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鸣梁海战》中的李舜臣,同时期中国的哪位名将能势均力敌?

今古影视


额,李舜臣是水军将领,真的没什么可比性。同时期的日本不重视水军,没有火炮,加上轻敌,才让李舜臣依靠战船和火炮的优势让日本水军吃了些亏。不客气地说,李舜臣之所以名气那么大,在韩国被视为神的存在,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壬辰倭乱中,朝鲜举国上下败得实在是太难看了。整个国家,完全是一溃千里的状况,除了零星的义军,举国上下根本没有像样的抵抗。只好向大明求救,但是自己举国却没有一点拿得出手的抵抗,大明爸爸问起来,整个国家的脸面何在,好在这时候李舜臣冒了出来,靠着几十条残存的战船,削了日军水军一下,其实就是袭扰。这下朝鲜人举国都想抓到了稻草一样,就像快断气的人喝了口掉魂汤,什么战果其实不大?那不重要,对于有着优良精神传统的宇宙大国来说,战果究竟有多少,重要吗?显然这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整个国家有了精神依靠,有了可以神话的典型,那么他就得是神。说白了,就是队友太烂,都跑路了,就剩他还站着,于是这表现实在太过突出,简直如太阳般耀眼,刺穿宇宙。

当然,客观的说,李舜臣个人能力还是有的,但谈不上什么古今名将的地步。我个人还是挺佩服李舜臣,有胆气,有忠君报国之心,当举国溃败,人心丧乱时,他还能组织起几十条残余的战船向日军发起挑战。更难得的是这个人很清醒,不盲目,知道敌我的短长,所以才有了他指挥下的几次胜利。但他改变不了局势。看他打的那几仗,可以说是个合格的水军将领,但实在格局太小,古今名将的排位可就有点玩笑了。大明的水军一来,他的水军就不够看了,只能跟着打个配合。单说明军入朝的将领,第一次入朝时的主帅李如松,这货可是让野猪皮见了大气都不敢出的主,刘綎,麻贵,董一元等等哪个也不简单。就说和李舜臣一起参与露梁海战的陈璘、邓子龙。你以为他们只是水军将领?军其实是副业,这两位是下还是龙,上山是虎的主,陆战也是溜得很。单单作为入朝水军主帅的陈璘,就不是李舜臣可比的,看看他的经历,可以说是哪里有战斗,哪里有我的存在,播州之役,先击破杨栋梁军,后歼灭四牌、七牌贼军,攻破青龙囤,致使杨应龙自焚。晚年又平定苗民。山地战,海战,,,无所不能的存在。至于李舜臣,至少我不知道他有指挥陆战的例子。不是同时期的明朝有无名将的问题,是中国的名将太多,就显不出来谁特别厉害了。


喵眼光影


大家好,我是火星于叔,很高兴跟大家在这里相识。

不知何时小编看到一篇关于《亚洲古代十大武将排名》的帖子,被韩国人追捧的古代朝鲜王国名将李舜臣竟然高居榜首,名词远超古代中国的韩信,关羽等人。这让小编甚是诧异,且不说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战争史诗,就拿与李舜臣同时代的明朝大将与其对比也不遑多让的。

提起李舜臣我们就不得不说起明朝万历年间的朝鲜之役,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后趁朝鲜王朝党争内讧时通过武力先侵占朝鲜,然后征服中国,进而称霸亚洲,此战略跟二战时期日本侵略中国的战略部署一模一样。言归正传,朝鲜王朝作为当时亚洲大哥明王朝的小弟,开战之初就被日军打的满地找牙,一溃千里。

当然朝鲜王朝军队里也能打的,这就是李舜臣了。在朝鲜陆军被打得全线崩溃时,李舜臣领导的朝鲜王朝的海军打了几次漂亮仗,可见李舜臣也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不过双拳难敌四手,朝鲜王朝很快就撑不住了,这是作为大哥的明王朝援军到了。

