饵料的味道在水里能扩散多远?

用户97374545709


这个问题只能靠分析来回答,因为应该没有人去研究出这个数据,如果要研究的话,得在水中的一个位置放置一个味型源,然后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味型探测设备,直到测不出这个味型为止,有点类似于测出一个炸弹的伤杀半径,难度可想而知,而且没有什么实际运用价值。

题主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无外乎就是想知道诱饵能诱得了多远的鱼。其实我们只能谈有效距离,因为在味型分子扩散的过程是伴随着稀释的过程,扩散的范围越广,最后浓度就越低,直到忽略不计。至于味型在水里能扩散多远,味型扩散的本质,是分子运动,而分子运动的速度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的。具体的我们来通过一些垂钓中的现象来分析分析。

1、饵料味型的扩散对浓度依赖大,蚯蚓与红虫这两种活饵的味型按理说算是够腥了,但是如果单用蚯蚓去直接作钓,哪怕是挂上几条蚯蚓,估计半天也不一定钓到鱼。这就是浓度不够,如上面说的,扩散到一定的距离,就被稀释到有效浓度以下,对鱼的嗅觉不足以产生刺激了,所以传统钓要打窝,要用量比较多且味型较浓的酒米来完成这一工作。

2、味型的扩散跟温度密切相关,我们钓鱼人都知道,同样的环境,夏天的发窝时间比冬天肯定要快得多,这就是因为夏天水温高,水分子运动较快,带动味型分子也扩散较快。而冬天水温低,这种扩散的速率就明显低得多。

3、发窝不是单纯味型扩散的过程,每每打窝诱鱼或台钓抽窝,先来报到的总是小鱼或杂鱼,而这些杂鱼的活性极高,前十秒在窝点,后十秒可能已经游到窝点外很远的地方。这些小鱼对于窝点的生效起到了很好的崔化作用。为什么这么说?现在有好多人制作水下实拍视频,我们可以看到小杂鱼的数量一般很大,咬了一个饵渣就到处游,而这无疑给周围水中其它鱼一个信号“那边有吃的”,所以很多时候台钓抽十多竿就开始就鱼来咬钩,而酒米的发窝效果就没有这么高。而且随着发现饵料的鱼越来越多,这种效应会越来越明显,也就是为什么在台钓诱钓结合下,虽然不停地有鱼被钓起,但窝点的鱼会越来越多,这一点在散落较好的饵料上表现应该得更明显,

4、水流及风向对味型的扩散也有影响,这个不难理解,顺流而下总是比逆流而上简单,所以流水中打窝总是选在上游一点点打窝。

总结下我个人观点,钓鱼人追求的是饵料诱鱼效率,而这不能用味型的扩散距离来衡量,就像上面说的第3条,小鱼充当了味型的“搬动工”,这其实应该是一个真实的发窝过程(虽然只是我的推测),至于味型它到底能扩散到多远,管它干嘛呢。

以上观点都是基于分析,没有实实在在的依据,不一定正确,欢迎指证。


江钓人狂龙,每一篇作品都是逐字手打,所写内容都是自己多年的垂钓心得与实践经验,觉得回答对你有用可以关注一下狂龙,以后会有更多精彩内容。当然,有不同意见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探讨交流。


江钓人狂龙


气味学理论有这样一条基础理论,气味感知的基础是溶解。我们之所以能够闻到物质的气味,是因为物质的分子溶解在空气中,气味才能够在空气中传播。同理,要想物质的气味在水中传播,物质的分子能够溶解于水是必要条件。此条理论应用于钓鱼,也是非常实用的,因为它是支撑诱鱼过程的核心理论基础。

对于一般的饵料而言,如小黄面,是微溶于水的,溶解度极低。1000克小黄面饵料能够溶于水的成份只有1克,这1克包含了水溶性的蛋白、脂肪、蔗糖、淀粉等物质。对于黑坑垂钓而言,单纯的饵料气味传播诱鱼过程就靠这千分之一的水溶性物质,所以才需要各种小药的配合来增强诱鱼效果。您可以做个试验,把100克小黄面倒入一盆水中,你会发现,10分钟后,小黄面全部沉底,水是清澈的,基本不溶。

下面, 我们再说说钓鱼小药,实际上钓鱼小药正确分类是这样:诱鱼小药、促食小药,促食小药又分成味型小药(外因)和饥饿刺激小药(内因)。钓友们在购买小药过程中,单凭在空气中的气味来判断小药好坏是错误的,因为很多小药在空气中气味很好,可实际上未必溶于水,放到水中是没有气味的。另外,诱鱼小药的作用机理实际上不需要气味,而是在水中做气味传播的载体,例如,美国鱼类研究博士与生化专家共同研究出的气味传播剂(中文名:北京馥郁香)就是水中气味传播载体,它是一种带有香气的水性聚合物,在水中的扩散和诱鱼效果是普通诱鱼剂的四百倍,再搭配上促食小药(味型小药和饥饿刺激小药),诱鱼效果十分明显。

