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理財了?

灬輝輝


理財,實現財務自由的起步。

財務自由就是我們如果不工作,我們的財產帶給我們的現金流,能夠滿足我們的日常開銷,就叫做財務自由。

像我們理財,就能夠讓我們現有的資產不停的保持增值。

比如我們存款,現在銀行的三年期定期存款存整取利率是0.35~2.75%。

大額存單能夠達到4%左右,5年期儲蓄式國債每年利率能達到4.27%。

中小型銀行推出的一些優惠存款,利率能夠達到5~5.5%。

人們都是逐利性的,如果能讓自己的存款獲取更高的收益誰又不想呢?

想想我們餘額寶的存款,當年盛行的時候高達6%的收益率,比銀行存款要高得多。現在已經一路下滑,逐步下跌到2.6%左右了。仍然有不少人將餘額寶當成理財工具。

如果我們每年存2萬元,4%的利息計算,連續存上30年,我們本息餘額就能夠達到112萬元。


如果我們有100萬的存款,每年的利息都能達到5萬元左右,平均每月4100多元,相當於我們很多人一個月的工資了。

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短時間不上班也不會感到壓力,就是我們大家越來越喜歡理財的原因了。


小李看理財


人們開始理財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互聯網金融發展,智能手機出現

現在一臺手機就可以理財了,不用跑去銀行,特別像支付寶一樣,理財了每天都看到收益,給人一種直觀視覺收入,讓人覺得理財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因為每天都有錢進賬。

第二,理財門檻降低

銀行理財門檻從五萬變到一萬,甚至在很多平臺,都是一分錢起投,幾乎沒有門坎了。

第三,人們理財意識增強

由於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互聯網發展,很多有關理財文章撲面而來,久而久之,你自然地接受理財這個理念,太多人發現不理財,生活很被動,特別是工薪族,如果月月光,如果有什麼重大突發事情需要錢,會很被動,如果每個月理財攢得幾百,幾年下來也有幾萬,這樣以備未來不時之需。

第四,理財渠道方式增多

現在理財方式多了起來,p2P理財,股票,基金,貨幣基金,國債等,多種理財方式,讓不同風險承受能力的人去選擇。

以上幾點就是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人理財的幾個主要原因,覺得回答中肯,點個贊,謝謝


雪之道理財


我認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理財是一種趨勢,其原因有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當然是大家變得越來越有錢了。

我們先來看一下,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統計。


從統計表中我們可以看到,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了超過100倍。大眾有錢了,才有能力去購買理財產品。

其次,觀念上,大家理財的意識也越來越高。

我父母這一輩的人,特別是在農村的,即使手裡有餘錢,大多也是在銀行存定期。可是現在,我們常會聽人說到,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就是人們理財意識提高的一種體現。隨著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獲取理財知識和信息。比如像近些年興起的關於理財知識的網絡公開課,不僅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推崇,也提高了大眾的理財意識。


第三,理財的產品和渠道越來越多。

解放後,我國在1958年之前曾發行過公債。但是1958年之後20多年的時間,我國再未發行任何債券,直到1981年才開始發行國庫券。所以,改革開放之初,大眾不僅沒錢理財,即使有餘錢也沒地兒理財。次年,也就是1982年,國家第一批公司債發行。199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2001年,我國第一隻開放式基金華安創新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成立。此外,在債券、股票這樣基本金融產品的基礎上,各種金融衍生品如期貨、期權等也應運而生。各種各樣的理財產品的產生,不僅使得大眾理財的渠道越來越寬,而且也推動了大眾理財的發展。另外,互聯網、銀行、線上線下各種渠道,也極大方便了大眾購買理財產品。


第四,制度和法制越來越完善,購買理財產品保障度提高

大多數金融產品推出之初,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一些亂象。但經過多年的發展,與這些金融產品配套的制度和法制越來越完善。雖然不能說盡善盡美,但相比起一開始的時候,至少對投資者的保障度是有一定提高的。


趙小詹財經


這個原因比較多,筆者以為有如下原因:

1.中產階級崛起壯大,越來越多的人民腰包鼓了起來。

2.金融知識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具備了基礎金融知識

3.通貨膨脹、人民幣貶值使得錢不值錢,存銀行的心受到了新星理財產品的挑戰

4.金融環境更加完善,國家金融風險監管強化,個人投資理財風險相對降低。

5.新興理財產品收益相對於銀行高

6.考慮到養老、住房等方面,拓展資金來源

7.政策支持

但是,這裡提醒理財投資者,保值增值維穩,切忌心急、財欲迷人眼,否則後果不可控。

願各位讀者都能悶聲發大財!


