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大秦帝国,为什么很快就分崩离析了?

崑崙6


秦始皇自身原因

秦始皇一统中国后,没有修养生息,医治战争的创伤,民生凋敝,百姓生活困苦。而且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建长城,开凿灵渠,大修驰道,修建宫殿等大规模建筑。征发了大量的徭役兵役,百姓无力发展生产,更加重了战争的创伤。因为秦始皇尊崇法家思想,主张严刑重罚,百姓深受其害,百姓不满情绪逐渐增长,还爆发了农民起义。
孟姜女哭长城


政敌

秦始皇灭六国后,六国王公贵族一直想要复国,不断挑起内乱,秦朝内部矛盾尖锐,著名的有项羽、张良、韩信等。同时六国百姓也不满秦朝统治,留恋故国,积极响应六国余孽的号召。同时还有许多侠义之士,反对秦始皇,不断策划刺杀秦始皇,如高渐离和荆轲。

秦二世和赵高

秦初期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因为秦始皇的雄才大略,铁血手段都没有彻底爆发出来,只是不断地积聚。而秦二世太过无能,贪玩好色,根本无法镇压日益积聚的矛盾。又有赵高这个奸臣,权倾朝野,更加快了矛盾的爆发,可以说秦的灭亡,赵高功不可没。先是出去贤德的公子扶苏,再推无能的胡亥上位,暗中掌管朝政,排除异己,陷害忠良。一个政府中都是阿谀奉承的小人,那还有什么希望呢?



总评

一个王朝能不能延续,归根结底要决于芸芸众生的政治态度,而芸芸众生的政治度又直接受国家总体行政状况与政治环境所影响。在通常情况下,主动权把握在当权者手中。


Joshua射手男


大秦帝国的衰败,跟把大秦帝国推向顶峰的秦始皇帝脱不了干系。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再次出游,这也是秦始皇帝生命中最后一次出游。其实,这次出游前,秦始皇的身体已大不如从前,凡是有点自知之明的皇帝,都应在死前把自己身后事料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但秦始皇并没有做这些,他连太子都没有立。

秦始皇出游的车队到达平原津的时候,始皇帝病了,病得很严重。病重的始皇帝跟汉太祖高皇帝病重时的表现很不一样。

汉太祖高皇帝非常洒脱地跟太医说,「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汉太祖拒绝无谓的医治,并在汉高后的询问下,对自己身后的政事做出了明确安排。但秦始皇帝呢?「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这是太史公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的原话,这句话的意思是,秦始皇连「死」字都不想听到,跟秦始皇一起出游的所有臣子,没有一个敢向秦始皇提始皇帝身后事的。

生老病死,这是任何一个人都逃不开的生命轮回,不管你是王孙贵胄,还是贩夫走卒,到最后都难逃一死,你秦始皇帝虽然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但你也终究是肉体凡胎,逃不开生老病死的轮回呀。

正因为逃不开生老病死,秦始皇终究还是死了,死之前,秦始皇也没有跟随行的重臣交待身后事,只是给公子扶苏送了一封信,信的内容也很模糊,只有一句「与丧会咸阳而葬」,但这么措辞模糊的一封信,竟然都没能送出去。

秦始皇帝的车府令赵高私自压下了秦始皇的诏书,并伙同丞相李斯,一起矫诏,立了始皇帝幼子胡亥为太子,之后,胡亥回咸阳,顺利继承了皇位。

秦始皇从来就没有按照接班人的要求来培养胡亥。所以,胡亥根本就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胡亥登上皇位之后,向拥立自己的赵高请教用人之道,赵高给胡亥出了一个特别损的招:

「明主收举余民,贱者贵之,贫者富之,远者近之,则上下集而国安矣。」

赵高的意思是,一个明主,要让出身卑贱的人骤得高贵之位,要让贫穷的人骤得富贵,要让远的人骤得亲近……总之,就是让人突然得到他不该得到的东西。赵高认为,这样的话,国家就安定了。

这是昏招啊!

这招会让真正有才能的人不服,这帮人不服的话,必然挑起事端,一旦他们挑起事端,天下必乱。

后来,在陈胜吴广于大泽乡揭竿而起之后,天下果然乱了。

风雨飘摇之中,秦二世胡亥拿不出一点办法,拥立赵高的胡亥更是没有什么好法子,只懂报喜不报忧,最终,秦帝国被项羽和刘邦联手给灭了。


遥望燕园


外因

1、天灾。在秦朝建立过后,版图一下子扩大了数倍,与之而来的各种天灾发生的比例也就变多了,在史记记载秦朝十五年间有20多起大的天灾。天灾引发的流民、物价飞涨问题,秦朝并没有很好的赈灾措施。

2、六国遗民的反抗。秦朝灭亡六国后,采取将居民迁离故土,然后令秦人和他们混居。这样就导致六国的力量并没有根本上削弱,而秦朝把秦国的国人迁离后,自身的核心力量反而被削弱了。

