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大秦帝國,為什麼很快就分崩離析了?

崑崙6


秦始皇自身原因

秦始皇一統中國後,沒有修養生息,醫治戰爭的創傷,民生凋敝,百姓生活困苦。而且秦始皇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建長城,開鑿靈渠,大修馳道,修建宮殿等大規模建築。徵發了大量的徭役兵役,百姓無力發展生產,更加重了戰爭的創傷。因為秦始皇尊崇法家思想,主張嚴刑重罰,百姓深受其害,百姓不滿情緒逐漸增長,還爆發了農民起義。
孟姜女哭長城


政敵

秦始皇滅六國後,六國王公貴族一直想要復國,不斷挑起內亂,秦朝內部矛盾尖銳,著名的有項羽、張良、韓信等。同時六國百姓也不滿秦朝統治,留戀故國,積極響應六國餘孽的號召。同時還有許多俠義之士,反對秦始皇,不斷策劃刺殺秦始皇,如高漸離和荊軻。

秦二世和趙高

秦初期的社會不穩定因素,因為秦始皇的雄才大略,鐵血手段都沒有徹底爆發出來,只是不斷地積聚。而秦二世太過無能,貪玩好色,根本無法鎮壓日益積聚的矛盾。又有趙高這個奸臣,權傾朝野,更加快了矛盾的爆發,可以說秦的滅亡,趙高功不可沒。先是出去賢德的公子扶蘇,再推無能的胡亥上位,暗中掌管朝政,排除異己,陷害忠良。一個政府中都是阿諛奉承的小人,那還有什麼希望呢?



總評

一個王朝能不能延續,歸根結底要決於芸芸眾生的政治態度,而芸芸眾生的政治度又直接受國家總體行政狀況與政治環境所影響。在通常情況下,主動權把握在當權者手中。


Joshua射手男


大秦帝國的衰敗,跟把大秦帝國推向頂峰的秦始皇帝脫不了干係。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再次出遊,這也是秦始皇帝生命中最後一次出遊。其實,這次出遊前,秦始皇的身體已大不如從前,凡是有點自知之明的皇帝,都應在死前把自己身後事料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但秦始皇並沒有做這些,他連太子都沒有立。

秦始皇出遊的車隊到達平原津的時候,始皇帝病了,病得很嚴重。病重的始皇帝跟漢太祖高皇帝病重時的表現很不一樣。

漢太祖高皇帝非常灑脫地跟太醫說,「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漢太祖拒絕無謂的醫治,並在漢高後的詢問下,對自己身後的政事做出了明確安排。但秦始皇帝呢?「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這是太史公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中的原話,這句話的意思是,秦始皇連「死」字都不想聽到,跟秦始皇一起出遊的所有臣子,沒有一個敢向秦始皇提始皇帝身後事的。

生老病死,這是任何一個人都逃不開的生命輪迴,不管你是王孫貴胄,還是販夫走卒,到最後都難逃一死,你秦始皇帝雖然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但你也終究是肉體凡胎,逃不開生老病死的輪迴呀。

正因為逃不開生老病死,秦始皇終究還是死了,死之前,秦始皇也沒有跟隨行的重臣交待身後事,只是給公子扶蘇送了一封信,信的內容也很模糊,只有一句「與喪會咸陽而葬」,但這麼措辭模糊的一封信,竟然都沒能送出去。

秦始皇帝的車府令趙高私自壓下了秦始皇的詔書,並夥同丞相李斯,一起矯詔,立了始皇帝幼子胡亥為太子,之後,胡亥回咸陽,順利繼承了皇位。

秦始皇從來就沒有按照接班人的要求來培養胡亥。所以,胡亥根本就沒有治理天下的能力。胡亥登上皇位之後,向擁立自己的趙高請教用人之道,趙高給胡亥出了一個特別損的招:

「明主收舉餘民,賤者貴之,貧者富之,遠者近之,則上下集而國安矣。」

趙高的意思是,一個明主,要讓出身卑賤的人驟得高貴之位,要讓貧窮的人驟得富貴,要讓遠的人驟得親近……總之,就是讓人突然得到他不該得到的東西。趙高認為,這樣的話,國家就安定了。

這是昏招啊!

