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2020年顾群业行为艺术作品《自律》问世

顾群业

教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HCII-DUXU中国副主席,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科学与艺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新媒体艺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视觉传播理论的研究,新媒体艺术创作以及计算机图形设计的教学与实践等工作。

深度丨2020年顾群业行为艺术作品《自律》问世

《自律》 顾群业 行为艺术作品 2020年

行为艺术作品《自律》是顾群业2003年旧作《谁是病毒》的再创作。旧作翻新,以契合当下。当年因SARS而作,构思、构图未变,只是重新利用数字技术对作品进行了现代“语释”,反思SARS,时间产生意义。

当年的题目,是因为不知病毒源头、不知病毒解药、不知病毒走向……等等诸多不知……再次创作后更名为《自律》,为大众提供更多可以讨论的话题。

张通:共情当下,别构灵奇——解读《自律》

“龙”主题形象的创作是顾群业教授专注于对传统文化意象的再解读、再颠覆、再塑造。他的“龙”颇擅于与具体历史事件的在场、秩序、郑重而共频、共振、共情并立意、修辞、渲染,它正在被创造者进行着心灵的教化和“龙格”的培养,以期别构一种“光风霁月”般的灵奇。后疫情时代的此刻,《自律》作品是否是其又一次在探寻生命与生态的关系中“发声”?捂住贪吃的嘴巴?防护口鼻?我尝试在它眉头紧皱下的眼睛中寻找答案,这是柏拉图所说的对“一种秩序”的自制?又或者是对现实的“内省”?创造者通过“龙”向你我“打开(呈现)一个完整的感性世界”,这应该是艺术创造的意义所在!

张通,北京设计学会视觉设计专业委员会秘书

这次新冠疫情期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顾群业教授又推出行为艺术新作《自律》。与其他作品一样,主体形象依然是经典的“龙”形象。在创作者手记中,顾老师坦言,这是他“在2003年旧作《谁是病毒》的再创作”。

曹汝平:《自律》的人才会更自由

《自律》的符号性很强:“龙”单手捂住自己的嘴巴。捂嘴,是自我保护,是自觉“禁言”,同时也是遵从禁足、禁食(野生动物)倡议的体现。这是典型的律己行为。人为什么要自律?在这场无硝烟的“抗疫”战中,我们已经听到也看到无数不自律的言与行。这些言行,或出自个人,或源自媒体。听闻后,愤懑者有之,疑惑者有之,添油加醋者也有之。试想,在这个自媒体时代,若无国家强有力的物质与医疗等保障条件,疫情期间的谎言和荒诞行为,将会带来多大的不良社会影响。从个体来看,一个懂得自律的人,似乎很无趣,活得既不潇洒也没有“自由”。但自律的人比不自律的人要自由得多,所以康德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康德的律己自不必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是自律的典型。他每天只写4000字,400字一页的纸,每天写10页就停笔,然后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跑步。这种高度的自律性,让他有时间和精力持续产出佳作。可见,自律的人才会更优秀,自律的人生也会更美好。

顾老师的《自律》说出了这样一个道理:自律的人才会更自由。

曹汝平:艺术学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

叶佑天:自律于心 足慰风尘——赏顾群业行为艺术作品《自律》有感

人间三月,春林初盛。一场疫情,把我们困居在小筑之中,如何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事件,成了每个人的灵魂拷问。对于生活而言,往往能把人困住的,定是心中的高墙。在江城历经50天的斗室观天,目睹云端世界的多重表演,看清人类心灵的清晰等级划分,不甚叹惋。

在特殊的闭居时期,学会独处,把枯索的日子过得丰盈,坦然分辨世事流言当是一种绝佳的智慧体验。人何以为人?艺术家何以从艺?面对室外各类谣言与焦躁,内心也当安宁与澄澈,作出理性思考和判断就尤显必要。哲学家康德言:「假如我们像动物一样,听从欲望、逃避痛苦,我们并不是真的自由行动。因为我们成了欲望和冲动的奴隶。我们不是在选择,而是在服从。自律使我们与众不同,自律令我们活的更高级,也正是自律,使我们获得更自由的人生。」其实,人类往往都是因为某事巨大的打击,精准的震惊才来进行难得的思考,才心平气和地来重拾生活本来的意义。顾群业教授的行为艺术作品《自律》,正是在这个特定时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可供讨论的话题。

大疫盘城,大自然将我们流放在自己的家中。闲居,此时恰好成了我们补足曾经缺失的必修课。学会独处,享受闲居,以自律的格式警醒自己晨作夜息,弥补曾经无知的盲从,把枯索的日子过得丰盈有序,静静地安顿生命不枉为一种智慧的思考。曾经忙碌时,日日渴盼的悠闲,现就在面前,好好珍惜!在闲居的小筑中,便是一个世界,在抚琴、看书、品茗中找到些许明媚,让心靠近梦寐以求的理想国岂不是更美好,纵困斗室,也得自在。

