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985大學雙選會現場,出現遍地被遺棄的非名牌大學生簡歷,只招985畢業生算不算歧視?

四筒爸爸


作為大型招聘平臺,前程無憂一直時刻關注著求職者的情況和訴求。關於企業只招985學生這一點小憂來說說真實的體會和情況:

雖然嘴上說著“我們更看重人才的個人實力,學歷不是最重要的”,但HR們還是在發OFFER的時候很誠實...有許多朋友為學歷論憤憤不平,質疑歧視的企業,委屈只是因為學歷,就被拒之門外;“985畢業有什麼了不起”,其實,985畢業是挺了不起的,以下是他們的一些明顯優勢,也是企業優先用人的主要原因:

1.國家通過高考幫我篩選了人才,我何必再花時間

朋友在某大公司做HR,每天要看的簡歷數不勝數,用她的話說

“國家通過高考幫我篩選了人才,985出人才的比例比別的學校高吧,我何必再花時間去看其他普通學校極少數可能的人才”

除掉個別特殊情況,在大部分地區能考上985211是一件需要很高毅力,耐力和智力的事,許多985的同學在中學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據統計985大學在許多地區的錄取率只有2%

從某種程度上這項學歷的隱含意義是,擁有它的人有很大比例是具備高毅力,高耐力和高智力的人才,平均素質較高,而這些優點與企業的基本要求相符,HR為了節省時間就會直接從這個範圍開始篩選。

同時,優秀校友有影響效應:HR偏愛在自己公司乾的很好的生源學校

2.不要以為名校生都是死讀書,他們能玩的很溜

很多人會說,名校出來好多都是死讀書,書呆子,實際不會幹活,再舉出幾個清華學生找不到好工作的極端例子,然而事實是,名校中不僅死讀書的人少,很多都很能玩,不僅愛學習,還愛文藝,在985大學中很多人的付出比率很高

名校中有很多學生有一個大優點,也是企業非常看重的一點,就是

他們的學習能力都很不錯

學習能力不僅只是說背書做題的能力,而是融會貫通,快速摸清某個不熟悉的東西的能力,說實話企業招應屆生,不看工作經驗就是看你的學習能力和潛力,也就是看你在職場能不能快速上手

我認識某學霸,電氣專業,學習努力,考試成績專業前5%,與此同時,人家還在大學自學了吉他,加入戶外騎行團,也拿過校園歌手十佳,還有很多學霸都是這樣保持學習的同時提高個人興趣愛好

3.極高的危機感和不停歇的努力

很多人覺得名校生都是驕傲的,有優越感;其實身處其中你會發現,他們很多保持著極高的自我危機感和不停歇的努力。

211的同學知道還有985的同學,985的同學知道還有TOP10高校的同學,TOP10高校的同學知道自己不是清華北大的

在這個環境中,危機感無時不在;因為知道身邊的人,以及全中國厲害的人有多多,所以一刻不敢驕傲,懈怠,即使進入名校,上進和努力也不敢停止

一個一直保持著高競爭狀態的人自然有很多優點容易被企業青睞

也就是傳說中的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

當然,中國人這麼多,各種環境都會有人品不好的人,也有貪圖玩樂混日子的人,所以

985也有很多混不出頭的,普通學校也有優秀人才

不要聽信學歷無用論,也不要覺得學歷就是一切,你能走到多高的地方,還是取決於自己的態度和努力

喜歡請點贊關注,前程無憂,陪你走過求職路~更多精彩文章和問答可看前程無憂頭條號


祝你前程無憂


現在正是畢業招聘季,題主說的這種情況,可以說,全國到處都在發生,天天都在發生。如果說是“歧視”,那麼,這種“歧視”幾乎一直存在,而且從舉行雙選會的地點就開始了。

題主也說了,是某985大學的雙選會,為什麼是在985大學開雙選會呢?因為那些招聘單位從一開始就是奔著985學生來的,或者說,是奔著重點大學的學生來的。

我們很難看到在普通院校舉行雙選會,而985大學雙選會可能天天都有,就是因為招聘單位他們的目標就是985學生,不在985大學(或者211強校)開雙選會,他們可能根本不會來呢。

因此,在雙選會現場收到成堆的簡歷,招聘單位工作人員要“減負”,扔掉普通院校的學生簡歷,不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嗎?