這招會讓真正有才能的人不服,這幫人不服的話,必然挑起事端,一旦他們挑起事端,天下必亂。

後來,在陳勝吳廣於大澤鄉揭竿而起之後,天下果然亂了。

風雨飄搖之中,秦二世胡亥拿不出一點辦法,擁立趙高的胡亥更是沒有什麼好法子,只懂報喜不報憂,最終,秦帝國被項羽和劉邦聯手給滅了。


遙望燕園


外因

1、天災。在秦朝建立過後,版圖一下子擴大了數倍,與之而來的各種天災發生的比例也就變多了,在史記記載秦朝十五年間有20多起大的天災。天災引發的流民、物價飛漲問題,秦朝並沒有很好的賑災措施。

2、六國遺民的反抗。秦朝滅亡六國後,採取將居民遷離故土,然後令秦人和他們混居。這樣就導致六國的力量並沒有根本上削弱,而秦朝把秦國的國人遷離後,自身的核心力量反而被削弱了。

內因

1、秦朝內部權力核心內鬥嚴重,趙高在陰謀殺死扶蘇、蒙恬、蒙毅之後,又先後害死了李斯、秦二世、一大批忠於秦朝的有能力的大臣。致使錯過了剿滅威脅的最佳時機,也失去了足夠能擔當重任的將領。

2、多線作戰,便需要分兵駐守。這樣一來,力量分散各地,不能很及時的調動支援對起義軍的作戰。

3、秦朝以法治國,嚴刑峻法,施行急政。對於一個剛剛統一的王朝而言,秦國人佔的比例只有幾分之一,而絕大多數人是無法一下子適應這種對他們而言可稱為殘酷的刑法了。再加上秦朝建立以來,多次徵召徭役,動輒就是數百萬的國民去修建各種工程,而充當徭役的過程中,稍有問題,便會觸犯刑法被處死,這極大地加劇了統治者和國民的矛盾。

4、秦朝統一文字、貨幣的過程中:強制改變六國臣民的文化習俗,否定對方的歷史文化,以侵略者身份存在的秦人就成為了奪人領土、淫人妻女還要迫使他們拋棄祖先留下的思想文化的存在。貨幣的統一對於擁有收藏的貴族、商人來說,並不致命,而對於失去了家園,被迫離開故土,如今又身無分文的普通民眾而言,這種仇恨就使得他們幾十年的打拼一下子化作了虛無。


腦洞趣味歷史


大秦帝國確實強大,但是很快分崩離析,比較突出的原因是秦朝統一六國以後大興土木,導致民生凋敝,民怨積累以至國家根基不穩。

眾所周知,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以後,做的事情不是韜光養晦,而是動用國內大量的物力人力大興土木。比如,為了防禦邊境的匈奴以及一些遊牧民族的侵擾,秦始皇開始修築長城,同時,秦始皇在宮殿的修築上面,也花費了相當大的功夫。

過於注重國防建設和國家內部土木建設,大量壯丁處於服役狀態,國內發展民生力量不足

據估計,秦始皇為了進行國防建設和國家內部的土木建設,幾乎動用了國內五分之一以上的居民。也就是說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服從軍役。

我們再看看秦朝當時的一個具體環境。秦朝確實擁有強大的軍隊,也憑藉自己的鐵騎征服了六國,但是,“會打仗的將領不一定會治國”,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想的主要是鞏固自己的中央集權,增加自己的軍事實力,他可能有意無意忽略了民生對一個國家長遠發展的影響。

