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健康的房價應該是當地每個家庭一個月的收入能買當地一平米的房子,你怎麼看?

啦啦6789


好象沒有聽到誰說過一個家庭一個月的收入買一平米房子的說法,倒是有人說6年的收入買一套房。這樣的格局,在很多發達國家也是如此。

顯然,這是指按照平均收入水平來測算的。而社會平均收入水平的測算就有很多講究了。如果貧富差距大,社會平均收入水平就難以充分體現社會財富分配的公平性,就會出現大多數家庭無法用6年收入買一套房的現象,而只能是少數。所以,住房矛盾會比較突出,供需結構也很難協調。

反之,如果貧富差距小,社會平均收入水平所反映出來的財富分配公平性就好,如果也能6年收入買一套房,就說明住房問題的矛盾會比較少,供需也會比較平衡。

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房價上漲已經超過了收入增長的極限,多數城市的平均房價與平均收入水平已經無法做到6年收入買一套房,能夠8年收入買一套房就不錯了。一線城市大多在10年以上,甚至更高。那麼,唯有控制房價,至少讓房價不再上漲,才會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步走向6年這個相對合理的分界線。否則,問題很大。

所以,“堅決遏制房價上漲”的要求,無疑為下一步實現6年收入買一套房的目標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只要房價停止上漲,總有一天,6年的目標也會在一、二線城市實現的。希望這一天早點到來,而不要讓老百姓等太久。


譚浩俊


大家習慣於用小白領的收入代表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更習慣於所有的消費先和房價掛鉤!

首先說收入,我在青島,和媳婦兩個人上班收入大概每月15000左右支出含房貸9000到一萬,但我們收入真的屬於很低的,馬路邊賣油條的、樓下市場開便利店的,旁邊賣排骨米飯的每一個每年都有大幾十萬收入了!

其次說買房,我認識的大部分人買房都是父母在他意識到需要買房之前就把房子買好了,他們做的只是置換,小的換大的,或者市北換到市南,真正靠自己收入買房的真的是極少數!

最後說消費,不同的原生態家庭消費觀念差異很大的,比如我家三口人每月吃喝水電費2500就夠了,有個朋友家也是三口人每個月要花到6000左右,也有個更省的朋友,兩口子天天上班帶飯每個週末菜市場批量往家買菜,三口人每月1000都花不了,各有各的花錢習慣和愛好,不需攀比,更無需借鑑,過自己的就好


青島房子哥


我不知道健康的房價應該多少一個平方,但是我知道我國現在的房價一定是不健康的。

據說房價最高的是東京,就以東京來說。事實上房價高的只是一小塊區域,大部分地區的房價包括周邊的房價並不高,甚至低於中國普通二線城市的房價。一個普通的日本大學畢業生,平時生活保持相對節儉,參加工作5到10年,一定買得起房(至少付首付沒有問題)。美國也是這樣,加拿大也是,英國也是……如果說這些是發達國家,俄羅斯平均收入低於中國,他們也是。不是因為他們收入高,而是因為房價總體在大家可接受範圍之內。

在這些房價相對穩定的國家,房地產商或者銀行,如果手中有很多空房,有相關的法律或者規定進行限制,讓這些房地產商或銀行必須降價銷售,使購房者得到實惠。而在我國,政府相關部門的改革措施會告訴你,這些空房會越來越成為剛需,無房者必須認可高房價,現在買還便宜一些,房價會越來越貴,結果也確實是越來越貴,房地產商得到實惠。事實證明每一次房改就意味著房價的大幅度提升。


三箭一雕230


房價一點都不高,商品房因為地段,配套,樓層,戶型等原因,幾乎是獨一無二的稀缺資源了。

如果單就住房而言,房價是合理的。

首先,當地民眾因為拆遷,會花很小的成本購/分一套或者幾套住房。

本地人早早地購置也不貴。

房價之所以貴,就是因為新來的居民,上海稱為外地人,他們的需求導致房價的飆升。最終接盤的也是他們。

比如,老上海人,3000一平的時候都嫌貴,現在3萬,浦東13萬一平了!更不會買了!

北京的房價據說是山西的煤老闆們炒起來的。

之所以覺得貴,是因為,一想到房價就想核心地段的豪宅,那是奢侈品。

你可以去家鄉買嘛,每平的價格應該不會高於你的月收入。

以山東老家舉例,市裡的房子價格核心地段3萬,普通的1-2萬,已經持平北京上海的郊區了。

市郊和縣城的房價核心地段5k~8k,普通或者略偏的3000-5000。

所以,不要抱怨,更不要埋怨。

存在即合理,它是個發展的過程,不合理,它就不存在了。

有5萬塊,要買車,你嫌奔馳寶馬賣得太貴!?