其實,從招聘單位和應聘學生雙方來看,開雙選會這種形式,在當前的就業環境下,本來就是雙方並不對等,大大有利於招聘單位而對應聘學生不利。

道理很簡單,在學校開雙選會,本校學生就會一窩蜂地參加,很多學生都是拿著多份簡歷,無論合適不合適的單位,都投一份。而且,往往附近學校的學生很多也會參加,往往也是簡歷到處撒,所以雙選會往往人滿為患,簡歷堆成山。

雖然對於招聘單位來說,要招聘到合適的人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這種“簡歷滿天飛”的景象造成的“虛假繁榮”,不但讓招聘方產生心理優勢,也給他們增加了很多工作負荷,所以即便是並不多好的單位,也往往在這種“虛假繁榮”中因為收到成堆簡歷,而無形中提高招聘的要求,985大學的學生當然是首選,扔掉的只會是普通大學學生的簡歷。

我們都知道,形成這種所謂“歧視”的原因很簡單,也就是就業市場供求關係在起作用,因為供過於求,招聘方自然需要“擇優錄取”,985大學這個學生群體性相對比較優秀,而且供應比較充足,有足夠的擇優空間,為何還要多此一舉去普通大學學生群體裡面去“淘人才”呢?

放在十幾二十年前,那時候就業市場的大學畢業生供不應求,很多就業單位連專業是否對口都不計較,只要是基本符合要求,就急忙收入囊中,哪兒有資格像現在這樣挑三揀四呢。

現在的很多雙選會,招聘單位打算招聘50人,會收到500份簡歷,其中985大學生簡歷就有上百份,你說,他們不扔掉普通大學的學生簡歷,又該怎麼辦呢?你能指望他們一個個統統認真考察嗎?

所以,這事兒說來說去,就是個市場行為,就是市場供求法則在起作用,與是否歧視並無關係。

其實,就業單位也是多層次的,好單位自然要求高,特別是當前這種畢業生供大於求的現狀下;而比較普通的單位,也沒那麼高的要求,普通大學學生一樣可以就業,只是就業單位往往沒有那麼好而已。這也是沒法子的事情,市場“交易價格”由市場決定,對群體而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對於個體,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力,提高“交易競價能力”,如此而已。


燕園終身學習


有些人動不動就扯什麼歧視,卻根本不明白歧視到底是什麼意思!

如果倆人同樣學歷,同樣年齡,同樣應屆生,面試表現同樣優秀,只是性別一男一女,然後公司說,不好意思,我們不要女生,這叫歧視!

如果兩人同樣學歷,同樣工作經驗,同樣面試表現,結果一個人是黑人,一個人是白人,公司說,不好意思,我們公司不招黑人,這叫歧視!

但是公司願意給高管百萬年薪,卻只願意給看門大爺千元月薪,請問這也叫歧視嗎?

歧視的意思是,你們能力相同,資質相同,背景相近,但是公司卻對你們區別對待,現在的情況是,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招聘公司依據常識和經驗,去選擇在過往經歷中表現更突出的人(對於工作經驗基本為零的應屆生而言,這個表現突出基本可以等同於學歷高,學習成績好),請問哪裡歧視了?人家是擇優錄取啊!

如果擇優也是歧視,那麼請問選擇學歷低,成績差的人,你覺得這不是對那些在學校努力學習的人的歧視和辜負嗎?請問如果你知道,在學校的時候,你好好學習,將來在就業環境中,卻要因為自己成績好而被歧視,請問你能接受嗎?請問還有誰願意努力學習嗎?

有人會說,那也不對啊,我們學歷差一些,學習成績不太好的人,可能在其他方面有特長呢?如果只憑借學歷就把我們篩選掉,對我們不公平。對此我只能說,你們啊,還是太年輕!

我必須給你們說道說道這個想法裡面的幾個問題:

第一,你們這種想法,把學習好的人,默認為他們除了學習好之外,就一無是處,但事實一般是,優秀的人全面優秀,不優秀的人,各方面都不優秀。馬太效應瞭解一下,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學習一下?