當時能讓秦始皇稍微有些煩心的,就是邊疆的匈奴侵擾,邊疆的匈奴雖然有點煩,但也不至於可以動搖秦始皇手中的權利,同時秦始皇在制度上的一些改革,已經足夠讓他捏緊手中的權利了。所以,剛剛統一天下就在國內大興土木、修築宮殿什麼的,實在沒有什麼必要,同時,在那個時候修築長城也並非明智之舉。

春秋戰國時期到秦始皇建立大秦朝以來,天下戰亂不斷,百姓的家園在長期戰亂中遭到嚴重破壞,當務之急是韜光養晦,恢復民生

要知道,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天下是戰國的強國爭霸大混戰。也就是說,戰國時期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中原大地上的百姓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戰亂中度過的。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後,目光要是能夠集中在民生恢復上可能更加合適。

要知道,秦始皇剛剛統一天下,百姓的家園還未重建多少,另外因為長年累月的戰爭,壯丁本來就少,秦始皇還抓壯丁去大興土木,去修長城,這對於底層社會的百姓來說,簡直叫他們過不下去。強壯的人去服了軍役,家裡的破房子沒人修補耕耘,自然是餓殍遍地,民怨漫天。

後來到了秦二世,農民的生活更加悲慘,被餓死的人並不少見,那個時候因為宦官弄權,國內又充斥著暴吏酷刑,不少百姓逃到山林揭竿而起,發起暴動。畢竟秦二世沒有秦始皇的狠厲手段,同時朝中又有奸臣弄權,以至於到了秦王子嬰的時候,秦朝就滅亡了。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如此強大的秦國在短短的時間內滅亡的原因,與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沒有進行韜光養晦,而是大興土木有關。畢竟一個國家要想長遠發展,除了保證強大的軍事實力外,也需要注重發展百姓民生問題,要知道,百姓才是載著國家這艘大船的水呀!


我是顏小二述哲文,一個喜讀聖賢書更愛議人性的小人物。


顏小二述哲文


一,繁重的勞役。秦朝統治者為了修建驪山墓,長城,阿房宮等,光一項每年都要徵用大量的勞役,現在人們看到的長城那樣的工程也是肅然起敬,上噸的石頭在沒有現在機械的情況下是怎麼運上去的? 二是殘酷的刑罰。秦朝為了更好的維護國內秩序,制訂了殘酷的刑罰,完不成任務,輕則砍手砍腳,重則株連九族,後來的許多起義也源於這點,例如陳勝吳廣起義、劉邦斬蛇起義,由於連降大雨,耽誤了往咸陽去的日期,會被誅殺,最後這些人被迫起義。 三是內部矛盾。為了奪取皇位,胡亥趙高斬殺公子扶蘇,大將蒙恬,後又與李斯內鬥,大大削弱了秦朝內部的戰鬥力。 四是各國貴族利益的矛盾。秦始皇雖然完成了統一,但對各國原先的貴族統治階級打壓。 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結束了秦朝短暫的王朝。



八零後不哭


凡是中國歷史上強盛的王朝,“帝二代”大都是非常有政治作為的,唐二代太宗李世民,宋二代太宗趙光義,明二代成祖朱棣。哪一個不是威名赫赫,大有作為呢?最典型的是朱棣,如果沒有他的叛亂及文治武功,明王朝可能會快速萎縮成典型的南方政權。因為當時的北元及其它女真部落和少數民族政權對北方仍然是虎視眈眈。明王朝也不會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氣概和風骨。

同樣,如果沒有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很難想象初建大統的唐王朝能有未來的恢弘氣象;而在五代十國的紛亂中掙扎而起的宋王朝,宋太宗趙光義收拾完吳越和北漢,完成中原統一;繼而挑戰當時強大的遼國,一度收復幽雲十六州,都是需要大氣魄和大手筆的。

而短暫強盛二世而亡的除了大秦,還有大隋;所謂秦漢,隋唐人們似乎都把前者當成了後者的一種過度,事實上如果秦、隋的“帝二代”能夠知人善任,有所作為的話,大概率不會有後面的漢、唐了。而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還有一個西晉,也是在晉武帝司馬炎死後,後繼無人,急速衰亡。

