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2020年顧群業行為藝術作品《自律》問世

顧群業

教授,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數字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HCII-DUXU中國副主席,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科學與藝術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文科計算機基礎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新媒體藝術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視覺傳播理論的研究,新媒體藝術創作以及計算機圖形設計的教學與實踐等工作。

深度丨2020年顧群業行為藝術作品《自律》問世

《自律》 顧群業 行為藝術作品 2020年

行為藝術作品《自律》是顧群業2003年舊作《誰是病毒》的再創作。舊作翻新,以契合當下。當年因SARS而作,構思、構圖未變,只是重新利用數字技術對作品進行了現代“語釋”,反思SARS,時間產生意義。

當年的題目,是因為不知病毒源頭、不知病毒解藥、不知病毒走向……等等諸多不知……再次創作後更名為《自律》,為大眾提供更多可以討論的話題。

張通:共情當下,別構靈奇——解讀《自律》

“龍”主題形象的創作是顧群業教授專注於對傳統文化意象的再解讀、再顛覆、再塑造。他的“龍”頗擅於與具體歷史事件的在場、秩序、鄭重而共頻、共振、共情並立意、修辭、渲染,它正在被創造者進行著心靈的教化和“龍格”的培養,以期別構一種“光風霽月”般的靈奇。後疫情時代的此刻,《自律》作品是否是其又一次在探尋生命與生態的關係中“發聲”?捂住貪吃的嘴巴?防護口鼻?我嘗試在它眉頭緊皺下的眼睛中尋找答案,這是柏拉圖所說的對“一種秩序”的自制?又或者是對現實的“內省”?創造者通過“龍”向你我“打開(呈現)一個完整的感性世界”,這應該是藝術創造的意義所在!

張通,北京設計學會視覺設計專業委員會秘書

這次新冠疫情期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顧群業教授又推出行為藝術新作《自律》。與其他作品一樣,主體形象依然是經典的“龍”形象。在創作者手記中,顧老師坦言,這是他“在2003年舊作《誰是病毒》的再創作”。

曹汝平:《自律》的人才會更自由

《自律》的符號性很強:“龍”單手捂住自己的嘴巴。捂嘴,是自我保護,是自覺“禁言”,同時也是遵從禁足、禁食(野生動物)倡議的體現。這是典型的律己行為。人為什麼要自律?在這場無硝煙的“抗疫”戰中,我們已經聽到也看到無數不自律的言與行。這些言行,或出自個人,或源自媒體。聽聞後,憤懣者有之,疑惑者有之,添油加醋者也有之。試想,在這個自媒體時代,若無國家強有力的物質與醫療等保障條件,疫情期間的謊言和荒誕行為,將會帶來多大的不良社會影響。從個體來看,一個懂得自律的人,似乎很無趣,活得既不瀟灑也沒有“自由”。但自律的人比不自律的人要自由得多,所以康德說: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康德的律己自不必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也是自律的典型。他每天只寫4000字,400字一頁的紙,每天寫10頁就停筆,然後用一個小時的時間跑步。這種高度的自律性,讓他有時間和精力持續產出佳作。可見,自律的人才會更優秀,自律的人生也會更美好。

顧老師的《自律》說出了這樣一個道理:自律的人才會更自由。

曹汝平:藝術學博士、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副教授

葉佑天:自律於心 足慰風塵——賞顧群業行為藝術作品《自律》有感

人間三月,春林初盛。一場疫情,把我們困居在小築之中,如何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事件,成了每個人的靈魂拷問。對於生活而言,往往能把人困住的,定是心中的高牆。在江城歷經50天的斗室觀天,目睹雲端世界的多重表演,看清人類心靈的清晰等級劃分,不甚嘆惋。

在特殊的閉居時期,學會獨處,把枯索的日子過得豐盈,坦然分辨世事流言當是一種絕佳的智慧體驗。人何以為人?藝術家何以從藝?面對室外各類謠言與焦躁,內心也當安寧與澄澈,作出理性思考和判斷就尤顯必要。哲學家康德言:「假如我們像動物一樣,聽從慾望、逃避痛苦,我們並不是真的自由行動。因為我們成了慾望和衝動的奴隸。我們不是在選擇,而是在服從。自律使我們與眾不同,自律令我們活的更高級,也正是自律,使我們獲得更自由的人生。」其實,人類往往都是因為某事巨大的打擊,精準的震驚才來進行難得的思考,才心平氣和地來重拾生活本來的意義。顧群業教授的行為藝術作品《自律》,正是在這個特定時期給我們提供了更多可供討論的話題。

大疫盤城,大自然將我們流放在自己的家中。閒居,此時恰好成了我們補足曾經缺失的必修課。學會獨處,享受閒居,以自律的格式警醒自己晨作夜息,彌補曾經無知的盲從,把枯索的日子過得豐盈有序,靜靜地安頓生命不枉為一種智慧的思考。曾經忙碌時,日日渴盼的悠閒,現就在面前,好好珍惜!在閒居的小築中,便是一個世界,在撫琴、看書、品茗中找到些許明媚,讓心靠近夢寐以求的理想國豈不是更美好,縱困鬥室,也得自在。