内因

1、秦朝内部权力核心内斗严重,赵高在阴谋杀死扶苏、蒙恬、蒙毅之后,又先后害死了李斯、秦二世、一大批忠于秦朝的有能力的大臣。致使错过了剿灭威胁的最佳时机,也失去了足够能担当重任的将领。

2、多线作战,便需要分兵驻守。这样一来,力量分散各地,不能很及时的调动支援对起义军的作战。

3、秦朝以法治国,严刑峻法,施行急政。对于一个刚刚统一的王朝而言,秦国人占的比例只有几分之一,而绝大多数人是无法一下子适应这种对他们而言可称为残酷的刑法了。再加上秦朝建立以来,多次征召徭役,动辄就是数百万的国民去修建各种工程,而充当徭役的过程中,稍有问题,便会触犯刑法被处死,这极大地加剧了统治者和国民的矛盾。

4、秦朝统一文字、货币的过程中:强制改变六国臣民的文化习俗,否定对方的历史文化,以侵略者身份存在的秦人就成为了夺人领土、淫人妻女还要迫使他们抛弃祖先留下的思想文化的存在。货币的统一对于拥有收藏的贵族、商人来说,并不致命,而对于失去了家园,被迫离开故土,如今又身无分文的普通民众而言,这种仇恨就使得他们几十年的打拼一下子化作了虚无。


脑洞趣味历史


大秦帝国确实强大,但是很快分崩离析,比较突出的原因是秦朝统一六国以后大兴土木,导致民生凋敝,民怨积累以至国家根基不稳。

众所周知,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做的事情不是韬光养晦,而是动用国内大量的物力人力大兴土木。比如,为了防御边境的匈奴以及一些游牧民族的侵扰,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同时,秦始皇在宫殿的修筑上面,也花费了相当大的功夫。

过于注重国防建设和国家内部土木建设,大量壮丁处于服役状态,国内发展民生力量不足

据估计,秦始皇为了进行国防建设和国家内部的土木建设,几乎动用了国内五分之一以上的居民。也就是说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服从军役。

我们再看看秦朝当时的一个具体环境。秦朝确实拥有强大的军队,也凭借自己的铁骑征服了六国,但是,“会打仗的将领不一定会治国”,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想的主要是巩固自己的中央集权,增加自己的军事实力,他可能有意无意忽略了民生对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影响。

当时能让秦始皇稍微有些烦心的,就是边疆的匈奴侵扰,边疆的匈奴虽然有点烦,但也不至于可以动摇秦始皇手中的权利,同时秦始皇在制度上的一些改革,已经足够让他捏紧手中的权利了。所以,刚刚统一天下就在国内大兴土木、修筑宫殿什么的,实在没有什么必要,同时,在那个时候修筑长城也并非明智之举。

春秋战国时期到秦始皇建立大秦朝以来,天下战乱不断,百姓的家园在长期战乱中遭到严重破坏,当务之急是韬光养晦,恢复民生

要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天下是战国的强国争霸大混战。也就是说,战国时期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原大地上的百姓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战乱中度过的。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目光要是能够集中在民生恢复上可能更加合适。

要知道,秦始皇刚刚统一天下,百姓的家园还未重建多少,另外因为长年累月的战争,壮丁本来就少,秦始皇还抓壮丁去大兴土木,去修长城,这对于底层社会的百姓来说,简直叫他们过不下去。强壮的人去服了军役,家里的破房子没人修补耕耘,自然是饿殍遍地,民怨漫天。

后来到了秦二世,农民的生活更加悲惨,被饿死的人并不少见,那个时候因为宦官弄权,国内又充斥着暴吏酷刑,不少百姓逃到山林揭竿而起,发起暴动。毕竟秦二世没有秦始皇的狠厉手段,同时朝中又有奸臣弄权,以至于到了秦王子婴的时候,秦朝就灭亡了。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如此强大的秦国在短短的时间内灭亡的原因,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没有进行韬光养晦,而是大兴土木有关。毕竟一个国家要想长远发展,除了保证强大的军事实力外,也需要注重发展百姓民生问题,要知道,百姓才是载着国家这艘大船的水呀!


我是颜小二述哲文,一个喜读圣贤书更爱议人性的小人物。


颜小二述哲文


一,繁重的劳役。秦朝统治者为了修建骊山墓,长城,阿房宫等,光一项每年都要征用大量的劳役,现在人们看到的长城那样的工程也是肃然起敬,上吨的石头在没有现在机械的情况下是怎么运上去的? 二是残酷的刑罚。秦朝为了更好的维护国内秩序,制订了残酷的刑罚,完不成任务,轻则砍手砍脚,重则株连九族,后来的许多起义也源于这点,例如陈胜吴广起义、刘邦斩蛇起义,由于连降大雨,耽误了往咸阳去的日期,会被诛杀,最后这些人被迫起义。 三是内部矛盾。为了夺取皇位,胡亥赵高斩杀公子扶苏,大将蒙恬,后又与李斯内斗,大大削弱了秦朝内部的战斗力。 四是各国贵族利益的矛盾。秦始皇虽然完成了统一,但对各国原先的贵族统治阶级打压。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结束了秦朝短暂的王朝。



