餌料的味道在水裡能擴散多遠?

用戶97374545709


這個問題只能靠分析來回答,因為應該沒有人去研究出這個數據,如果要研究的話,得在水中的一個位置放置一個味型源,然後隔一段距離設置一個味型探測設備,直到測不出這個味型為止,有點類似於測出一個炸彈的傷殺半徑,難度可想而知,而且沒有什麼實際運用價值。

題主問這個問題的目的無外乎就是想知道誘餌能誘得了多遠的魚。其實我們只能談有效距離,因為在味型分子擴散的過程是伴隨著稀釋的過程,擴散的範圍越廣,最後濃度就越低,直到忽略不計。至於味型在水裡能擴散多遠,味型擴散的本質,是分子運動,而分子運動的速度是受很多因素的影響的。具體的我們來通過一些垂釣中的現象來分析分析。

1、餌料味型的擴散對濃度依賴大,蚯蚓與紅蟲這兩種活餌的味型按理說算是夠腥了,但是如果單用蚯蚓去直接作釣,哪怕是掛上幾條蚯蚓,估計半天也不一定釣到魚。這就是濃度不夠,如上面說的,擴散到一定的距離,就被稀釋到有效濃度以下,對魚的嗅覺不足以產生刺激了,所以傳統釣要打窩,要用量比較多且味型較濃的酒米來完成這一工作。

2、味型的擴散跟溫度密切相關,我們釣魚人都知道,同樣的環境,夏天的發窩時間比冬天肯定要快得多,這就是因為夏天水溫高,水分子運動較快,帶動味型分子也擴散較快。而冬天水溫低,這種擴散的速率就明顯低得多。

3、發窩不是單純味型擴散的過程,每每打窩誘魚或臺釣抽窩,先來報到的總是小魚或雜魚,而這些雜魚的活性極高,前十秒在窩點,後十秒可能已經游到窩點外很遠的地方。這些小魚對於窩點的生效起到了很好的崔化作用。為什麼這麼說?現在有好多人制作水下實拍視頻,我們可以看到小雜魚的數量一般很大,咬了一個餌渣就到處遊,而這無疑給周圍水中其它魚一個信號“那邊有吃的”,所以很多時候臺釣抽十多竿就開始就魚來咬鉤,而酒米的發窩效果就沒有這麼高。而且隨著發現餌料的魚越來越多,這種效應會越來越明顯,也就是為什麼在臺釣誘釣結合下,雖然不停地有魚被釣起,但窩點的魚會越來越多,這一點在散落較好的餌料上表現應該得更明顯,

4、水流及風向對味型的擴散也有影響,這個不難理解,順流而下總是比逆流而上簡單,所以流水中打窩總是選在上游一點點打窩。

總結下我個人觀點,釣魚人追求的是餌料誘魚效率,而這不能用味型的擴散距離來衡量,就像上面說的第3條,小魚充當了味型的“搬動工”,這其實應該是一個真實的發窩過程(雖然只是我的推測),至於味型它到底能擴散到多遠,管它幹嘛呢。

以上觀點都是基於分析,沒有實實在在的依據,不一定正確,歡迎指證。


江釣人狂龍,每一篇作品都是逐字手打,所寫內容都是自己多年的垂釣心得與實踐經驗,覺得回答對你有用可以關注一下狂龍,以後會有更多精彩內容。當然,有不同意見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們探討交流。


江釣人狂龍


氣味學理論有這樣一條基礎理論,氣味感知的基礎是溶解。我們之所以能夠聞到物質的氣味,是因為物質的分子溶解在空氣中,氣味才能夠在空氣中傳播。同理,要想物質的氣味在水中傳播,物質的分子能夠溶解於水是必要條件。此條理論應用於釣魚,也是非常實用的,因為它是支撐誘魚過程的核心理論基礎。

對於一般的餌料而言,如小黃面,是微溶於水的,溶解度極低。1000克小黃面餌料能夠溶於水的成份只有1克,這1克包含了水溶性的蛋白、脂肪、蔗糖、澱粉等物質。對於黑坑垂釣而言,單純的餌料氣味傳播誘魚過程就靠這千分之一的水溶性物質,所以才需要各種小藥的配合來增強誘魚效果。您可以做個試驗,把100克小黃面倒入一盆水中,你會發現,10分鐘後,小黃面全部沉底,水是清澈的,基本不溶。

下面, 我們再說說釣魚小藥,實際上釣魚小藥正確分類是這樣:誘魚小藥、促食小藥,促食小藥又分成味型小藥(外因)和飢餓刺激小藥(內因)。釣友們在購買小藥過程中,單憑在空氣中的氣味來判斷小藥好壞是錯誤的,因為很多小藥在空氣中氣味很好,可實際上未必溶於水,放到水中是沒有氣味的。另外,誘魚小藥的作用機理實際上不需要氣味,而是在水中做氣味傳播的載體,例如,美國魚類研究博士與生化專家共同研究出的氣味傳播劑(中文名:北京馥郁香)就是水中氣味傳播載體,它是一種帶有香氣的水性聚合物,在水中的擴散和誘魚效果是普通誘魚劑的四百倍,再搭配上促食小藥(味型小藥和飢餓刺激小藥),誘魚效果十分明顯。

