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塵微視界
開門見山,我覺得是有必要的,但沒必要的是為此事過度鋪張浪費。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修祠堂、族譜,是一種認祖歸宗、不忘本的表現,同時一個家族合修一個祠堂和族譜,也能凝聚家族人情關係,增加認同感。中國近代社會經歷了幾次大的歷史變遷,那時候的通訊和交通不詳現在這麼方便,很多人由於種種原因分開之後很難再取得聯繫,機緣巧合之下又找到自己的宗族,大家一起修個祠堂、訂個族譜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農村地區。
我爺爺也是早些年逃荒的時候和家人走散了,在外地安了家,40多年都過去了,可一直沒有老家的消息,走散的時候還小,對老家的也沒太多記憶,只記得家門口有個大石磨,上面有“劉氏”二字,後來無意中和過路的生意人談起這個事,那人竟是從爺爺老家過來的,爺爺這才帶我們一個家子人回了來家認祖歸宗,重新修訂了族譜,當時爺爺看到老家門口還在的石磨,竟哭得像個小孩似的,那時我才知道什麼家譜的重要意義。
但有的地方,處於攀比的目的,把祠堂修得像宮殿一樣,鋪張浪費,這個我覺得就真麼必要了,有這些錢還不如去給老家多修一條路有意義的多。
今日新農人——大黑牛
今日新農人
部分農村尋根修祠堂、族譜,你覺得有必要嗎?我覺得農村人還能想到尋根修祠堂、族譜,是追根尋祖,不忘本的一種表現,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農村,之所以有人情味,就在這些方方面面。同族同宗,過年祭祖,清明節、中元節、寒食節上墳拜土,五服之內的同族(有些家族超過五服也一起動),家中有什麼紅白喜事,全體到場,有族裡的管事人負責調度,真是從容有度,家族內每個人都平等對待,讓每個族人有面兒,重要場合不丟醜。
阿兮也是農村出來的,雖然離開老家農村有三十年,可村裡有什麼紅白喜事,還是放下一切往老家趕。農村有句老話兒:幫人就是幫己。農村罵人最狠的一句話就是:“等他老家沒了,自己揹出去!”屋芭開門的人家,死了真會沒人抬。
農村的祠堂,現在還有的沒幾個了。至於族譜,因那段特殊年代的原因,破四舊被當做迷信付之一炬的很多。
阿兮曾為幫清朝時闖關東去東北的後裔找尋老家,才發現有好多村莊,族譜只顯示幾代,還是有心人默寫出來的。被毀損的族譜,再也無人能說清,同族人各支的關係了。宗族宗親,是血脈相連的一種凝結,這也是鄉村團結傳承的重要因素。
當然,也有冒著被批鬥的危險,捨命藏出族譜的。那年去招遠北欒家河村(中國傳統村落之一),見到他們全村欒姓的大族譜,有三、四百年曆史。據說當年紅衛兵讓燒燬,村會計搞了個假的李代桃僵,冒生命危險把老族譜藏了出來。
因怕被發現,老族譜(不是書本的,是過年掛的族譜,很寬,很大的一幅)藏在陰暗處,也稍有破損。這些都成為歷史文化的物證。
八年前,阿兮為另一個外鄉人找到老家,續上族譜,認祖歸宗,靠的也是人家村裡傳了多少代的一部老族譜。
膠東這邊,近年來有很多人去山西大槐樹下認親,靠的也是族譜的記載。知道自己的來處,才算活得明白。無敬畏,對一切都不在乎的人,越活越迷茫,不知來處,只剩歸途。當悟到的時候再後悔,一切都晚了。
阿兮隨筆
對於農村近幾年興起的尋根、修族譜、建祠堂,我個人覺得是一種氏族文化傳承的延續,也是凝聚一個家族親情、團結、和睦的有效方式的體現。
南方農村的氏族文化保護和延續比較完善,北方農村相對較差。特別是西北地區因戰亂頻繁、人口波動大等因素,而導致氏族傳承完整性的缺失問題比較嚴重。
我甘肅老家的一個村子,有幾千口人,八九個姓氏。小時候記得他們都說自家是從山西大槐樹底下過來的,祖先在那邊。這幾年再回老家,看見這幾大姓都修了族譜,個別姓還建立了祠堂。由於對鄉土文化的喜好,拜讀了幾家族譜,才知好多家族並非都是山西那邊來的,有唐宋時期的原住民,有因祖上來此做官而定居的江西人,江蘇人,也有逃難而來的河南人,陝西人。其中也有經明代初中轉而來的家族,典型的就是慶陽市一個叫六年張村和二年張村的家族,就是分別從明代洪武二年和六年遷徙至此。
氏族家譜的保護完善和延續,也反映了國泰民安,老百姓穩定安逸的生活的狀態。試想,掙扎在飢餓貧困的年代,誰有心思,誰有財力,去做這些事呢?