明朝援军陆军由名将李如松指挥,这位堪称万历年间最能打的大将之一,在这场战役中也是名声大振,平壤一战让日军吓破胆全线后撤四百里。

那么此时的李舜臣在什么地方呢,他被编入明朝海军由明军水师都督陈璘指挥。而此时的朝鲜海军共有十二艘船,火器落后,兵员素质一般,能拿的出手一战的就是几只龟船。

而此时的明朝水军有舰船五百艘,兵员一万三千人,水师提督陈璘更是久经沙场,还有邓子龙,陈蚕、马文焕、季全、张良等能征善战之辈,而此时的李舜臣手下的朝鲜王朝海军更多承担向导和敌后游记作战任务。而作为李舜臣的成名之战鸣梁海战并非整个战役海上战场的关键,我们不否认李舜臣在鸣梁海战中的惊人表现,但是鸣梁海战并未让日本海军伤筋动骨,而真正的决战是露梁海战。

露梁海战中明军水师提督陈璘在战前情报,舰船部署,海上交战等方面可以说足足给李舜臣上一堂大兵团作战的战术课,通过伏击,突袭,火攻等战术,并以领先日军海军的舰船火炮技术以碾压之势消灭了日本海军,而后两百年日本军队不敢对朝鲜和中国相向。

当然露梁海战中明军大将邓子龙和李舜臣同时力战殉国,但是要是说李舜臣能成为古代亚洲十大名将之首的话,就言过其实了。

就单单看朝鲜之役中李舜臣所代表的朝鲜王朝军队的定位,我们就知道这完全是过度神话了,李舜臣不过援朝明军麾下的一支偏师,甚至可以说有其不多,无他不少的的一支队伍,在明军水师提督陈璘面前,李舜臣不过一员偏将而已。


火星影视人


我不知道何时小编看到了一篇关于《亚洲古代十大武将排名》的帖子,而被韩国人追捧的古代朝鲜皇家之星李舜臣实际上高居榜首。这些名词远远超过了古代中国韩信,关羽和其他的名词。这令人惊讶小编,更不用说中国5000年战争的史诗,这是可比的李舜臣明朝将军的同一代。

显示所有大图片

提到李舜臣我们不得不谈到朝鲜之战在明朝万历时期,丰臣秀吉统一后日本,当朝鲜王朝的各方互相争斗时,他们首先用武力入侵朝鲜,然后征服中国然后统治亚洲。这一战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中入侵的战略部署中国完全相同。言归正传,朝鲜王朝,作为当时亚洲大哥明朝的弟弟,在战争开始时被日军打得遍体鳞伤,崩溃了几千里。

当然朝鲜王朝军队也可以打,这是李舜臣。当朝鲜陆军被彻底摧毁时,由李舜臣领导的朝鲜王朝的李舜臣海军打了几场漂亮的仗。可以看出,李舜臣还有两把刷子。然而,两个拳头很难打败四个手,并且朝鲜王朝很快就失败了。这是明朝援军作为大哥的到来。

明朝的增援部队由一位著名的将军李如松指挥,他是万历时期最有能力的将军之一。他在这场战斗中也赢得了很大的声誉。平壤第一次世界大战迫使日本陆军旅游陷阱全线撤退400英里。

那么这时李舜臣在哪里呢,他被编入明海军明军水师指挥下的大都督陈璘。当时,朝鲜海军共有12艘船,火器落后,部队素质一般。唯一能应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船只是海龟船。

这时,明朝的海军有500艘船和13000名士兵,而水师提督陈璘更是久经沙场。还有邓子龙、陈蚕、马文焕、季全和张良能打得很好。此时,王朝李舜臣的海军朝鲜更负责引导和行进在敌后。作为著名的李舜臣之战,纳里金战役并不是整个战场的关键。我们不否认李舜臣在纳里金战役中的惊人表现,但纳里金战役并没有使日本海军崩溃,真正决定性的战役是吕梁战役。

在吕梁海战明军水师中,提督陈璘在大规模团级作战中就战前情报、舰艇部署和海战方面给了李舜臣一堂完整的战术课。他用领先日本海军的舰炮技术摧毁了日本海军。在接下来的两百年里日本,军队不敢面对朝鲜和中国。

