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美麗鄉村新藍圖——甘南州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紀實

“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五個具體方面。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和總目標。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並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七大戰略之一寫入黨章。黨的十九大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著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深刻把握現代化建設新規律和城鄉關係變化新特徵,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對“三農”工作作出的新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精準扶貧是鄉村振興的頭等大事,環境綜合整治是鄉村振興的先手棋,生態文明小康村是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石,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目標。”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州委書記俞成輝說。

在甘南州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意義重大。從現實需要來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州農牧業農牧村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項,主要是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農牧業抵禦風險能力不足;農牧業市場化程度低、產業鏈條短,新型經營主體綜合實力和帶動能力不強;農牧民自我發展能力弱,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任務艱鉅繁重;農牧村基層組織帶動能力不強,村莊空心化、農牧戶空巢化、農牧民老齡化等問題日益凸顯;農牧村公共文化服務不足,鄉村治理體系不夠完善,封建迷信、賭博現象時有發生。因此,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對我州這樣一個農牧業佔重要地位、農牧村人口占多數的深度貧困地區而言,既是中央部署、國家戰略,也是發展所需、百姓所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加快我州農牧村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和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大舉措。

州委副書記、州長趙凌雲說:“全州上下務必要提高政治站位,堅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省委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上來,把握好兩個優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脫貧攻堅是實施鄉村振興的優先任務)、兩個融合(城鄉融合發展,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及五個振興(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等要求,不斷創新思路、不斷豐富載體,全力打造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創新示範區。”

我州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和強力推進全域無垃圾示範區,這兩項工作與鄉村振興工作宗旨高度契合,為我州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實施打好了堅實的基礎、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合作:傾力打造最美高原明珠

合作市利用甘南州府獨特的區位優勢,結合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積極打造城市近郊型、景區依託型、傳統民俗型等鄉村旅遊示範點,建設旅遊專業村、旅遊扶貧村等10個。大力開發鄉村旅遊資源,著力完善當週草原景區、美仁大草原和勒秀洮河風景區基礎設施,帶動周邊旅遊村發展壯大、農牧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合作市戶外旅遊度假點達到40餘家,農牧藏家樂達到60餘家,旅遊從業人員達到1600餘人。

合作市搶抓“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有利時機,依託國道213線、省道306線、臨合高速等交通幹線,建設油菜花、花卉觀賞帶1667畝,改造提升旅遊廁所36座,完善觀景臺、景觀小品等基礎設施,全力打造精品旅遊風情線。合作市還精心推進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截至目前,2017年開工建設的25個小康村工程進度達到90%,2018年開工建設的28個小康村工程進度達到35%。

為促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合作市共配備垃圾清運車57輛,垃圾收集車110輛,垃圾箱、果皮箱1690個。為全面加強隊伍建設,合作市為每個鄉村、每個景區、每條公路、每條河流配備衛生保潔員,截至目前,全市共僱傭衛生保潔員395人。今年以來,臺盟中央、北京市政協、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等60多個考察團先後來合作考察觀摩,合作市環境綜合整治和全域無垃圾治理工作在省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和廣泛好評。


夏河:綠色崛起推進鄉村振興

夏河縣把脫貧攻堅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任務,2017年全縣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035元,增幅為9.2%。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4615元,增幅為13%。“兩不愁”問題基本解決,安全飲水達到100%。紮實推進“控輟保學”專項行動,共勸返復學1312名,到年底義務教育鞏固率可達到95%以上;農牧村人口醫保參保率達99.01%,貧困人口參合全覆蓋,因病致貧返貧率大幅下降;已消除D級危房,C級危房改造任務將於今年全面完成,貧困村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和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夏河依託拉卜楞寺的旅遊資源,按照“圍繞一個核心、打造六大景區、拉開一條長線、覆蓋十個鄉鎮、串起十個名村、美化一帶一廊、建設三大基地、編排一臺大戲、提升建造兩城、配套五大設施”的思路,加快推進鄉村旅遊發展,建成熊貓溝村、太陽溝村等28個旅遊專業村,累計扶持建辦自駕遊營地、帳篷營地、農(牧)家樂等276家,其中星級農(牧)家樂192家,全縣旅遊從業人數達4000多人。截至8月底,全縣共接待遊客225.2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0.2億元,其中鄉村旅遊接待遊客近10萬人次,帶動1200多農牧民就業,創收近2000萬元。