氏族家譜的修續,個人覺得是個值得提倡的好事情,它不僅是詳盡記錄子孫後代的名錄,也記錄著一個氏族的誕生延續興衰起伏,讓子孫後代從中瞭解學習。至於祠堂,作為氏族文化符號的象徵,確實應該因家族量力而行,不提倡也不反對。不足之處,敬請探討。
慶陽酒說99
農村尋根修祠堂,寫族譜,這是近十幾年來發生的事情了,北斗七星劉氏家族,十多年前也曾由幾位學識淵博的老前輩發動起來,也修過劉氏祠堂與族譜,我還記得當時收取了,每個人口20元的普查修訂費,北斗七星當時家中人口共6個,出資了120元,當然,如果你不參與修訂族譜,他們也不免為其難,不強迫你出資是吧,只是族譜上也沒有你的份兒了。
大家別看一本小小的族譜,其實它錯宗複雜,尋根問底,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調查研究,查閱歷史資料,一一去排查。
北斗七星還記得我劉氏家族發源於江西,也知道近幾代人的關係,我還經常口中念念族譜,以免忘記了,近十代族譜排例從上至下,也就是"徹,起,中,幫,仲,松,娟,尚,國,龍",北斗七星自己屬"仲"字派,也就是說,仲字派上面的派份比我大,而仲字下面的派份比我小,平常遇到派份比我大的該叫佬佬的叫佬佬,該叫爺爺的就叫爺爺了,至於小輩們就叫他們名字了。
修譜,修建祠堂在現在法治中國社會來說,意義不是非常的大,因為大家一言一言都受法律約束,不會受到你家族戒律的傳統禁錮了。
北斗七星認為,修譜它最多的意義在於促進家族團結,社會和諧,能使你知道家族的發源歷史,認清同宗同族血親,用現代醫學來說,可以避免近親結婚,對子孫後代負責,至於修建祠堂只能說是一種文化傳承了,在現代社會,宗族祠堂起不到什麼作用了,只有法院大堂才有權開庭審判他人的權力了。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北斗七星回答,不勝感激!]
北斗七星92070701
謹錄創修於清道光年間的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碧峰鎮洪泉村韋氏宗祠(遵義市文物保護單位)前牆面石碑銘刻的韋氏族規十條於此:
孝者,神聖仙佛、王候將相莫不由孝中來也,豈可不孝乎。凡我族中為有忤逆不孝者,必拘至祠中,罪大杖一千,罰錢三十串,罪小杖六百,罰二十千,決不姑寬;家貧能孝者,為父母年老不能養生送死,獎錢十千,以勵盡孝之篤也;婦女以貞節為要,為有二十守節,終身不變,亦可謂貞之至也,必與之以請旌表,芳流百代;族中乏嗣者,準抱子承祧,或親或疏,均亦可,決不許異姓以亂流派,若有故違,決不姑準;鰥寡孤獨又無田地者,去世之時給錢十千,以作衣柩之用,得以沾先人之遺澤也;兄佔弟媳,弟贅兄嫂,有礙倫常之大,決不準情;春秋二祭,必預定值年首人,或豬或羊與祭禮等物,預○辦妥,若怠慢忽略而廢祭祀者,罰錢二千,以警傚尤。於祭祀不到者,乃忘祖之徒,罰亦同前不貸;庶民以祖塚為先,溏大路官墳山必人人顧畜,砍伐亦不許,牛馬賤踏、若有他人私竊,拿獲來報者賞錢二千,決不失言;向後為開科取選,有寒窗苦讀得步青雲者,獎錢二十千。入武○者,賞錢十千。中舉者,獎錢五十千。有可造之子弟,家貧不能送讀,幫錢五千;祠基址、祭田、山林界畔,條糧附列垂後,其糧原存九分七釐,其界以上望下首從祠左大路石橋起,界由石橋跟溝直上抵石界字田角,石界字田角沿轉跟溝斜上,又沿轉直上抵石界字田角,石界字田角沿轉斜上抵石崙坎石界字,至石界字沿轉跟石崙坎橫過沿轉直出沿轉跟土石坎,橫過抵大路,大路曲轉直過抵溝沿轉跟溝直下交溝至溝曲轉直上起首處交界。以上勿得代遠稍紊。
青龍黔之虎
我覺得農村人還能想到尋根修祠堂、族譜,是追根尋祖,不忘本的一種表現,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我們老家去年就開始修自己的鄒姓宗祠,由於年代久遠,那時候修的老祠堂被各種歷史因素出賣、租住了,所以現在我們鄒姓人為了重新修祠堂,到處捐款!
農村,之所以有人情味,就在這些方方面面。農村有句老話兒:幫人就是幫己。因為這是祖宗的根所在,大家可以知道是從這個農村的祠堂花出來的,現在國家對傳統文化慢慢重視了,以前還有的沒幾個了。所以這兩年農村興起了建祠堂。
至於族譜,因那段特殊年代的原因,破四舊被當做迷信付之一炬的很多,但我們這裡依然還有族譜!