有了正常的物质生活,如何安放内心的困顿、焦虑、躁动,成了每个人的课题。渴盼自由,确是人类的原始理想,「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正是灵魂自由的绝佳追索。在特殊的闲居时期,以此静心滋养,不失为慌乱生活之中的一种慰藉。

只要我们坚信: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没有一种困境不能逾越,只要心存期寄与美好,便生别样繁华,虽时维艰,心有春色,万象使然。

叶佑天,湖北美术学院教授

曾毅:自律与自由——读顾群业的《自律》有感

刚刚读过顾群业教授的行为艺术作品《自律》,这是十七年前他为SARS创作的《谁是病毒》的翻版,严格说应该是新版。长期以来顾群业教授一直专注于“龙”主题形象的创作,正如北京设计学会张通先生所说:这是顾群业教授“对传统文化意象的再解读、再颠覆、再塑造”,并提出了当下更多可供大家讨论的话题。

十七年前的SARS和今天的疫情,是中国、世界、甚至是全人类的一场空前的灾难。党中央一声令下,军队和全国的医护工作者纷纷奔向湖北、走进武汉,在抗疫第一线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全国的文艺工作者也像战士一样拿起了手中的笔来记录和描述这场历史性的人民战"疫",就象当年黄河大合唱一样,这些作品彰显了伟大的民族精神,鼓舞着全民族的斗志,并将永久载入中华民族史册而留传后世。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广大师生在这场战"疫"伊始,就在潘鲁生院长的亲自带领下,组织了《生命重于泰山》主题创作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受到了广泛好评。顾群业教授的《自律》就是其中一件针砭时弊而且富于哲思和创意的上乘之作。

《自律》中一只大手紧紧捂住眉头紧锁的面孔,确切地说是捂住了嘴,其寓意深刻地警示我们:要管住嘴,不要食用野生动物;更重要的是要管住嘴,不信谣不传谣,以免“危害”社会。当然远不止此,作品还有更多的涵意,需要读者们自己去探悟和领会……

《自律》除了感人至深的表现力之外,其高明之处更在于题目令人拍案叫绝。“自律”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 ,无自律"。文献溯源这是首次出现“自律”一词,意思是说自觉遵守法度,自我约束言行。自律必须从我做起,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与人",张九龄说“不能自律何以正人”。尤其在当下的现实社会中,自律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我们常常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眼下很多人强调“自由”,但康德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揭示了自由与自律看似对立实则统一。

实际上自由和自律的关系,就象人们常常说的,好比风筝和线,看似线在缚束着风筝,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条线,风筝才能自由飞翔,断了线的风筝只能坠落。“风筝与线”是自由与自律关系最好的比喻和阐释。在不同的国度里对自由和自律都有不同的理解,随着疫情在世界各国蔓延,不难看出“自律”的中国人和“自由”的西方人相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顾群业教授用"以旧翻新”的手法,通过现代动漫形象和艺术表达方式,生动鲜活地诠释了《自律》背后所蕴藏着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对文化生态观的思考。《自律》的确是一幅给我们带来启迪和思考的好作品。

曾毅:意大利佛罗伦萨国立美术学院荣誉院士

王骞:人性、兽性和“野蛮人”——解读《自律》

顾群业先生的作品《自律》,组合元素或龙,或牛,或智人,或悟空,首先看到形象的多元性。形象多元性背后,是主旨的多义性。优秀的艺术作品,注重多义性。多义性其中,有一个主线,即人性和兽性——当然,不要被兽性吓着。

人之本性,食也,睡也,性也。兽之本性,食也,睡也,偶性也。人兽本性之一,食也,生存之根本。

人之食性,灵长目阶段,生活在树上,以水果和虫子为主食。二百万年前始,采集狩猎,可以食肉,大脑容量增加,人之为人的标志性进化。一万年前,农耕畜牧社会,谷物为主,所谓“五谷为养,五畜为益”,有情之类,适当肉食,补益精血。

现代社会,选择更多,可以回到“野蛮人”的杂食性、肉食性、野味性;现代社会,还有“享乐性饥饿”,即享乐成为进食动机,进食快感替代果腹,用食物填充精神需要,甚至虚荣心需要。

人类存在早期饮食记忆,冷不丁的,野性就冒出来;人类养成新的饮食习惯,与学习第二种语言相似,很困难;人们可以改变饮食习惯,但经常回到原来的饮食习性,甚至最初的饮食习性,深藏的基因发生作用。

文明社会,远离野蛮,需要“自律”。

(部分观点,取自《肠子、脑子、厨子:人类与食物的演化关系》)

王骞:山东东方天健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