買輛麵包車,或者比亞迪先開著。

以後有機會了,再去置換奔馳寶馬。

國家會普及,人人有房住,人人有車開,但是絕對不會普及,人人住豪宅,人人開豪車!

理清思路,節哀!


魚日南


房產是商品加必須品,基礎是公益性,普惠性,是民生。不能弱肉強食。

即便不談公益,只談商品性,任何商品都是有合理的毛利率,因為資源壟斷而哄抬物價,尤其關乎民生,是欺詐加敲詐。物價局有責任進行干涉。

再看我國現在的房價,建築成本全國差異不大,最高檔不會超過3000塊一個平方,就算有稅費,誰見過稅費是本金的數倍 ,包裝比內容貴。那種動輒很多萬一平的,全靠心有多狠,利就有多大,

試問,有什麼正常商品能10倍以上的超額利潤?毒品也沒這麼大的利吧?可那是要殺頭的!

房產是必需品,不是奢侈品,且百姓不能申請土地,所以是壟斷的,是被逼上梁山。卻比奢侈品利潤還高得多。試問有什麼商品能賣這個翻跟斗的價,吃人啊!

正常的利潤也就是30%,最多50%的利潤,因為是資源可以收一些稅費,但總不能頭比身子大吧?對稀缺地方,對多佔房的人多收稅,越多稅越高就越好。

其他不必多說,國際已做一個世紀以上了。


和平鴿29224


按理說當地健康房價在每個人每月收入能買一平米就是比較合理的,或者說每個家庭可支配收入每月買一平米就是合理的,也是容易接受的。

就拿層主所在的某西南部省份四線城市來舉例吧,我在統計局網站查詢不到當地人均純收入數據,那就拿人均可支配收入來做對比,2017年當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2534元,注意這個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一家兩口小年輕來算,家庭可支配收入就是6.5萬元,這還不包括住房公積金繳存額度,畢竟繳存額度是根據收入計算,這裡我就籠統的用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當作月收入吧(實際上可支配收入已然是刨去收入中衣食住行等不可支配部的剛需分),12%個人+12%公司繳存額,6.5*0.24=1.56萬元一年!而當地2018年5月的新建商品房銷售均價為5963元每平,按照小兩口的收入情況,一年淨可支配收入外加公積金繳存額度就是8萬元可用於購房。假設小兩口買100平小三房,按照均價計算60萬元總房價(實際上交易均價是5963元,但根據地段不同,本市區內有單價1萬元的樓盤,也有單價4500的樓盤,這個就根據自己家庭情況選擇,我舉例所以用均價來算),2成首付也就是12萬元,外加稅費等其他費用,購房款15萬也足夠了!而這15萬元也就是小兩口兩年積蓄就能攢到!哪怕每月每人額外開銷1000元,也只需要3年就足夠首付!後續貸款30年50萬元,月還息3000,抵扣掉公積金部分,每月也就支付1500左右,更何況我這個公積金數額還是估算,實際上繳存額度更好,你們說這房價算貴嗎?再說了小兩口上頭有四個老人,你說攢首付的時間房價也漲,那麼你們一人向父母借款5萬元,也就是當年就可以湊齊首付,然後分期2年內把這借款還給父母,真的很難?!

一個月收入能買一平的房價還真是比較合理,當然合理有些人也會說貴說自己買不起,我要說的是這樣的房價你都買不起,你該檢討的是自己而不是房價!據我自家裝修所接觸過的裝修師傅聊天所知,不說瓷磚水電工這種技術活,光就是蠻力搬運工,扛一套沙發上樓也得50-100元,水電師傅別的不說,光是上門一趟人家人工費就是200-300,就連家門口超市招的收銀員大媽也有3000+一個月,你說年輕人幹什麼不行?不好好學點技術找份工作,去跟收銀大媽比收入,還嫌房價貴買不起,那就真沒法說了,現在小年輕愛慕虛榮,錢賺得不多花的更多,你要知道一個iPhone x在小城市可以買到1.5平甚至2平房子了,也相當於100平三房的8%首付,年輕人又要買房又想要過得寬鬆有得攀比,要麼家境好要麼收入高於平均值好幾倍,不然怎麼著都得有所取捨,在三四線城市辛苦一點攢個兩三年首付買了房,再攢個兩三年裝修費裝修入住,基本畢業工作個五六年就有自己的小窩了,如果家庭條件好父母可以支持一下,那更滋潤。

相比之下隔壁二線城市海南三亞,人均可支配收入跟我們這四線城市差不多,均價卻早已上2萬奔3萬,那才是真的炒上了天!