当然明军将军邓子龙和李舜臣同时力战在楼梁海战中为国捐躯,但可以夸张地说李舜臣可能成为古代十大著名将军亚洲。

只要看看在朝鲜战役中李舜臣所代表的朝鲜王朝军队的位置,我们就会知道,这完全是一个过分的神话,李舜臣但是在朝鲜明军的援助下并没有多大的局部师,甚至也没有多大的一个队,而是在明军水师提督陈璘面前只有一个局部将军。



肖恩看影视



李舜臣,字汝谐,祖籍德水,1545年4月28日出生于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因为祖上参与士大夫集团政治斗争失败,父亲李贞终身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也不能获得任何功名。正是在这样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年少的李舜臣弃文学武,于1576年取得了武举人称号,被分配到全罗道井邑县担任县监(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

李舜臣的发迹源于日本封建领主丰臣秀吉对朝鲜的入侵。在国家危难之际,李舜臣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全罗左道水师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海军支队司令),负责督造龟船,积极备战抵御日本的入侵。

1592年,14万日军以雷霆之势横扫朝鲜,几乎将朝鲜国王俘虏。直到明神宗派遣大军赴朝支援,才稍微稳住了阵脚。李舜臣作为朝鲜水师将领,率领不足万人的少量部队,多次击败数十倍于己的日军,有利的支援了明、朝联军陆军的作战,立有大功劳。李舜臣本人相对于平庸的朝鲜军事将领,也确实称得上朝鲜第一名将的称号。



但是,从1592年壬辰倭乱开始,至1598年11月战死沙场,李舜臣从来没有指挥过超过3万人的部队作战,对战局的实质性影响没有朝鲜历史作家撰写的那样巨大。而且李舜臣也并非百战百胜,在1592年10月的釜山之战、1592年11月的长门浦海战、1598年10月的顺天城之战均被日军击败,损兵折将,于1598年11月在露梁海战中不幸中弹身亡,朝鲜国王为其谥号“忠武”。考虑到当时朝鲜国羸弱的军队战斗力,李舜臣的数次战败不能归咎于他指挥无能,综合与他级别相当的朝鲜军事统帅将领,李舜臣是非常出类拔萃的。然而就因为这样的功绩,韩国作者就敢称李舜臣为亚洲第一名将,这未免太自欺欺人了。

那么,与李舜臣处于同时期的明朝优秀将领,哪些人的军事才能堪比李舜臣呢?小编例举了三人:



01、胡宗宪

胡宗宪在嘉靖年间以浙直总督的身份指挥明朝大军与倭寇作战,是明朝抗倭战争的总司令和实际指挥官。“大明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就是对胡宗宪功绩的最佳体现。胡宗宪之所以被历史掩盖了大部分光芒,是因为其出身严嵩门下,手下又有谭伦、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名将,淡化了他对明朝抗倭战争胜利所做出的贡献。以胡宗宪的才能和战功来说,非但李舜臣比不了,朝鲜任何一位军事将领都无法比拟。

02、戚继光


戚继光的战功就无需小编赘述了,在冷兵器的局部战争中,整个亚洲还没有任何一位军事将领能超过他的成就。为什么戚继光在中国历史名将录上的排名不够高,原因和李舜臣一样,都是没有指挥过大兵团作战,战绩难于服众。你一辈子打了上百场小战,歼敌10万人,与一位一次战役或战争就歼灭敌人数十万或击败一个国家的军事统帅相比,谁的功绩更有说服力?相信读者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拿戚继光与李舜臣做比较,不管是从个人能力、战功来说,戚继光都压李舜臣一头。

03、麻贵


明朝军事将领麻贵与朝鲜名将李舜臣是有共同合作抗倭的经历的,因此拿来与李舜臣做比较最为适合不过。

麻贵在明朝国内的战功就不细说了。1597年,万历皇帝明神宗任命麻贵为备倭总兵(相当于现在的战区司令),率部赴朝鲜与日军作战。明朝时的总兵官是正二品,一般下辖3-5万人的部队,品级权力都不算低了。麻贵到了朝鲜后,王京保卫战击败小西长行,解了朝鲜燃眉之急;1598年击败加藤清正,气死了日军关白丰臣秀吉。最终凭借辉煌的战功击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抗倭援朝的最终胜利。麻贵回国后立马被升为右都督,成为明朝一品武官。而李舜臣1598年战死时,官职三道水师统治使(相当于联合舰队司令),不管是从职务、战功大小都与麻贵相差甚远,称为亚洲第一名将,名不副实。