總結來看,大凡帝國的開創者,都會嘔心瀝血的開闢一系列延續王朝穩定發展的基礎和各種制度,但是這些制度和規範一般都需要執行、落實的過程,也就是需要時間;開國皇帝在經過半生操勞之後,都敵不過時間這把無情的刀,需要強有力的繼承人完成他的諸多夙願。

再者,從亂世到治世,人心由浮動到安穩也需要一代人,甚至是兩代人的時間。因此“帝二代”的走向往往能夠決定一個朝代是長治久安還是興亡倏忽。


80後人生四十


人類是發展的,如果自己或者團隊沒有漏洞,沒有腐敗,沒有順應天道,沒有苛政等,怎麼會被推翻替代,縱觀歷史,哪朝哪代不是死於“漏洞”,基本都是前幾任君王保持初心,後幾任被榮華富貴化作懦弱等,就這樣一輪一輪。

秦二世而亡除了苛政,還有內部的腐朽,沒有順應事物發展環境的改變,去調整自己的管理智慧。還有統一六國後只用嚴格的秦法統治,不做調整,殘餘實力積蓄力量反抗等,沒有正確處理。

但不可否認,秦統一六國後,統一計量,統一貨幣等對歷史發展起到重大作用。不過,人類要發展,人性的自私與貪婪,就會推動其不斷變化,改朝換代,誰願意被奴役,看別人被伺候享受,也會想想自己。

所以能有幾個君主或老闆,代代相傳良好的品性,無我利他,代代育兒成功,有優秀的接班人?也正因如此,才會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說。


所有的事物最後都是一個陰陽平衡。


名與身熟親


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大秦帝國,為什麼只經歷的短短十五個春秋便迅速的滅亡了?西漢政論家賈誼在《過秦論》中寫道: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之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朝的法律有個特點就是輕罪重罰、刑罰種類繁多,行刑方法之殘酷,如連坐、腰斬等等,為其他各朝所莫及。“法治”,“重刑”也是秦朝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秦國統一天下之後,仍舊實行戰時法令,這對於其他的六國百姓來說,是難以適應的,因為秦法本身針對於戰時,一些律令很嚴苛,處罰也是很嚴厲,於是乎,過慣了文雅之風的六國臣民們開始不適應,從不適應到蟄伏,再到積蓄力量,這是天下治式的停滯,導致後來的大規模農民起義。

秦朝建立後,興建阿房宮、秦始皇陵、秦長城以及秦道等,而且還保持數量龐大的軍隊,據估計,當時全國的人口約為兩千萬,而當兵、服役的人超過二百萬,佔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濫用民力,繁重的徭役,導致人民怨聲載道,不堪其苦。

秦滅六國後,六國依然存在很多貴族,他們內心深處是不臣服於秦朝統治的,每時每刻都在伺機而起,準備復國。秦始皇在位時,進行過多次巡視以震懾這些不穩定分子,但這並沒有起到作用,而且還差點被出身於韓國貴族世家的張良刺殺。

秦朝的滅亡,從根本上講就是四個字:不得民心。《荀子·王制》中有這樣一句話:“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Sylar弈


1 不立儲君,快死的時候才想起來為時已晚。始皇駕崩後的秦朝高層發生了很嚴重的權力鬥爭,導致奸臣昏君當道

2 因為秦朝把軍隊都派出去了,北逐匈奴,南征閩越,中央的防衛十分空虛

3 秦朝的法家治國太過嚴酷,滅掉了六國停不下來不停折騰這個折騰那個,阿房宮靈渠長城馳道皇陵,導致民心缺失

史記多次提到“天下苦秦久矣”

綜上,不立儲,不休養生息,

喜歡高清老照片的可以關注我,謝謝🙏




圖影觀史


秦始皇建立秦朝,未能讓百姓休養生息,各國百姓找不到認同感,加上連年的的大興土木,使得百姓積怨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