夏河縣認真實施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項目,2015年以來全縣共建設生態文明小康村172個,覆蓋全縣14個鄉鎮53個行政村172個自然村6161戶3.5萬人,其中貧困村76個,貧困戶762戶3563人,總投資9.84億元。

夏河全縣大力推進全域無垃圾三年專項治理行動,截止8月底,累計出動整治人員15萬人次,投入經費920萬元,配備各類環衛設備260多具(輛),開展專項整治和督查活動500多次,清理垃圾5萬多噸,整治衛生死角1000餘處,清除各類廣告3700餘處,整頓超門店經營600餘家,拆除違章建築20處。

夏河把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保穩定、促和諧的關鍵舉措,深入分析社會治理特點規律,推動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進一步完善了農牧村社會治理體系,為實現“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臨潭:強力推動鄉村振興工作

近年來,臨潭縣依託資源稟賦,積極發展鄉村旅遊業,以建設冶力關大景區和洮河百里風情線“一區一線”為思路,打造了28個旅遊專業村,形成了以“八角花谷、十里畫廊”為代表的鄉村旅遊品牌,冶力關池溝村被評為“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八角廟花山村榮獲“省級鄉村民宿獎”。進一步依託“三變”改革,發展民俗客棧等鄉村旅遊新業態,採取“龍頭企業+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方式,精心打造廟花山村“花廬”精品民俗民宿。

截至目前,全縣發展涉旅企業50多家,農家樂500多戶,從業人員4500人,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農家樂有80多戶,5萬元以上的有150多戶,帶動1200戶貧困戶實現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8月9日,在冶力關鎮召開的全省鄉村旅遊和旅遊扶貧工作會議上,臨潭縣鄉村旅遊工作受到了省州領導的一致肯定。

臨潭將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70%以上用於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2015年至2017年累計投資12.05億元建設159個生態文明小康村。2015、2016年88個小康村建設任務全面完成,2017年71個小康村預計今年底全部完工。2018年63個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總投資5.1億元,目前已完成小康村方案初審、州級評審、招投標等前期工作。

目前,臨潭縣在各鄉村已建成畜禽糞便堆放點36處、公廁159座、垃圾填埋場68處、收集點494處、村級消防點142處、村內主幹道、巷道硬化率90%以上,主幹道、巷道亮化率80%以上。農牧村人居環境、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臨潭縣以城區、鄉鎮村組、景區景點、公路沿線、河道水域為整治工作重點,持續整治垃圾亂扔、廣告亂貼、攤位亂擺、車輛亂停、工地亂象。各鄉鎮結合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推進衛生淨化、道路硬化、鄉村綠化、村容美化、村莊亮化工作。以國道248線、省道306線及其他公路沿線為重點,開展“百里洮河旅遊風情線”建設,新栽樹種30多萬株。對公路沿線標誌標牌、戶外廣告進行集中整治,更換戶外廣告牌100多個。

臨潭狠抓重點項目建設進度,總投資500萬元的臨潭縣城區卓洛橋建設項目已完成橋面鋪裝。總投資6530萬元的城區集中供熱二期工程,已完成鍋爐房及附屬用房主體,鋪設供熱管網2999米。突出抓好城區道路暢通工程,著力推進濱河東路延伸段、西大街提升改造、巷道硬化建設進度,濱河東路延伸段道路及排水工程,已完成行車道及人行道路基平整2.4㎞,汙水、雨水管網鋪設4.9㎞。西大街鋪設大理石人行道11000㎡,鋪設瀝青路面2370米,巷道硬化5941㎡,城區道路設施進一步優化,居民出行環境有效改善。


