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靜,情之深,愛之專:梁實秋《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

今年春節期間人們呆在家中的時間格外長,所接收到的信息更為繁雜,各方面都充斥著疫情相關的大量信息,每天都在焦慮中度過,心情極為緊張。

這時候讀書是一種非常好的選擇,尤其是一些名家的書,除了能夠增長知識,也會讓人的心情不知不覺中變得平靜下來。非常典型的就是梁實秋的書。

羅曼羅蘭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而在我們現實中,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到,那麼縱使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善待親人,善待身邊的人,那麼生活才能過得有意義。


1、 平和的心態來對待人生中的溝溝坎坎

空蕩蕩的城市、封閉的居民小區、嚴陣以待的社區服務人員、無法開學的"神獸"、肉眼看不到但是傳染性很強的病毒……

這是2020年我們每個人所經歷的極其難忘的春節,這一切都是源於可怕的新型冠狀病毒。每天人們的心情都隨著疫情的發展而起伏著。

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爾貝·加繆的代表作《鼠疫》裡有這樣一句話:

"一個人能在鼠疫和生活的賭博中所贏得的全部東西,就是知識和記憶。"

而這樣的記憶我已經經歷了兩次。

2003年的時候,我在北京剛參加工作半年,春節過後正常的生活、工作,日子是那麼平靜。模模糊糊聽說似乎有非典型性肺炎這回事,但是總覺得非常遙遠。

不知道從哪天開始,形勢一下子變得極為緊張,北京校園全部封閉,公交車上的乘客寥寥無幾,單位嚴格禁止外來人員進入,我們宿舍小區內每戶輪流值班,嚴控外部人員進入。為緩解職工們的心理壓力,調節單調乏味的生活,單位有時候會放一些疫情知識講座和心理學調節課程。

今年春節期間呆在家中的時間更長,所接收到的信息更為繁雜,不論是電視廣播新媒體,還是日常生活嘮家常,都充斥著疫情相關的大量信息,每天都在焦慮中度過,心情極為緊張。

後來發現總沉浸在這種情緒中是不行的,需要像2003年一樣,自己進行調節。

這時候讀書是一種非常好的選擇,尤其是一些名家的書,除了能夠增長知識,也會讓人的心情不知不覺中變得平靜下來。非常典型的就是梁實秋的書。

心之靜,情之深,愛之專:梁實秋《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

正好年前買了一本《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現在讀起來,到時非常的符合當下的情形。梁實秋筆下的平安與寧靜,大部分是通過自己日常的所見所為以及由此引發的感想所抒發出來的。在當今這個浮躁的年代,在經濟高速發展,物質極為豐富但是內心精神貧乏的現實下,多讀梁實秋的書,能夠體會到內心的安靜與從容。

其實梁老先生的一生也是比較坎坷,在那個極為動盪的時代裡面,他的心裡始終能夠抱有一份恬淡、悠遠的生活情趣,以一種平和的心態來對待人生中的溝溝坎坎。

羅曼羅蘭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而在我們現實中,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到,那麼縱使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善待親人,善待身邊的人,那麼生活才能過得有意義。

2、古典的,浪漫的:從多味人生品味真實的梁實秋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名家眾多,而其中梁實秋的名字是不能也不應該被忽略的。

心之靜,情之深,愛之專:梁實秋《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

魯迅在《萌芽月刊》發表了的那篇《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為梁實秋招來極大的非議,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梁實秋的形象並不是太高大。

不過已故大師季羨林在隨筆《回憶梁實秋先生》中寫道:"難道因為他(魯迅)對梁實秋有過批評意見,梁實秋這個人就應該永遠打入十八層地獄嗎?" 很是為梁實秋打抱不平。

其實如果拋開歷史的進程,政治的侷限性,客觀現實地看待寫作本身這個事情,梁實秋只是一個純粹的文人,他也只是在堅持自己的世界觀、文學觀,或許與魯迅先生口中的"反動文人"並不沾邊。

梁實秋出生於北平一個封建大家庭,從小受到很好的教育。1915年,梁實秋考入清華學校。在《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中有一篇《清華八年》,詳細而不失幽默地介紹了梁實秋先生在清華學習生活的細節,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可愛的梁實秋。

1923年,他遠赴重洋到美國科羅拉多泉大學攻讀英文、文學理論;之後又到哈佛大學研究院深造,致力於西方文學、文學理論的研究,深受白璧德人文主義的影響。

出身書香門第,良好的教養,傳統文化的薰陶,先進的學校教育,這一切使得梁實秋具備善良、博學、有涵養的品質,形成了高尚的人格,這些都深深滲透到他日後的為人、治學之中。