八零后不哭


凡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王朝,“帝二代”大都是非常有政治作为的,唐二代太宗李世民,宋二代太宗赵光义,明二代成祖朱棣。哪一个不是威名赫赫,大有作为呢?最典型的是朱棣,如果没有他的叛乱及文治武功,明王朝可能会快速萎缩成典型的南方政权。因为当时的北元及其它女真部落和少数民族政权对北方仍然是虎视眈眈。明王朝也不会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气概和风骨。

同样,如果没有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很难想象初建大统的唐王朝能有未来的恢弘气象;而在五代十国的纷乱中挣扎而起的宋王朝,宋太宗赵光义收拾完吴越和北汉,完成中原统一;继而挑战当时强大的辽国,一度收复幽云十六州,都是需要大气魄和大手笔的。

而短暂强盛二世而亡的除了大秦,还有大隋;所谓秦汉,隋唐人们似乎都把前者当成了后者的一种过度,事实上如果秦、隋的“帝二代”能够知人善任,有所作为的话,大概率不会有后面的汉、唐了。而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还有一个西晋,也是在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后继无人,急速衰亡。

总结来看,大凡帝国的开创者,都会呕心沥血的开辟一系列延续王朝稳定发展的基础和各种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和规范一般都需要执行、落实的过程,也就是需要时间;开国皇帝在经过半生操劳之后,都敌不过时间这把无情的刀,需要强有力的继承人完成他的诸多夙愿。

再者,从乱世到治世,人心由浮动到安稳也需要一代人,甚至是两代人的时间。因此“帝二代”的走向往往能够决定一个朝代是长治久安还是兴亡倏忽。


80后人生四十


人类是发展的,如果自己或者团队没有漏洞,没有腐败,没有顺应天道,没有苛政等,怎么会被推翻替代,纵观历史,哪朝哪代不是死于“漏洞”,基本都是前几任君王保持初心,后几任被荣华富贵化作懦弱等,就这样一轮一轮。

秦二世而亡除了苛政,还有内部的腐朽,没有顺应事物发展环境的改变,去调整自己的管理智慧。还有统一六国后只用严格的秦法统治,不做调整,残余实力积蓄力量反抗等,没有正确处理。

但不可否认,秦统一六国后,统一计量,统一货币等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作用。不过,人类要发展,人性的自私与贪婪,就会推动其不断变化,改朝换代,谁愿意被奴役,看别人被伺候享受,也会想想自己。

所以能有几个君主或老板,代代相传良好的品性,无我利他,代代育儿成功,有优秀的接班人?也正因如此,才会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说。


所有的事物最后都是一个阴阳平衡。


名与身熟亲


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大秦帝国,为什么只经历的短短十五个春秋便迅速的灭亡了?西汉政论家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朝的法律有个特点就是轻罪重罚、刑罚种类繁多,行刑方法之残酷,如连坐、腰斩等等,为其他各朝所莫及。“法治”,“重刑”也是秦朝法律制度的基本特色。秦国统一天下之后,仍旧实行战时法令,这对于其他的六国百姓来说,是难以适应的,因为秦法本身针对于战时,一些律令很严苛,处罚也是很严厉,于是乎,过惯了文雅之风的六国臣民们开始不适应,从不适应到蛰伏,再到积蓄力量,这是天下治式的停滞,导致后来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秦朝建立后,兴建阿房宫、秦始皇陵、秦长城以及秦道等,而且还保持数量庞大的军队,据估计,当时全国的人口约为两千万,而当兵、服役的人超过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滥用民力,繁重的徭役,导致人民怨声载道,不堪其苦。

秦灭六国后,六国依然存在很多贵族,他们内心深处是不臣服于秦朝统治的,每时每刻都在伺机而起,准备复国。秦始皇在位时,进行过多次巡视以震慑这些不稳定分子,但这并没有起到作用,而且还差点被出身于韩国贵族世家的张良刺杀。

秦朝的灭亡,从根本上讲就是四个字:不得民心。《荀子·王制》中有这样一句话:“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Sylar弈


1 不立储君,快死的时候才想起来为时已晚。始皇驾崩后的秦朝高层发生了很严重的权力斗争,导致奸臣昏君当道

2 因为秦朝把军队都派出去了,北逐匈奴,南征闽越,中央的防卫十分空虚

3 秦朝的法家治国太过严酷,灭掉了六国停不下来不停折腾这个折腾那个,阿房宫灵渠长城驰道皇陵,导致民心缺失

史记多次提到“天下苦秦久矣”

综上,不立储,不休养生息,

喜欢高清老照片的可以关注我,谢谢🙏




图影观史


秦始皇建立秦朝,未能让百姓休养生息,各国百姓找不到认同感,加上连年的的大兴土木,使得百姓积怨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