卓尼:繪就幸福美好新家園

卓尼縣堅持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緊盯2056戶8676人貧困人口,強化措施抓落實,攻克難點抓推進,為全縣按期“脫貧摘帽”奠定了堅實基礎。重點發展教育、醫療、衛生、住房等公共事業,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5%,貧困人口醫保參保率達100%,全面消除了C、D級危房,農牧民群眾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

卓尼在洮河風情線打造中發揮立體空間想象,確定了13.1億元的12個方面建設內容,為打造洮河風情線設定了發展座標。以“三變”改革為突破口,大力打造農家樂和鄉村景點,全面推進鄉村體驗遊、觀光遊、深度遊,全縣已建成旅遊專業村12個,發展農家樂130戶,帶動488戶貧困家庭增收致富。特別是洮河風情線附近的木耳鎮、柳林鎮、扎古錄鎮等已成為全縣鄉村旅遊連片示範區,截至目前,接待遊客79.7萬人,實現旅遊收入4.1億元,戶均受益4萬元以上。

卓尼縣持之以恆抓環境綜合整治,下大氣力革除“髒亂差”的陋習,文明、健康、進步的理念已經引入每戶家庭、植入群眾心靈、帶入日常生活。發揮環境綜合整治聚合效應,建立觀景臺10處,打造花卉觀賞帶及綠色長廊45公里、油菜花觀賞區1.4萬畝,為文化旅遊業發展增添了視角衝擊力、色彩感染力、心靈震憾力。

卓尼縣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有序推進,近年來建成“紅色博峪村”“田園力賽村”“神秘江車村”“傳奇尼巴村”“神泉若龍村”“多彩西尼溝村”等一批生態體驗型、民俗文化型、特色產業型生態文明小康村。實施總投資17.7億元的150個小康村建設項目,受益農牧戶達6162戶2.9萬人,涵蓋42個建檔立卡貧困村,所有建設村主幹道硬化達100%,巷道硬化達90%以上。立足“長遠化”發展興產業,引進龍頭企業4個,建成產業基地和示範園區18個,發展產業化企業12家,帶動3800戶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卓尼縣倡導現代文明理念,注重培育良好生活習慣,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逐漸成為行為遵循,鄉村在自然和歷史、現代和傳統的交織中散發出了芬芳韻味,建立黨委領導、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機制,打造了安全有序、和睦和順、守望相助的善治鄉村。


迭部:生態家園助推鄉村振興

近年來,迭部緊扣紅色文化和綠色生態兩條主線,千方百計加大投入力度,集全縣之力推進扎尕那大景區建設,投資2.04億元的益哇溝口至扎尕那舊路改造提升項目正在開展路基和橋樑涵洞工程,目前進展順利;投資1770萬元的扎尕那4個生態文明小康村有力推進;投資近3.5億元實施了電尕、俄界、茨日那、臘子口等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並投入使用;投資5500萬元的縣城中心廣場2號酒店及演藝中心項目年內可完成3000萬元的建設任務;大力扶持旅遊商品開發生產銷售企業21家,開發旅遊商品30餘類、200餘種,促進了農牧民增產增收。截至目前,全縣旅遊人數達86.86萬人,旅遊綜合收入4.52億元。

迭部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下派23支273人脫貧攻堅工作隊和29支239人非貧困村駐村工作隊,分批輪訓鄉村黨組織書記、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青年、大學生村官2462人次。選派24名中級以上職稱醫師、骨幹教師到省級醫院、西藏醫療機構、天津教育部門掛職培養,下派衛生計生、教育教學、農林科技特派員170人到鄉村定點幫扶,開展“專家人才下鄉進村服務”活動,聯繫培養鄉村人才723名,引進醫療、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人才217人,為全縣長遠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選派16名骨幹教師赴天津教育部門培訓掛職,選派100名骨幹教師實行縣鄉輪崗支教,新建、改擴建農牧村雙語幼兒園40所,投入7832.82萬元用於薄弱學校硬件建設,排摸出的157名適齡兒童已全部勸返,控輟保學工作圓滿完成。