亦雨侃世界


物價快速上漲,存款持續貶值,房價動輒一年上漲30%,越來越多人理財意識的覺醒,背後都是財富縮水的憂慮。


科技不斷進步,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新的模式不斷誕生。


餘額寶的誕生使得國民互聯網理財意識覺醒,第一次讓消費者認識到原來活期存款也能有這麼高的收益。


銀行存款利率低,靈活性差,小額資金存放收益差。物價持續上漲的同時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追求更高收益成為多數人的選擇。


既然跑不贏通脹,那就就通過理財減少貶值損失,這就是理財的意義所在。


膽子大的人投資房產,在過去的二十年收益頗豐,穩穩的跑贏了通脹,甚至相當一部分人都通過炒房實現了財務自由。


另一批膽子大的人選擇了炒股,在過去的二十年,真正賺到錢的十里挑一,多數人都被割了韭菜。


時代變化快,理財產品的選擇日益豐富,各種套路層出不窮。


存款變保險,成為很多人到銀行存錢的噩夢,宣傳收益率超過5%,實際收益率2.5%,取回本金的期限短則三五年,長則五十年八十年,坑害了無數消費者。


一些銀行售賣的理財產品,雖然預期收益率高,結果不保本金,一不小心還有虧本的風險。


至於曾經火爆的P2P理財,短短三五年時間風光不再,多數平臺甚至可以與詐騙掛鉤,坑害了萬億國民財富。


理財的過程,陷阱重重,騙局多多,讓無數人交了學費。


時至今日,保本理財的意識成為多數人的選擇,銀行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保本理財產品、國債、民營銀行現金管理類產品成為重要選擇。


多拿點利息,存款的購買力就能少損失一點,廣義貨幣M2揮舞著皮鞭一路瘋跑,消費者在理財的道路上只能大口喘著粗氣努力狂奔。


財智成功


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現在通貨膨脹日益增高,貶值越來越快,靠辛辛苦苦掙的那點工資完全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水平。只會賺錢不會理財,到最後還是一個“窮人”,錢生錢的速度遠比人追錢的速度快得多,最終是富人還是窮人,不是看你能賺多少,而看你會不會理財。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不斷髮展,人們手裡的錢也會越來越多,也就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了理財了。正確的理財可以給你帶來很多好處:一來理財可以使得自己的財產實現增值,二來通過理財的積累,財富達到一定程度,有了資金基礎,也可以幹自己想幹的事,實現自己的夢想,三來提高生活品質;四是抵禦風險和災害,人難免在生活中會碰到一些意外的事,通過理財,更加容易幫你抵禦風險和災害。可想而知理財有多重要,也是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理財的原因。

然而,理財的方式也多種多樣,按個人情況可以選擇不同的理財。比如追求保本型穩健型的人,一般會選擇風險較低安全係數較高的理財方式,比如,銀行存款,由於目前銀行存款利息比較低,一般選擇的人還是不多,估計只有老一輩不懂理財的人會這樣選擇,更多的人會比較偏向於銀行理財產品,不過銀行理財非保本型,也會有一定的風險,每個人只能根據自己的風險等級不同而購買不同的理財產品。

除此之外,還有激進型的理財,比如炒股、基金、保險等這些。理財總結起來就是一箇中心,三個基本點:以管錢為中心,攢錢為起點,生錢為重點,護錢為保障,為實現財務自由打下基礎。


環球老虎財經


我們國家是儲蓄大國,人們一直以來就對理財非常看重。在人們印象中,理財主要是通過貨幣增值的方式實現,誰給的利率高給誰。實際上我們選擇理財產品要考慮流動性、安全性和收益性三大性質。

目前的理財方式主要包括銀行存款,銀行理財,專業公司平臺理財,民間借貸。

銀行理財

銀行存款是大家最熟悉的方式。我們國家的銀行一直是比較厚道的給我們的利率一直都不低。

2015年國家推動利率市場化,不再對商業銀行存款利率設立上下限限制。現在國家基準利率三年期定期存款整存整取是2.75%,普通大型商業銀行是在基準利率上上浮20~30%,大型商業銀行的大額存單能夠上浮40~55%,個別地方性中小型銀行和民營銀行能夠給出100%的上浮優惠,最高利率能達到5.5%左右。


銀行存款的好處,在於能夠享受到國家的存款保險制度的保護,50萬元以內,本息可以得到保障。可以說銀行存款的安全性最高。

銀行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國家從2018年開始要求打破剛性兌付,要求銀行做好客戶的風險識別,要求實現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風險原則。

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會比定期存款要高,多數是中短期的理財產品,相應的利率一般在2~4%之間。

主要投資於貨幣基金、債券基金,風險都有標識,一般沒有高風險這樣的產品。當然風險越高,收益率越高,要求的准入門檻也越高。

很多理財產品都要求向合格投資者發售。合格投資者則是具有兩年以上投資經驗,金融淨資產超過300萬或者金融總資產超過500萬,或者連續三年收入超過40萬。

金融理財平臺

像支付寶、微信都有相應的理財平臺,我們購買也是跟銀行差不多的理財產品。不過還有更多的股票型基金。風險很高,但是收益率更高。

民間借貸

其實更多人關注的是P2P平臺。2018年是P2P平臺的爆雷之年,幾百家平臺公司破產、逃逸或者倒閉。投資者苦不堪言。主要還是相關平臺管理不完善,通過高息拉客,最終導致風險爆炸。