九尾灵猴


笑得肚子疼,所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李舜臣在当时的朝鲜,连发表意见的资格都没有,只不过当时朝鲜被丰臣秀吉的日本军队一个月时间几乎亡国。朝鲜皇帝隔着鸭绿江要求明朝给他们一块地方生存。万历虽然不上朝,但还是理政的,所以不同意朝鲜国王来我们这。最终决定派兵出征朝鲜,打丰臣秀吉的军队。

李舜臣是当时朝鲜军队决堤似的溃败当中唯一有胜绩的将领,所以被朝鲜吹上了天。没办法啊,瘸子里挑大个,就这么一个啊!事实上在这场战争中,战斗初期,李舜臣官职低的可怜,发挥极其有限。后来明军入朝,朝鲜从上到下全都靠边闪,帮不上忙还扯皮,像极了二战的意大利,以至于战争拖了好几年。

明军看光付出没一点好处,于是要求朝鲜军队协助,点名要李舜臣这个唯一打胜仗的。韩国一贯的德性,不会说是我们明军帮助他们的,但又没有别的人可以说,于是就无限的拔高了李舜臣。真实的情况就是,李舜臣连商议军队部署的资格都没有,只是个听命令的。你觉得他能起到多大作用,又有多大本事?


小炁圆宝儿


这部电影好早之前看过了,韩国人将他们国家的民族英雄李舜臣称作亚洲第一名将。韩国人喜欢自吹自擂可以理解,但扯上整个亚洲,就有些过分了。因为不管是从李舜臣的个人能力还是战功,或许在韩国可以称第一,但在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面前,就显得有点班门弄斧了。说句不好听的话,就凭李舜臣的个人能力和战功,能排进中国历史名将前200位都不错了。下面,我就根据李舜臣的历史资料,结合中国同时期的名将的能力和战功,讨论一下李舜臣这个亚洲第一名将的水分有多重。

先看了一下李舜臣的个人基本资料和战功。

李舜臣,字汝谐,祖籍德水,1545年4月28日出生于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因为祖上参与士大夫集团政治斗争失败,父亲李贞终身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也不能获得任何功名。正是在这样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年少的李舜臣弃文学武,于1576年取得了武举人称号,被分配到全罗道井邑县担任县监(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

李舜臣的发迹源于日本封建领主丰臣秀吉对朝鲜的入侵。在国家危难之际,李舜臣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全罗左道水师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海军支队司令),负责督造龟船,积极备战抵御日本的入侵。

1592年,14万日军以雷霆之势横扫朝鲜,几乎将朝鲜国王俘虏。直到明神宗派遣大军赴朝支援,才稍微稳住了阵脚。李舜臣作为朝鲜水师将领,率领不足万人的少量部队,多次击败数十倍于己的日军,有利的支援了明、朝联军陆军的作战,立有大功劳。李舜臣本人相对于平庸的朝鲜军事将领,也确实称得上朝鲜第一名将的称号。

但是,从1592年壬辰倭乱开始,至1598年11月战死沙场,李舜臣从来没有指挥过超过3万人的部队作战,对战局的实质性影响没有朝鲜历史作家撰写的那样巨大。而且李舜臣也并非百战百胜,在1592年10月的釜山之战、1592年11月的长门浦海战、1598年10月的顺天城之战均被日军击败,损兵折将,于1598年11月在露梁海战中不幸中弹身亡,朝鲜国王为其谥号“忠武”。考虑到当时朝鲜国赢弱的军队战斗力,李舜臣的数次战败不能归咎于他指挥无能,综合与他级别相当的朝鲜军事统帅将领,李舜臣是非常出类拔萃的。然而就因为这样的功绩,韩国作者就敢称李舜臣为亚洲第一名将,这未免太自欺欺人了。

