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空軍老戰士用鏡頭記錄歷史,一生抒寫空軍

這位空軍老戰士用鏡頭記錄歷史,一生抒寫空軍

踏遍青山人未老。時至今日,88歲的徐建中老人依然惦念著他新聞事業的出發地——《空軍報》。初秋時節,老人發來一些在空軍新聞戰線的回憶。看著那些經歷了一個甲子依然散發著光芒的作品,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聞事業不竭的生命力。徐建中老人參軍在原空軍第六航校,從本報通訊員起步寫新聞,逐漸成長為《人民日報》高級記者,成為黨和國家許多重要歷史時刻的記錄者和見證者。他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講述,讓我們看到一位空軍出身的黨報記者的不變初心和不老情懷。

他有“參軍夢” 放飛在藍天

“我有‘新聞癮’。”出生於1932年的徐建中老人這樣介紹自己。

帶我們在樓下花園邊散步邊回憶過往,沿著家中整理有序的書籍介紹來歷,翻開影集一一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一生從事攝影和文字寫作的徐老,記錄下一個個珍貴的瞬間,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記者收藏的空軍史。人名、地名、對話脫口而出,博聞、強記、健談。耄耋之年依然思維敏捷、記憶力極佳,讓我們發自內心地感嘆。

这位空军老战士用镜头记录历史,一生抒写空军

1950年,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徐建中參軍入伍到空軍第六航空學校。從六航校二團文化幹事寫新聞起步,開始了他漫長而璀璨的報道生涯。1955年,《人民空軍》雜誌(《空軍報》前身——編者注)的記者於志同志到團裡採訪。徐建中抓住這個學習的機會,跟著於志一起採訪,虛心請教怎樣發現新聞線索、怎樣構圖用光、怎樣抓人物神態。於志鼓勵他往報社投稿,並告訴他說,投稿不一定非要刊登,這也是一種交流,是向領導機關彙報情況。徐老說:“這位記者很會做人的工作,經他一點撥,自己好像明白了許多,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了。”當年,他自費訂購了《中國攝影》做教材,東拼西湊,花了208元買回當時的“時髦貨”——亞西卡135型相機。徐老說:“組織讓我拍照,我就要把照相學好。”

这位空军老战士用镜头记录历史,一生抒写空军

為了“把照相學好”,當年徐建中把全團的官兵拍了個遍。後來,他慢慢發現,光照相好還不行,還需要與精當的文字配合,新聞才具備可看、可讀雙重屬性。“出去一把抓,回來再分家”——他把自己的通訊員工作形象地稱作“兩棲生涯”。1956年春節,部隊官兵敲鑼打鼓給老鄉拜年,徐建中拍了一些照片,寫了一篇軍民關係的稿子給於志同志寄了去。照片和通訊同時發表在《人民空軍》雜誌第168期。在當時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這是六航校新聞第一次上空軍的報刊。如今,這份63年前的作品完好地保存在個人剪貼本中,經時光浸染,作品早已泛黃。那部拍下這篇作品的亞西卡相機和早年把自己領上新聞路的書刊,也被主人完好地保存在書櫃裡,留下他一生中多次回味、憶及初心的目光。

这位空军老战士用镜头记录历史,一生抒写空军

一發而不可收。摸著了門道,徐建中一有時間就和官兵“泡”在一起。火熱的基層戰鬥生活也為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聞素材。有一次,徐老來到了警通連蹲點,職能特殊的信號班引起了他的注意。信號班的任務就是站在“T”字布旁邊值班,人稱“T字布旁的哨兵”。他們細心觀察每架著陸的飛機是否放好起落架,如有問題立即搖晃小紅旗或發射紅色信號彈示意復飛。凡有飛行,天天如此。儘管“T”字布破損就可以更換,但在物資緊缺的年代,信號班的戰士輕拉慢拽、小心呵護,出現破損就第一時間動手縫補,一個班7年時間竟節約了2000多米棉布。徐建中記錄下戰士們手工縫補“T”字布的生動畫面。1957年,信號班的事蹟經《人民空軍》刊發後傳遍全國。信號班榮立集體二等功一次,被空軍授予“紅色信號班”榮譽稱號。

他有“記者夢” 情溢圖文間

1976年,徐建中轉業回到湖南,離開了他心愛的部隊新聞工作。

“不甘心,沒當夠記者。”徐老說,這成為他當時心裡的一個結。工作閒暇,他帶著相機出門拍照,相繼發表多篇稿件。因對新聞事業的摯愛和出色的業務能力,

1980年,他調入《人民日報》海外版,成為一名全職攝影記者。新聞路如長河,轉了一個彎兒,又滾滾向前。在人民日報社,他情懷不改,負責起民航新聞採寫。“做慣了空軍,習慣仰望藍天,我的心和我的夢都在天上。”回憶往事,老人目光深邃而遙遠,移向窗外,言辭間充滿著對人民空軍的無限眷戀。言畢,他翻出1987年兩會報道的照片,回憶了與空軍有關的往事。