迭部把環境綜合整治作為助推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三年來累計投入環境綜合整治經費7326萬元,發放各類宣傳資料4.5萬餘份,聘用農村保潔公益性崗位人員624人,環衛工113人,新建城鄉垃圾處理點461處,清理清運各類垃圾7.9萬噸,發放各類宣傳資料4.5萬餘份,開展專項督查1056次,下發整改督辦單813份、督查通報235期,反饋整改各類問題8987個,約談201人次。

迭部把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作為實現全面小康的重大政治任務,共投資10.56億元建設了102個生態文明小康村(示範村)。目前,2015年11個生態文明示範村和2016年28個小康村已全面完成建設任務,2017年28個已進入收尾和驗收階段,今年的35個已全面開工建設。

迭部縣針對作風建設突出問題,開展“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假作為”專項整治;針對組織建設突出問題,開展“軟鄉弱村”專項整治和“村霸”專項整治;針對制度建設突出問題,開展機關黨建“燈下黑”專項整治,探索出了具有迭部特色的基層治理“十戶聯防”、環境革命“十戶聯保”、民族團結“十戶聯創”、文明創建“十戶聯育”新模式,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依法打擊違法犯罪,營造了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


舟曲:讓旅遊助推鄉村振興

舟曲縣嚴格按照“965356”標準,人居、經濟、環境、文化“四張牌”一起打,著力建設生態文明小康村,已經建成72個村組,正在建設146個村組,預計全部投入將達到27.69億元。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中努力彰顯舟曲特色,利用已有的瓦片、石頭、樹木、水渠等,壘院牆、修護坡、搞綠化、建景點,與周邊環境自然融入、相得益彰,出現了青藏高原上的“六尺巷”各皂壩村、“絢麗甘肅?十大美麗鄉村”拉尕村、“中國美麗鄉村百佳範例”土橋子村等一批各方讚美、遊客喜愛的特色村莊。

近年來,舟曲旅遊人數不斷攀升,今年前8個月已達89.22萬人次、同比增長86%,創收4.16億元、同比增長近一倍。加快推進以拉尕山、翠峰山、大峽溝森林公園、廟溝、龍王溝為兩翼的景區建設,全面實施總投資近3.79億元的旅遊基礎設施項目,翠峰山景區遊客服務中心建成啟用,新建旅遊廁所44個,改“旱廁”18893座。拉尕山風光靈秀、翠峰山花海鬥豔、大峽溝千層競秀、廟溝藏奇納秀、龍王溝萬壑爭流。以兩河口、老城區、峰迭新區、法官學院四大接點為核心,投資4920萬元大力實施亮化、自然生態、彩色長廊、民俗文化、人文景觀、特色村寨六項工程,白龍江沿線10個村秋冬景觀、老城區“幸福塔”、新區溼地公園亮化和南山觀景臺加緊建設,構建起了白龍江綠色長廊。精心打造18個特色旅遊專業村、223家農(林、藏)家樂,“五節一會”民俗文化活動精彩紛呈,吸引了國內外八方遊客觀光旅遊,舟曲厚重的歷史文化進一步被外界所熟知。

