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副院長曾曉勇教授先進事蹟

記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副院長曾曉勇教授先進事蹟


曾曉勇教授

新年伊始,中法新城院區被指定為“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危重病人救治定點醫院”,同濟醫院勇擔時代使命,發揮著國家隊的責任與擔當,相繼在中法新城院區開放了1100張床位,包括同濟醫院在內的4200多名醫護人員前仆後繼,積極投身到抗疫第一線。

曾曉勇副院長臨危受命,在醫院的統一安排下,分管了中法新城院區的後勤保障、信息化管理、病房改造和院感工作。作為綜合性的大型醫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並不像金銀潭醫院和武漢肺科醫院一樣有標準的傳染病專用負壓隔離病房。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病房改造成功成了醫院所面臨的第一大難題。


變不可能為可能

從醫已20餘載,作為一名外科教授,傳染病房設計相關知識並非他的特長,所有的經驗積累需要在接下來的實踐中不斷摸索。為科學有序地進行首診隔離點的改造工作,保障病人的規範管理,一向溫文爾雅的曾院長開始雷厲風行起來,他查閱資料、電話諮詢專業人士、和分管部門同事一起觀察學習病房設計,制定了標準化的“三區兩通道”病房改造方案。

由於年前春運中人口的大量流動,在漢務工的農民工均已返鄉,再加上武漢和湖北省其他縣市陸續封城。誰來施工?誰願意來施工?如何出城進城?施工材料從何而來?......所有的問題加在一起,使得中法新城的病房改造工作在外人看來幾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嚴峻的形式面前,曾院長和他的同事們不願意浪費一盞茶的時間,積極聯繫建築商和大小包工頭。但面對兇險的疫情,又有幾個人能不顧自身安危,自願投身到這疫情的風口浪尖呢?有些自願前往的工人,卻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此時再高的薪酬對人也不夠成誘惑。曾院長不得不率領同事們對工人和家屬進行反覆的思想工作,在大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不懈勸說下,數位農民工朋友終於願意踏上返漢的路程。為了幫助工人們順利返漢,曾院長調動醫院力量,多渠道聯繫政府相關部門,為返漢農民工開具綠色通行證、聯繫專車進行接送。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疫情初期,數以千計的病人在家苦苦等待救治,時間就是生命,每多一張床位,病人就多了一份生的希望。如何快速科學改造病房成了曾院長眼下最著急的事情,工人們一邊連夜施工,後勤部門的老師們一邊繼續尋找更多的返漢工人,曾院長經常陪著他們通宵達旦。

木工、鋼筋工、瓦工、水電工等不同的工種的師傅們,在同濟醫院工作人員的努力爭取下陸陸續續均已到崗。大年初三,在工人們連續施工16個小時的辛勤付出下,中法院區第一個隔離病房改造完成,經過嚴格培訓後的醫護人員在困難時刻銳意進取、積極奮戰,以最高的效率將病房的基礎設施佈置完成,當天就將病區的病人全部收滿。就這樣改造一個病房、收治一批病人,在短時間內,所有的隔離病房均已改造完成,醫護人員以最便捷的入院流程和最人性化的救護方式將1000名新冠肺炎病人收治入院,讓病人得到了科學及時的治療和護理。


記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副院長曾曉勇教授先進事蹟

記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副院長曾曉勇教授先進事蹟


記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副院長曾曉勇教授先進事蹟


武漢市最正規的改造隔離病房

第一個發熱病房投入使用的晚上,曾院長趕赴天河機場迎接各省支援武漢的國家醫療隊包機,做好人員的對接服務工作,在吃住行等方面為馳援武漢的白衣戰士提供全面的保障。通過和來自北京醫療隊的王辰院士、喬傑院士以及北京協和醫院的權威專家交談後,曾院長驚喜地發現,北京支援隊中一部分的醫務人員曾經參加過03年“非典”時期小湯山醫院的建設。綜合借鑑北京醫療隊的經驗,再加上在醫院的全力支持下,中法院區在第二批病房改造過程中,曾院長將施工的各個環節抓得更加細緻和完善。

在如何實現病房負壓狀態的問題上,曾院長和他的團隊也是動了一番腦筋。他們奔走聯繫多家電商平臺,購置高強力電風扇,以最高的效率將中法新城院區改造成了全武漢最科學、最規範的ICU和負壓隔離病房。


記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副院長曾曉勇教授先進事蹟


後勤保障和院感質量齊頭並進

隨著大量的病人收治入院和一批批的醫護人員投入一線,防護物資的缺口成了大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在抗疫前行的洪流裡,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請求社會捐贈的呼聲日益高漲,全國各地的愛心人士紛紛伸出援手主動捐獻。但由於專業知識的缺乏,大部分的捐贈物資中多為工業級防護用品,真正能用於醫療防護的物資少之又少。