梁實秋與魯迅的爭執主要是在文學的功用上面。

魯迅看重的是文學在革命中的實際作用,強調文學的宣傳功能

而梁實秋作為一個追求獨善其身的自由知識分子,不像魯迅那樣關心社會改革,他認為人性是測量文學的唯一標準,文學是個人的事業,沒有階級性,革命文學這一概念不成立

梁實秋的觀點固然有其侷限性,但是他堅持的文學作品的獨立性方面也是有其自身的道理的。直到梁實秋的晚年,他依然認為"沒有文學家肯被長久地拘囿於一個狹窄的政治性的框框之內。文學家要自由,自由地發揮人的基本人性。"

梁實秋一生著作頗豐,他是才華橫溢的詩人,傑出的文藝評論家,也是著作等身的散文大家,還是成就巨大的翻譯家,可以說在中國文壇上是獨樹一幟。

古語說得好:"不以一眚掩大德",縱觀梁實秋的一生,雖然有其自身的侷限性,但是總體上來說,梁實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轉折時期的一代大家。

3、如煙花般絢爛,如湖水般閒淡:梁實秋文章之雅讓人安心

梁實秋的文章以平和沖淡著稱,從他文章的字裡行間透露的是風雅,對人對事的一種樂觀、闊達、坦然。

心之靜,情之深,愛之專:梁實秋《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

梁實秋非常擅長以生活瑣事為題材,訴說著淡淡的心情,散發著智者的風範。

在他的寫作範圍內,吃、住、人無所不包。

比如在吃的方面,梁實秋寫的有《吃相》《饞》《吃在美國》《豆汁兒》《關於蘋果》等;

在行的方面,梁實秋有《電車與讓座問題》《旅行》《汽車》《排隊》等;

在寫人方面,有《孩子》《男人》《女人》《詩人》《乞丐》《醫生》《房客與房東》。

梁實秋的文章囊括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非常有煙火氣,讀起來感覺到清新,豁達,沉浸在他的文章中,能夠不自覺地讓自己的心情也變得極為平靜、淡然。

他的文章能夠具有這種平和沖淡的意境,與青年時期在哈佛留學的經歷分不開的。

當是時,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的年輕人對於現代文明有一種茫然與失落,急切需要一種信仰,而這種信仰必須要讓人性回覆寧靜,要讓這喧鬧的世界重新回到古代的寧靜中。

而白璧德的思想哲學順應了這一時代的要求,他的新人文主義注重理性,主張讓人的情慾得到了理性的疏導和調節,使其在精神和物質的兩端中取得平衡。

從這方面上來看,白璧德的思想在表面上與中國儒家中庸思想待人接物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是極其接近的,也正是在這樣的一個契合點上,梁實秋才接受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思想。

梁實秋先生的散文在現在之所以受到很多讀者的喜愛,多是因為先生的散文能夠讓現代人在這個浮躁,物質高度發展而內心精神貧瘠的社會學會平靜、安淡。

這正是梁實秋先生快樂哲學的反映,順應自然的發展,即使身處鬧市,心裡卻總抱著一份恬淡悠遠的生活情趣,正所謂"酒飲微醺,花看半開"。

尤其是在當下的這種環境下,我們更應當放鬆心態,以一種內斂自然,平和溫柔的幽默感來對待生活,笑對人生,從容面對今後的每一個溝溝坎坎。

4、秀起恩愛來,大師們才是高手:梁實秋與程季淑的古典情緣

究其一生,梁實秋生活顛簸且居無定所,內心情感自然也隨著這些漂泊歲月一絲絲湧現出來。

就像是其摯友冰心所言:"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實秋最像一朵花。"

確實梁實秋除了為人所道的文學批評家、翻譯大家的身份外,他的婚戀生活亦是為人稱頌。

對愛情赤誠專一的梁實秋一生經歷過兩段感情—與結髮妻子程季淑的古典情緣和與第二任妻子韓菁清的現代浪漫。

心之靜,情之深,愛之專:梁實秋《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

梁實秋與程季淑的古典愛情發於始,結於終,像一汪泉水,雖沒有大風大浪,卻能在涓涓細流中保持永久。

在他們那個年代,婚姻基本上都是父母包辦的,梁實秋與程季淑亦如是。

梁實秋與程季淑相識源於程季淑的同學好友黃淑貞託黃母牽線,介紹的時候,梁實秋的大姐去替他把關。

"大姐很親切地告訴我說:"我看她人挺好,蠻斯文的,雙眼皮大眼睛,身材不高,腰身很細,好一頭烏髮,綰成一個髻堆在腦後,一個大篷覆著前額,我怕那篷下面遮掩著疤痕什麼的,特地搭訕著走過去,一面說著'你的頭髮梳得真好',一面掀起那發篷看看。"我趕快問:"有什麼沒有?"她說:"什麼也沒有。"我們哈哈大笑。"

