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說明書》第二十八講 人類的職業有哪些類型?


《人生說明書》

作者趙玉賢

本書由河北大學出版社出版


上一講講了職業的特點、要素,這一講講職業產生、職業類型等。


職業類型


古代職業分為三百六十行,今天恐怕三千六百行也不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將我國職業歸為八個大類,66箇中類,413個小類,1838個細類(職業)。

八個大類分別是:


第一類 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事業單位負責人。

第二類 專業技術人員。

第三類 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

第四類 商業、服務業人員。

第五類 農、林、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

第六類 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

第七類 軍人。

第八類 不便分類的其他從業人員。


人生職業選擇


一、擔任公職

人們願意擔任公職的原因:


工作安穩。

公務員是鐵飯碗,公務員職業穩定,職業風險相對較小,不犯大的錯誤基本上進了保險箱,特別是在傳統“官本位”影響下,公務員的職業熱捧是理所當然的。


社會地位。 社會地位是人在社會中的位置,一般由社會規範、法律和習俗限定,它常用來表示社會威望和榮譽的高低程度,主要標誌有財產、權力和權威等。地位分兩種:


第一、是先賦予的地位,如性別、年齡、家庭輩分關係等,是先天賦予的,自己無法改變。


第二、就是自致性地位,往往與所受教育、職業和婚姻有關,由自己決定的,自己靠後天的努力取得的社會地位。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看重的社會地位,不是自然的地位,而是社會分工導致的地位。因為這裡面參透了人個人努力奮鬥所體現出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


公務員特殊的工作崗位,具有社會管理職能,不僅掌握著人脈關係,而且掌握著社會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地位高,名譽好,說起來好聽,做起來實惠,既榮耀又體面,所以,人們求之不得。


社會地位高低的標準


權利大小。 權利大,社會地位就高,反之就低;有經濟實力,就有社會地位,沒有經濟實力,就沒有社會地位。


財富多少。 財富是衡量人生價值的尺度,有錢不僅有人羨慕,而且有人尊重,因為金錢不僅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也體現了能力與智慧。


貢獻大小。 對社會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包括科技發明,商業精英,管理大師,象錢學森、蓋茨等都對人類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誰不尊敬這樣的學術泰斗呢。但是,在中國傳統中,還是羨慕當官的,官位是地位最高的象徵,官本位的思想在人們的腦子裡已經根深蒂固。


福利待遇。 公費醫療、工資福利、退休養老等較為完備的保障體系,配備公車有交通便利,有公款接待特權,在計劃經濟時代,讓人刮目相看,即使是現在仍然讓人羨慕。


實際特權。 公職就是公共崗位,有一定的管理職能,具有一定的權力,擔任這一職位,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機構來管理社會,有很大的優越感,自己頭上就會戴上許多美麗的光環,在人們的心目中,分量重,價值高,高看一眼,重看一籌。特權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管理特權。 管理公共事物,在無章可尋,或政策的交叉地帶,就有靈活處理的權利,就有可辦可不辦的權利,就有成人之美的便利。

二是審批特權。 包括物資批文,進口批文,行業審批特權等。

三是決策特權。 決策權包括財務決策,人事決策,重大事情決策等,這些權利雖然都有權利運用的約束機制,但是個人的影響力不可低估。


由於“官本位”在我國淵遠流長,我國職業的政治權力特徵特別顯著,它造就了許多“官迷”。在“官本位”社會,“官”位也確實“迷”人,風光顯赫,連小學生也想爭當小幹部,要過把“官”癮。“官本位”導致了“唯官是貴”,就連學校、企業等非行政組織,都要套用行政級別以分級別。這就使得本應集聚大量優秀人才的企業、學校等單位,沒能成為人才的首選,而紛紛把目光盯向有著誘人“預期”的公務員崗位,這是一種不正常行為。


二、加盟機構。 除了擔任公職以外,就是加盟大的機構,大的機構就是大企業,大的協會,大的公益性機構等,這些機構基本上是靠本事吃飯,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但穩定性不如公務員。


如果你是你個不喜歡獨立的做事的人,就加入到一個機構中做事,進入機構等於將自己送上了軌道。如果遊離於軌道之外,就很難發揮作用。衛星在地上是一堆廢鐵,只有上天,才能發揮神威;人只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才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單位是生存的平臺,是大家智慧發揮的舞臺,也是展現自己的陣地,只有到這個平臺才能展現證實自己的能力,沒有這個積累過程,很難一口吃個胖子。


三、自己創業。 自己創業也可以說是個體戶,非常自由,不受人限制,自己既可以做小買賣,這些基本上屬於生存性手段,也辦大企業,既有名也有利,但是,風險與受益成正比,風險也較大,所以很多人寧肯去加盟機構給別人打工,也不願意自己單幹,勞神費力,風險也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