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論擷英」中鋒為何如此重要?它是書法入門的關鍵,須透徹理解

我們說,書法的核心是筆法,筆法的核心是中鋒。今天我們讀兩則關於中鋒的書論:

常欲筆鋒在畫中,則左右皆無病矣——宋·姜夔《續書譜》

作字之理,不過中鋒二字盡之。然人初下筆,未嘗不曰中鋒,但落筆雖中,一行筆則臥矣。則轉折既多,純系側筆。古人則自落筆以及左右盤旋,甚至一氣連三五字,直無毫芒非中,故能精神貫注,骨肉相生,即所謂君子而時中也。——清·汪沄《書法管見》

概念也是人起的,重要的是理解背後的含義

中鋒、正鋒、側鋒、偏鋒等概念大約明代才出現,在這之前多稱“筆鋒常在點畫中行”。當然概念也是人起的,用更簡練的語言來概括某種複雜的意思。有時候可能概念不同,說的卻是同一個意思。所以對於我們來說,重要的是理解背後那層含義。

這個“常”就說明不是永遠,所以“筆筆中鋒”的不太確切,叫“行筆中鋒”更合適一些。為什麼行筆要講求中鋒呢?因為中鋒寫出的點畫飽滿有力,上文中說的好:“故能精神貫注,骨肉相生。”再深一層,中鋒對應的是傳統文化中的中庸思想,這個以後再深入分析。

我們設想一下,最早人們沒有這些理論,經過長時間摸索,只覺得這樣寫出的點畫有力,能表現一種運動的美感;後人研究,發現筆鋒要時常保持在點畫中間,總結出“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再到後來,乾脆用中鋒或者正鋒來概括,更簡潔。

是否中鋒,要具體看筆鋒在紙上的狀態

那麼到底什麼是中鋒?我們要看筆鋒在紙上的狀態。現在口中講的是中鋒,下筆卻是偏鋒的也很多。上一篇我們蘸墨演示了中鋒行筆,這一篇我們用幹毛筆來演示看看。中鋒狀態下,筆鋒是均勻的鋪開,筆鋒所指的方向與行筆方向正好在一條線上。而偏鋒則是筆鋒偏在筆畫一邊,筆鋒所指的方向與行筆方向有夾角。

「書論擷英」中鋒為何如此重要?它是書法入門的關鍵,須透徹理解

幹毛筆演示中鋒行筆


「書論擷英」中鋒為何如此重要?它是書法入門的關鍵,須透徹理解

幹毛筆演示偏鋒行筆

中鋒和偏鋒行筆寫出的筆畫是怎樣的?

上文中的“臥”,與董其昌說的“偃”、“倒”,都是一樣的意思,就是筆鋒偏了,拖著走;而中鋒行筆,筆鋒是頂著紙走。所以中鋒行筆,寫出的點畫,兩個邊緣皆是比較挺拔、飽滿的,有厚度,有立體感,像黑色的繩子或棍子;而偏鋒行筆寫出的點畫,則是一邊光滑一邊毛糙,顯得浮薄無力,像黑色的紙片。

「書論擷英」中鋒為何如此重要?它是書法入門的關鍵,須透徹理解

顏真卿《祭侄文稿》


「書論擷英」中鋒為何如此重要?它是書法入門的關鍵,須透徹理解

蔡襄《蒙惠帖》


「書論擷英」中鋒為何如此重要?它是書法入門的關鍵,須透徹理解

鮮于樞草書《王安石雜詩》

我們看看上面幾位古代書法家的點畫,是不是邊緣挺拔、飽滿?而下面這兩幅圖,點畫則是一邊光一邊毛,甚至有嚴重的鋸齒,就是因為筆鋒不正的緣故。

「書論擷英」中鋒為何如此重要?它是書法入門的關鍵,須透徹理解


「書論擷英」中鋒為何如此重要?它是書法入門的關鍵,須透徹理解

所以,對中鋒的正確、深入理解,會直接影響我們的審美,如果一開始錯了,以後往往會以錯為對。我經常對同學們講,光我講了不算,大家一定要去驗證。怎麼驗證?就是研究古代經典碑帖,看它們是不是這樣的。最後我們的理論、墨跡要和古人的理論、墨跡對應起來。不能理論講的頭頭是道,和古人的差不多,結果自己寫出的墨跡和古人相差千萬裡。如果我們的理論連自己都指導不了,還能指望它去指導別人嗎?

那麼既然不是永遠保持中鋒,偏鋒又不對,什麼時候可以偏側呢?側鋒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個我們以後講。我的筆法課程中也詳細分析了,有興趣的朋友可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