“我們倡導奉獻精神,但一定要避免不必要的犧牲。”如何做到有效防護?如何在最大程度上保證醫務人員的生命安全成了曾院長急需解決的難題。他帶領著後勤保障部門的同事,積極聯繫武漢防疫指揮部籌措醫用防護物資,快速將物資送至一線,解決了白衣戰士們的後顧之憂。

由於醫護人員來自不同的專科,初次面對如此多的新冠肺炎病人難免恐慌,在下病房的初期,大家恨不能裡三層、外三層地自我防護,個個將自己裹成了“粽子”,再加上不可控的緊張情緒,一部分醫護人員剛進隔離病房沒多久就因為呼吸不暢導致的缺氧暈倒在地,有的甚至摔破了口罩和護目鏡,造成了直接暴露,不得不進行觀察隔離。

曾院長焦急在心,他馬上召集院感工作小組,制定隔離病房醫務人員防護隔離的具體流程和細則,並重新對所有醫務人員進行培訓,培訓合格者才允許上崗。對於防護物資的使用也進行按需分配,有了規範化的合理防護,截止到目前,奮戰在同濟中法新城院區的4200多名醫務人員無一人感染。每每講到這裡,曾院長都會很自豪地說:“雖然身處暴風雨中心,其實我們這裡才是最安全的地方!這和科學的防護和合理的人員佈局是分不開的。”

院感的工作重心應該落實在醫院的各個環節,食堂、物業、保潔等相關部門的防護同等重要,為了將這些薄弱環節的工作落實抓細,曾院長和院感辦公室的老師們從未放鬆過。不間斷的環境消殺、反覆的培訓、嚴格的質控等,都無形地敦促著各部門的工作人員養成良好的衛生和防護習慣。

18家醫療隊中2142名醫護人員的生活出行之所以能夠得到有效保障,是和曾院長帶領的後勤保障人員辛苦付出密不可分。在各大醫療隊紛紛進駐武漢之前,曾院長在市政府和醫院的統一安排下,奔走於各大賓館、酒店,解決支援隊的住宿問題。天氣寒冷的時候,他們送去棉被和羽絨服;支援隊的醫護人員出現了健康問題,他們給與最及時有效的解決。

諸如此類的後勤工作,曾院長和他所帶領的同事們處理起來總是得心應手。但他更重視的是如何讓醫療隊的戰友們儘快適應同濟醫院的工作節奏。在各個病區的共同努力下,醫院在最大程度上為支援醫療隊的成員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做好醫療和護理工作的對接、形成各部門的有效溝通,從而讓他們以最好的狀態投入到救治新冠肺炎病人的一線工作中去。


記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副院長曾曉勇教授先進事蹟

記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副院長曾曉勇教授先進事蹟


優良的示範是最好的說服

在病區支援前線的動員大會上,曾曉勇副院長第一個報名,接下來黨員群眾紛紛主動請纓,志願加入到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在災難面前,看到年輕的同事們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精神,曾院長感慨道:“這些90後的孩子多數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在所難免,如今在國家危難之際,他們克服著內心的恐懼和焦慮進入紅區,從開始緊張害怕到現在的無所畏懼,我感覺到他們一下子成長起來了,看到了他們就像看到了我們國家的希望,有了希望一切都會很快好起來!”

在後勤保障和病房改造的過程中,為了給工人和同事們勇氣,曾院長事必躬親,他的身影總是出現在最繁忙的工作現場。他時刻了解大家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及時給與幫助和解決。有一天,隔離病房裡有一處門鎖壞了,工人師傅害怕被感染拒絕進入,曾院長為他做好解釋工作,並親自為他穿好防護服、戴好護目鏡,陪同他一起進入隔離病房。他用堅定的信心去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用身體力行支持著每一位白衣戰士,帶領著大家在暴風雨的疫情漩渦中攻克著一個又一個的不可能。


曾院長說:“公立醫院是我們國家醫療體系的主力軍,在此次疫情面前,同濟醫院衝鋒在前,時刻體現著國家隊的擔當,體現著省直醫院的公益性和奉獻精神!中法新城院區之所以能形成如此完善的救治體系得益於同濟醫院日常的精細化管理。無數個黨員群眾不畏生死、不計報酬,我相信這一切都與英雄主義無關,它關係著我們的良心和正直。在困難面前,黨員首當其衝,這是身為共產黨人理應踐行的承諾和誓言!有了先驅者,才會有後來的一呼百應。”

記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副院長曾曉勇教授先進事蹟

記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副院長曾曉勇教授先進事蹟

記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副院長曾曉勇教授先進事蹟

記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副院長曾曉勇教授先進事蹟

陽光下做人,風雨中做事。

忙碌時他會疲憊地長嘆一口氣;有人工作出現紕漏時他會不留情面地批評指正;解決了一個個的難題時他也會眉開眼笑、歡欣鼓舞。

就是這樣一位性格鮮明、做事遵循原則的帶頭人,默默地用他的一言一行彰顯著一名學者的人格魅力;用他的一舉一動體現著一個舵手的博大胸懷;用他鋼鐵一般的堅韌意志踐行著一名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