这位空军老战士用镜头记录历史,一生抒写空军

“那是1987年的3月,我受領任務對當年的兩會進行報道。雖然當時已經離開空軍11年,但還是有一種特別的情結。別的記者跟火車、跟輪船報道兩會,而我把目光放在負責接送兩會代表的航空兵某師身上。”兩會開始前一個星期,代表們

陸陸續續進京。徐建中守候在機場,希望捕捉第一手資訊。第三批寧夏代表到達時,一名英姿颯爽的女飛行員陪同代表們走下飛機。“我趕忙上去拍照。頓時我和那位女飛行員都愣住了。”這段往事在老人的回憶中彷彿就在昨天。

“你是李秀雲同志麼?”

“是啊!你是?你是六航校的徐幹事!”

“我們欣喜地認出了彼此,要說這段採訪故事還要向前再推近30年……”徐老講到這裡頓了頓,彷彿在等一等我們,然後緩緩地講述了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

“1959年開全運會,空軍抽調了5名女飛行員組建空軍女子滑翔隊,就在我們團進行集訓,李秀雲就是其中的一個。那年頭,女飛很少見,我的新聞‘雷達’轉了起來,對她們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跟拍採訪。很多往事難忘——滑翔機沒有動力也沒有無線電;飛機上天、抬回起飛線都需要飛機拉拽;在天空中自己尋找上升氣流……沒多久,姑娘們曬得黝黑。其間,我拍到了一系列讓自己很滿意的片子,覺得姑娘們有這種刻苦訓練的勁頭,一定能為空軍爭光。”

这位空军老战士用镜头记录历史,一生抒写空军

“果然,在幾個月後的全運會上,山東姑娘柴壽儒獲得了比賽第一名,空軍女隊的整體成績也非常亮眼。《新體育》刊登了我的照片,並把柴壽儒的照片人工上色作了封面。”談到這裡,徐老的表情顯示出一名新聞從業者特有的自豪。

“透過李秀雲29年的飛行航跡,我看到了人民空軍發展的壯麗詩篇。作為一名空軍老戰士,我與有榮焉。後來我在民航採訪的很多人都是老空軍人,他們過硬的飛行技術、踏實的工作作風成為人民空軍在民航系統裡的一張張亮眼名片。”眼前的徐老一生不改空軍新聞人的初衷,始終心繫空軍。

他有“夕陽夢” 遠眺山外山

2002年,徐老70歲,年逾古稀,正式離開了工作崗位。按理說,一生常年奔波在採訪一線,這個時候也該歇歇了。但徐老“退休不退行”,又開啟了人生的新航程。他對日新月異的變化充滿著孩子般的好奇、青年人般的熱情。

2015年的“9·3”閱兵,在家中陽臺上,徐建中和同為“老空軍人”的老伴沈曉麗早早就守候在那裡,拿出了長焦鏡頭反覆調試,抓拍到了機群飛過窗外藍天的畫面。兩位老人像孩子一樣鼓掌、歡呼。經過徐老的描述,兩位老人“窗臺觀閱兵”的身影成為我們眼前一幅動人的風景。

这位空军老战士用镜头记录历史,一生抒写空军

幹一件事,用一輩子幹好它。退休多年的徐老很充實,還在不懈地拍照、寫稿。他甚至經常拿著相機觀看體育賽事,動情之處仍不停地按動快門。談及新聞業務,老人說,記者要當多面手,記者隊伍中“雙槍將”“三槍將”“多槍將”越多,就越有效率,越出精品。他說寫新聞要和基層官兵交朋友,由一連串的線索催生一系列作品,這叫串“冰糖葫蘆”。他說寫新聞要像售貨員給孩子賣糖,嘴裡有含的,手上有拿的,眼裡有看的,這叫“走一看二想三”。他說採訪不要蜻蜓點水而要老鷹撲食……

“再過幾天,就是新中國70華誕了,與新中國同齡的人民空軍又有空中梯隊飛過天安門,飛過我家窗前。今年我要拍,80華誕也要拍,90華誕如果可以,我還要繼續拍。因為,我愛中國,我愛人民空軍。”

文 章:黃春一 王 冠 王俊博

圖 片:徐建中

編 輯:黃春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