那么,与李舜臣处于同时期的明朝优秀将领,哪些人的军事才能堪比李舜臣呢?我例举了三人

01、胡宗宪

胡宗宪在嘉靖年间以浙直总督的身份指挥明朝大军与倭寇作战,是明朝抗倭战争的总司令和实际指挥官。“大明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就是对胡宗宪功绩的最佳体现。胡宗宪之所以被历史掩盖了大部分光芒,是因为其出身严嵩门下,手下又有谭伦、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名将,淡化了他对明朝抗倭战争胜利所做出的贡献。以胡宗宪的才能和战功来说,非但李舜臣比不了,朝鲜任何一位军事将领都无法比拟。

02、戚继光

戚继光的战功就无需赘述了,在冷兵器的局部战争中,整个亚洲还没有任何一位军事将领能超过他的成就。为什么戚继光在中国历史名将录上的排名不够高,原因和李舜臣一样,都是没有指挥过大兵团作战,战绩难于服众。你一辈子打了上百场小战,歼敌10万人,与一位一次战役或战争就歼灭敌人数十万或击败一个国家的军事统帅相比,谁的功绩更有说服力?相信读者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拿戚继光与李舜臣做比较,不管是从个人能力、战功来说,戚继光都压李舜臣一头。

03、麻贵

明朝军事将领麻贵与朝鲜名将李舜臣是有共同合作抗倭的经历的,因此拿来与李舜臣做比较最为适合不过。

麻贵在明朝国内的战功就不细说了。1597年,万历皇帝明神宗任命麻贵为备倭总兵(相当于现在的战区司令),率部赴朝鲜与日军作战。明朝时的总兵官是正二品,一般下辖3-5万人的部队,品级权力都不算低了。麻贵到了朝鲜后,王京保卫战击败小西长行,解了朝鲜燃眉之急;1598年击败加藤清正,气死了日军关白丰臣秀吉。最终凭借辉煌的战功击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抗倭援朝的最终胜利。麻贵回国后立马被升为右都督,成为明朝一品武官。而李舜臣1598年战死时,官职三道水师统治使(相当于联合舰队司令),不管是从职务、战功大小都与麻贵相差甚远,称为亚洲第一名将,名不副实。


点点影视


梁明海战,万历年间,朝鲜与日本海军在现韩国的鸣梁海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海战,发生时间为公元1597年十月二十六日,朝鲜指挥官为李舜臣,而日本指挥官为来岛通总,在敌众我寡的兵力悬殊下,李舜臣审时度势,充分利用特殊的海峡地势和洋流特性,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公元1597年,正是明万历二十五年,而此时明朝重要的军事将领为李如松、麻贵,此时的大明江山,其主要战事皆是在朝鲜半岛。我们就大概述一下二人的战绩及作战风格,以便于对比较。


李如松,生于1545年,少年时便随父李成梁征战沙场,可谓是骁勇善战、有勇有谋。万历二十年,即公元1592年,宁夏副总兵哱拜父子勾结河套部落反叛朝廷,不日之内,连攻灵州、玉泉岭、中卫等多城池,四月,李如松经荐临危受命,任陕西讨逆军务总兵长,历经五个月,荡平叛乱,水淹宁夏,至此,宁夏叛乱全部平息,这即是“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一战。李如松晋升都督。

万历十三年,李如松任东征提督,东渡朝鲜指挥平壤之战,大捷,经此一战,日寇全线撤退,而后又有碧蹄馆鏖战,自此,沉重打压了日倭的嚣张气势,而李如松威名远扬至明朝日三国。



万历二十六年,李如松率轻骑追击鞑靼,遭遇敌方数万人,浴血奋战,终难是将军战死沙场,神宗听闻痛苦流涕,埋衣冠冢于顺天府长辛店。谥号“忠烈”,立祠纪念。

李如松熟读兵法、骁勇善战,擅长陆战,而李舜臣则是对海洋气候研究颇深,擅长水战,同样是与日倭作战,风格不同,却都是忠义之士,晓勇之人!


