便下令追贈都督僉事,其五子鄧世忠、其侄鄧大繼,相繼在抗清戰爭中為國盡忠。朝鮮國王正祖李算,將鄧子龍的牌位遷到康津誕報廟,享受香火供奉。但近年來,鄧子龍、陳璘、李如松、劉綎等明朝將軍形象在電視劇《不滅的李舜臣》和《懲毖錄》中,不斷被醜化,令人憤慨。

李舜臣陣亡

據《清朝野史大觀》所載,鄧子龍在朝鮮前線時,曾經救過一個年輕的女真人,這個人便是努爾哈赤。之後為了報恩,努爾哈赤叮囑後人要將鄧子龍世代供奉,等到順治遷往北京的時候,對這個鄧將軍非常疑惑,身邊的近臣將其解釋說明,這位便是對太祖高皇帝有恩的鄧子龍將軍。


Sophists168


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給大家簡要介紹一下李舜臣,李舜臣是16世紀中葉韓國抗倭名將,而處於同時期的中國此時為明朝,且同樣飽受日倭混亂。說到這裡,懂歷史的人們也都知道我國明朝也有抗倭名將,他就說戚繼光。

那麼戚繼光跟李舜臣到底誰更厲害呢?交給歷史評判吧。用一句話來概括戚繼光的豐功偉績那就是南征倭寇北御韃靼。在南征倭寇的徵圖中,戚繼光組建了威名赫赫的“戚家軍”,並且創造了歷史上有名的“鴛鴦陣”,前後經過岑港之戰,台州之戰,福建之戰,興化之戰,仙遊之戰,肅清了為害沿海地帶多年的倭寇之亂。

戚繼光在波瀾壯闊的抗倭戰爭中,足跡幾乎踏遍了我國的東南海疆,留下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實現了其“但願海波平”的雄心壯志!

1573-1574年,戚繼光鎮守薊門固若金湯,北蠻子屢犯屢敗,北蠻子轉攻遼東,戚繼光馳援遼東並擊退北蠻子,終於成就了其南征北戰幾無敗績的大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