普通的民間借貸一般也能拿到10~20%的高利息。如果借款人拒不支付利息,法律可以保障24%以下的利息。如果當事人支付了利息,法院可以保障36%以內的利息不用返還。

今年315也曝光了714高射炮等違法借貸。尤其是一些人非常瞭解法律政策,很有讓你簽訂虛假借條等證據,就讓我們走法院也無法維權。這些違法的借貸千萬不要碰。

綜上所述

如果有200萬元,每年有5%的利息,相當於一年能夠帶給我們10萬元的現金流,這樣的現金流對於不少人來說,可以實現財務自由了。

只要通過合適的理財方式,我們就能夠形成穩定的現金流,最終實現財務自由。這也是為什麼大家現在越來越喜歡理財了。


暖心人社


其實不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理財了,而是越來越多的人把他們放銀行的錢拿出來“理財”了。

在廣義上理財的意義可以簡單理解為為未來的收支作詳盡的長期規劃以達到短期的財務目標或長期的財務自由,其中就包括現在所流行的狹義的“理財”,也就是對現擁有資金的投資規劃。

銀行理財

銀行理財產品在2010年前一直是國民理財的主要方式

據統計,在2010年之前,像活期存款等保本低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一直是國民投資的首選。穩定的收益和幾乎為0的風險保證了這類產品的熱度。

圖源:國君固收《金融監管下的2017年理財年報總結》

理財意識的增加

近年來由於CPI的不斷升高,保本低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所能創造的價值越來越低,一般民眾開始尋求更高收益的投資對象,這個現象也導致了題主描述的“身邊理財的人越來越多”的現象。


個人理財產品的井噴

理財產品也同樣是一個市場,居民投資意識的增長使對理財產品的需求增加,也讓個人理財產品在近幾年蓬勃發展。行業的發展熱度本身使理財產品獲得了更多的知名度,非法理財產品的曝光減少了市場中盲目跟風的現象,再加上政府的監管把控,剩下的就是一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更加理性地看待理財”的市場。


華爾街見聞


社會總是不斷髮展和進步的,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財富也是不斷累積增長。當我們再也不擔心溫飽問題的時候,也就開始打理自己的閒置資金了,以備在將來的某個時候能發揮積累的財富的更大作用,這就是理財!


俗話說得好,“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我們都知道,通貨膨脹其實就在自己的身邊。溫和的通貨膨脹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當你付出勞動的同時你就會收穫回報。假如只是把現金放在家裡面,你的財富只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通貨膨脹會不斷侵蝕你的財富。也就是說你現在的100元,在未來的時間裡,購買力是會下降的。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理財了。

理財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90年代的時候,我們更多的選擇是將現金存入銀行獲取比較低的收益;而在2000年以後,隨著人口紅利的出現,商品房價格一路上漲,這個時候理財的主要方式又變成了投資房產。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財方式,比如我自己會將閒置資金做一個分類。一部分用來購買商業保險,一部分用來投資我看中的行業,而主要部分我還是將之投入到股市。我在銀行的存款幾乎為零(是不是有點驚訝)!

當然年齡段的人群會有不同的理財方式。

有些小朋友也會將壓歲錢存放到銀行,這也是理財。年輕的時候富裕的資金並不會太多,基本是以解決衣食住行尤其是住房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增加,人們就會尋找各種各樣的理財方式。

只要適合自己的風險和收益相對稱的就是好的理財方式,不能以偏概全!


股市正途


樓主您好,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理財了?首先從一方面也就是銀行的這個存款利率上可以說明問題,因為銀行的存款利率確實是比較低的,低到什麼程度呢?甚至是跑不贏物價的一個增長水平,所以說把錢存在銀行當中,相當於一個貶值的狀態,那麼誰也不想讓自己的錢貶值怎麼辦呢?就通過理財的方式可以實現自己的一個財產增值。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投資理財,這樣的一個想法,或者說這樣的一個做法。那麼投資理財實際上是分為很多種很多種的,實際上大體是分為三種類型。第1種類型是穩健型的投資,穩健型的投資,它的回報率相對是比較低的,但是可以保住自己的本錢,是不受到任何損失的。但是即便是這種穩健型的投資,可以這樣講,也比銀行的存款利率還是要高一些的,所以說,一些保守性的人員選擇,這樣的一個投資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那麼第2種情況就是一個激進型的投資。什麼是激進型的投資呢?就是高風險高回報的一些投資,比如說把這個錢投資到股市當中去,這個股市就是屬於這種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所以說這種投資類型就叫做把她激進型投資。

還有第3種情況就是比較特殊的投資方式就是固定資產進行投資,比如說,你通過自己的一個剩餘財產買一套房子,那麼把這套房子買到自己手裡以後,然後你再出租出去,這樣的也相當於是一種投資,只不過這種投資方式,它不是普通的一種理財投資,主要是一種固定資產投資,也是完全屬於這種理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