兰陵不算黑


01、胡宗宪

胡宗宪在嘉靖年间以浙直总督的身份指挥明朝大军与倭寇作战,是明朝抗倭战争的总司令和实际指挥官。“大明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就是对胡宗宪功绩的最佳体现。胡宗宪之所以被历史掩盖了大部分光芒,是因为其出身严嵩门下,手下又有谭伦、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名将,淡化了他对明朝抗倭战争胜利所做出的贡献。以胡宗宪的才能和战功来说,非但李舜臣比不了,朝鲜任何一位军事将领都无法比拟。


02、戚继光

戚继光的战功就无需小编赘述了,在冷兵器的局部战争中,整个亚洲还没有任何一位军事将领能超过他的成就。为什么戚继光在中国历史名将录上的排名不够高,原因和李舜臣一样,都是没有指挥过大兵团作战,战绩难于服众。你一辈子打了上百场小战,歼敌10万人,与一位一次战役或战争就歼灭敌人数十万或击败一个国家的军事统帅相比,谁的功绩更有说服力?相信读者都是心知肚明的。但是拿戚继光与李舜臣做比较,不管是从个人能力、战功来说,戚继光都压李舜臣一头。


03、麻贵

明朝军事将领麻贵与朝鲜名将李舜臣是有共同合作抗倭的经历的,因此拿来与李舜臣做比较最为适合不过。

麻贵在明朝国内的战功就不细说了。1597年,万历皇帝明神宗任命麻贵为备倭总兵(相当于现在的战区司令),率部赴朝鲜与日军作战。明朝时的总兵官是正二品,一般下辖3-5万人的部队,品级权力都不算低了。麻贵到了朝鲜后,王京保卫战击败小西长行,解了朝鲜燃眉之急;1598年击败加藤清正,气死了日军关白丰臣秀吉。最终凭借辉煌的战功击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抗倭援朝的最终胜利。麻贵回国后立马被升为右都督,成为明朝一品武官。而李舜臣1598年战死时,官职三道水师统治使(相当于联合舰队司令),不管是从职务、战功大小都与麻贵相差甚远,称为亚洲第一名将,名不副实。


对于以上观点,各位读者如何看?


阿聪Ai影视


邓子龙,民族英雄,明代抗倭将领,1528年出生于江西丰城,表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他三十岁时中过武举。明代中期,江西地区贼寇横行,劫掠村坊,洗劫百姓。在乡居住的武举人邓子龙,接受当地官府的征召,从军讨贼,因战功卓著,从布衣白身被提拔为正七品的广东把总,麾下有兵卒四百多人。

邓子龙

万历年间,广东罗旁大山一带当地百姓以赖元爵、陈金莺、罗绍清等人聚众叛乱,勾结倭寇,祸害岭南地区。原戚继光部将、镇守广东的都督同知张元勋带领当时还是广东守备的陈璘和广东把总邓子龙,剿灭岭南群寇。叛贼头目黄高晖逃进深山之中,邓子龙亲自出马,将其生擒活拿,因此升迁为铜鼓石守备。

邓子龙像

当年明洪武大帝朱元璋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于1385年在五开洞设立五开卫指挥司(现在的贵州省黎平县),管理军民政务。但戍防在那里的士卒,多是北方人,受不了艰苦的生活,经常闹事。万历初年,以胡若卢为首的士卒串通在一起,发生哗变,不服明朝管制的当地酋长土司也参与其中,一时间靖州、铜鼓、龙里相继发生动乱。邓子龙带兵前去弹压,以“声东击西”之计,先是火攻黎平城东门,吸引叛军注意力,然后再击中主力攻破北门,很快平定了叛乱。

邓子龙庙

1585年,边患再起,缅甸的莽体瑞自称西南金楼白象王,父子二人在明代商人岳凤的勾搭下,兵犯云南,攻陷顺宁,施甸,腾冲、永昌告急。万历皇帝为平乱,派参将邓子龙和游击刘挺,各自率领五千兵马南下平乱。缅军不是正规明军的对手,被邓子龙和刘铤等明将杀得大败亏输,投靠缅甸的岳凤不得已开门投降,明军又在现在的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西南,用先进的火器击败缅甸军的象阵,邓子龙斩获颇丰,积功升任副总兵之职。

邓子龙墓

缅乱平定后,邓子龙的部下却发生了哗变。当初为了平定缅乱,邓子龙和刘铤在永昌、腾冲招募兵丁,充实军力。邓子龙和刘綎二将争功,麾下士兵也多有矛盾,不久刘綎被免职,新上任的刘天俸又被抓捕,邓子龙驭下无方,骄纵旧部,结果因为没有及时发饷,军队发生叛乱。

