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發動機“機油乳化”的兩種普遍現象 你都知道嗎?

中國消費者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愛車的群體!為何這樣說呢?因為各種發揮聰明才智的“保護”愛車措施:包括給車門貼防刮“犀牛皮”、給座椅套座套、給中控臺加遮陽墊……種種類似的行為,都不能完全表達車主對喜提愛車的激動。


對於國內的工薪階層來說,購買一輛20多萬的汽車,還依然不能說是九牛一毛。車在他們的心目當中的地位,依然是和房子一樣的大件。所以國內汽車消費者對於愛車“故障”的敏感性,導致任何一種汽車潛在後續爆發的問題,都會讓消費者難以接受。


無論是此前曾爆發的,還是近期再度成為熱點話題的“機油乳化”事件,再次讓車主們和機油之間產生了故事。其實機油乳化並不是一種新現象,它甚至與“燒機油”一樣,是發動機的一種常見現象,而這種現象的發生則有很多條件導致。


機油乳化

是發動機現象還是質量問題?


從之前燒機油現象的成功解決來看,消費者應該對機油乳化現象的解決充滿信心。藉由燒機油事件的平息轉至機油乳化,其實依然是一個可解決性問題,但不能一概而論就是質量問題。首先,要採用排除法考慮用車環境是否導致機油乳化。


2020年進入3月份,全國的抗“疫”行動不斷取得階段性勝利,而在這個關鍵時刻,卻曝出有些汽車因為沒有長期駕駛出現機油乳化現象,並且只發現在機油蓋附近。針對這個問題紅點君想詳談一些觀點。


現象一:短途駕駛導致的水汽蒸發不充分


汽車發動機“機油乳化”的兩種普遍現象 你都知道嗎?


很多車主頻繁短途駕駛並遭遇寒冷氣候,發動機水溫未達到理想工況可能已經完成往返,同樣會為機油乳化製造潛在誘因。


首先,乳化現象的發生,可以100%確認有水進入到發動機。但這需要溯源,以確定這樣的乳化會對機油性能造成的影響。因為疫情導致大家無法出遠門,用車的環境變成了短中距離駕駛。駕車的主要目的可能變成了購買生活必需品,基本都是短距離短時間駕駛,往往在車輛水溫還沒達到理想狀態下,可能就已經完成了往返。


汽車發動機“機油乳化”的兩種普遍現象 你都知道嗎?

機油乳化普遍發生在機油加註口上蓋

機油經過放出檢測卻沒有問題


加上冬春寒冷的天氣環境,使得發動機機油中水蒸氣頻繁的氣化與液化,水汽還未充分通過燃燒消失,可能車主已經返回家中將車輛靜置。


較短的用車時間,導致發動機的循環工況也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水汽也沒有充分蒸發掉造成水凝結,此時曲軸強制通風裝置PCV隨著發動機關閉,也停止工作。


未排出的水汽冷凝之後竄入發動機氣室上蓋與冷空氣交換,這是造型機油乳化為何發生在機油加註蓋邊緣的原因。這種情況需要車主多駕駛、或者讓發動機多燃燒達到理想水溫,工作一段時間就可以避免。


現象二:長期停放導致的機油乳化


還有一些汽車在長期停放的狀態下也會發生機油乳化,同樣集中在機油加註口上蓋。


此種情況的車主,可以通過機油標尺液位判斷機油情況,來排除機油乳化導致機油液位增高,如果確實沒有增高,則證明這類機油乳化是長期停放車輛導致的。


汽車發動機“機油乳化”的兩種普遍現象 你都知道嗎?

長期停放車輛,也會為機油乳化製造誘因


造成以上現象的發生,說明機油乳化現象並未影響到機油性能下降,且只是在機油加註蓋上面存在乳化現象。汽車長期未駕駛,其實也會聚集在發動機氣室上蓋冷凝的水汽變成水,與寒冷的環境共同導致發動機產了機油乳化現象。


如果車主在觀察機油液位正常的情況下,通過正常的駕駛是可以讓機油乳化現象消失的,這種屬於環境造成的機油乳化,是可以通過駕駛避免的。


汽車上有沒有

能避免水汽無法蒸發的裝置?


以上兩種原因的機油乳化都是一種現象,並非發動機故障,也是大部分車型發生所謂乳化現象的誘因。


眾所周知,現在的汽車擁有曲軸強制通風裝置PCV,曲軸箱強制通風系統就是為了排出發動機高熱工作產生的蒸汽凝結成的水汽,以防止機油劣化。在你關閉發動機之後,冷卻水的溫度還在100℃以上,但此刻PCV裝置已經停止工作。


汽車發動機“機油乳化”的兩種普遍現象 你都知道嗎?


這就導致冷卻水停止循環,但高溫的冷卻水還會在冷凝的過程當中產生水汽,並且有可能竄入發動機上蓋,遇到發動機氣門室罩內外的冷空氣作用而凝結成水珠與油氣混合成黃白色乳狀混合物,粘附在氣門室罩蓋的最頂處。


這種現象的發生就是一種現象而不是故障,也不能說明廠商的產品有問題,而是發動機工況與特殊環境產生的現象。


紅點觀察


在紅點君看來,消費者在享受技術的同時,我們也應當理性看待愛車發生一些現象。而養成良好的汽車養護與用車習慣,是避免任何潛在誘發故障的重要行為!


而車企則需要及時、有效、透明的為車主答疑解惑。合理解釋現象背後的誘因,避免車主擔憂。這樣不但不會讓車企蒙受損失,還會進一步增加消費者對品牌的粘性。


所以,汽車發生一些問題對車企是把雙刃劍,解鈴還須繫鈴人,如何把化解問題的過程、變成增強品牌信任度的機會?成為每個車企應該把握和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