最後,給大家個判斷方法。判斷各種小藥的好壞,溶於水是必要條件,不溶於水,再好聞也沒用。如果把小藥放在一盆水中,在空氣中還能夠聞到氣味,OK,此種小藥在水中氣味傳播很給力,可以使用



陳年盛世


餌料有好多種,我個人認為,酒香味的餌料,在水下穿透力比較強,它有可持續的味隨著水流擴散,應該擴散面很大,還有一個味型,就是腥味的血餌,比如豬肝,雞肝等,


呼倫貝爾草原牛羊肉


關於餌料味道在水中能擴散多遠這個問題非常好,極具有代表性,藉此來談一談關於餌料在水中傳播的原理,進而可以得出釣魚使用的餌料在水中是如何擴散傳播的,距離是怎麼定義的,有助於釣魚人在釣魚時去理解誘魚的的原理,不過我看了網絡上很多類似問題的回答都是錯誤的,都是想當然的說法,我們討論一個問題,必須要藉助科學的手段,有理有據才是正確探討問題的態度,那麼要先了解以下兩個關鍵點:

  1. 餌料在水中傳播是通過什麼方式?

  2. 傳播距離能擴散多遠取決於什麼?

要想了解餌料的味道在水中能擴散多遠,上述兩個問題是必須要先進行解讀的,我儘量少寫一些枯燥的科學理論,用通俗的說法來表達任何物質在水中傳播的理論,看完本文後應該會顛覆你對以往餌料傳播的認知,因此:

  • 餌料在水中傳播的基礎理論是分子間的不規則運動,關鍵詞是不規則、不停歇。

  • 影響傳播距離的因素有很多,固體大小、溫度是主要原因。

餌料在水中傳播是通過什麼方式?

水是一種介質,很多釣友認為是水流帶動餌料進行傳播,這點是不準確的。有一些商家利用物質親水性這個概念來推廣自己的小藥、餌料等,親水性本身沒有錯,溶於水進行擴散,但所謂的加速擴散原理沒有提供任何科學依據,對此我深表懷疑。這裡我們來從科學的角度看如何傳播的原理。


1、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R.布朗在花粉顆粒的水溶液中觀察到花粉不停頓的無規則運動。進一步實驗證實,不僅花粉顆粒,其他懸浮在流體中的微粒也表現出這種無規則運動。這就是著名的布朗運動。從科學的角度很好的解釋了物質在水中的傳播原理,

液體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不斷地隨機撞擊懸浮餌料迸發出來的微粒。在某一瞬間,微粒在另一個方向受到的撞擊作用超強的時候,致使微粒又向其它方向運動,這樣就引起了微粒的無規則的運動,即布朗運動。這樣我們的餌料就無序的在水中進行傳播。

2、布朗運動的前提是固定顆粒,要足夠小,過大的顆粒是無法運動的,如果是足夠小的顆粒,因為液體分子的運動是永不停息的,所以液體分子對固體微粒的撞擊也是永不停息的。所以別認為靜水就無法傳播,別簡單的以為是水流把餌料帶到遠方去誘魚,是因為布朗運動永不停歇的將顆粒一直傳播下去。

傳播距離能擴散多遠取決於什麼

傳播距離對於釣魚人來說,主要是考慮受溫度影響,溫度越高,布朗運動越劇烈,所以為什麼說夏天打窩誘魚速度快,冬天打窩發窩速度慢,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從科學的角度證明了這一點。為什麼冬天開制拉餌時,拉餌出絲慢?用溫水就很快?同樣道理。

所以,間接證明了,在同樣一個水域,一個在相對溫度高一點的,哪怕1度的荷葉蕩裡打窩,一個在沒有任何障礙的亮水區打窩,荷葉蕩子裡為什麼總是先中魚,一個是荷葉蕩子本身就容易聚魚,二就是因為荷葉蕩子溫度要稍高於亮水區,餌料傳播速度更快些。同時,餌料微粒振幅強度也有一定關係,這就是為什麼冬季使用大量腥味劑、大香大甜類型的添加劑,誘魚速度要快一些的道理。

關於最後的總結歸納

我們從科學的角度闡述了餌料在水中的傳播方式是什麼,傳播距離受到什麼影響,這可以可以讓我們從根本上了解餌料擴散的原理,在以後的釣魚過程中,如何最大化的利用窩料誘魚,才能使用正確的方法。含含糊糊人云亦云的方式是釣不好魚的,可能有人說釣魚就釣魚,弄這麼大道理做什麼?

我堅信,釣魚同樣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從根源上了解它,那麼如何去發展它,如何釣好魚呢?別人用一個餌料上魚效果好,就照搬?那魚情變了怎麼處理呢?因為你不懂得基礎原理,所以無從下手,本文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讓大家從根源上了解餌料傳播的原理,很多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如果本文對您有所幫助,請點個關注支持一下,隨時分享有趣的釣魚小技巧給大家,我是釣魚人烏蘭,一個純粹的釣魚人。


釣魚人烏蘭


這個問題不知道不好回答,估計和氣溫,溫溼度,氣壓,水流,深淺,坐釣環境……都有關係。要的就是開心,別讓垂釣成為負擔。[呲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