安祖拉嬰兒


這個觀點顯然是不正確的

商品房作為商品,其定價是由市場供需關係和成本決定的。不論你怎麼吐槽房價高,但是你會發現,還是有人買,這說明,仍舊有市場,所以價格就是合理的。

中國許多城市房價高,這個高是相對於大部分人的承受能力的高。也就是說,在當前環境下,他確實值那麼多錢,但我無法承受所以我認為他價格高。就比如一部千元機和旗艦機比,旗艦手機確實值他相應的價格,但是大部分人還是覺得貴。

當然,由於房價超出普通人承受能力太多,所以很多人覺得不合理。當然,這也是有原因的,相較於手機等商品,房子在中國人眼中有特別的情感。而且,中國人好面子,沒房子就沒面子,買了房子的期望房子越貴越好,自己越有面子,沒買的希望越便宜越好,自己也能掙個面子。但是你退一步你就會發現,房價有時候真的不高。高是由於許許多多的人,都擠到本來就不寬闊的城市去了。

當大城市的吸引力下降,人流不再往大城市聚集,城市的房價自然不會漲,還有可能跌。我這可不是亂說,這個在我住的這裡可以得到很好的驗證。

我住在重慶市雙橋區,這裡過去因廠設區,為了籌建四川汽車製造廠,單獨把這44平方公里,一面是山,一面是湖的小地方,設置成了重慶的一個區,從行政區劃來看,就等於是一個省轄市,在這個級別上,它是除澳門以外最小的一個地方。

因此,政策優惠區位優勢明顯,隨著全國經濟發展,這邊經濟也迅速發展,整個地區僅用5年時間,從一條街,變身一座城,房價迅速從幾百元上漲至3000左右。我相信大部分地區都經歷過這樣的過程,不過特別之處在於,這裡的房價跌了!並停滯了6~7年之久!

2011年,中央決定把雙橋區與大足區合併。這意味著,原本的區級待遇消失,經濟技術開發區政策優惠消失,原本簽約的企業紛紛撤資,或者停止進一步投資。對人口的吸引力消失,原本政府的2020年實現人口由5萬增長到20,建設千億級經開區的目標不可能完成。

企業不再入駐,意味著沒有人口流入,也就沒有市場,依據商品的屬性,自然會降價。沒錯,兩年左右,房價低至冰點,從3500跌至2500左右從11年到17年,6年多時間,房價幾乎沒有多少變化,甚至比重慶有些鎮上的房價都低。

原因在於,預計20萬人口,開發商按照這個數在建房,政府突然變更使得不少項目戛然而止。但是房屋數量仍舊超過實際需求,以我們家去年購入的千葉為例,他們原計劃修近20棟高層,只建了6~7棟,剩下近20萬平米土地停工,只得起訴政府,今年政府才把這20萬平米都種成城中花海。

而今年,房價又漲了。因為,近兩年支柱企業經營良好,政府新簽約了5家大型企業,人口開始流入,房地產重新獲得市場。不過由於過去存量房多,一些項目重新啟動,估計房價在這次上漲後會平穩半年到一年時間。

所以,房價是商品沒錯,價格高必然有其高的道理,如果不高,沒市場,銷售不出去自然會降低直至接近成本價,待價而沽。所以,選擇在大城市做房奴,然後抱怨房價太高,其實造成這一切的,大部分還是我們自己的群體性行為。


察言觀語


目前一個三口之家的月收入是多少?每個城市不一樣,按照北上廣一線城市來說,夫妻兩個人都上班的話,按照工作至少工作5年以後,以及國家公佈的月收入水平,那一個月三口之家就是2萬多,明顯房價要高好幾倍。

現在的新一線城市來說,收入和一線城市的平均收入相差不到幾千元,但是房子單價要比一線城市便宜至少一半。

二線城市來說,收入和新一線城市相比也差不了多少(僅限公佈的城市平均工資,具體個體差異不計),但是二線城市放假比新一線城市便宜至少一半。

.......

