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將為從斑岩型礦床充分開採金和銅提供重要依據

新研究將為從斑岩型礦床充分開採金和銅提供重要依據

2020年1月14日,根據日內瓦大學公佈的一項有關斑岩型礦床研究的最新進展,該校研究人員發現了斑岩型銅礦和金礦的特殊性,這將有望為從斑岩型礦床中最大限度地開採銅和金提供最新理論依據

斑岩型礦床是銅和金的重要來源,全球75%的天然銅和25%的天然金產自斑岩型礦床。為什麼有些斑岩型礦床富含銅,而有些斑岩型礦床富含金?為了破解這一地學及礦業界的熱點問題,日內瓦大學的研究人員試圖通過研究在斑岩型礦床形成過程中銅和金的礦化積累特性,尋找從礦床中開採的銅和金的數量之間的相關性。研究人員不僅發現礦床的深度影響金屬的產量,而且研究表明有超過95%的黃金通過火山噴發流失到大氣中。也就是說,礦床越深,銅的含量就越多,礦床越淺則就越富含金。這些重要發現,將為如何從斑岩型礦床中最大限度地開採銅和金提供新的重要依據。

研究人員利用一系列統計模型來驗證兩個假設:要麼岩漿流體從一開始就有不同數量的金屬,要麼流體是相同的,但影響銅和金數量的是金屬沉澱的有效性。結果證明了後者的正確性,即關鍵在於金和銅的礦化時間的不同。成礦時間越長,銅礦床越豐富。為了使礦化儘可能長,礦床必須離地表3 km深,以保證礦化所需的溫度和較長的岩漿壽命。在富含銅的深層礦床中,只有不到1%的金被捕獲,而在深度為3 km的礦床中,這一比率上升到5%,即有超過95%的金逃逸到大氣中。研究人員指出,儘管金在火山噴發時極易逃逸,但它容易在淺層沉積物中被保留,因為那裡的液體和蒸汽發生了分離,這有助於金的沉澱。

最新研究表明,在幾十年內,銅的自然和可循環利用儲量將超過銅的供應能力。這意味著需要新的勘探方法以提升銅的產量。對此,該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意義:不僅首次明確區分了斑岩銅礦和金礦,而且解釋了其形成機理。這將為礦產勘探行業如何勘探並最大限度開採銅和金提供重要指導。

轉載本文請註明來源及作者: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地球科學動態監測快報》2020年第04期,張樹良 編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