第二,我們退一步講,有些學歷不太好,成績不太好的人確實骨骼清奇,就是學習不好,其他各方面都優秀,那麼我認為,如果真的是這樣,請問他還需要憑藉學歷這塊敲門磚嗎?他還需要和成千上萬學歷高,學習成績好的人擠這條獨木橋嗎?何不憑藉自己其他特質來給自己找一份好工作?如果做不到,那隻能說,他其他方面的優秀也不過爾爾。

第三,在就業環境如此惡劣,招一個人,有幾百號人來投簡歷的情況下,請問招聘公司會有精力去認真考察每一個人嗎?他們憑什麼願意去過往表現不夠優秀(學歷不太好)的人堆裡去發現人才,而不去過往就很優秀的人群裡發現人才。換你,你願意嗎?

社會永遠沒有絕對的公平,指望社會公平給你帶來機會,那麼你永遠只會是一個弱者,祈求社會的可憐,為什麼不選擇自己去爭取?做生活的強者,做命運的主宰!學歷不好,就去考研考博;不適合學習,就在其他方面發展自己,創新創業,培養特長,總有一份適合你!

願世間少一些抱怨,多一分拼搏!

(補充一點:將簡歷直接遺棄是招聘公司極不負責,極不專業的表現,這樣的公司,不去也罷!)

以上~


大腦給排水工程研究員


先說一下,本人畢業於某985學校。在高中時,老師跟我們講,好好學習,等考上大學就輕鬆多了,只要不玩得太離譜就行。到了大學時,發現錯了,不努力學習還真不行。周圍的同學都很聰明,也不是書呆子,能力都比較強,關鍵是比你牛的人比你還要用功。大一正式上課第一天晚上,我舍友就喊我一起去上晚自習,我當時心中大驚:“這是什麼操作,不是說上了大學不要再上晚自習了嗎”?不僅僅是我舍友,所有同學幾乎都是這種狀態,學校裡學風很好,每天晚上在教室都能看到很多學生安靜地坐在那裡,汲取書中的知識,學校對上晚自習沒有要求,完全自願。

我們學校對功課要求高,如果哪一門掛科後是沒有補考這一說的,只能夠參加重修,就是等到下一年和學弟學妹們一起學習,和他們一起參加考試,也就是說,掛科了就要等一年才能重新考這門課。掛科多了會勸退,畢業之前要是還有不及格科目,是不允許畢業的,要延遲,且最多延遲兩年,兩年一到,就沒有本科畢業證書了,會發大專畢業證書。

那些名企一般都去985、211實施校園招聘。在我們學校舉辦的雙選會我們去的人很少,都是外校去的多。

之前看過一段話,意思是簡歷太多了,篩選太困難,為了降低成本,只能先在學校層面上篩選出一批,然後情況就會好很多。道理大家都懂,普通高校裡牛人也很多,我認識的就有好幾個,工作之後,事業發展非常好。可這是傳統的習慣,也許不太好,但會一直存在,因為每年畢業生數量在增加。


谷棉


說歧視,我曾經也受過,那年我博士畢業,某大型電力開發企業招聘,我師弟去參加了招聘會,被錄用了,讓他繼續推薦人,結果師弟讓我跟對方人資聯繫。


聯繫結果是,對方讓我發簡歷,我碩士、博士也是在國內最牛的985讀的,但是大學既不是985也不是211,因為我考大學時,眼中就兩個概念,北京大學第一,清華大學第二;然後其他都差不多。考不上清華北大,其他隨便了。


然而,簡歷發過去,對方立刻說他們不招人了,我想去那家公司,也不太在乎工作如何,因為當時海洋大學海洋一位教授問我去不去他的課題組,只是我覺得做科研太累了。


但是,這也不能怪別人,要怪就怪自己,當初為什麼不是985的大學生。 客觀的看待這個問題。

1、我在普通大學讀過本科,也在中國最好的大學讀過研究生,我愛人在最好的財經類學校讀過書,作為一個學地質的,我還考過了他們學校的會計研究生。不同學校的學風的確不同。

在清華,你可以看到有思想、有辦法,由努力的學生,在普通的大學,也有很棒的學生,我又好多個師兄,非常優秀。

但也有很多同學放縱自己,曾經不止一個同學讓我去替考,還有好幾個同學畢業證都困難,所以不要怪公司不要。


2、每個人在每個階段都有要乾的事,高中時代很關鍵的就是考大學,那麼考的不如別人好,說明的就是有不如人的地方,如果不服氣,那麼繼續努力,做出超越。


3、宣講會直接丟了人家的簡歷是有點過分,但是網面、一面、二面丟了我覺得正常,面試官被面試的人有所瞭解,自然知道這個人是否是公司需要的,如果是需要的那麼再留下作必選。


