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學以致用,立業種德


老人言:學以致用,立業種德

讀書不見聖賢,如鉛槧傭。居官不愛子民,如衣冠盜。講學不尚躬行,如口頭禪。立業不思種德,如眼前花。《菜根譚》

讀書不研究聖賢者的思想精髓而只知背誦文句,這樣的人只能成為一個寫字匠;做官的不為人民著想而只知道領取俸祿,這樣的官像一個披著官服的強盜。只研究理論知識而不切身實踐,這樣的人就好比一個不懂得佛理只會讀經的和尚;有些人事業有成以後不想為後人積些陰德,那麼,他們就會像眼前正在綻放的豔麗花朵,用不了多久就會凋謝。

老人言:學以致用,立業種德

扁鵲是春秋戰國時非常著名的醫學家。他醫術高明,為人們所信服。關於他,流傳著很多動人的故事。

有一次,他和他的兩個徒弟出去辦事,途經虢國,恰好碰上虢國的太子“死”了。虢國城裡鬧鬧嚷嚷,亂成了一片,有的人在默默為虢國祈禱,有的人在忙著為太子奔喪。

老人言:學以致用,立業種德

扁鵲聽說了太子“死”的經過,覺得有點疑問,於是找到太子的從屬宮中庶子,把太子發病的情況和“死亡”的時間詳細地問了一番。隨後他對中庶子說:“我覺得太子沒有死,我可以把他救活。”

中庶子不相信扁鵲說的話,認為他在吹牛,便說:“你不要開玩笑了,你什麼時候見過死了的人還能復活的?你不覺得這話說得太離奇了嗎?”

扁鵲說:“既然您不相信我說的話,那咱們就用事實來說話吧——只要您去向國君報告一下,說有一個叫扁鵲的人還可以救活太子。現已等候在宮外,聽候國君的吩咐。”

老人言:學以致用,立業種德

中庶子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根本就不相信這話,因此不願意冒險為他去報告。經過扁鵲再三勸說,中庶子才同意去報告國君。國君一聽說太子還有救,就趕緊把扁鵲恭恭敬敬地請進宮裡。

扁鵲對太子進行了詳細的檢查,經過診斷,認為是“屍厥症”,也就是現在醫學上說的“休克”或“假死”。找到了病因,扁鵲師徒三人一刻也不敢耽誤,趕快搶救。經過一番得力的搶救,太子果然又活了過來。接著扁鵲給太子進行熱敷,又吩咐僕人堅持給太子吃20天的湯藥,虢國太子這才完全恢復了健康。

整過這次事件以後,扁鵲名聲遠揚,被天下人盛傳有起死回生之術。每當聽到別人這樣說,扁鵲就向他們鄭重其事地說:“真正死了的人怎麼可能救活呢,我沒有那樣的能力!太子的病,雖然表面看起來像死人一樣,其實並沒有真死,我只是用適當的治療方法把他從假死中挽救過來罷了。”

老人言:學以致用,立業種德

又有一次,扁鵲經過蔡國。蔡國國君蔡桓侯一聽說神醫扁鵲來了,立即用隆重的禮節接待他。意想不到的是,扁鵲見到桓侯卻說:“您現在已經有病了。不過幸好病在膚淺的部位,趕快進行治療吧,否則它會向嚴重的方向發展。”

桓侯聽後很驚訝,便說:“我沒病。”

扁鵲聽了這話後無可奈何,只好走開了。扁鵲離開後,桓侯對他左右的大臣們說:“即使自己有點名氣也不應該這樣無禮,為了博取名利竟然為沒有病的人治病。”

五天後,扁鵲又來晉見桓侯。他看到桓侯後說:“您的病已經深入到你的血脈裡了,現在如不趕緊治療,它會越來越嚴重。”

桓侯很不高興地說:“我沒病。”

又過了五天,扁鵲又來了,他再次勸說桓侯:“您的病已經深入到腸胃裡,再不趕緊治療,就無藥可救了。”