所以二三線城市的房價(每平米單價)遠遠低於國家公佈的城市平均工資收入(每個家庭按照兩個人計算)。這些房價就健康啊,但是為什麼二三線城市的人只要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都願意選擇一線城市“不健康”的房子呢?

看中的不就是這個城市的配套和相應的福利嗎?現在這些大城市都在控制人口,但是更多的人想進入這個城市,所以房價就漲了,供大於求了自然就漲價。


土豆大吃貨


健康的房價如果按照月收入衡量還是過於片面的!

因為房產支出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組成方式,涉及了土地成本、建築成本、納稅成本等等。

就中國而言,其組成簡單的說應該是銷售價格加契稅加大修基金加物業費,然而這個組成的是房產七十年的擁有權。

那麼,對於一個普遍意義上的中國人壽命來說,二十多歲買房娶妻,居住七十年,也就是到了九十多歲了,七十年基本是夠一代人的壽命的(想想也挺汗顏)。

房價終究是要和人的收入對比才能探究是否合理,那我們就要看看我們個人的收入支出是一個什麼狀態了。

就我個人家庭而言,孩子的教育基本上佔據了夫妻收入的35%,不是探討我支出的多與少,每個家庭的收入和支出佔比可能都不一樣,畢竟我們都對下一代給予了無限的希望,但是在中國教育是座山誰也不能搬;在一個是家庭的日常開銷,水電暖物業寬帶衣食住行一個不能少,縮減再縮減我們一家人也要花費25%;然後就是平時的人情世故禮尚往來交際應酬,對於我家佔據了15%;贍養老人是一個大問題,我的雙方父母都有退休金和醫保,所以日常支出可能會少一些,但是還有很多家庭的父母沒有收入醫保,這就又稱為一個重要的問題了,就說我吧,老人的贍養我絕對義不容辭,即便老人有收入逢年過節日常生活中儘儘孝心也是應該的吧,所以保守的說我按照5%計算,相信包括我在內很多家庭一定會比這支出的多;且不說我們能不能有積蓄,醫療都會是一個不可控的大問題,一家人包括我們夫妻、老人、孩子,誰生了病都要治療,那現在發燒去醫院都得消費上千,別說醫保,孩子的醫保不管什麼用,老人年紀大了得了重病醫保也不夠瞧,所以說還得盼著一家人別有大病,但是我想人老了大病幾率還真的是非常大的,不算它了吧,算起來堵心。前面計算過的已經佔據了我們夫妻雙方收入的百分之八十,那麼房價和醫療不能超過百分之二十了!

在多算一句,按照二十五歲工作到六十五歲計算(作為八零後我們肯定延遲退休吧),一輩子我能工作40年,我妻子能工作35年,平均37.5年,那麼也就是醫療和房價不應超過我們夫妻合計45個月的收入,按照我居住地河北來說,人均月可支配收入為1903元,應該房價不超171270元,也就是十七萬!可是目前我這裡的新房價格動不動就是一萬二三一平米,二手老房子平均也達到一萬,作為一個三線城市差不多也就這樣了吧,我們只配住17平米的房子!我只想說,我的孩子,對不起,你今後的房子只能你自己去買了,首付爸都給你不了!


無敵奶爸君


因為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每個人對於房地產市場的理解則不盡相同,近20年住宅市場商品化以來,隨著房價的震盪攀升,房價已成國人最大的心病。

在各種聚會中討論房價的過程中,會見到兩種人:1、討論房價合不合理;2、只談自己買還是不買;

而第一種人經常會說房價這麼高很不健康,健康的房價應該是一個家庭一個月的收入買一平米。什麼是健康?千人千面,每個人的理解也完全不一樣,我是一個現實主義者,我崇尚改變不了市場就改變自己,抱怨房價高不高是沒用的。房價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房子被賣完就是有需求。


對於第一種人,首先我認為錯在希望市場按自己的設想運行,而我想說的是:大眾的認知是碎片的,市場只有一種結果,每個人下意識的希望它按自己的認知運行其實是一種幻想。

相反,我更欣賞第二種人,他們是行動派;市場合不合理不由他們說了算,他們只需要做出買與不買的決定!選擇自己買的起的房子即可!

我如果在這裡吐槽房價高,寫一篇抱怨房價高的觀點,又能怎麼樣呢?也只是憤青一把而已!所以,天檀建議,對於任何投資來說,重要的是順勢而為,不要企圖改變市場,只需改變自己即可!

(諮詢加助理公號:LY_1898)



喜歡嗎?別忘記點贊,留下腳印,常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