4、所謂的自信不是嘴上的說的自信,是要拿出成績說話的,簡歷上說自己做了社工、自己做了兼職,但是這些太普通了,而且很多也無從考證。如果你拿出一個你給學校賽事拉來20萬贊助的合同,看看招聘的會不會把你的簡歷丟了,簡歷要要突出重點,你那些跑步、讀書、足球、音樂的愛好可能對公司毫無價值,HR根本不關心這些玩意。反而你寫一個跟做銷售跟客戶吵起來的事件,更引人注意。


5、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當然我讀大學那個年代更容易寫,介於我們讀書早,不管是否畢業,不管成績好壞都能找到工作,而且很多成績差的學生,最後收入反而比我還高。

舉個例子 我高中同學,讀的是專科,實習期就被單位留下做營銷了,本意只是想有口飯吃,但是未曾想一年半後,業績很好,單位就給配了專車和駕駛員。


另一個例子,西華大學土木系20年前一位同學,成績也很差,肄業,中鐵某局招人,問他:“你有什麼特長?”


他撓頭想了想了,自己沒什麼特長,就說:“我能吃,能喝(酒)、能睡,能打架。”

招聘的直接說:“人才,我們就需要這樣的人才。”

事實證明,他確實也是個人才,能在工地上呆得住,能鎮得住場子,很多人工人要靠吼才管得住的。


當然以上只是個例,更多的是靠努力,我那些更努力的同學又當了機長的,有開了公司的,有當了單位一把手的、有進了機關當了領導。


6、不是金子也要做金子,既然上了大學,不管是什麼大學,必須要努力,不努力別怪人家歧視,不但要努力,還要找對方向。運動、圖書館、做兼職(哪怕去發傳單,擺地攤,這些我都做過哦,最多一天還能賣不少錢,做多一天賣3000多),能降下身段,才能看見最好的自己。感覺被歧視,還是身段太高。


大笨new易數學


真心不算歧視。咱們一點一點的來說。

我不是985,211的,若干年前,我也有這種憤慨,覺得被歧視了,這些企業太欺負人了!

若干年後,我還是我,但是我在單位招聘的時候,也是隻想招985,211的畢業生,其它的,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隨便招。

曾經因為急需人才,招了幾個一般大學的畢業生,真是感覺給自己找麻煩。

學習能力真心不好。新人到單位,不懂都很正常,問題是教了三次,等客戶到單位,要拿資料,這些學生仍然不知道資料在哪裡?資料上的名稱還說不清楚。

不會做表格,不會做PPT,有些英文單詞不知道。

標書不會做,教他們做標書,其中一個坐在邊上打瞌睡。

下午2點交待的工作,不問不回話,等你5點想起來問他,他說已經做好了,放在桌上,你自己不來拿?

根本就不要談主動學習了。如果要他們多做點其它事,意見大的很,說與自己無關,為什麼要做?

沒有時間概念,幾乎天天遲到,理由是:起不來,堵車。不想再說了!

心裡有一萬頭草你嗎飄過!

真心體會到區別太大了。

首先,能考進985,211的學生,從讀書開始,成績就不錯,不錯的成績不是天生的,是一直努力的結果。聰明人有,但是離不開勤奮和拼搏。

而且,他們還會學習。學習的方法也很重要。會學習,會安排自己的生活。這樣每一門課都是平均的,沒有聽說偏科的能考上985,211的。

這樣下來,是不是整體成績都好,各方面綜合素質就比一般的好。

其次,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目標明確。從還沒有讀大學的時候,就給自己定下目標。有目標的人,做起事來是不是更有原則性。

而不是被別人推著走一步看一步的。你的人生要別人來幫忙。

目標明確的人,都會主動學習。在職場上,學習的能力超過了你手裡現有的東西。

最後,企業花錢不是來培養你的,培養一個人才,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就是培養你,也是有一個時間限制的。

在讀書的年齡不好好讀書,到了工作的年齡,就想到好的單位,拿高的工資,享受好的福利待遇。這是對讀書辛苦奮鬥了十幾年的,考上985,211點學生的歧視。

你咋不上天呢!