四年來,站在舟曲看甘南,城鄉環境衛生、百姓精神面貌、幹部工作作風,方方面面變化有目共睹,舟曲將全域無垃圾治理工作納入財政預算,下撥垃圾清運經費208萬元、城市維護管理和綠化等專項經費400餘萬元;整合生態文明建設、市政基礎設施完善、農村環境連片治理等項目各類資金5600元萬元,投入全域無垃圾治理;為532個村民小組劃撥保潔經費630餘萬元,配備鄉村保潔員1358名。深入實施“十大提升行動”,投資2900餘萬元改造提升老城區醫院溝、東街、南街等。紮實開展城鄉家庭衛生整治行動和綠色家庭創建行動,對399戶貧困戶黑舊房進行亮化改造。全力做好日常保潔、“廁所革命”、垃圾分類等工作,進一步提高農民群眾的生態意識。


碌曲:鄉村振興助力脫貧攻堅

碌曲縣認真貫徹“點上抓景區、面上抓景色、空間抓佈局、整體抓協調”的發展思路,集中力量打造國道213線旅遊精品線路,持續加大郎木寺、加倉、尕海湖、尕秀和縣城的民族特色化改造提升力度。截止8月份,全縣共接待遊客142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億元,分別增長7%和12%。

碌曲縣尕秀村的鄉村旅遊發展以“全州第一個村級4A級旅遊景區”為目標,把原有民居改造與新建旅遊景點結合起來,把生態畜牧業與文化旅遊業結合起來,把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在產業結構調整上邁出了堅實一步,帶領群眾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截止8月底,尕秀村接待遊客16萬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312萬元,貧困戶戶均分紅5500元。從2015年開始,共實施小康村建設53個,佔全縣95個村民小組的55.8%。

今年以來,碌曲繼續深入推進環境革命,加強力量配置,全縣共聘請環衛保潔人員168人,實行“定段、定塊、定員、定崗、定任務”,環境衛生職責更加明確。突出人畜分離,全縣共建成牲畜暖棚2695座。加大廁所革命力度,全縣共建成使用旅遊廁所23座,農牧村公共廁所48座,戶內廁所2575戶。環境的改變,讓老百姓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村莊乾淨了,院落整潔了,個人衛生也變好了,老百姓的生活與城裡人的生活差距越來越小,幸福感越來越高。


瑪曲:譜寫美麗鄉村新篇章

瑪曲縣依託“天下黃河第一彎”“世界最大最美溼地草原”“格薩爾發祥地”“中國賽馬之鄉”“藏族民歌彈唱故里”優勢資源品牌,高標準完善全縣和各鄉鎮旅遊總體規劃、主要景區景點專項規劃,構建草原新城旅遊區、河曲馬場旅遊區、阿萬倉旅遊區、黃河首曲溼地旅遊區和戶外探險旅遊區“五區”聯動發展的旅遊格局。

瑪曲縣加快景區建設步伐,旅遊基礎設施投資量達到3億元左右,阿萬倉溼地公園和河曲馬場溼地公園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工,民俗文化特色小鎮初具規模。截止目前,全縣累計接待遊客60.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2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1%和18.9%。

瑪曲把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緊盯目標要求、時間節點,高標準打造草原生態新村。截至目前,72個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總投資達到6.54億元,涉及牧戶4093戶18147人,2016年、2017年建設項目已基本完工,2018年新建項目正在全力推進中。通過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不僅改善了生活條件,改變了生產習慣,也極大地促進了牧村鄉風民風轉變,牧民群眾感恩意識、上進意識、團結意識持續提高。

全縣緊緊圍繞“綠色崛起”制高點打造“環境革命”升級版,認真貫徹落實州委、州政府全面打造“全域旅遊無垃圾示範區”的戰略部署,始終堅持將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嚴格按照“視線內不見垃圾”這一標準要求,重點突出城市城區、鄉鎮村組、河道水域、公路沿線、景點景區“五個方面”,以“四全”為抓手,城鄉環境面貌進一步改善。

躍馬揚鞭啟新程。甘南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全州上下團結一心,幹部群眾砥礪奮進,一幅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鄉村景象愈加清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必將給甘南的農牧村增效注入新的動力,必將給廣大鄉村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必將把甘南的農牧村建設成“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麗新鄉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