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築資壽寺——畫塑雙絕,三晉古剎名寺

資壽寺俗稱蘇溪寺,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0公里處的蘇溪村西側,據現存的碑文記載,寺院創建於唐代鹹通11年(870),重修於宋,以祈求聖佛賜福保佑庶民長壽而得名:“資壽寺”。所謂“資”者,供給、賜予也。

據說宋代寺中香火較為興盛,每日朝鐘暮鼓過堂上殿的僧徒,多達20餘人。金代末年,寺院因周圍林木失火而致毀。周圍的鄉紳、商號、村民等,紛紛捐助銀兩、財物,於泰定三年(1325年)動工重建寺宇。

山西古建築資壽寺——畫塑雙絕,三晉古剎名寺

至明正德十六年(1521)又興工進行了大規模的補茸完善,只是香火不及於前。後來的朝代裡,雖屢有戰亂,但寺院和佛像的損壞程度不大。現存的建築,均為明代重修,均為磚木結構。

資壽寺,寺院坐北朝南,背後青山連綿,寺前溪流漏漏,山環水繞,水秀山青,為三晉古剎群中不可多得的一處勝景。總佔地面積達3000餘平方米。古剎殿宇巍峨,飛簷四挑,樓閣高聳,亭臺林立。頂部三色琉璃瓦相間,遠看飛閣流丹,氣勢十分雄偉壯觀。主體建築896平方米,以儀門的屏蔽磚雕壁牆(即照壁)為中軸。

入門有一條長達20餘米的磚砌圍廊引道,由低而高漸次伸往院落。妙在這儀門的設置也頗有幾分氣勢,其建制為兩層樓式構造,主要精工於上層。頂部灰色脊獸,瓦掛青獸,四面飛簷,周圍八柱支撐,形成迴廊式樣。登臨鳥瞰,可一覽全寺景觀。寺院殿宇分設前後兩院。

山西古建築資壽寺——畫塑雙絕,三晉古剎名寺

前院亦稱外院,主要建有天王殿。落腳於此,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殿額傅山先生的書匾“山林野趣”4個黑底金字,給人一種銅澆鐵鑄、雄偉挺拔的印象。據說這是當年傅山應邀在靈石四大家族之一的兩渡何家講學期間,慕名覽寺所題。

殿闊3間,進深2間,前後開門,可入後院,殿宇兩側設有四尊天王塑像,其身高均在3米左右。人物面部生動飽滿,造型魁梧逼真,富有古代武士堅強有力的形象特徵。

後院較為寬敞,在正中的平臺上,坐落著大雄雷音寶殿,與天王殿遙相呼應。這是全寺的主殿。門額懸一塊書有“萬德巍巍”的橫匾。筆跡柔中有剛,瀟灑自如,為民國12年補葺殿宇時,當地文人所書刻。

殿閣3間,內設佛主釋迎牟尼的三身塑像。殿內兩端配有彌勒佛殿和藥師殿各3間,平臺下面的東西兩廂廊分別配有彌陀佛殿、三大士殿和地藏王殿、二廊殿,殿闊各為3間。其次,在兩院間隔的左右上方,立有鍾、鼓二樓。

如從前院步入後院,會明顯地看到,古人在設置這組建築時,處處都講究方位和構造的對稱,就連院內四座小巧玲瓏的碑亭,也是對稱分佈的。可見,該寺建築的組合,主要吸取了我國傳統對稱美學的特點。

山西古建築資壽寺——畫塑雙絕,三晉古剎名寺

畫塑雙絕


後院各殿宇的彩塑、繪雕、構制,各有其妙,且較為完善。如果從藝術的角度來比較它們,以主殿、藥師殿、三大士殿的珍藏最具魅力。

一是三大士殿的彩塑。堂裡三大士觀音像及周圍大小不等的16位羅漢,尊尊體型優美,神情逼真,色彩清淡樸實,花紋自然得體,可稱之為全寺現存90餘尊彩塑之最。他們有的合十沉思,有的溯躍靜坐,有的怒目叱吒,有的談笑風生……真是惟妙惟肖,棚韌如生,突破了古代彩塑中幹篇一律趨於雷同的模式,不愧為我國現存明代彩塑中的珍品。

二是主殿和藥師殿的壁畫。它們雖歷經滄桑,仍保存完好。畫面構圖豪放,著色渾厚,工筆重彩,技法不俗,寺內所存的九幅壁畫獨具匠心,其畫面分別記述了有關佛主釋迦牟尼的傳說故事,圖中有青山綠水、人物花鳥等,精妙之處還在於畫面的勾埴處皆以立浮貼金裝飾,富有很強的直感,且人物刻畫生動細膩,衣紋線條清晰自然。咀嚼品味一番後,無不為古人精湛的技藝而歎服。

山西古建築資壽寺——畫塑雙絕,三晉古剎名寺

三是藥師殿的天花板。其構制設計精巧,獨樹一幟。且不說數十塊方格中繪製的草藥花卉之絕美,單就中部飾有貼金浮雕盤龍的兩塊長方形頂板,就夠你領略一番的了。它們分別用無數小巧勻稱的彩繪斗拱,依照八封圖樣,層層向內上託,進深1米左右,形成盤龍八封外封的立體氛圍。這種巧奪天工的奇制結構,在我國北方的寺廟古剎群裡,也是不多見的。

資壽寺以大雄寶殿為主的建築工藝考究,造型古樸優美,此外,西北角還築有藏經樓、真武閣、方丈院、千手觀音殿、禪堂院;東南角建有關帝廟和戲臺。它們同主體建築朝夕共存,相映成趣。2001年06月25日資壽寺作為明代古建築,載入了《中國名勝辭典》並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互聯網+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古建、建築行業相關原創內容,歡迎大家踴躍投稿(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