最后,给大家个判断方法。判断各种小药的好坏,溶于水是必要条件,不溶于水,再好闻也没用。如果把小药放在一盆水中,在空气中还能够闻到气味,OK,此种小药在水中气味传播很给力,可以使用



陈年盛世


饵料有好多种,我个人认为,酒香味的饵料,在水下穿透力比较强,它有可持续的味随着水流扩散,应该扩散面很大,还有一个味型,就是腥味的血饵,比如猪肝,鸡肝等,


呼伦贝尔草原牛羊肉


关于饵料味道在水中能扩散多远这个问题非常好,极具有代表性,借此来谈一谈关于饵料在水中传播的原理,进而可以得出钓鱼使用的饵料在水中是如何扩散传播的,距离是怎么定义的,有助于钓鱼人在钓鱼时去理解诱鱼的的原理,不过我看了网络上很多类似问题的回答都是错误的,都是想当然的说法,我们讨论一个问题,必须要借助科学的手段,有理有据才是正确探讨问题的态度,那么要先了解以下两个关键点:

  1. 饵料在水中传播是通过什么方式?

  2. 传播距离能扩散多远取决于什么?

要想了解饵料的味道在水中能扩散多远,上述两个问题是必须要先进行解读的,我尽量少写一些枯燥的科学理论,用通俗的说法来表达任何物质在水中传播的理论,看完本文后应该会颠覆你对以往饵料传播的认知,因此:

  • 饵料在水中传播的基础理论是分子间的不规则运动,关键词是不规则、不停歇。

  • 影响传播距离的因素有很多,固体大小、温度是主要原因。

饵料在水中传播是通过什么方式?

水是一种介质,很多钓友认为是水流带动饵料进行传播,这点是不准确的。有一些商家利用物质亲水性这个概念来推广自己的小药、饵料等,亲水性本身没有错,溶于水进行扩散,但所谓的加速扩散原理没有提供任何科学依据,对此我深表怀疑。这里我们来从科学的角度看如何传播的原理。


1、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R.布朗在花粉颗粒的水溶液中观察到花粉不停顿的无规则运动。进一步实验证实,不仅花粉颗粒,其他悬浮在流体中的微粒也表现出这种无规则运动。这就是著名的布朗运动。从科学的角度很好的解释了物质在水中的传播原理,

液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不断地随机撞击悬浮饵料迸发出来的微粒。在某一瞬间,微粒在另一个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超强的时候,致使微粒又向其它方向运动,这样就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的运动,即布朗运动。这样我们的饵料就无序的在水中进行传播。

2、布朗运动的前提是固定颗粒,要足够小,过大的颗粒是无法运动的,如果是足够小的颗粒,因为液体分子的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所以液体分子对固体微粒的撞击也是永不停息的。所以别认为静水就无法传播,别简单的以为是水流把饵料带到远方去诱鱼,是因为布朗运动永不停歇的将颗粒一直传播下去。

传播距离能扩散多远取决于什么

传播距离对于钓鱼人来说,主要是考虑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所以为什么说夏天打窝诱鱼速度快,冬天打窝发窝速度慢,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从科学的角度证明了这一点。为什么冬天开制拉饵时,拉饵出丝慢?用温水就很快?同样道理。

所以,间接证明了,在同样一个水域,一个在相对温度高一点的,哪怕1度的荷叶荡里打窝,一个在没有任何障碍的亮水区打窝,荷叶荡子里为什么总是先中鱼,一个是荷叶荡子本身就容易聚鱼,二就是因为荷叶荡子温度要稍高于亮水区,饵料传播速度更快些。同时,饵料微粒振幅强度也有一定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冬季使用大量腥味剂、大香大甜类型的添加剂,诱鱼速度要快一些的道理。

关于最后的总结归纳

我们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饵料在水中的传播方式是什么,传播距离受到什么影响,这可以可以让我们从根本上了解饵料扩散的原理,在以后的钓鱼过程中,如何最大化的利用窝料诱鱼,才能使用正确的方法。含含糊糊人云亦云的方式是钓不好鱼的,可能有人说钓鱼就钓鱼,弄这么大道理做什么?

我坚信,钓鱼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从根源上了解它,那么如何去发展它,如何钓好鱼呢?别人用一个饵料上鱼效果好,就照搬?那鱼情变了怎么处理呢?因为你不懂得基础原理,所以无从下手,本文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让大家从根源上了解饵料传播的原理,很多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如果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点个关注支持一下,随时分享有趣的钓鱼小技巧给大家,我是钓鱼人乌兰,一个纯粹的钓鱼人。


钓鱼人乌兰


这个问题不知道不好回答,估计和气温,温湿度,气压,水流,深浅,坐钓环境……都有关系。要的就是开心,别让垂钓成为负担。[呲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