有意思的是,梁實秋對於媒妁之言的婚姻並沒有特別大的牴觸,但是他要在自由戀愛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的愛情。他專門給程季淑去了一封信,問她是不是願意跟自己做個朋友。

後來他們通電話,梁實秋在電話中已被程季淑柔美和清脆聲音所吸引,梁實秋回憶說:" 她說話的聲音之柔和清脆是我從未聽到過的。形容歌聲之美往往用'珠圓玉潤'四字,實在非常恰當。我受到刺激,受了震驚,我在未見季淑之前,先已得到了無比的喜悅。"自此之後便更是陷入熱戀之中。

心之靜,情之深,愛之專:梁實秋《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

梁實秋和程季淑婚後十幾天,時局發生動盪,二人不得已相繼輾轉於南京、上海、青島、北平等地,程季淑則一直默默地跟隨丈夫不離不棄。其中有一個細節,可以很充分地體現出梁實秋與程季淑的心靈相通。

心之靜,情之深,愛之專:梁實秋《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

晚年,程季淑曾對梁實秋說:"我們已經偕老,沒有遺憾,但願有一天我們能夠口裡喊著'一、二、三',然後一起同時死去。"梁實秋認為,這是太大的奢望,恐怕總要有個先後。先死者幸福,後死者痛苦,於是說道:"那後死者的苦痛還是讓我來承擔吧!"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974年4月30日,程季淑在與梁實秋手挽手去市場買食材時不幸被倒下的梯子砸中,遂與世長辭,留下樑實秋一人獨自悲慟。

隨後他把自己對妻子的深深思念,寫成了《槐園夢憶》一書,以此來懷念亡妻。


心之靜,情之深,愛之專:梁實秋《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

"幾度風狂,不覺歲月暮,莫道舊居無覓處,唯有牆角麵包樹",一首詩詞道盡了梁實秋對程季淑的一汪相思之情。

5、相識4個月,20萬字情書:梁實秋與與韓菁清的現代浪漫

梁實秋與第二任妻子韓菁清的愛情似濤濤大江,熱烈而激情。

心之靜,情之深,愛之專:梁實秋《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

梁實秋的髮妻在美國意外去世後,臺灣遠東公司老闆浦家麟先生邀請梁實秋來臺散心,同時校閱《槐園夢憶》書稿。在這個過程中,梁實秋認識了時任臺北國際關係法教授的謝仁釗的外甥女韓菁清。

心之靜,情之深,愛之專:梁實秋《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

梁實秋對韓菁清一見鍾情,不久他便對韓菁清展開熱烈追求。不僅每天早上在韓菁清樓下等她起床,更是早、中、晚一天三封情書親自交於她,

稱呼從"菁清女士",到"菁清",到"清清",到"親親",到"小娃"

心之靜,情之深,愛之專:梁實秋《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

後來葉永烈在整理梁實秋與韓菁清之間的情書時候,發現梁實秋在臺北兩個月以及小別臺北兩個多月這4個多月中,竟然給韓菁清寫下20萬字情書。

經過了種種非難與考驗,梁實秋與韓菁清在1975年5月9日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婚後他們相敬相愛,即使每天相見,也不忘給彼此寫情書。

心之靜,情之深,愛之專:梁實秋《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

甜蜜之感躍然紙上,著實令人豔羨。梁實秋對韓菁清疼愛有加,而韓菁清則給予梁實秋足夠的愛戴、安慰和照料。

梁實秋的後半生與韓菁清相知相愛、相依相伴十三載,臺灣文學界的友人稱讚他們" 梁韓的四千多個春天,是令人羨慕的人間愛情佳話"。

6、《心安便是歸處》:難得的棲肩之所,奢侈的內心平靜

讀著梁實秋的文字,彷彿置身於他的雅舍之中,感受著不同時間、不同氛圍中的情調,品味生活帶給人的濃濃的情意,那樣愜意、那樣自由、那樣充滿詩意。

心之靜,情之深,愛之專:梁實秋《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

梁實秋的恬淡,梁實秋那動人的愛情故事,帶給我們一種感覺,彷彿如同生活在世外桃源,給人無窮的感受與思索。

在新冠病毒全球肆虐,需要大家攜手共同抗擊病毒的關鍵時刻,能夠找到一個讓心靈暫時得到歇息的地方是多麼難得啊。

特別是當越來越蔓延的新冠病毒把人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梁實秋

的《原來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確實可以算作暫得棲肩之所,讓人們在短暫的休息後,重試信心,再鼓勇氣,充滿熱情地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