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 古 董(功夫與思想)

文/許易

功夫與思想之三

古董意指以往歷史遺留或殘存下來有價值,有欣賞玩味,有人文歷史的東西。也有人稱某人為“老古董”,那該人必與當世有些格格不入,固執己見,食古而不化。


古董有許多玩法,有為收藏而收藏者,有低價倒進高價倒出者,也有人作為一種價值投資來理財、保值、防通脹的。而另一種玩法是為玩味而玩,醉心其中,執著其中,承接古人精神,體察古人精義,體妙人文魅力,玩味人生其樂也融。

玩 古 董(功夫與思想之三)


稱之古董者,其歷史必然久遠,有一些時間上積澱的厚重感,有一種滄桑之美,同時在社會上流通程度尚屬稀有之列。

所以我覺得我所玩味的物什,具備古老久遠的歷史,有著厚重的滄桑感,有著人文精神的內容,有著反覆玩味的趣味……

玩 古 董(功夫與思想之三)

純玩古董者必有所痴。然人生各有痴,或痴於佛,或痴於道,或痴於財,或痴於情,或痴于山水之間,或痴於杯酒之中……,痴之深,或能脫於間,或不想脫不能脫也。曾經孱弱的我在反覆“玩味”古董中身體漸漸康健,它就是——意拳。

玩 古 董(功夫與思想之三)


意拳的修煉原理大部分脫胎於形意拳,在發力求勁取勁的單練方面、心法方面,又有取法於八卦掌、形意拳、心意拳、鶴拳等,最終溶它物為我物!意拳,又名大成拳。而大成拳之來歷正如該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的自志所云:“本四十年習拳經驗,探其真意所在,參以學理,證以體任,祛其弊發其密,捨短取長,去偽存真,融會貫通,以發揚而光大之,令成為一種特殊拳學,而友人多試之甜蜜,習之愉快,因僉以大成二字為吾拳……”不過,創始者本人似乎更傾向於“意拳”命名,曾雲:“學術本無止境,何來大成之說。”

意拳乃悟道功夫,講究的是從無力中求有力,笨拙中求靈巧,微動中求迅速。就如金庸先生著作《神鵰俠侶》裡,楊過無意中發現前輩留下的劍式,在前輩論劍法的成就過程中,分為三個部分:初期“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中期“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持之橫行天下,”後期“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意拳正是一種“大巧不工”“不滯於物”的修煉方式,最終達到“無劍勝有劍”的境界。

玩 古 董(功夫與思想之三)


意拳訓練是以站樁為核心手段,通過站樁來改變身體骨架的均衡結構,使之成為本能發力的基礎訓練。而通過站樁內煉功夫,可以使人養成至剛至大的浩然正氣和清逸大勇的技擊精神,並以禪學基礎《金剛經》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作為技擊的精神支柱。無我相者,以忘我精神做到利衰譭譽稱譏苦樂全然不動於心;無人相者,乃視對手如幻相,無論對手高大凶猛,或矮小猥瑣,也做到不驚不怖,利之於害,勝之於負,難存我心;無眾生相者,就是大敵當前,即使圍觀者有百萬之眾,無論何人喧譁私語,說短道長,都能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清靜之心,不受干擾,猶如旁若無人一般;無壽者相者,就是生死早已置之度外,生亦不欣,死亦不戚,生死不二,生死是一,或生或死,全不介意。意拳在形式上解除了套路的限制,在一種大原則的基礎上,以空而得,“大仕體空而進得,凡夫頑空而退善,”正所謂:“拳本無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無法不容。”

玩 古 董(功夫與思想之三)


平常心是道,又曰“大道本夷,而民好徑。”意拳沒有紛繁變化的花俏,沒有玄之又玄的虛浮,它是化解虛浮的藥劑。意拳在它簡單步驟的實踐中,去領悟細緻微妙的變化……站樁、走步、試力、試聲、發力、推手、散手(斷手),在一種亦

