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滯血瘀有哪些表現?

中老年保健雜誌


淺談中醫認為,一個人健康的標準就是氣血充足~氣血,人之神也~內經雲,“氣血失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氣血充盈,百病不生~”中醫理論認為,人體後天的一切生命活動的源泉全在於氣血~氣血通過經絡,血脈與五脈六腑以及其他器官相連,循行全身,人體的五臟六腑,骨骼經絡,乃至毛髮皮膚都必依賴氣血的推動,沒有氣血就沒有生命~反之,五臟六腑通過功能活動又能將飲食中的水谷精微化生成氣血,它們之間相互化生,相互影響,因此,一旦氣血不全(氣虛血瘀,氣滯血瘀,氣道血脈不暢)等現象,五臟六腑受到影響~

暖是身體永恆的追求,為身體帶來的氣血流通具有重大的意義,如果人的身體感到溫暖時,身體會非常放鬆,情緒也會相對穩定,反之亦然!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和狀態的原因,對於溫度的感知關非是一致的~中醫所說的血,是指西醫裡流動在脈管中的血液,具有營養和滋潤全身的生理功能,同時與氣同在的運行載體,中醫裡說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推動血的運行,血濡養氣的充盛!

氣和血都是生命的載體,共同滋潤身體,使身體正常協調地運作!反之,氣血不足,各個臟器組織的機能活動都會減退,比如氣虛血瘀,氣滯血瘀!腎納氣,肝藏血,中醫學認為久視傷血,所以長時間應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養,防止過度用眼而耗傷身體的氣血!運動必不可少,精力充沛,渾身輕鬆就很好!運動是調養氣血必不可少的環節,有助於脾胃將營養物質轉化為氣血,讓人吃得香,睡得好,還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

中醫講,女同學一生以血為重,要養血,而肝藏血,所以要注意養肝!肝氣容易鬱結,氣滯則血瘀,容易容顏失色,疾病纏身!肝臟是人體內臟裡最大的解毒器官,人體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有害廢物以及外來的毒素,藥物等,都要通過肝臟來解毒!內經記載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因為眼睛是肝的外在表現,如果眼睛佈滿血絲,紅腫瘙癢,多是肝火旺盛!如果眼睛乾澀,視力下降,多是肝血不足,眼藥水是根治不了,只有把肝養好了,眼睛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排毒是必修的美容課,只有排出體內毒素,才能使皮膚更加光滑,從中醫上說,只要是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可能對身體造成損害的物質都可以稱為毒,如果堆積在體內便會加速身體衰老,比如皮膚粗糙,暗淡,長斑長痘,發胖等等!不良情緒是很傷肝的,肝的功能正常,就會心情舒暢,氣血調順!如果肝的疏洩失常,可導致情志失常從而出現心煩失眠,情緒低沉,急躁易怒等症狀,因此,要注意調節情志!

『供參考』


倩婷匠於心


氣和血的生成與運行關係密切,“血為氣之母”,“氣能生血”,“氣為血帥”,“血以載氣”。在病理上也相互影響,如氣滯可導致血瘀,血瘀也可導致氣滯。

氣滯血瘀的表現症候是:胸脅,脘腹脹滿,局部痞塊刺痛,拒按。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數。

治法:行氣活血。

藥物:①理氣行滯之藥為青皮,陳皮,木香,香附,積殼,縮砂仁,鬱金,佛手,合歡花(皮),延胡索,川楝子,大腹皮等;②活血化瘀的藥物有桃仁,紅花,赤芍,丹參,川芎,乳香,沒藥,田七,三稜,莪術,益母草等。

可按氣滯血瘀的個人症狀的差異加減組方治療。

至於癌症,是基因突變導致身體某組織局部無限制增生的傾向,並可轉移。人體每天都有極少數的衰老細胞和基因突變細胞,被免疫系統識別並清除。只有在免疫系統退化,不能識別基因突變細胞時,才有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與氣滯血瘀導致生哪種癌症沒有必然的聯繫。但是,在癌症患者要服中藥時,在辨證施治的指導下,可用氣滯血瘀的理論指導治療(作為中西醫結合輔助治療的一環)。必須指出的是,定期體檢,早發現癌症,早治療才是上策。(有關癌症的科普知識可參閱我在《悟空問答》中的介紹)。

以上供參考之。




桂花芳香77105282


“氣”是中醫的一個基本概念,氣是生命活動的基本要素,任何生命的存在都要有氣的運化。中醫的氣包括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等,氣的功能主要是對血、精、津液等物質具有氣化、固攝、推動的作用,對於人體又有溫煦和防禦的作用。也就是說人體正常的呼吸、血液循環、津液輸布等都是在氣的作用下才能完成的。

氣滯血瘀,指氣的運行瘀滯不暢,導致血液運行出現障礙,出現血瘀的病理狀態,而反過來,血液瘀滯也可阻塞氣機,影響氣的運行導致氣滯。一般來說,氣滯可以導致血瘀,血瘀必兼氣滯,二者互為因果,常常同時存在。

