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硯山縣:強黨建育產業穩增收 “兩不愁”

通訊員 彭顯波

近年來,硯山縣始終堅持黨建扶貧雙推進,以“紅旗村”創建和農村基層黨支部規範建設為抓手,把產業就業扶貧作為根除貧困村、貧困戶“病根”的根本舉措,立足資源稟賦、市場需求和區位交通優勢,通過培育壯大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用好用實上海市靜安區、中國兵裝集團等定點幫扶項目資金,創新8種產業就業扶貧模式,通過“行業+”模式激發“造血能力”、“企業(合作社)+”模式開闢增收新路徑、“務工+”促進技能增收,不斷夯實“第一車間”、打造“扶貧車間”、推進勞動力轉移就業、設置公益崗位,有效實現農村三次產業有機融合,構建起貧困群眾增收新格局,帶領貧困村、貧困戶實現穩定可持續增收。

一是夯實“第一車間”,持續培育綠色生態品牌,實現戶均扶貧產業3項以上。2018年,按照“傳統產業提質增效、特色產業規模化發展”的思路,全縣種植106.1萬畝糧豆作物基礎上,發展蔬菜18.93萬畝,產值達10億元,成為面向兩廣、京津滬、香港及東南亞國家、墨西哥、馬爾代夫等地區和國家重要的蔬菜種植基地,帶動貧困戶4718戶20408人年戶均增收12000元以上;種植辣椒53.16萬畝,繼續保持了面向國內外重要的辣椒種植基地和集散基地優勢,帶動貧困戶6986戶發展種植1.54萬畝,戶均增收10000元以上;種植烤煙12.5萬畝,帶動貧困戶585戶發展種植8729畝,帶動貧困戶畝均增收4000元以上;經濟林果72.33萬畝,初步形成高原山地蘋果、軟籽石榴、紅密桃、半邊紅李子、柑橘五大水果產業帶,帶動貧困戶8634戶種植4.32萬畝,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全縣發展生豬、肉牛、山羊、家禽畜禽養殖262.21萬隻(頭、羽),中蜂養殖7750箱。實現貧困戶戶均覆蓋種養殖扶貧產業3項以上,實現建檔立卡戶戶均至少有1項穩定增收產業。

二是打造“扶貧車間”,深入推進“雙引工程”,拓展貧困戶可持續增收路徑。硯山縣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和硯山縣省級工業園區兩大產業就業平臺作用進一步發揮,全面組織包括全縣40家產業化龍

頭企業、23家農產品加工企業、46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內的新型經營主體,深入實施“引戶入企”“引企入村”兩項產業就業扶貧“雙引工程”,與貧困村、貧困戶搭建可持續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公司+合作社+扶貧再貸款+基地+貧困戶”、“公司+行業定點幫扶+貧困戶”“公司+集體經濟+特色產業開發”、“土地流轉+入股”、“公司+贈股+分紅”、“公司+高校+產業基地+貧困戶”、“合作社+委託加工+貧困戶”等8種產業就業扶貧模式。全縣認定種植業無公害產地面積71466.67公頃,,“三品”認證企業8個,認證產品31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3個、綠色食品24個,有機產品2個,地理標誌產品2個。滬滇扶貧協作的“中康模式”、市場直銷的“松南模式”等,開闢了“硯菜”入滬入粵的新渠道,建成了一批連接田間地頭到市民餐桌的現代農業產業基地。中澳生物資源可持續性研究與發展工程中心、中荷花卉產業雙創示範園示範帶動效應顯現,全縣水果、蔬菜等特色產業增加值顯著提升。由硯山縣鑫珵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承擔的財政支農資金形成資產股權量化改革取得明顯實效,建成軟籽石榴基地1000畝和示範效應良好的果蔬示範推廣科技大棚100畝,直接帶動704戶建檔立卡戶年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100%掛聯到產業化龍頭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推廣“基層黨組織+互聯網+地方特產”模式,投入380萬元建成1個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11個鄉(鎮)電子商務服務站、80個村(社區)級電子商務點。2017年實現網絡交易額超過1000餘萬元。著力推進強基惠農“股份合作經濟”和“基層黨員帶領群眾創業致富貸款”項目,多渠道籌措資金354萬元用於扶持55個集體經濟“薄弱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全縣79個貧困村每年有村集體收入2萬元以上。全縣累計向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土地11萬畝,土地年租金收入超過8000萬元,其中帶動貧困戶3835戶16771人增收。通過實施退耕還林、農村新能源建設、省級陡坡地生態治理等林業生態項目,設置“護林員”崗1724個,年工資性收入9000元以上,在有效推進“兩山”發展的同時,快速有效改善了石漠化片區生態環境,在亂石窩裡為維

摩鄉百姓找到一條致富路。

三是強化技能培訓服務,促進群眾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轉移。以雲南技師學院硯山分院為平臺,深入推進“硯山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業示範園”建設,為入駐企業提供經營辦公場所和配套服務,協助入駐企業落實各項優惠扶持政策。依託硯山工業園區與雲南技師學院硯山分院走“招生即招工、上學即上班、結業即就業”校企合作模式,採取“定點、定單、定向”培訓和就地就近培訓方式,讓群眾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從“賣苦力打工”到“憑技能吃飯”的轉變,轉移一批技能勞動者就近就地就業、輸送一批到省內外企業異地就業,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人、脫貧一戶”的目標。2018年,全縣共培訓農村勞動力35909人次(建檔立卡貧困戶13754人次),開展特色農業扶貧產業科技培訓55場次,培訓4369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943人次),發放技術宣傳資料4000餘份,實現戶均有一名技術明白人、掌握1-2項農業實用技術。全縣轉移勞動力就業42860人次,其中建檔立卡戶轉移就業5603人次,完成目標任務數1500人的373.53%,年人均增收1.5萬元,貧困人口工資性收入大幅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