亦動中養成神圓力方,形屈意直,有感皆應的本能發力與應敵技巧。

意拳站樁講究的是“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之動乃生生不已之動,”此等語言看似抽象,實則不然,一動不如一靜,智者由靜而得養,格物真知,方不被物所役,唯靜才可達堅實之功,此亦非一朝一夕可致。“常有欲以觀其微,常無慾以觀其妙”,有欲無慾之間,領悟到平常才是非常,若舍平常而學非常,就無異走入歧途。如此長期孕育,如細雨潤無聲,然後愈悟,悟道既深,見解愈深,則道愈卓大堅實。有此性靈得養,腹中有物,喜不自勝。

玩 古 董(功夫與思想之三)


聽說,陶淵明先生有一張沒有絃線的琴,待氣定神閒之時,撫而回味,並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這是一個感官和心靈和諧相處的時刻!意拳以無弦之琴假想於天地萬物之師,或如淵中之魚,或如空中之旗,或得之於鶴脛之彈性抖動,或取法於虎爪之雄強剛勢,或擬熊掌之圓渾,在自身整體與局部之間去體會動靜虛實、快慢鬆緊、進退反側、縱橫高低、爭斂遒放、鼓盪開合、伸縮抑揚、提頓吞吐、陰陽斜正……,意至所指,自成佳境!自此始知心靈無涯,搜之愈出,而愈罷不能。於此或入林泉溪澗修煉,皓月當空,摒棄俗務,怡然而自得,乃悟天地人三才之合,體會到矛盾中之圓融,圓融中的圓融。


玩 古 董(功夫與思想之三)

薌翁曾雲:“拳學之道,不是一拳一腳謂之拳,也不是打三攜兩謂之拳,更不是一套一套謂之拳,乃是拳拳服膺謂之拳,”追求的是一種大家風範,而非匠者之器。要求的是“行走坐臥不離拳意,動靜處中皆可禦敵,”取其意為養,將神乎至於無形,微乎於無聲,引自身外,充於體內,或可臻於養氣之道。


玩 古 董(功夫與思想之三)


曾有某文化大家,在論作文章之法曰:論文體之高,本無筆法,本無體裁,亦盡真性,猶鬥蛇游龍馬蹄鶴之盡勢而已。勢至必不可抑,勢不至必不可展,故真措辭取義,皆一片大自然渾渾噩噩,而奇文奧理,亦皆於無意中得之。”吾覺得這篇文章說的就好象就是意拳!所謂的“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無心始見奇,”意拳應敵全靠本能,而通過一系列功法訓練所得到的本能功力,更是一種“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的東西。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東方土地養育出來的人傑地靈,其文化之底蘊都有些共性存在。書法、國畫都非常講究“神”和“韻”的意境,而“神韻”所得,必是由基礎功力的時間積澱、個人的悟性、文化的認識、個性的差異所組成,或者雄奇,或者險絕,或者清淡,或者濃郁。但萬法都離不開基本元素的衍變,所謂“一法不立,無法不容,”觸類旁通,豁然洞悉。意拳悟性高者或溶於其他類藝術,必會有所增益。

曾經有一筆者佩服的商業活動家,思維過份浪漫,不慎惹得官司,鋃鐺入獄,然其人意志豁達堅定,在獄中待遇也還可以,除了允許寫作外,每天還堅持千米小跑鍛鍊,。我想,尚若該人有習意拳,心靈體質運動或更為豐富。遙想當年,薌翁之師尊郭雲深先生,曾因打抱不平而入獄,在獄中,臥牛之地,痴練於崩拳而來回苦研,出獄後,卻以“半步崩拳打遍黃河兩岸無敵手”而譽滿武林。

一痴在手,或身處逆境,牧馬荒山,自不易自墮其志也!


玩 古 董(功夫與思想之三)


玩 古 董(功夫與思想之三)

從前,江湖上傳言,如有緣之人得到某高人大師的手稿器物等,每日裡誠心虔拜,細心體味,雖如同驚鴻爪影於泥雪中尋之,但也同樣得到大師的衣缽真傳之妙呢。

古董又名“骨董”,肉質已腐蝕殆盡,但存骨架。有保留下來的,實屬不易。但如有能得之者,懂玩味,亦屬幸甚!


文章隨筆 | 易學論道 | 吉祥文化 | 功夫思想 | 書畫自娛

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