叛军战力太强,攻城掠县,邓子龙因为治军不严,被牵连下狱。但不久因为缅甸再次发生叛乱,邓子龙戴罪立功,重返战场,不仅平定了缅乱,又讨伐了肆虐于两广的贼寇。邓子龙虽立功后官复原职,但又被言官弹劾,罢免回家,整日以诗书自娱自乐。

邓子龙和李舜臣

此时正值朝鲜沃乱,兵部启用赋闲在家的邓子龙为水军副总兵,跟随主将陈璘前往朝鲜,抗击倭寇。李如松等将率领明军势如破竹,取得第二次援朝陆上作战的胜利,倭寇听闻关白丰臣秀吉去世,于是慌忙撤兵。陈璘带领邓子龙和朝鲜水军统帅李舜臣前去截击,露梁海战,倭寇数倍于明朝联军,年逾七十的邓子龙毫不示弱,率领三艘巨舰冲入敌阵之中,带领麾下三百亲兵跟倭寇展开接舷战,双方打得难解难分。

大明水军

但是由于朝鲜水军的失误,将火药武器投掷到邓子龙的座船上,结果邓子龙无法返回自己的座船,麾下士卒伤亡殆尽,自己也被倭寇包围。朝鲜水军统帅李舜臣见状,率领龟甲船前去救援,结果李舜臣被倭寇的流弹击中,伤重不治。老将邓子龙手刃数人,力尽殉国,倭寇有讨取敌军将领首级的习惯,明军获胜后打扫战场时,只找到邓子龙老将军的无头遗体,首级被倭寇带走请功。陈璘命人将一块上好的沉香木雕刻成首级,为其成殓。

李舜臣

邓子龙虽然为国捐躯,但爱嚼舌头、喜欢空谈的言官们没有放过邓子龙的意思。兵科给事中徐观澜和张辅之联合,向已经殉国的邓子龙身上抹黑。朝廷一开始没有抚恤邓子龙的家人,反而传出要对其追责,要不是主帅邢玠的据理力争,和邓子龙家仆写下《家人旺八续报》等说明材料被陈送往京师,恐怕自诩清流的言官们,真的要大明忠魂邓子龙“流血又流泪”。

万历见状便下令追赠都督佥事,其五子邓世忠、其侄邓大继,相继在抗清战争中为国尽忠。朝鲜国王正祖李算,将邓子龙的牌位迁到康津诞报庙,享受香火供奉。但近年来,邓子龙、陈璘、李如松、刘綎等明朝将军形象在电视剧《不灭的李舜臣》和《惩毖录》中,不断被丑化,令人愤慨。

李舜臣阵亡

据《清朝野史大观》所载,邓子龙在朝鲜前线时,曾经救过一个年轻的女真人,这个人便是努尔哈赤。之后为了报恩,努尔哈赤叮嘱后人要将邓子龙世代供奉,等到顺治迁往北京的时候,对这个邓将军非常疑惑,身边的近臣将其解释说明,这位便是对太祖高皇帝有恩的邓子龙将军。


Sophists168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李舜臣,李舜臣是16世纪中叶韩国抗倭名将,而处于同时期的中国此时为明朝,且同样饱受日倭混乱。说到这里,懂历史的人们也都知道我国明朝也有抗倭名将,他就说戚继光。

那么戚继光跟李舜臣到底谁更厉害呢?交给历史评判吧。用一句话来概括戚继光的丰功伟绩那就是南征倭寇北御鞑靼。在南征倭寇的征图中,戚继光组建了威名赫赫的“戚家军”,并且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鸳鸯阵”,前后经过岑港之战,台州之战,福建之战,兴化之战,仙游之战,肃清了为害沿海地带多年的倭寇之乱。

戚继光在波澜壮阔的抗倭战争中,足迹几乎踏遍了我国的东南海疆,留下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实现了其“但愿海波平”的雄心壮志!

1573-1574年,戚继光镇守蓟门固若金汤,北蛮子屡犯屡败,北蛮子转攻辽东,戚继光驰援辽东并击退北蛮子,终于成就了其南征北战几无败绩的大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