族譜是家族史,而家族史也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很多族譜記載了史料上未能記載的歷史事件,族譜是對中國歷史的補充和佐證。史料都是當權者,統治者收錄的,存在歷過侷限性和真實性,而族譜能真實反映和恢復歷過本來面貌!族譜還有理順和鑑別輩份和譜系,防止近親聯姻,告訴我們,我從哪裡來,根在何處!如今,許多博物館收藏了名門望族的宗譜。祠堂是家族的“根”,供奉祖宗牌位和族譜的地方
農村學哥
近年來,很多地方都開始重新興建祠堂,南北方都有。從歷史沿革問題和現存祠堂數量來看,祠堂在南方的興盛程度是優於北方的,有名有較長曆史年代的祠堂也是南方居多,早已不僅是家族榮耀的象徵,中國傳統宗族文化的代表,有些已經成為地方特色的旅遊文化,是有實際收入的知名景區。
祠堂文化在近幾十年中起起落落,近年來補建祠堂之風開始逐步升溫,相繼有地方村落組織者,號召族人捐款重修祠堂,修補完善族譜,建設祠堂文化公共設施。
祠堂是家族象徵,是具有凝聚族人力量的實體建築,一個家族中有血緣關係的人,被聯繫在一本族譜或者一個共同地方里。無論你們之間是否認識,見過幾次面,這是個較為穩定的社會共同體。族人在祠堂團聚,祭拜祖先,共圖發展,互相幫襯,形成家族教育意識。
重視重振家族祠堂,還有個問題就是這些年來的農村土地利用的問題。一個實體祠堂佔地面積100到1000平米不等。多為舊老屋基地,或是原退耕還林的土地,在政府管理也存在模稜兩可的區域劃界。有待調查歸類整理,在某些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利益存在的。
多方原因歸結這是,近些年又開始盛行修建祠堂的原因。當然主要還是擁有傳統文化根基存在,才能得到大眾認可最終促成。
北京民俗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於一些精神層面的需求開始增加,不僅僅只滿足於物質上的富足與溫飽,更講究的是牌面,特別是現在農村生活日益完善的今天,在黨和人民的關懷照耀下,新農村的發展理念一步一步深入實施,導致了農民追求當地文化需求越來越大,在經濟條件寬裕的情況下,修建祠堂,修建廟宇,從新整理族譜,都是對過去祖先的一種敬畏之情,鄉情,讓從這個家族走出去的人們,不要忘根,忘本,但是很多人卻把這些本來很美好很和諧的事情,利用到另外一個地方去,讓本身整個事情變得味道都變了, 比如修建祠堂,廟宇,就是為了撈錢,從中謀取利益,或者修建族譜,搞家族理事會,姓氏理事會,都是為了整合,拉幫結派,想辦法衍生出別的利益,為了拉攏一些達官貴人,所以為了傳遞好中華文明,我覺得可以修建這些東西,畢竟這是一種文化,但是請不要過分了,~~~~
希望的關注小編~~我是雪梨。觸碰你心靈的良藥~
觸碰你心靈的良藥
農村,之所以有人情味,就在這些方方面面。同族同宗,過年祭祖,清明節、中元節、寒食節上墳拜土,五服之內的同族(有些家族超過五服也一起動),家中有什麼紅白喜事,全體到場,有族裡的管事人負責調度,真是從容有度,修祠堂、族譜是最近幾年才開始盛行的,從歷史老看,一般都是與社會的富庶程度有關,修家譜是從宋朝才開始的,到了明朝最盛行,尤其是文教越發達的地方,修譜建祠也越多。
小滔在農村
修祠堂和續族譜都是體現家族凝結力的方式,願望一致,做法不同。
家譜是記載同宗共祖的輩系人物,一代又一代分支分叉,輩分明確,一目瞭然。修家譜是為了尋根留本,知曉本姓氏的由來,瞭解宗族發展的歷史,強化骨肉親情,承前啟後,上可知祖先,下可傳兒孫,凝聚家族的向心力,感召力,同時,也促進了社會的和諧,如此一代代相傳,永不遺忘。國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譜,三者是相輔相成的,在外的遊子雲遊四海不忘根,國與家,家和國,緊密相連。
至於修祠堂,小編不太認同。有一個網友說,他們村子修祠堂,,按人頭出錢,女1500元男2000元,他們一家六口人就得一萬塊錢,這個網友覺得沒意義。
來看看另一個朋友是怎樣認為的:
建宗祠,花錢佔地,勞民傷財,越來越奢侈豪華,這樣的做法值得商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人開始追求精神寄託,而修祠堂,修祖墳這樣的追求 不過是精神空虛罷了。還不如拿著這些錢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做慈善事業,資助貧苦者。
有的地方已經進行政府幹預了:
修家譜一般反對者少,修宗祠的反對者就很多,不知道你們家族有沒有修呢?小編家族在七八年前就有人操持修訂了族譜,不過沒有花費錢,完全手工抄寫,白紙黑字,每個大戶一家一本。有兒孫的拿到族譜就很高興,沒有兒孫“只有孫女,女兒”的就很沮喪,因為家生女不入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