花妖呀


這不能算歧視,如果這都是歧視,那當初北大清華這些學校不收你算不算一種歧視?畢竟大家都是高三學子嘛。

雖然說不能一杆子打翻一船人,但是從根本上來說,不同層次的學校學生的素質差距是絕對不一樣的。

很多二本三本的同學可能不服了,說我在學校裡面學習排名也是很好的,也在積極的參加各種社團和圈子,憑什麼不收我們?

且不說你們參加這些社團其實是本末倒置的,應該先把專業知識學好再說,我們就說兩批人,一批是二本三本,一批是985的,二本,三本的學生能夠參加社團混圈子,難道985的同學是歇著了嗎?

同樣是想要挑10個合格的人,從二本,三本的學生裡面,我們可能要從5000個人裡面篩選,但是重985學校裡面我們可能只需要從500個人裡面找就可以了。

你們說你們會比985211的同學更努力,可是在當年中學最應該付出努力的時候,你們沒有付出努力,你們拼不過985211的同學,現在憑什麼讓我們覺得你會更努力超過這些同學?

其實企業去招聘並不是做慈善,他們是想要招合適的員工,所以是不會去冒險的,總體上來說,985的同學素質會更高,視野更開闊,這些數字實際上在和麵試官接觸的幾分鐘裡面就能夠感受的出來,面試官都是閱人無數的人,大家從效率和驅利的角度來講,只會在無奈的情況下才會到三本,二本里面去找人。

現場可能面試官不好意思打擊大家的積極性,所以才會收大家的簡歷,但這人家已經做到了道義之處了,實際上要什麼人,不要什麼人在開始接觸的那一刻,他們已經心裡有底了。


白詩詩


總有些人覺得985大學好考?我高考復讀一年,第一次過重點線6分,第二次過60分。復讀就是在我的高中市一中。一進復讀班老師就讓我當班長兩門課的課代表,因為老師熟,知道我的水平(偏科嚴重)。復讀班一年我是回家最晚的之一,打籃球最多的之一,班級活動也是我組織的。縣裡來的孩子們整天就會學習,別的事情和他們沒關係一樣。平時考試都是他們拿前幾名,我最差到四十多名,結果高考我還是第一上了985,他們只是勉勉強強過重點線。到了北京之後,和清華北大的接觸,才更覺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真的是比你聰明還比你刻苦還比你玩的開。比如在我們學校掛科了就補考,補考不過就重修,然後再補考再重修,我有個同學畢業了還得回去重修大學英語(青海的),而我家這裡的二本就會在畢業前統一搞一個考試讓掛科的都過了。

985的大學生至少有這些特點:自學能力強,自控能力強,自信心強,眼界寬,組織能力強。985畢業加上豐富社團活動經歷的簡歷就是進入大企業的致勝法寶。


風之子087


我朋友的孩子有個男孩一個女孩 ,女孩比男孩大兩歲,女孩就是男孩的姐姐比男孩高三屆她高考的時候就沒有考好,上了一個很差的非名牌的大學,在學校里根本就沒有安靜過學校,天天沒事就開paty,掛科等一系列問題,輔導員都找過家長在不教育你的孩子就開除了,當時他父母比她重考大學,問她自己還想在這舒適的大學上嗎?她說不想,然後就讓她回來重考大學,你猜猜怎麼著了。

她最後高考在全縣佔105名總分635分,讓她上了她喜歡的重點大學。

她之前上的大學環境都很亂 ,他父母當時也很難過一因為這就是個差大學,會毀了我孩子的,讓她自我認識到現在的學習情況是不行的,如果在這樣繼續走下去,結果是很糟糕的。

所以說好的大學裡的學生誰不想要呢?

你自己走什麼樣的路,結果就是你走的事實。


6門課


這個問題無論什麼時候都會引起熱議 我覺得吧 學歷跟能力無關 主要還是看自己的發展 鍵盤上誰都會說 自己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我當年考了個211沒去讀 不是看不上它 它挺好的 而是覺得自己可以努力一下上個更好的大學 於是就復讀一年 考了個10左右的985 985畢業之後呢 可以留校繼續讀研 我也沒讀 還是那句話 不是看不上自己的母校 而是覺得自己可以努力一下上個更好的研究生 於是就自己考研 考了個還不錯的地方 總之吧 真沒必要在網上噴這噴那 主要是自己努力 不要後悔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