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關是秦國軍隊保家衛國屏障,六國難道就沒人想在此堵截秦軍?

大馬哈魚12


大家好,我是幻海塵封,非常高興與大家一起討論分享這個問題,下面是我的答案:進入咸陽並非只有函谷關還有武關、大散關、蕭關等,劉邦當年就是從防備較弱的武關進入的咸陽,歷史上也是有過從其他地方進攻秦國的只是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成功。

匡章攻破函谷關

齊閔王時期孟嘗君發起了齊、魏、韓三國攻秦,由名將匡章統領一舉攻破了函谷關,秦國被迫求和,由於魏、韓兩國短視,在秦國歸還了一些魏韓土地後,魏國和韓國就退兵了。

趙武靈王從草原進攻

趙武靈王曾經計劃從雲中、九原繞過函谷關攻進秦國咸陽,但是由於“沙丘之變”導致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在沙丘行宮,導致計劃破產。

楚懷王從武關攻秦

當初因為張儀騙了楚懷王,惱羞成怒的楚懷王發兵攻秦,走的路線便是攻擊武關,但是由於魏國和韓國的出兵導致此戰失敗。

總結

函谷關是進攻咸陽的捷徑,也是秦國的屏障,但是並非只有這一條路可以進入秦國,而在歷史上也只有匡章這一次攻進過函谷關。在當時各國也都嘗試過繞過函谷關,但是均因各種原因失敗了,歷史上的很多事情是有其偶然性的也是受當時的具體環境所限制的。


幻海塵封


我是津城,我來回答。

題主的意思是在函谷關外堵截秦軍?

想的不錯,但是卻忽略了軍事常識。



函谷關是個險關要隘,在這裡設卡,可以達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

而函谷關外則是一馬平川的大開口,無險可守。

如果在函谷關外屯軍有什麼意義?怎麼阻擋秦軍?



一方面,秦軍看到六國大軍駐紮關外,敵強我弱,自然會閉關不出,六國大軍不可能一直駐紮著等秦軍吧?

長期駐紮大軍,需要大量的糧草,這誰能負擔的起?

另一方面,函谷關外無險可守,一旦軍隊有所放鬆,秦軍趁機來攻,怎麼能阻擋的住?

函谷關函谷關,是有利於防守的險關要隘,而不是能夠阻擋的缺口。

所以,題主說在函谷關外堵截秦軍是根本就不現實的。



你們認為呢?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交流,喜歡歷史的隨手給個關注,更多精彩,敬請期待!


津城沐雨


歷史上共經歷了五次合縱攻秦的戰爭。第一次楚、燕、韓、趙、魏五國被秦軍擊敗。第二次齊、韓、魏合縱攻秦、趙、宋,三國合縱軍戰勝秦軍。第三次燕、齊、魏、韓、趙合縱攻秦,最終以秦所佔魏、趙的土地而罷兵。第四次趙、楚、燕、韓、魏合縱伐秦,秦軍初期被戰敗, 退守函谷關,雙方休戰。第五次趙、燕、韓、楚、魏合縱攻秦,攻自臨潼東北,各自收兵。

函谷關是進攻咸陽的捷徑,也是秦國的屏障。秦軍看到六國大軍駐紮關外,敵強我弱,自然會閉關不出。因為秦軍深知遠道而來的聯軍長期駐紮大軍,需要大量的糧草。函谷關外無險可守,一旦軍隊有所放鬆,秦軍趁機來攻,怎麼能阻擋的住?所以,函谷關是有利於防守的險關要隘,而不是能夠阻擋的缺口。

從歷史上看,六國經歷了第五次合縱攻秦,其真正原因合縱聯軍貌合神離,各自為陣,沒有抓住五國聯軍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以當時秦國連年侵戰,疲憊不堪,又沒有盟友的情況下,給與秦國致命一擊,也許,歷史的走向真的會發生逆轉

歷史上唯一一次戰敗秦軍的戰例,以齊國為首的聯軍大獲全勝,並且佔領了函谷關。這也是戰國時期,函谷關唯一一次被攻佔。如果當時匡章再進一步,秦國就有滅國的危險,然而,歷史卻又給了秦國機會,函谷關之戰的組織者孟嘗君田文卻接受了秦國割地求和的條件,最終,秦昭襄王被迫割盡河西之地以乞和。基本上將秦獻公以來歷代國君,攻取的河西之地,又統統給吐。





文旅攬勝


為何六國不在函谷關堵截秦國?因為無法堵截。

首先函谷關的地勢易守難攻,以及天然的地理環境,函谷關出去容易進去難。函谷關,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

天然的地理優勢:

從下圖地裡環境可發現函谷關外是廣闊的平原

因天然的地理優勢,函谷關外的廣闊平原,而函谷關峽谷左右兩處地勢險要,成為了秦國一道天然的屏障。即便當初六國聯合也未能成功攻破函谷關,劉邦能進入關中也只是繞過函谷關進入的關中。也就是說函谷關其實只是秦國抵禦其他國家入侵的一個屏障,主要目的就是抵禦其他國家的入侵,即便其他國家派再多的軍隊堵住函谷關也沒多大用處。只要秦國能抵禦其他國家進入函谷關便可,秦國要想出去自然還會有其他出去之路,當初劉邦能繞過函谷關便足以說明。

秦國腹地物產豐富:

秦國地處黃河流域,秦國地域內河流交多,再加上秦國一直都在改革農業發展,使得秦國土地肥沃,糧產豐富。秦國可以依靠自己有理的地理環境,自產自銷,自給自足。也就無需擔心被其他國家堵截,自己就能夠滿足自己的日常生活所需,即便其他國家來堵截也無濟於事,只能是白白耗費時間罷了。

其他國家不會堵截秦國:

其他各國只有在秦國強盛的時候,才會聯盟抵抗秦國,而當秦國還不強大的時候,秦國地處西邊其他諸侯國根本就不遠搭理。再者如果要想堵截秦國,必定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這些由誰來承擔?如果為了堵截秦國而大量消耗自己國力,被其他國家乘虛而入怎麼辦?所有沒有一個國家願意為了去堵截秦國而耗費大量的精力。

總結:

總得來說堵截秦國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只是在無端的消耗自己。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沒有一個國家願意這樣去做,這等於是自尋死路。


熠良晨


秦國除了國力強悍,領導人有明晰的政治路線,就是地理位置優越。其他六國除了各自的優缺點外,就是心不企。因為政治和國家是最不容易達成共識的。就一個老大的位置,幾個國家都想當。

因為,權力帶來的慾望,是普通人無法想象的。何況在封建社會的初期。更是讓各個國家的大佬瘋狂。

所以,也就只有蘇秦一人能佩六國相印而天下熄。而蘇秦也實在達到了一種平衡的狀態。權力的力量和遊戲,在爭霸天下的年代是我們和平時期的人們無法想象的誘惑和巨大。


大芊世界


據說齊國和燕國聯合進攻過秦國,楚國放後盾,結果沒等佔領秦朝首都齊燕倆國就內訌,秦國用了離間計滅六國,六國雖說鬥抗秦,但也是各懷鬼胎。


手機用戶60325764308


六國合縱在此堵住了多少次,六國之間聯盟表面因為秦國合在了一起,但是在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下,以及秦國的門客去遊說各個國家的大臣,六國慢慢就鬆散了,聯盟就隨之分崩瓦解了。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後知後覺75154731


好想法,而且歷史上也有不少人有相同的想法,而且一個一個都是國之棟樑!行能大財!可這些人雖然想到這個方法,並且將其付諸於實踐,可最後還是不了了之,無法阻止秦國的崛起,這個又是什麼原因呢?

關於秦國人打仗,其實有一句話總結的特別好,打得過就打打,不過我就用反奸計!或者我就用外交手段!

講實話,在函谷關前把秦國人堵在家門口,讓他出不去,這個確實有人這麼做過,你比如說當時的蘇秦,或者真實歷史上面的公孫衍!就率領著多國聯軍把秦國人躲在函谷關前,一直寸步不能離開,又比如說孟嘗君,田文曾經率領多國軍隊攻破過秦國的函谷關,讓秦國人差一點點危在旦夕!還有就是信陵君魏無忌曾經率領多國聯軍把秦國堵在了函谷關口讓他出不去!但是問題就是雖然這種策略在短時間內收穫奇效,但是很顯然長時間以後就會被秦國人找到破綻,然後讓秦國人把面前的諸侯聯軍給徹底擊敗,接著這個諸侯聯軍就成一個笑話!組織這個諸侯聯軍的組織者和有可能身敗名裂,也有可能會鬱鬱而終!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又因為什麼導致這麼一條顯而易見的策略,遲遲沒有得到山東六國的首肯,並且最後得以執行呢?

原因就在於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你們想想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利益關係,這是能短時間之內想得通的嗎?(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並不能因為大家都懂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利害關係,實在是太過於錯綜複雜,只有真正的行家裡手才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分析出國與國的關係,並且挑選合適的盟友選擇適合的敵人!

你比如說縱橫家的張儀!他就是這樣的行家裡手也可以說山東六國活活把一個能夠戰勝秦國的寶典直接送給的秦國,當然我們把話題給扯遠了,我們說回到這個問題上!

秦國人完全可以見風使舵,如果自己能夠打得過朱荷聯軍那就打,如果打不過我就使用反奸計,反正山東六國互相之間肯定有什麼深仇大恨血海深仇的,這個時候只要隨意地把這種仇恨放大,或者是挑撥國家與國家之間關係,你覺得對於山東六國來講,他們允許自己吃虧嘛,不能啊,之所以攻打秦國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可當自己的利益被其他人給侵犯的時候,反過手來我就要為了維護我自己的利益而向曾經的盟友出手!

這一點被秦國人看得通透,秦國沒有任何後話剛滅了巴蜀兩國以後,秦國已經徹底沒有後顧之憂了,他不擔心當時的諸侯聯軍使用反間計,派人捅了自己的菊花!相反,它可以用這種方法不停的考驗,不停地挑撥,最後分解這些諸侯的聯盟,甚至於同一個國家裡面君臣之間我也可以玩這一套手段,比如說著名的為國信陵君魏無忌,就是因為秦國人玩了反奸計,最後已經把秦國人躲在函谷關了,但是由於魏國的國君擔心自己的弟弟會朝自己謀反,所以把自己的弟弟給找回來,然後子弟弟鬱鬱而終!當秦國人知道魏無忌死了以後,呂不韋派出了秦國上將萌嗷率領秦國軍隊東出,拿下了20幾座城池,這個地方設置了一個郡叫做東郡!自此以後,六國率領軍隊堵截秦國人於函谷關的歷史徹底一去不復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