老人言:學以致用,立業種德

桓侯這次理都沒理扁鵲,認為他在無中生有。扁鵲無話可說,只得無奈離去。

又過了五天,扁鵲又來了,他看了看桓侯的臉色,扭頭便往回走。桓侯感到奇怪,攔住扁鵲問明原因。扁鵲說:“國君的病已經發展到骨髓裡了,我已經無能為力了。”

沒過幾天,桓侯果然病死。

扁鵲把他一生所學的醫術都運用到實踐中,提出了著名的“望、聞、問、切”四診法,成為歷代中醫的傳統診斷方法,一直延續到今天,為祖國的醫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一個物質的人作惡並不可怕,一個學問高深的人不走正路才叫人畏懼。讀書不光是為了增長學問,更是為了修養品德,一個學問高深、道德高尚的人才是受人尊敬的人。

老人言:學以致用,立業種德

北宋仁宗時期的宰相韓琦,是河南安陽人,少年時中進士。歷任數職後,在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被拜為宰相。英宗時,他繼續執政;神宗即位後,他辭去相位,以節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後來移判大名府。

大名府總人口約七八十萬人,在北宋四京當中,僅次於東京開封府。因此,大名府非常不易治理,尤其是關於民事糾紛、獄訟的文書,比一般府郡要多出很多倍。年近六十的韓琦坐鎮大名府,大小事務一律親自審理,如果是因身體狀況不好而不能親力親為時,就會將政務委託給可以信賴的人代為處理,而且還要代為處理之人每天向他彙報一天的大小事務,這樣他才能安心養病。當別人勸他不要那麼操勞時,他總是認真地回答:“刑獄訴訟,是關乎人命的大事,絕不能有半點疏忽啊!”

老人言:學以致用,立業種德

韓琦這種鞠躬盡瘁的精神,不僅深得百姓的讚揚,而且多次得到朝廷的褒獎,神宗還曾多次御賜湯藥加以撫問。他的功績被史書上記載為:“人愛之如父母,有鬥訟,傳相勸止,曰:‘勿擾吾侍中也。’”

韓琦自弱冠入仕,一生為官近五十年。他做過三朝宰相,兩次為顧命大臣,處於危疑之際而能知無不為。有人告誡他說:“公所為誠善,萬一蹉跌,豈為身不自保,恐家無處所。”韓琦回答說:“是何言也,人臣盡力事君,死生以之。至於成敗,天也。豈可擾憂其不濟,遂輟不為哉。”令聞者愧服。

讀書如果不能領會聖賢教誨,那不過是像抄書工人一樣是書本的奴隸;做官如果不知道體恤百姓,那就無異於衣冠楚楚的大盜;只知研究學問卻不注意身體力行,那就不過是誇誇其談罷了;建功立業者如果不想著提高自己的德行,那就只能如曇花一現,不會長久。

老人言:學以致用,立業種德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讀書只是獲取知識的一種方式。讀書的精髓應在於學習某種先進的思想理念或方法。人應該駕馭書,而不能成為為讀書而讀書的“書呆子”。而“為官一任”,當應“造福一方”。只取官俸,不愛護人民之官,白白浪費了施政的光陰和社會財力,可謂不折不扣的人民公敵。

古人治學,其目的並非只為懂得文章,最主要是自己能躬行實踐所學得的學問,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學以致用”,用自己之所學貢獻國家社會,假如學問跟實踐不能相輔相成,那就變成了徒具形式的口頭禪。例如一個修禪的人,即使天天絞盡腦汁作理路上的苦鬥,假如不徹底實踐參禪悟道的真功夫,到頭來連一點用處也沒有。總而言之,讀書如果不探求聖賢哲理,就不能算是學以致用;做官如果不愛護人民,就不能算是人民父母官;創立事業而不肯積陰德,就不能算是愛護自己子孫。

老人言:學以致用,立業種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