氣滯血瘀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襲引起氣機阻滯,而致血瘀。多與肝有關,肝主疏洩,主藏血。肝主疏洩,指肝有疏通氣機的功能,肝的疏洩功能正常與否對於氣的升降出入之間的平衡十分重要,氣滯血瘀常與肝失疏洩密切相關,臨床可見胸脅脹滿疼痛、症瘕積聚等症,氣為血帥,氣滯則血瘀,可見肋下痞塊,刺痛據按;肝屬木,性喜調達舒暢,肝失疏洩則致肝氣不舒,可見精神抑鬱或煩躁易怒;肝與膽相表裡,肝失疏洩會影響膽汁的正常分泌與排洩,可見肋痛、食少、口苦、嘔吐黃水等。肝主藏血,為婦女經血之源,肝鬱氣滯可致肝血瘀滯,淤血積聚血海,阻礙正常的經血下行,導致經行不暢可見閉經、痛經、經色紫暗有塊等症。此時舌質多為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肺主氣,司呼吸,調節全身的氣機,助心行血而貫通血脈。如果邪阻於肺,致使肺宣降失司,時間一久,可能會導致心、肺氣滯血瘀。出現咳喘、心悸、胸痺、口唇青紫等症。

還有跌撲閃挫等外傷也會導致氣滯血瘀。


淡如九月


氣血鬱滯不通,這多發生一些情緒內向抑鬱寡歡,缺乏運動接觸陽光不足的人身上,或因為五臟六腑臟腑虛衰氣機不運,氣血循環不良導致氣滯血瘀從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

氣滯血瘀多出現身體疼痛,比如胸悶胸痛、頭痛、四肢關節痠痛、胸脅脹痛、小腹脹痛、女性月經有血塊、痛經、月經量少等等,此類患者也經常出現胃納減少、四肢麻木、心情焦躁煩悶等。

調理氣滯血瘀,多采用行氣活血的方法,用藥如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玫瑰花、田七等等,治療注意辨別氣滯和血瘀孰輕孰重,氣滯明顯的,用藥偏重於行氣消滯為主,血瘀明顯的治療應偏重於活血。

中醫治療也要注意辨別引起氣滯血瘀的,也不能單純只靠行氣活血藥物,比如體內陽氣不足所導致的氣滯血瘀,可以再加入附子乾薑肉桂等藥物,起到溫陽促進血脈運行;或者由於肝氣鬱結所導致的,可加入柴胡香附鬱金等藥物,促進肝氣疏洩,調暢情緒;或者脾胃運化不良,也可影響氣血的運行,注意健脾開胃,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治病求本,有是證用是方,治本求源,才能更有效的緩解症狀。


中醫養生鄭芝環


氣滯血瘀證是中醫常見的證候分型之一。是指氣滯和血瘀同時存在的病理狀態。氣滯血瘀證,是指氣機鬱滯而引起血行瘀阻所出現的症狀。氣滯血瘀,百病叢生。是許多疾病的發病基礎,也是慢性病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所以又有“久病必有瘀”的說法。本證多見於情志不暢之人,往往是在氣滯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氣滯血瘀的症狀有:胸脅脹悶,頭痛、情緒異常、抑鬱或性情急躁易怒,或脅下痞塊,刺痛拒按,女子可見經閉或痛經,經色紫暗,夾有血塊,乳房脹痛等,舌紫暗或見瘀點瘀斑。其發病主要與肝臟有關,肝的疏洩功能受到情志或者是外邪的影響後導致肝氣鬱滯,而氣為血帥,氣滯日久必然會導致血瘀,出現氣滯血瘀的症狀。

調理方面,在生活上,應保持愉快的情緒,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避免大怒、憂思等,不良情緒對氣血的影響。堅持體育活動,達到微微出汗的程度即可。


經絡中醫養生


氣滯血瘀和癌症沒什麼直接的關係,可以說每個人體內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有癌細胞,發作與否主要看個人體質、免疫力的強弱,體質強、免疫力高,癌細胞就永遠沒有發作的機會。

氣滯血瘀的發生,主要是與肝臟有關,肝主疏洩而藏血。氣滯多為情志內傷。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滯則血瘀,瘀則不通,不通則痛,所以氣滯血瘀的臨床表現主要就是疼痛。

氣滯血瘀會具體表現為: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胸痺、頭痛、頭暈、胸悶氣短、乳房脹痛、乳腺增生、上肢麻木、脘腹脹痛、脅肋脹痛、症瘕積聚、口苦、痛經、月經不調、脾胃不和、抑鬱寡歡、易急易怒、遊走串痛、腰疼、腿痛等症。

治療的經典方劑有:血府逐瘀湯、復元活血湯、少腹逐瘀湯、通竅活血湯、膈下逐瘀湯等。

祝大家#健康過大年#!願所有人都健康平安!阿彌陀佛!