有了正常的物質生活,如何安放內心的困頓、焦慮、躁動,成了每個人的課題。渴盼自由,確是人類的原始理想,「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正是靈魂自由的絕佳追索。在特殊的閒居時期,以此靜心滋養,不失為慌亂生活之中的一種慰藉。

只要我們堅信: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沒有一種困境不能逾越,只要心存期寄與美好,便生別樣繁華,雖時維艱,心有春色,萬象使然。

葉佑天,湖北美術學院教授

曾毅:自律與自由——讀顧群業的《自律》有感

剛剛讀過顧群業教授的行為藝術作品《自律》,這是十七年前他為SARS創作的《誰是病毒》的翻版,嚴格說應該是新版。長期以來顧群業教授一直專注於“龍”主題形象的創作,正如北京設計學會張通先生所說:這是顧群業教授“對傳統文化意象的再解讀、再顛覆、再塑造”,並提出了當下更多可供大家討論的話題。

十七年前的SARS和今天的疫情,是中國、世界、甚至是全人類的一場空前的災難。黨中央一聲令下,軍隊和全國的醫護工作者紛紛奔向湖北、走進武漢,在抗疫第一線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全國的文藝工作者也像戰士一樣拿起了手中的筆來記錄和描述這場歷史性的人民戰"疫",就象當年黃河大合唱一樣,這些作品彰顯了偉大的民族精神,鼓舞著全民族的鬥志,並將永久載入中華民族史冊而留傳後世。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廣大師生在這場戰"疫"伊始,就在潘魯生院長的親自帶領下,組織了《生命重於泰山》主題創作活動,在社會上引起了高度關注和強烈反響,受到了廣泛好評。顧群業教授的《自律》就是其中一件針砭時弊而且富於哲思和創意的上乘之作。

《自律》中一隻大手緊緊捂住眉頭緊鎖的面孔,確切地說是捂住了嘴,其寓意深刻地警示我們:要管住嘴,不要食用野生動物;更重要的是要管住嘴,不信謠不傳謠,以免“危害”社會。當然遠不止此,作品還有更多的涵意,需要讀者們自己去探悟和領會……

《自律》除了感人至深的表現力之外,其高明之處更在於題目令人拍案叫絕。“自律”出自《左傳·哀公十六年》:“嗚呼哀哉!尼父 ,無自律"。文獻溯源這是首次出現“自律”一詞,意思是說自覺遵守法度,自我約束言行。自律必須從我做起,孔子說“已所不欲,勿施與人",張九齡說“不能自律何以正人”。尤其在當下的現實社會中,自律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我們常常說“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眼下很多人強調“自由”,但康德說“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揭示了自由與自律看似對立實則統一。

實際上自由和自律的關係,就象人們常常說的,好比風箏和線,看似線在縛束著風箏,但正是因為有了這條線,風箏才能自由飛翔,斷了線的風箏只能墜落。“風箏與線”是自由與自律關係最好的比喻和闡釋。在不同的國度裡對自由和自律都有不同的理解,隨著疫情在世界各國蔓延,不難看出“自律”的中國人和“自由”的西方人相比,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顧群業教授用"以舊翻新”的手法,通過現代動漫形象和藝術表達方式,生動鮮活地詮釋了《自律》背後所蘊藏著的傳統文化內涵和對文化生態觀的思考。《自律》的確是一幅給我們帶來啟迪和思考的好作品。

曾毅:意大利佛羅倫薩國立美術學院榮譽院士

王騫:人性、獸性和“野蠻人”——解讀《自律》

顧群業先生的作品《自律》,組合元素或龍,或牛,或智人,或悟空,首先看到形象的多元性。形象多元性背後,是主旨的多義性。優秀的藝術作品,注重多義性。多義性其中,有一個主線,即人性和獸性——當然,不要被獸性嚇著。

人之本性,食也,睡也,性也。獸之本性,食也,睡也,偶性也。人獸本性之一,食也,生存之根本。

人之食性,靈長目階段,生活在樹上,以水果和蟲子為主食。二百萬年前始,採集狩獵,可以食肉,大腦容量增加,人之為人的標誌性進化。一萬年前,農耕畜牧社會,穀物為主,所謂“五穀為養,五畜為益”,有情之類,適當肉食,補益精血。

現代社會,選擇更多,可以回到“野蠻人”的雜食性、肉食性、野味性;現代社會,還有“享樂性飢餓”,即享樂成為進食動機,進食快感替代果腹,用食物填充精神需要,甚至虛榮心需要。

人類存在早期飲食記憶,冷不丁的,野性就冒出來;人類養成新的飲食習慣,與學習第二種語言相似,很困難;人們可以改變飲食習慣,但經常回到原來的飲食習性,甚至最初的飲食習性,深藏的基因發生作用。

文明社會,遠離野蠻,需要“自律”。

(部分觀點,取自《腸子、腦子、廚子:人類與食物的演化關係》)

王騫:山東東方天健數字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