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貸款連續兩月“告負” 倒逼銀行加碼線上佈局

消費貸款連續兩月“告負” 倒逼銀行加碼線上佈局


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令銀行個人消費貸款規模連續下滑。


3月11日,央行公佈2月金融數據顯示,當月新增人民幣信貸9057億元,而住戶部門貸款減少4133億元,其中,以個人消費貸款為主的短期貸款延續1月的下降態勢,大幅減少4504億元,以按揭貸款為主的中長期貸款僅增加371億元。


為應對這一情況,部分銀行將精力轉移至線上,比如通過在銀行自身平臺,或與其他電商平臺合作開展線上消費貸業務。某股份行廣東分行人士表示:“近年來,銀行一直推進消費貸款的線上化,但是發力程度不高,比如對線下零售貸款的投入精力遠高於線上,銀行相對更重視開拓旅遊、裝修、交通等線下消費場景;而此次疫情後,用戶的消費習慣發生變化,銀行加大消費貸款線上渠道的佈局力度。”


個人短期貸款負增長


“以往春節過後,很多人就忙著裝修,裝修貸的需求很大。今年受疫情影響,即使裝修貸利率有優惠,也幾乎無人問津。”某城商行個貸業務人員告訴《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


“線下消費貸業務不太樂觀,目前我行主要集中精力做線上消費貸。”前述受訪某股份行廣東分行人士告訴記者,該行主要在與一些外賣平臺、電商平臺談合作,藉此多做一些分期業務,增加零售客戶。


交通銀行個貸業務相關人士坦言,疫情對銀行線下零售貸款的影響主要是難以按傳統方式開展面談面籤、辦理抵押登記等。


國泰君安研報指出,隨著一批消費場景“被迫”轉移至線上,且持續了足夠長的時間,人們諸多的新型消費習慣將在無形中得到培養。受此影響,線下消費金融業務,特別是依託於這些場景的消費金融業務也受到較大影響。


3月11日,央行公佈的金融數據和社融數據顯示,2月新增人民幣貸款9057億元,而住戶部門貸款中的短期貸款減少4504億元。而1月住戶部門貸款增加6341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1149億元。


光大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指出,2月份居民存貸款均出現負增長,居民端信用體系呈現收縮跡象,這從側面反映了疫情對於居民生產消費活動的巨大影響;1~2月份,以信用卡、綜合消費信貸為代表的居民短期消費類貸款連續負增長,3月份能否有效恢復仍需觀察。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詩強向記者分析,受疫情衝擊較嚴重的是線下消費場景,如餐飲、旅行、實體零售、教育等,相關場景的消費金融業務也會受到抑制。


“目前來看,銀行能採取的措施非常有限,且收效甚微,只能期待疫情儘快結束。因為銀行本身也有大量工作人員沒有到崗,線下消費金融業務沒有完全恢復。此時,只能加大線上消費貸,特別是與大型電商、互聯網巨頭合作。”王詩強指出,互聯網巨頭一般都自己開展消費金融業務,這也使得銀行通過外部合作獲客資質較差。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武雯建議,銀行需要積極應對疫情給相關零售業務帶來的影響,進一步將線下業務線上化;進一步加強線上經營能力,線下產品線上化,全面打造線上綜合型銀行;通過加大宣傳優惠力度,全面提升網銀、手機銀行的活躍度;加強與支付寶、理財通等互聯網機構合作,主動尋找外部線上流量,輸出產品、彌補自身短板;加快形成線上業務全流程經營閉環,探索全在線營銷協作能力、全在線獲客能力、全在線業務處理能力的“零接觸零售金融服務”模式。


深化線上渠道


某外資銀行人士表示,在消費信貸方面,銀行基本已經實現了流程線上化,很多銀行也開展了助貸、聯合貸甚至自營網貸的產品,可以說,這次疫情催化銀行提供全流程線上化的零售信貸產品。


前述受訪交通銀行個貸業務相關人士表示:“針對當前疫情形勢,我行在控制風險前提下,對線下貸款受理流程適當調整,比如通過遠程視頻方式受理。同時也在研究全流程線上辦理的方案。”


記者瞭解到,銀行消費貸款線上化轉型主要方式,一是利用自有平臺,把銀行的用戶激活,二是與其他平臺合作。某國有行上海分行人士告訴記者:“現階段我行的精力主要在線上,進行線上渠道深化。”


不過,銀行能否實現消費貸線上轉型還取決於自身實力。王詩強向記者分析,除了少量頭部商業銀行,絕大部分商業銀行雖然有心轉型線上消費貸款,但是自身體制僵化、風控、運營、貸後催收人才奇缺,因此消費金融風控能力嚴重不足,導致線上消費貸進展緩慢,甚至陷入無業務可做的窘境。


在王詩強看來,銀行加碼線上消費貸款,需要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改變僵化的體制,配置更高級別的負責人,這樣才能推動消費貸線上化。“有的中小銀行不願意承擔風險,與外部機構開展助貸合作條件苛刻,導致合作困難重重,即使頭部助貸平臺也不願意與他們合作。”


不容忽視的是,如果失業率上升,居民收入下降,以信用卡貸款為主的消費貸和按揭貸款會出現壞賬,而這也是銀行人士擔心的問題。前述股份制銀行廣東分行人士坦言注意到這一情況後,目前採取的辦法就是挑選優質的電商平臺合作、內部做好風控。


談到銀行零售消費業務的發展,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過去幾年中國的消費貸款和信用卡增速非常快速,這使得信用卡的不良率有所上升。“疫情的出現的確給銀行零售消費類業務帶來很大沖擊,但從未來發展和全球趨勢來看,零售類業務還是銀行業長遠的發展方向,尤其是在我國人均GDP突破一萬美元后,消費類業務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和潛力。但從短期來看,疫情和經濟下行對零售業務發展帶來壓力,下一階段信貸增長還是會以基建、對公貸款為主。不過從零售角度來說,除了消費業務,銀行業還需要在理財業務上發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