我是北京李金波中醫大夫,希望我的回答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有任何疑問歡迎大家留言或私信向我諮詢,我會在第一時間給大家解答!謝謝大家,祝所有患者早日康復!

觀看更多中醫知識乾貨,請關注我的頭條號——“中醫啟明星”,每天分享原創中醫科普、生活保養常識,寫老百姓看得懂的養生文章,做您身邊最溫暖的中醫管家。


中醫啟明星


氣滯血瘀就是氣血不通,不通則疼痛,哪個部位不通,疼痛就在那個部位。不論身體的哪個器官五官頭部肢體,氣滯血瘀氣血堵塞是其疼痛發作的根源,因而相對應的疼痛形式各有不同特點、多種多樣,幾手涵蓋渾身全部的疼法,而其表現形式也是判斷疾病的參照系和信號燈。

身體出現氣滯血瘀而疼痛發作,應及時反映立即處置,使用自己所學的醫學知識,及時有效的判斷診治,不斷補充強化學習,從而達到自我醫保治療處置的效果,當然這也是求醫問藥。


達蔔璽樂圖達卜


氣,血都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和血的關係可以概括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氣對血的作用: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

血對氣的作用:血能生氣,血能載氣。

所以氣與血,一陰一陽,相互維繫,一身氣血不能相離,若氣血不和,則百病從生。

解釋下氣滯:是指某些臟腑,經絡或局部氣機鬱滯的病理狀態。其表現以悶,脹,疼痛為特徵。

血瘀:是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產物。臨床表現以疼為主。不通則痛。就是這道理。

所以,氣滯血瘀常見症狀有心胸脅肋脹痛,憋悶不舒,或腹部脹滿疼痛,腹中積塊,肢體腫脹,常見舌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沉遲或沉澀。


天育堂


醫心亦一談健康,防病保健福綿長!

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常聽到“氣滯血瘀”這個中醫病理表現,那麼,什麼是氣滯血瘀呢,又都有哪些症狀呢?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道來看一看!

首先,我們來看下基本概念:

氣滯血瘀是指氣機鬱滯而引起血淤的複合證候。一般常以在先為因,血淤在後為果。當然,也有先血淤而導致氣滯的情況。



其次,我們看一下臨床表現:

身體局部脹痛、竄痛,隨即出現刺痛、拒按而不移,腹部腫塊堅硬,局部青紫腫脹;或是情志抑鬱,急躁易怒,健忘失眠,甚至狂亂;或是面色晦暗,皮膚青紫暴露,肌膚甲錯。或婦女乳脹,痛經,經閉,產後惡露不盡,血色紫暗夾塊;舌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澀或是結代。



接著,我們再來分析一下以上的臨床表現:

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淤,所以本證大多由氣滯引起的血淤。脹痛、竄痛為氣滯的基本症狀;肝氣鬱滯,就會情志抑鬱或急躁易怒,乳脹,舌暗脈弦。刺痛,拒按不移、腫塊堅硬,局部青紫腫脹、舌紫暗或瘀點瘀斑、脈澀或結代,這是血淤的表現!瘀血擾亂心神,就會有健忘失眠,甚至狂亂,瘀血阻滯體表經絡,肌膚失榮,就會皮膚青筋暴露,面色晦暗,肌膚甲錯。婦女氣鬱血瘀,衝任經絡受阻,就有乳脹,痛經,經閉,產後惡露不盡,血色紫暗夾塊。氣滯無形而易變,血瘀有形而難消,本證常以血瘀為重點!

#長此以往不加已處理,會出現氣滯血瘀型的肝癌、乳腺癌、甲狀腺癌、宮頸癌等!#



好身體成就好生活,更多健康推送,請持續關注“醫心亦一談健康”!


王醫生在線答疑


養生就是養氣血,怎麼養?先了解氣滯血瘀是什麼情況?

氣滯必然導致血瘀,血瘀也將直接影響到氣化氣機。氣與血的關係是”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海“,由氣推動血行,所以,二者為相輔相成的緊密聯繫的,缺一不可。



在傳統的中醫學認為,發生了氣滯血瘀後,可能會有氣血紊亂,進而表現力

這是氣虛的表現了,那氣滯則會更加的嚴重了。

古人云“望而知之,神也”,其實氣滯血瘀類型的人,其顏面可以直觀的看出有與常人的不同之處,臉色恢暗無光,神疲力乏,氣短心慌,雙眼有瘀血小點,等表現出來的症狀,讀取這些信息,就不難判了。由此,古人提出了治未病,養生保健等系統性的論著,可供後人參閱。

在中醫藥學中,有諸多能夠解決氣滯血瘀的代表方劑與藥物,各位可盡情分享之。

祝願新春快樂,健康長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